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八二 钱阁老的新建议
; 后方女眷之间的气氛倒与男人这边完全相反,那位陈老夫人对陈玥儿的印象极好,临出门时不但褪下手上一只成色极好的翡翠镯子送给对方,还拉着她的手邀请她上门做客。..(_)但也多半是最有效的法子。 对于琼海军来说。本土势力试图通过联姻这种方式与他们增进关系,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了。从当初地质男舒中开始,到后来特种兵北纬的婚事,虽说首先是男女双方自觉自愿,但也多少都带了点这种联姻的意思。就是后来的郑氏家族,在自家里找不到合适女子的情况下干脆从外面买了几个美女送过来,却也被叶孟言个眼皮子浅的毫不客气统统笑纳……宅男们对这种手段向来没什么免疫力。 当然了。如果还只是普通人要求联姻,那陈涛也不会这么激动。可能够让礼部尚书亲自出面说合的,又岂会是普通人家?——这其中居然有一家侯府!两家伯爷!还有另外几户也都是世代勋贵。按照中国人三代穿衣四代吃饭的说法,这些人家能够连续数代长保富贵,传至今日,都已经是标准的钟鸣鼎食之家了。 天子脚下,皇城根儿,北京城向来最不缺的便是世家豪门。大明朝自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历朝历代崛起并定居于此间的权贵不在少数。所谓“开国辅运推诚;奉天靖难推诚;奉天翊运推诚;奉天翊卫推诚”四等封爵功勋,除了朱元璋时代那批开国勋臣多在南京落户。后世所有最顶尖的明朝豪族无不以能够定居北京为荣。即使随着年月变迁,时势起落。其中大多数人家富贵不过一两代便迅速败落下去,但终究还是有些家风严谨的一直延续了下来。而这么一批人,便构成了大明帝国除了皇家以外的所谓最上流阶层,帝国金字塔的顶峰。 如今在这个阶层中有人家愿意与短毛的光棍们结亲,就说明琼海军这个组织已经得到这个阶层的认可,觉得他们拥有跻身于明帝国最顶尖阶层的资格了——虽然其实无论从掌握知识还是手头势力各方面评价,琼海军早比那群明代贵族强出去不知多少倍,但能够被这帮子眼高于顶的世家认可接纳,依然是一件让人感觉倍儿有面子的事。 对于陈涛就更是如此了,他之所以冒着某些脑残官员忽然翻脸的风险硬往明朝腹地里钻,不就是想要尽可能接近这大明王朝的中枢么?整个团队一百三十九人,只有他对于得到明帝国统治阶层认可的期望超出了被其抓为人质的担心,这才愿意不辞劳苦跑到北京来发展。由此可见在他心目中,融入这个古老时代的愿望有多么强烈。而今天,钱谦益的那一番话,却正满足了陈涛长久以来的期望,让他感觉自己在这里的一切辛苦都不曾白费,于是整整一晚上心潮澎湃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这种情绪是如此明显,以至于到后来连陈玥儿都觉得不大对劲,晚饭后干脆找了个借口,赖在陈涛书房里跟他聊天,旁敲侧击的试图打探他有没有亲自去“领受”钱阁老建议的想法——小妮子有点紧张了。毕竟京城里那些高门大户的世家千金相比,她这个吕宋商家女儿的身份就有点拿不出手。 不过呢,陈涛在这方面还算是个比较诚实可靠的好青年,他虽然很高兴能为自己所在的穿越者集团和大明朝上流社会之间牵线搭桥,本人却并没有移情别恋的打算。况且对于一个满脑子浪漫思想,本身条件又不算差的现代小伙子,家世背景之类再怎么重要。终究比不上眼前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如玉娇颜——想当初陈涛第一次看见陈玥儿穿着西式裙装出现在琼海军宴会上时可是狠狠的惊艳了一把,觉得好似黄飞鸿系列中那位十三姨出现在现实中——而陈涛少年时最迷恋的影星便是关芝琳。 虽然陈玥儿觉得自己只是个海外野丫头。比起本朝正宗闺阁千金肯定不如。但在陈涛心目中,接受了西洋风格熏陶的陈玥儿身兼东西方文化之长,性格又是他最喜欢的那种活泼可爱型,更不用说容貌也出众,这些条件岂是京师里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孱弱女子所能比肩? 所以陈玥儿其实是多虑了,当然陈涛是肯定不会主动告诉她这一点的——再傻的男人在这种时候也会变得聪明些。作为一个正在被追求的女孩儿。陈玥儿原本在陈涛面前原本是比较强势任性的,也一直保持着相当的矜持——比如正常情况下在天黑以后是绝对不可能跟他单独会面的,更不用说待在对方屋子里了。但这一回却居然破例,也算是让陈涛沾了那些豪门大户的光。 ………… 因为心情比较急迫的关系,第二天一大早,陈涛便拉上店里的配镜师傅。带上相应的材料设备前往礼部。“上门服务”去了,倒把那边钱大尚书给弄了个措手不及——他昨天才刚说起这事儿,还没来得及跟同僚们打招呼呢,那看门的都不肯放他们进去,最终还是由钱阁老从里面递出来一张二指宽小纸条,才让陈涛得以进门。 不过钱阁老对他们的公开帮助也就到此为止了,毕竟要堂堂一部尚书亲自出面为一卖眼镜的吆喝也不现实。能放他们进来。在礼部衙门里面摆个小摊儿已经是相当的惊世骇俗之举,估计在陈涛之前还没哪个作生意的能进入部堂重地搞推销——事实上这一次他们进来,其公开名义也不是为了卖东西。
按照公开对外的说法:钱尚书自当初在礼部就任侍郎时便有感于部堂中许多人视力不好,无论处理公务还是日常生活都很不方便。后来恰巧知道这家海南人所开的《明光堂》玻璃铺中也有卖眼镜的,经过本人试用后发现效果很好,可以完美解决视力问题,于是决定自掏腰包为礼部的每一个人都配上眼镜!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类似于眼镜的助视设备,不过真正接近现代眼镜型制的“单照”。还是在明朝中期才从西洋传入中国,和望远镜一样属于舶来奢侈品。到如今社会上知道此物的人已经不在少数。只是由于早期玻璃加工水平的落后。以及对于光学原理的不了解,这个年代的“单照”都比较原始。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镜片,使用起来跟放大镜差不多——反正这年头的书本内容不多,文字也比较大,只要一只眼睛暂时看清楚就行了。磨制两片镜片不但成本一下子翻倍,有时候反而会互相影响导致头昏眼花,很不划算。 而经过陈涛这边一番解释,众人才知道这玩意儿不比一般商品,随便买回家一个就能用的,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专门磨制镜片才行,于是便允许那家铺子的老板亲自上门来,为大家测量纪录视力状况,好回去有针对性的制作。至于有关费用的问题,衙门里自有公款,谁会当真让钱阁老个人支付呢? 免费,公款,况且还能确实解决视力问题,这样的好事儿谁会错过?——当天衙门里无论职位高低,所有人都围在那位配镜师傅旁边,一一让其测了视力,记录了名姓,同时根据各人爱好与财力预订了玳瑁或银制镶金的镜架——这部分是要自己掏的,部里只负责眼镜片钱,然后便兴高采烈等着送货上门。 而陈涛先是坐在那儿笑眯眯看着手下人忙活,之后便与老钱找了个清静地方继续昨天的话题,并且,用最快的速度,把消息发回海南岛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