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逍遥江山在线阅读 - 1177章:方始为学

1177章:方始为学

    杨鼎声音不大,但场上众人包括杨峥还是听得清清楚楚,杨峥皱了皱没有,尚未说话,就听得人群里叫好不止。

    这是安南这次趁机送来的《平吴大诰》,此文算是告诫安南百姓以及大明的一种诏书,难得是此诏书吸收了中国古代辞赋的简洁写法:例如北宋苏洵的《六国论》中,以秦国为一方,以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为一方,展现出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形势,《平吴大诰》亦采用此一技巧,把明军及黎利军之间历时十年的战事,以文约事丰的方式记述出来。但同时,《平吴大诰》对各场重要战役记述得十分具体,一一点明日期,既能通报战况,又营造出捷报频传的效果。

    在叙述上,注入个人的情感体验:阮廌参与了黎利的抗明起义,又为黎利代写《平吴大诰》,他在文中透过带有君王口吻的“予”(指黎利),带出其对抗明战争的情感体验。例如文中提到“予奋迹蓝山,栖身荒野,念世雠岂可共戴,誓逆贼难与俱生。痛心疾首者垂十余年,尝胆卧薪者盖非一日。发愤忘食,每研谈韬略之书,即古验今,细推究兴亡之理,图回之志,寤寐不忘”,便是以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为基础而下笔,因而读来真实感人。即便是杨峥这个与古文不通文墨的人,也能听出其中的浩然正气,颇有几分宋濂的《明tai祖朱元璋奉天讨蒙元北伐檄文》味道,此文一开始,就揭示“仁义之举,要在安民,吊伐之师,莫先去暴”的除暴安民思想。继而提出“惟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以彰显越人**行动的合理性。

    随后,文章又述及中越间的交战史,先略述吴权击败南汉、宋越熙宁战争、蒙越战争当中越人的战绩,继而提到明朝占领大越国后“连兵结衅”的乱亡时期,控诉明人在越南所作的“欺天罔民”的种种罪恶,体现出儒家的民本思想。

    而后再叙黎利发动蓝山起义,抗明建国的艰辛历历在目。但黎利不屈不挠,经过一段拼搏后,其势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于崒洞之役(崒洞又作𡨧;洞)及支棱之役里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结果,明朝政府决定撤兵,黎利势力亦愿意与明军“修好有诚”。文章指出黎利战胜明朝的本质是“以大义而胜凶残,以至仁而易强暴”,也是本文的中心观点。

    最后,文中提到黎利为大越国争取到**复国,实为功劳殊巨,“社稷以之奠安,山川以之改观,乾坤既否而复泰,日月既晦而复明。于以开万世太平之基,于以雪千古无穷之耻”,所以要在这个历史时刻,“诞布维新之诰,播告遐迩,咸使闻知”。总之,通篇文章感情充沛,叙事流畅,正气凛然,文采飞扬,采用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兼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堪称是一篇杰出的作品。

    但细细诵来,,内容有部分夸大失实之处,颇多诋毁大明的味道,身为大明子民不以为耻,竟呼声吆喝对方文采飞扬,不免让他感到有些愤怒。

    其实这些人也未必没体会到对方对大明的诋毁,但文人习性难改,被对方文章的优美所吸引了,忘了对方的目的而已,看到了这种结果,杨峥不免有些无奈。

    “看来是该做些改变了?”杨峥轻轻叹了声,自从他莫名其妙的来到这个时代,日子越久,对这个时代的喜爱就越多,总想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所以他才冒险当太子,冒险去剿灭什么弥勒教,抵抗鞑子,如今谏言皇帝平定安南,他做这些说到底就是在默默为大明做些改变,让这个时代的大明变得更强,更富饶,虽说谁也没逼着他去做这些,这才是最痛苦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疑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但既开了头,便是再辛苦也走下去,翰林院的这些日子,他就有意识做出了改变,他上课不上四书五经,不说朱熹,甚至孔孟之道都极少提起,为此他才以《人间词话》为蓝本,主讲诗词,从而改变大明文风靡靡,不务实的盲点,可以说效果还是显著,他甚至想着从其他几方面着手,彻底改变大明这种追求词藻华丽,言之无物的文风,从而给大明带来一场文艺上的复兴。

    为此,他昨日都在思索这个问题,大明自朱元璋登基后,以八股取士,学子必须熟读四书五经,熟知孔孟之道,这样做的后果,不能说不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限制了读书人拥有更大的空间,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只关心自己头顶上的乌纱帽如何戴得高,戴得稳,其余其他则极少关心,加上明朝自朱元璋开始,就奉行朱熹“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的理学,虽说朱熹主张的是明理见性,人为自己的私yu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所以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yu。

    孟子提出了“尽心”、“存心”、“养心”之学,“尽心”就是要在认识上达到自我超越,“知性知天”;“存心”也便是“养心”,即是养性知天,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孔子的意思是人有不同,但初始共同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习染性情就变的很复杂多样了,孟子在这个问题上认为人的“真我”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同哪?主要是因为人的私欲,所以他提倡要超越“自我”,实现“真我”,这也就是他发挥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也是他给宋明理学家留下一个可以发挥的地方。程颢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他和朱熹一样是从“理”上来的。这种学说,发挥的空间极小,这也是自大明后,中国文化上难以取得唐宋的辉煌成就了。

    杨峥起初思索从西方的哲学、诗歌、建筑、机械、造船、美学、物理、法学、艺术、药学、数学、天文、修辞、语法上着手,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大改变。

    但这种选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不容易,第一这是一个百科全书氏的改变,没有数十年,甚至是百年的功效是难以看出成果的,再者这个时候文艺复兴才刚刚蔓延,还没形成规模,许多的书籍也没能形成,自己虽仗着两世为人知道些,但终究不是百科全书氏的人物,所以在这个选择上,他着实徘徊了许多时日,最后又想,文艺上功效不能一鸣惊人,不如从建筑、物理、机械这些实用学科入手,这些东西见效快,周期短,一旦实施起来,那些士大夫必然会惊叹。

    但很快他就放弃了,自朱元璋登基后后,立即着手大明的户口制度,明朝户籍的分类,即可一清二楚: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濒海有盐灶。寺有僧,观有道士。毕以其业著籍。人户以籍为断,禁数姓合户附籍。漏口、脱户,许自实,工匠算不得上什么低贱人物,但也不是什么上等人,建筑、物理、机械这些实用学科若真能实施当然会被士大夫暗暗称赞外,更多的视为奇技银巧,那就难登大雅之堂了,所以从根本上,这个选择达不到杨峥要改变大明的要求,这也是他苦恼的所在。

    这些时日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该从何处下手,到今日翰林院的这一刻,他仍不知该从何处下手,直到众人对着安南的文章,明明里面有诋毁大明的内容,只因为文词优美,气势不凡,众人便忘记了敌对双方,让他震惊之余,脑海里忽的想起鲁迅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的情景,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

    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鲁迅被称为名族的灵魂,并不为过。

    ^^^^^^^^^^^^^^^^^^^^^^^^^^^^^^^^^^^^^^^^^^^^^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昨晚诸位很给力,咱们这一月再战——《逍遥江山》第一更送上,今天还是建军节,竟忘记了,不得不说,我对节日不够重视,呵呵,今晚依旧是三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