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工业城市的力量
对于黄立极的担忧,朱由检并没往心里去。在他所熟悉的历史,崇祯登基没几年之后,陕西农民起义军突破了陕西地区,冲进了河南、湖广和安徽、四川等地。 地方简直是毫无抵抗之力,一方面是大明腹地军队实在是腐化到了极点,另一方面则是各地缺乏一个防御指挥心。 而明亡之后,随着北京朝廷枢的被消灭,立刻使得大明各地的地方势力失去了共同效忠的对象,明朝的地方军队也迅速走了军阀化的道路。 这也使得后来成立的南明小朝廷,始终无法整合各地的地方势力,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统治秩序,只能成为形式的共主。 当南明小朝廷也被灭了之后,南明各地的地方势力连名义的共主都找不出来了。各地效忠明朝的势力,因为过于分散和琐碎,且支持对象不一,最终无法联合,反而被清军一一击破了。 最为可笑的是,这些士大夫之间的内斗,甚至逼迫了部分地方士绅和将领倒向了满清,完全是自掘坟墓。 有鉴于此,朱由检才想着设立总督区和地方都督府,加强大明地方的行政核心,防止再出现如同南明式的最坏结局。 他想了想才说道:“黄先生担忧的,是总督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之后,走藩镇化的道路。朕也觉得有这个可能性,但这不是朝廷削弱地方治权的理由。毕竟,我们喝杯水都能噎着不是么。 朕觉得,朝廷真正需要做的,应当是如何防范地方出现藩镇化的倾向。藩镇之所以能成为藩镇,并不是某人或某一个群体有了割据地方的心思,而是朝廷对于地方政府失去了监管能力。 而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藩镇,无非是掌握了不受监控的人事权、财政权和独立的军队。 现在设立的地方都督府虽然从属于总督区,但是地方都督府的人事权力归属于总参谋部和兵部,而三级武装力量体系的野战军队,更是直接接受总参谋部的领导。只要野战军听命于朝廷,朕不认为地方会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另外,朕打算改革内阁学士官制。内阁首辅依旧为极殿大学士,而其他内阁大臣则全部改称建极殿大学士,央六部及地方各总督加武英殿大学士衔,六部左右侍郎及地方巡抚加渊阁大学士衔。 对于以这些人员的任命,都必须经过内阁讨论,并报朕批准。此外,在没有确实证据的情况下,包括都察院在内的官员都不得公开弹劾以人员。若是有确实的证据,也必须密报给内阁和朕,经过内阁和朕的同意,方才准许进行对该员的犯罪事实进行调查。 另外,总督、巡抚、地方都督,在同一职位任期不得超过两任十年。地方的都指挥使司并入地方都督府;提刑按察使司的管理权力从都察院转到刑部名下;承宣布政使司地位不变,但要设立专门机构对接户、吏、工、礼四部。 提刑按察使司除了原有的职责以外,增加管理地方巡警部门的权力,并把机构充实到县一级。” 朱由检一口气提出了多条体制改革措施,虽然说大部分措施已经在京畿附近小范围内实施过了,但是如此全面的向全国展开,也让黄立极、郭允厚的心脏猛烈的跳动了数下。 黄立极考虑了一下,不得不对着崇祯劝谏道:“陛下这又是建立地方都督府,又是建立总督区,还要对地方三司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会不会步伐太快了些? 您说的这些改革措施也许都是好的,但是总要给那些地方官员一个认识的过程,否则他们一旦理解不了,把好好的经给念歪了,岂不是给了那些反对改革的官员士绅一个攻击朝廷改革的机会? 臣以为,还是先按照今年的做法,一年改变几个省,花个七八年的功夫,也把大明各省的改革措施给落实了。下面的阻力小,我们办事也顺畅些,这不是极为稳妥的办法么?” 对于黄立极的说法,郭允厚也点头附和不已。朱由检虽然脸色不变,但是心里却对此不以为然。 有稳妥的路可行当然好,如果他不是从后世魂穿而来,当然会采取黄立极所说的一步步试探着的过河方式。不,如果不是知道自己要挂在那棵歪脖子树,他才懒得搞什么改革,只要能保证自己舒服的过完这捡来的皇帝生涯,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呢。 虽然,他同情那些因为天灾人祸而人相食的大明百姓,但是端坐在皇宫内的他,是听不到也看不到这样的惨剧的。 没人会因为自己所不知道的惨剧而感到自责,像他后世坐在家喝着啤酒看电影,难道会因为叙利亚、乌克兰、非洲等地的战乱,而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拯救这些地方的难民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