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逍遥江山在线阅读 - 790章:肥水不流外人田

790章:肥水不流外人田

    走出书房的时候,阁楼里的酒宴尚未结束,杨峥老远就听得桌上有人在争论什么,细细一听,竟是在争论前朝诗人高适那句“前村月落一江水”,一字改为“半”字,到底改好还是不改好,这事说起来还是一段趣事,唐朝大诗人高适,早年久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所作多边塞诗。【】其诗大多意境雄浑,情调苍凉,间有清丽俊秀的咏景佳作。一天,高适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写完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这故事当年流传很广,只是过了这么多年,杨峥没想到这些人竟在这里争论了起来,不免感到有趣,只不过他此时有事在身,也难得去理会,绕过小楼的大厅,直接向李嫣然儿的闺房走去。

    先前他已经打听清楚了,李嫣儿的闺房在小楼的二楼,所以无须人领路,便可轻车熟路的上了二楼。

    刚登上台阶,就见一个五官端正,一袭翠绿长裙的女子婀娜的走了过来,冲着他微微福了一下,柔声道:“奴婢炊烟,见过殿下?”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里李嫣儿的丫鬟炊烟,这么一福,立即露出了里面雪白的脖颈,还有那迷人的缩骨曲线,饶是杨峥自问风流潇洒,见了女子不少,见了这迷人的脖颈还是忍不住心头一动:“这脖子好白啊,不知能不能摸一把?“

    炊烟似感有所感,红着脸偷看了他一眼,轻轻咬了咬红唇,仍福着身子在哪里,雪白的脖颈慢慢由雪白变成淡红,很快就变成了深红。

    “殿下——?“终于,炊烟有些忍不住了,轻轻唤了声。

    杨峥一呆,心道:“我靠,老子怎么吃起一个丫鬟的豆腐了?“忙咳咳了两声道:”你家小姐可在里面?“

    炊烟红着脸嗯了声,道:“小姐和彭家大小姐在里面说话?“

    “哦,说话呢?”杨峥看了一眼炊烟,有些恋恋不舍的将目光从那深红的脖颈上收了回来:“不知这丫头会不会跟着嫣儿嫁过去?“

    杨峥敢有这种想法,是基于知道古代有一种叫滕嫁的制度,这种制度从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婚姻制度,这种制度多半在贵族中实行,贵族家嫁女往往连做妻子的那个女孩的姐妹们一起嫁过去,这些姐妹的身份就是滕。此后历朝历代多有更改,但基本上丫鬟配合小姐一起嫁过去的还是不少,炊烟是李嫣儿的贴身丫鬟,不出意外的话多半是随着自家小姐一起嫁过去,做一个小的也不是不可能,所以杨峥才这么大胆,按照他的话儿说,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杨峥恋恋不舍的又扫了一眼,这才抬脚向二楼走去,刚上了一步台阶,忽然想起李嫣儿的性子,又停住了脚步,转过身来冲着炊烟道:“炊烟姑娘——?”

    炊烟兀自还将小手平措至左胸前(右手压左手),右腿后屈,屈膝,低头,艰难的保持着极优美的万福姿势,而这种姿势是最要人命的,偏偏杨峥迟迟没让她起来,她正苦苦忍耐,好不容易听了这句话儿,登时松了一口气,柔声道:“殿下可有事要奴婢帮忙?“

    杨峥居高临下的扫了一眼,立即作出一本正经的模样:“嗯,劳烦炊烟姑娘给孤通报一声?“

    炊烟红着脸应了声,不顾体面的揉了揉酸麻的yu腿,然后一转身一阵风似的冲向了二楼。

    二楼只有三件小竹房,并不大,但胜在环境优雅,所以才被李嫣儿做了闺房,只要是闺房,无论大小,都会被闺中的女子精心打扮一番,李嫣儿也不例外。

    几张花梨大理石书桌,书桌上放着文房四宝,前方的屏风上,挂着几张王献之的书帖,墨宝,屏风左右各自一个半人高的景德镇瓷瓶,瓶中插着几株梅花,雪白的花朵里散发着淡淡的香味,使得整个闺房多了几分典雅的气息。

    此时,内房里,大小姐穿着一件薄如蝉翼的水田衣缓缓从一道屏风里走了出来,羞红脸颊站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

    李嫣儿笑吟吟的站在一旁,待大小姐出来,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登时一亮,笑着走了过去道:“我的好jiejie,你真好看?“

    大小姐低头不语,只顾看着自己裙摆的脚尖,有些不知所措。

    ^^^^^^^^^^^^^^^^

    这种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中间赢得普遍喜爱。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但大小姐还是头一次穿上,不免有些不安,红着脸道:“meimei你又取笑我?“

    李嫣儿笑吟吟的走上前,不由分说的走上前道:“我的好jiejie,meimei可没取笑你,我说的是真的,不信你自己看?“

    大小姐这时才发现前面竟是一座梳妆台,台上粉色,黄色的胭脂;青盐;梳子;步摇;玉钗;玉镯一一排列在左右两侧,让人生出眼花缭乱之感,更让她吃惊的是那面明镜,竟有半人高,正映射着她的面容来。

