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朝会上的进谏
在央官署户部的二堂内,一名户部官员正在向郭允厚汇报着,今年商税的征收状况。品書網听完了汇报后,郭允厚的心情显然好了不少。 经过了一年左支右拙的户部管理工作,这还是郭允厚第一次感到心里有几分踏实。今年的陕西及其他各处灾害,导致往年应收田赋从2700万石下跌到了今年2300万石出头的水平。 不过随着这一年对国内税关及税收制度的改革,还有银行监控商业资金的流动,使得商税征收的效率大大的提升了。 原本三十取一的商税,在经过了年初的各省商人代表的公议后,废除了累计征收的关税征收方式,制定了3.5-12%的税收征收额度,而商税也被细分成了生产税、流通税、印花税和海关税四大类。 在往年,海关税是天子自收自用的项目,户部干涉不到也对此类税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了。而剩下的国内商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银两税收,一部分是实物税收。银两税收一般在每年20万两左右,而实物税收的价值不太好计算了。 在京城的内库和通州的户部仓库内,大量的货物因为堆放的时间过长而导致价值下跌,甚至变的一不值。而为了管理这些货物,朝廷反而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照料,这基本是一种亏本的买卖。 更让人头疼的是,随着吏制的腐败,缺乏制度管理的仓库便成了贪官污吏的私库。如果不是从去年开始的大力整顿,事实仓库管理者的贪污腐败行为,已经成为了官员习以为常的潜规则。算是郭允厚这样的户部堂官,能够做到的事,也不过是保证太仓银库的安全罢了。 改革了税收的征收方式,并对各税关进行整改撤除之后,基本各地不再征收实物商税,税收转运也变成了通过银行汇兑到央户部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户部商税征收居然达到了罕见260万两,今年275万两的盐税仅仅只少了15万两。 根据这名户部官员的统计,其生丝征税90万两,丝绸35万两,棉布50万两,茶叶20万两,瓷器5万两,竹木50万两,其他杂项10万两。 往年运到京城的生丝、丝绸之类的高价实物是不见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今年太仓收入银两总值达到了535万两,往年足足多了160余万两,这真是一笔意外之财。 对起生丝、丝绸这些货物来说,郭允厚还是喜欢实实在在的银两,毕竟前者只能用来给皇帝作为赏赐,而后者可以用来填补户部各项的支出。 看着郭允厚听完自己的汇报后心情不错,这位户部新任的度支司郎王渊思不由再次开口向他说道:“尚书大人,学生在汇总各处数据时,其实还发现了一点小小的问题,不知道该不该说出来。” 郭允厚抬头看了这名亲信一眼,便笑着说道:“石有话便说是了,在我面前还如此谨慎做甚?” 在对户部官吏的整顿过程,郭允厚在崇祯的默许下,提拔了几名学生进入了户部,作为自己的帮手,度支司郎王渊思便是他最为看重的学生之一。 听到郭允厚的吩咐后,王渊思才谨慎的说道:“根据学生对京城各棉纺织工坊的进出货物数据汇总,学生发现,今年京城各棉纺织工坊的固定投入大约为750万元,但是他们的营业收入却超过了1000万元,也是说最早开始建设的纺织工坊不但已经收回了本钱,还开始盈利了。 按照年初规定的商税新法,今年各纺织工坊应当缴纳的税赋是40万元。如果进入到正常生产,每个纱锭一年应当缴纳1.5元的税收。即便是不计算新增加的纱锭,以今年50万纱锭计算,三年应当缴纳的税收是190万元。 现在顺天府给予了京城棉纺织业3年的免税额,主要在于内府答应在三年内让京城棉纺织业出资150万元,对京城的街道和下水做一个全面的改造,从而消化容纳京营裁撤下来的人员。” 郭允厚点了点头说道:“不错,虽然因此少缴纳了些税款,但是起码总是解决了朝廷眼前的困难,我觉得并不算过分。” 待到郭允厚说完,王渊思才继续说道:“如果只是这样,到也没什么。毕竟这150万元是从他们口袋里掏出来的,超出的税款勉强可以算做这3年的利息。但问题是,事实这笔钱内府根本没掏出来啊。” 郭允厚赶紧举起了手,制止了这位学生继续说下去,他略为诧异的询问道:“内府没掏钱?那这翻修街道,修建铁路和维修京畿运河的钱是谁出的?” 王渊思马回道:“事实,对京城进行改造的投资,都来自于地价的涨。内府在左安门附近购进了3000亩土地,然后在面大肆开发,修建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建筑,称之为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