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挽明在线阅读 - 第461章 火药问题及标准化生产

第461章 火药问题及标准化生产

    北京以西,石景山脚下,靠近永定河左岸有一大片被围墙包围起来的大院子,院子周边还有一只部队昼夜守备着。手机端这里便是军器监重地,大明最为重要的五处*制作工厂之一。随着大明军队的武器向着火器化的方向发展,*制作也成为了军器监最为重要的生产任务之一。

    原先在北京城内的*工坊,也被迁移到了这片空旷的河边盐碱地。一来这里生产*更为安全,不会因为爆炸事故惊扰平民;二来有永定河的水力相助,许多原材料的碾压粉碎工作,可以尽可能的节约人力,加快制作过程。

    作为军器监总监,孙元化一向是每隔一周要过来住几日,检验*成品的质量和加工工序有无出现误差,顺便再视察一下附近的炼铁厂和铸枪炮厂。虽然这些工作都是士大夫们最为厌烦的繁琐杂务,但是对于孙元化来说,和这些钢铁、*打交道,可和那些同僚勾心斗角舒心多了。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孙元化每次来到*工厂都是眉头紧皱,对这间工厂的*产量和质量都不甚满意。但是他却也没把工厂的管事和大工匠叫来训斥一番,因为他知道*产量和质量的双下降,问题并不是出在他们身。

    在皇帝的命令及工匠的研究下,大明的*生产已经进入到了标准化的进程,即除了柳炭、硫磺和硝石三样材料外,不再添加什么增加威力的外加剂了。且这三种*原材料的提纯和配合,都有着极为明确的规定。这也使得大明的军用*迅速摆脱了质量低劣的名声,成为了质量稳定且威力十足的声誉。

    不过*除了柳炭容易取得外,硫磺和硝石在北方都不太容易取得。其硫磺现在完全来自海外,如来自日本、台湾及东南亚地区。而硝的来源有三,北方盐碱地的土硝熬制,西南大山里的洞硝,印度的硝石。

    三种硝以印度硝石的质量最好,但是现在一年能运到国内的也不过近千吨。而光是一名新军士兵一年的训练用药也要50斤,20万新军一年的枪炮射击训练要花去7500吨之多,如果再加新军战备用药7500吨,那么每年供应新军的*高达15000吨。

    至于其他部队及民间猎手用药约万余吨,外销*3、4000吨,也是说军器监控制下的各*厂,年生产*任务是近30000吨。在六、七年前,大明的*产量也不过才3、4000吨,且质量还参差不齐的很。

    30000吨*也相当于用去22000吨左右的硝,其的大头还是来自于土硝。但是随着海河水系治理的逐步完成,河北原本遍地的盐碱荒地,现在正迅速的被改造为适宜于耕种的水田。这固然是提升了河北的粮食产量,但也令的昔日最大一处土硝产地正不断的缩减着产量,使得大明*生产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要知道,随着新军火器化配装的完成,也使得*成为了大明军队最为重要的一项物资,没有了*的火器是一根烧火棍而已。另外,随着大明不断向外贩卖淘汰的火器,也使得*成为了军器监最为赚钱的一项生意。

    军器监原本外销*价格为230元每吨,还是第三等的军用*,但是这些*也欧洲人及东南亚土人自制的强多了。因此现在每吨外销的*已经涨到了460元一吨,这还是一样供不应求。

    至于军器监供应给大明军方的价格,也从178元一吨升到了200元一吨,光是每年生产的*,其利润足以养活军器监一大半的人了。如果能够解决硝石的生产问题,那么*生产的瓶颈也能够突破了。

    孙元化思考再三之后,终于回到*厂的值房内坐下来给皇帝写起了奏折,他在奏折详细描述了*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之后,向皇帝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建立强制性的土硝收集机构,强制征购各盐碱地区民众熬制的土硝,以确保军器监的用度;二是希望能够设立一项奖项,号召皇家科学院及民间才智之士研究,如何更有效的制作出硝石,或是弄清楚硝石形成的化学原理。

    在孙元化伏在案奋笔疾书的时候,距离他数里远的军器监枪炮制造局内,也正进行着一场紧张的测试。军器监副总监毕懋康看着面前方桌的百个火枪部件,颇为担心的对着一旁的薄珏问道:“子珏,这次真的成了吗?”

    穿着一件短衫,神采飞扬的薄珏毫不客气的回道:“若是再不成,我今日把这些部件都吃了下去。”

    毕懋康赶紧打着圆场说道:“不成不成,大不了我们重新来过。这玩意可吃不得,还是我一会请你吃合菜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