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风雨四百年在线阅读 - 第一章 第八节

第一章 第八节

    第一章第八节诸葛氏与梁甫吟(中)

    诸葛亮**生活以后,忙活的是三件大事:(1)躬耕陇亩,维持生活,不要断顿。()求师与自学,增长学识,伺机应聘。(3)广泛交友,开拓人脉,寻找自己中意的董事长。

    有的朋友质疑上述判断,他们感觉这时的诸葛亮应该是:峨冠博带,仙风道骨,时而只身云游山水,时而邀约几个隐士高人诗酒山林,近乎不食人间烟火。这恐怕是个误会。毕竟人们初步认识孔明先生,是从《三国演义》和三国戏三国故事开始的。枯燥的史书资料,不是我们幼年就能接触的。

    人们总是想到诸葛草庐门框上那副对联:‘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还有《出师表》里: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其实,仔细研究,恐怕不是那个意思。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话源于诸葛亮的家信《诫子书》(参见陈寿写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曾任卫将军姜维的主簿。尽人皆知姜维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事业接班人,他当然很了解诸葛亮。陈寿还做过蜀汉的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入晋以后曾任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这些职位都使他方便掌握诸葛亮的相关资料。他和诸葛亮没有恩怨过节,他在《诸葛亮传》中就事论事,对亮丞相的品评最为平和公允。所以他的话最为可靠。

    按陈寿说,‘澹泊明志,宁静致远’那是公元34年诸葛军师临终前写给儿女们看的。当时,长子诸葛瞻才八岁(虚岁),次子诸葛怀六岁,宝贝女儿诸葛果刚刚三岁。有关的原话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慆(tao1)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地,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很明白,‘澹泊和宁静’是为了‘明志与致远’,千万不可因为‘不接地,而悲守穷庐’!

    至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不过是说给刘禅听的,不代表躬耕时的真实情况。《出师表》是诸葛亮准备统领大军,北出祁山恢复中原时,打给后主的报告。当时后主对此并不感冒;再说,这年刘禅二十一岁,诸葛亮熟读历史,很知道幼主成年,多半想回收皇权,作为首席托孤大臣,自己的危险是大大的有。总是掌控军权,难免会招忌恨。就算刘禅缺心眼儿,难保没人鼓捣他。如果像东汉朝廷那样,出个把宦官、外戚,搞个小动作,自己的好心顿时变成驴肝肺。还有,原本是刘璋部下,现在也是托孤大臣之一的李俨,心里有何想法,也是人心隔肚皮,谁知道呢。所以孔明必须说明自己不是董卓,不是揽权欺君的角色。——小老板啊,如果不是你爸爸死皮白赖三顾茅庐,我还不出山呢。现在我做了丞相,官职很不小了,绝无狼子野心。——所以孔明才说,在南阳时,我就‘不求闻达于诸侯’。

    尽人皆知,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常常自比‘‘管、乐’。管仲、乐毅可不是袁隆平!可不是一辈子搞农业的主儿,——以管、乐为榜样,不是要‘闻达于诸侯’吗?再说,孔明小哥经常和徐庶、石韬、孟建、崔钧一起聊天,评估他们说‘诸位仕宦可做州牧、郡守’,人家问孔明之志,得到的是‘笑而不答’——这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吗’?

    诸葛亮家学渊源,基本都是孔孟之道,‘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当时读书人通用的人生准则;佐助明君,成就一朝太平盛世,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完全用不着藏着掖着!

    至于躬耕时代,诸葛亮拜过哪些名师?交过哪些朋友?史册记载有:刘表(字景升)、司马徽(字德cao)、庞德公(字尚长)、黄[某](字承彦)、徐庶(字元直)、庞统(字士元)、崔钧(字州平)、石韬(字广元)、蒯良(字子柔)、蒯越(字异度)。这些人中,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年纪大,诸葛亮是以师礼相待的;刘表是当地长官,是父亲和叔父的朋友,自然必须作为长辈看待。黄承彦后来成了孔明的岳父,岳母是蔡讽的长女,岳母的meimei(该叫姨吧)是刘表的后妻,那么她们的弟弟蔡瑁(字德珪)、蔡瓒(字茂珪)、蔡琰(字文珪)[不是蔡文姬],就是诸葛亮的亲戚;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也是亲戚,也得来往。孔明大姐嫁给蒯良的次子蒯祺,二姐嫁给庞德公的儿子庞仙(字山民),彼此关系更铁了。

