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隋末之大乱世召唤在线阅读 - 第五百四十七章 齐唐决战

第五百四十七章 齐唐决战

    随着齐唐联军平定河南地区,相隔已有一年。

    一年后,李唐天子李世民在次与高麒达成共识,分别进军河北,攻击赵匡胤。

    只说,齐帅岳飞领军三十万从齐郡进军,直取渤海等东部之地。

    至于李靖则领军二十万,从济北郡渡过黄河,直取河北中部,清河,赵郡等地。

    当然,李世民也以河南总督徐世绩率领二十万从河内东进,进军夏朝西部。

    不仅如此,天子李世民还下旨令李牧为帅,领军十万出壶关,寇赵郡。

    一时,齐唐联军军威更甚,约莫八十万兵马在河北互相逐鹿着。

    虽然赵匡胤能力不俗,各自领军抵挡,以廉颇防守东线,抵御岳飞。

    以关羽为帅,领军在清河抵挡李靖所部大军。

    至于赵匡胤则亲自领大军迎战即将出关而来的唐军。

    只是,如此庞大的军团,赵匡胤独木难支,在加上幽燕之地的金军看准时机。

    完颜阿骨打领金军铁骑大肆进犯涿郡,上谷,其兵锋更甚。

    负责防守北线的李继隆连连告急,发告文书!

    一时,河北大地上,百万余军在其激战,其各地可谓民不聊生,惨烈如常!

    激战数月,夏军中线率先突破,苏烈领军直插关羽军后,与李靖组织合围。

    在一番拼死抵挡下,关羽死在尉迟恭、秦琼,罗成的围攻之下。

    由此,夏军中路防线就此告破!

    这仿佛犹如温室效应一般,紧接着东线岳飞也突破廉颇的防线,夺取了渤海,平原等地。

    由于廉颇性刚强,不愿作齐军战俘,不由拨剑自刎。

    岳飞敬佩其骨气,也命军士厚葬廉颇的遗体。

    紧随其后,岳飞与李靖商议合军,横扫了赵郡、信都等地。

    此时,上谷战局越发危急起来,岳飞为华夏考虑,果断遣徐达领军十万,以岳云为先锋,北上支援。

    随着齐军的大肆北上,协同李继隆,挡住了金军的攻势。

    此时,随着齐军的突破,李牧与徐世绩也进军迅速,几乎在短时间之内便推进至夏朝腹地。

    随后,唐军合军,数次击败赵匡胤。

    无奈之下,赵匡胤只得献上降表,纳降!

    公元628年,冬,雄踞河北的反王终于在齐唐联军的攻势下灭亡。

    紧随其后,唐军也趁势北上,夺取了代城、恒山等边关地区。

    随着赵匡胤纳降,李继隆也感念齐军抗胡的恩威,便主动向齐军归顺,表示愿一同抗胡。

    瞬息之间,齐军在河北战场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六十万。

    同时,在江陵收到大捷的高麒,令李继隆为都督,继续固守涿郡,防备胡寇。

    至于岳飞,徐达则坐镇河北之地,经营其地,抵御李唐。

    随后,命李靖,苏烈领军重镇中原地区,暗暗组织军力,积蓄粮草。

    等待时机,兴兵西进,一举灭掉李唐,一统天下!

    ······

    此时此刻,李唐与齐国也正式划地而治,以东之地隶属齐,以西之地隶属于唐。

    接下来,华夏两大帝国也开始了常年的明争暗斗。

    由于数战下来,双方的消耗都市无比巨大的。

    故而,无论是李世民还是高麒,都选择了罢兵休战,积蓄实力。

    春风拂过,阳春三月间而过,三年时间就此散去。

    三年间,齐国已经在贤君名臣的治理下,民满粮丰,军力强大,国家富足。

    一时,齐国的军力可谓更加强大!

    此时此刻,高麒终于将灭唐的战略提上了日程。

    随即,召集各地镇守大将返回江陵,商议灭唐的部署。

    得知灭唐的计划开始后,众文武皆纷纷欢喜答应,此时齐军各大将更是欣喜异常。

    因为,齐国统一天下的日子已经不远矣,只要一旦天下归一时,必将是高麒君临天下之日。

    届时,他们这些跟随高麒出生入死的从龙功臣,必将是大齐的开国元勋。

    如此光照后人之事,众文武又岂会不兴奋?

    随着一番商议下,高麒决定,此次灭唐主要以四路大军同时进行。

    其中,以中原李靖所部为主力,领大军直取洛阳之地,与唐军进行决战。

    然后,辅以南阳薛仁贵领军向武关方向进发,牵制关陇方面的唐军,阻止唐军增援洛阳。

    在以河北之地的岳飞领军攻击并州太原方向,牵制唐军。

    最后以蜀州诸葛亮,凉州白起,各自尽起军队,进军唐军后方,袭扰李唐。

    一时间,齐军兵威浩荡,大军气势汹汹,四路大军将近百万军民,向李唐发起战役。

    只说,就在高麒商议灭唐之时,此时由周瑜,戚继光,陆逊所领导的海军。

    在向请求带领倭奴作为向导,乘海船向倭岛进发。

    在当年大破来袭的倭寇后,高麒便将倭人贬为奴隶,让其日夜开采矿石,丝毫不当人看。

    不仅如此,高麒还训化了倭人身上的野性,让倭寇心甘情愿成为了大齐的奴隶。

    随后,高麒又组织治下军民向倭寇学习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