第110章 发行公债三
参与国是会议的官员们对于建立粮食储备系统虽然很感兴趣,但是有笪继良这样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的主事者,加上建立粮食储备显然要同各地的大粮商发生矛盾,就算有崇祯和户部尚书在他背后的极力支持,也未必能有什么好处,他们也就熄灭了想要从中插上一脚的的心思。 但是工部设立水利部,建立治理五大水系的项目计划,却引了众人的极大注意。 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五大水系,除了珠江水系同大运河无关之外,其他四大水系都和大运河有关联。 也因此,明朝开国以来就一直把精力放在了治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身上,而其中又以治理黄河为重中之重。 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前,明朝的政治基本围绕着两个中心在环绕,一个保持漕运的畅通,另一个就是治理黄河。 治水可以出政绩,而治理黄河同辽东军队修建城堡一样,都是投入资金巨大,但是朝廷并没有多大的期待,只要平安无事就可以了。只要运气好一些,也许在自己的任内风调雨顺什么事都没有呢。 且工部尚书吴淳夫现在的主要工作是修建山陵,这治水的事务也就无暇顾及了。新增设的工部治水侍郎,自然大家都想推荐个自己人上去了。 不过崇祯并没有给他们机会,而是直接指定了翰林编修蒋德璟作为主管水利部的工部侍郎。 虽然有不少官员认为,蒋德璟一直呆在翰林院,对于治水这样的实务未必精通。对于治水这样关系到国民生计的政务,还是应该挑选有cao办过地方实务的人员比较适合。 崇祯让蒋德璟站出来,在众人面前把他治理海河的方案述说一遍之后,才对着众臣说道:“各位若是有治水的人才,不妨都推荐上来。我大明自从潘季驯之后,就没有再大规模的治理水利过。 大明以农业为根本,而农业以水利为根本。朕怎么会嫌治水的人才太多呢?不过诸位所推荐之人,必须先写一篇治水的方案上来,必须要像蒋翰林这篇治水疏一样,言之有物。如果只是夸夸其谈之人,还是不要浪费朕的时间了。” 蒋德璟站在群臣之中,脸色微微有些发红。这篇治水疏可不是他之前交给皇帝的那个粗陋无比的方案,而是在同皇帝交谈之后,又获得了皇帝交给他的一些地理勘察资料后,重新整理出来的新方案。 这样的治理海河方案绝不是一个人凭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整个团队进行协作,才能整理出数据如此详实的方案。 就算是蒋德璟自己,也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皇帝派出去的地理勘察队伍搜集的数据,他也完全做不出整个方案来。 这些反对的官员顿时默然了,他们是想要推荐人选,从治水中捞取些好处,不是想要给自己找麻烦。 他们在心中衡量了下蒋德璟所做的方案,就发觉自己推荐的人选未必能拟出这样的计划,也许除了万历年间的治水专家潘季驯之外,其他人是无法超越这位蒋翰林了。 看着反对蒋德璟的声音渐渐小下去,张瑞图顿时上前支持了皇帝的主张。有了这位阁老带头,几位福建官员顿时也出来撑了这位同乡翰林一把。 崇祯对于蒋德璟的任命,也就有惊无险的通过了。而对于治理五大水系,吴淳夫代表工部提出了,分期治水,先北后南,轻重缓急的一个治水计划。 首先是治水工作以5年为一期,先治理海河同淮河,其次是黄河、长江,最后才是治理珠江。 海河位于京畿附近,威胁着京城百姓和大明的中枢安全,因此应当把它当做重点治理对象。 维护海河各支流,及在海河上、中游设置分洪水库,并修建堤坝,拓宽下游的河道,作为一期工程的治理重点,预计超过150万元的资金投入,所以海河治理工程拨款150万元。 之后就是被黄河夺了入海口的淮河,淮河支流繁多,水量充沛,又关系着大运河有没有水量进行航运,因此治理起来颇为棘手。 从宋绍熙五年黄河夺淮开始,在安徽地区的颍河与涡河之间,多次成为黄河南徙夺淮的主要泛道。黄水夹带的大量泥沙,淤高了皖境淮河干流和淮北支流河床,打乱了原来水系。因此几乎每年淮河中下游,都会出现河水泛滥的情况。 根据蓄洪兼筹的治水原则,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都必须进行治理。首先就是在大别山区兴建大型山谷水库,以拦截雨季的洪水;其次是利用沿淮两岸湖泊洼地兴建行、蓄洪工程;最后则是在淮河下游进行勘察,看看是否可以挖掘一条新的入海口,以减轻淮河的水患。 由于淮河的地理资料不够详细,因此无法给出一个较为详细的预算,最后预估为80万元的治河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