    此外并无正规拜师之人,他也没条件脱产学习了。到了一千多年后,有一本书叫《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简称《仙鉴》),作者赵道一,元朝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道号全阳子。此书说,当年汝南灵山有位鬼谷子般的人物酆(feng1)公玖,司马徽推荐诸葛亮投师在他门下,向他学习了两年,什么奇门遁甲、土遁水遁、八阵兵图、呼风唤雨的控制气候技术,都在这里学成。不知您们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一千多年间,再无其他旁证,谁知道这位道士唸的什么“唵、嘛、呢、叭、哞、吽”?须知,‘忽悠’技术早就有,并非赵本山氏独创!

    公元197年到公元07年,十年之间,海内局势大变,先是194年,陶谦集团灭亡;

    195年,张邈集团灭亡;

    接着,198年,吕布被曹cao攻杀,这个集团退出历史舞台;

    199年,袁术和公孙瓒败亡;

    0年,官渡一战,曹cao以弱胜强,袁绍败死;

    05年,曹cao跨过太行山羊肠坂,风雪之中艰难攻灭并州高幹,从此三晋大地落入曹孟德之手;

    07年,张绣死,曹cao占领宛城,南阳属曹。

    此前不久,叛曹的刘备投靠刘表,刘表安排他驻守新野,向北布防,抵御曹cao。

    再说诸葛亮家。

    194年,父亲死后,叔父带了他们姐弟来到南阳,大姐时年二十四,二姐十九岁,早都到了出阁年龄。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人口大量减少,朝廷有严令,女子十五必须出嫁,如果坚持晚婚,父母都要受罚。弄不好,里长、地保愣给你塞个姑爷,眼瞎、耳聋、缺胳膊少腿的,活该你倒霉!靠了叔叔和名医张机的关系,大姐嫁给蒯祺,二姐嫁给庞仙;大姐婆家是刘表的嫡系智囊蒯家,二姐婆家是荆襄名儒庞德公家,一下子让诸葛亮挤进了荆襄贵族社会。谁说好事不能成双?不久,第三个好事来了:这个圈子里的老先生黄承彦,急于晋升岳父,看上了德才相貌兼备的少年才俊诸葛亮,于是乎,黄老爷子主动出击,勇敢地推出品德、才能都十分了得、就是头发有点黄、肤色有点黑的宅女黄月英,天随人愿,挺顺利地达成婚约,诸葛小郎和黄小姐入了洞房。——其实,历史上真人黄小姐未必真的很丑,黄岳父想考验准姑爷,避免婚后夫妻不睦,祸及翁婿关系,也是有滴。后来诸葛亮应聘时,拿一把,愣让董事长刘皇叔顶风冒雪连跑三趟,才肯出山,不也是这招儿吗?——结婚,合则留;不合则散。找主子,弄不好,小命不保。能不分外小心吗?

    后来,诸葛亮通过好友崔州平,为弟弟诸葛均找媳妇。崔朋友本是博陵豪门高士(博陵就是如今河北安国、安平、(深州、饶阳一带),避乱逃难来到襄阳,住在城西,和徐庶做邻。于是推荐博陵老乡一位林小姐应聘,心想事成,林小姐成了孔明的弟妹。这就齐了,躬耕陇亩,就是两兄弟,两妯娌忙活吧。

    诸葛亮躬耕地点‘南阳’,到底是在当时的宛城,还是汉水南边的襄阳?当时的人们可顾不及、也没必要讨论这问题,事实就在那里摆着呢。可是千年以后,直到1800年后的今天,两地人们为此,吵得不可开交。谁叫你孔明是千秋万代,人所共仰的智圣哪?那jian宦‘赵高’家在何处,再也没人关心。——还有开发旅游,创造经济价值问题呢!两地父母官能不重视乎?下一节,我们干冒天下之大不韪,讨论一番。

    [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