    “jiejie,你自己看?“李嫣儿拉过大小姐坐下,笑吟吟的道。

    大小姐有些紧张的抬起了眼帘,镜中立即映出了一个肌肤如玉,面若银盘,眉如远黛,杏眼琼鼻,樱桃小口,好一个动人无比的玉人儿。

    大小姐任由眼光慢慢的看了下去,薄如蝉翼的水田衣下,雪白的bo颈,勾人心魄的缩骨、还有那堆玉隆雪的一双椒ru,纤纤细腰不堪一握,在水田衣下时隐时现。

    “我没说错吧?“李嫣儿走了过来,拿起一枝画笔顺手沾染了一点螺黛,准备给大小姐画眉。

    大小姐长了一对好看的柳叶眉,形弯曲如月,极是好看,却极少画眉。李嫣然有些羡慕到看了一眼,开始画眉,她动作熟练的拨弄了几下,原本淡雅眉头立即黑了几分,再看镜中的大小姐,容颜比起刚才多了几分妩媚。

    大小姐看了一眼,伸手摸了摸眉头,柔声道:“这是什么?“

    李嫣儿叹了声道:“我的好jiejie,你连这个都不知道,真不是你平日里有没有打扮?“

    大小姐面上一红,她平日里忙于彭家生意,极少有空闲坐在梳妆台前给自己好好化化妆,若非如此,她也不至于连胭脂也不会用,好在她天生丽质,就算平日里极少妆扮,肤色不见得比旁人差,反而多了几分天生丽质的美感来。

    李嫣然看大小姐模样,心头生出一阵联系来,将手中的画笔递给了她,道:“这叫螺黛,是我们女儿家画眉之用,是当年隋炀帝重金从波斯进口大批螺黛,以供后宫女子画眉之用。颜师古《隋遗录》载:“由是殿角女争效为长蛾眉,司宫吏日给黛五斜,号为蛾绿。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值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独绎仙得赐螺子黛不绝”。可想而知,昂贵的螺子黛,亦使“黛螺”成为眉毛的美称!”

    大小姐哦了声,又伸手摸了一下,才轻叹了声道:“meimei你知道的那么多,日后可要好好教教jiejie?”

    李嫣儿本就是豪爽之人,看了一眼镜中美丽容颜的大小姐,忍不住笑吟吟的道:“我总算是知道,那坏人为何在台上那般对jiejie了,jiejie长得这般漂亮,是个男人都会动心的,更何况那坏人本就是一肚子坏水,不早些占了jiejie的心房,能放心才怪呢?”

    镜中的大小姐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不知想到了什么,一张粉嫩无比的小脸,微微红了几分,如此一来,镜中的脸还是那张脸,却多了几分勾人心魄的魅力。她缓缓抬起脸眼,一双漆黑的眼眸渐渐蒙上了一层水雾,红唇亲启道:“提他干什么,我讨厌他?”

    李嫣儿咯咯咯一阵娇笑,镜子里立即多了一张妩媚无比的面孔,月眉弯弯,一双如狐般的眼眸流转拨动,透着几分狡黠,端是个美丽无比的人儿,毫无顾忌的笑了几声,道:“jiejie的话儿,我信了才怪呢,jiejie若是或讨厌他,刚才为何还让他亲——?“

    大小姐面上一红,不知想到了什么,扑扇双眸里渐渐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水雾,一只小手伸到了嘴边,犹豫了片刻,伸出了一根青葱似的玉指,轻轻摩擦着自己猩红的唇瓣,似乎在回味着什么。

    李嫣儿看了一眼,忽然脸上一热,自言自语的道:“刚才那一吻,还很有些怀念呢?“

    ps:下面的不算字数,只是让诸位看看而已,上面两章写了两个一字师的故事,一些书友看得有趣多发询问,这里就再发两个故事,让大家过过瘾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因敬仰东汉隐士严子陵,特地在桐庐宜春江给他建造了祠堂,并写了篇《严先生祠堂记》,文中有一首赞颂严子陵的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文章写成后,范仲淹把它给友人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说:“‘云山’‘江水’等词,从内容上说,很宏伟;从用语上说,极有气派,而下面用一个‘德’字接它,似乎显得局促,换个‘风’字怎么样?”范仲淹听后,把诗再低低吟诵一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果然味道大不相同,“风”有“风传千里”“风流千古”的意味,因此更能反映对严子陵崇敬的意思。范仲淹连忙称谢,拜李泰伯为“一字师”,并以一千两银子作为酬答。

    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雁门(今山西代县)人,诗作风格清婉,多写自然景物,间或写民间疾苦,著有《雁门集》。有一次,萨都剌写了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吟哦再三,颇为自得。有个老人看见这联诗后,连连摇头,不以为然。萨都剌一见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见,便虚心向他讨教。老人说:“这一联诗,写得的确不凡,摹景状物,别有意境。只是上半联已有一个‘闻’字,下半联又用一个‘听’字,字虽有异,却皆隐‘耳’意。恰犯诗家大忌。”萨都剌豁然大悟,忙问:“依您之见,改什么字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诗中不是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佳句吗?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来一用。”萨都剌试着把“闻”雨改为“看”雨,仔细玩味,觉得果然更好。上半联的“看”字隐“眼”意,下半联的“听”字隐“耳”意,不仅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愈发显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萨都剌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一字之师”。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谦虚好学的人,随处可得“一字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