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财政工作报告
大明公务员第十五章财政工作报告第十五章财政工作报告 虽然说田赋已经不是朝廷收入第一了,但是就政治地位来说,田赋放在第一,没有一个人有意见。 田赋之外,就是商税了。 何夕在商税上下了很多功夫,总体上商税包括公司经营税,特种经营税,海关税等等。 公司经营税,就是注册公司每一家都要交的。十五取一。百分之六点六。 不过,而今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是,北京城刚刚修建的时候。人手多,几乎每一个公司或者商社,都能细细查账,故而下面偷税的人并不多。而今却不一样了。 虽然而今有三百多个议员,但是大明各种数量的商社企业,已经有一两万家了。这还不包括很多仅仅一个门面的小商户。这些商户缴纳的市税,也就是根据你的店铺有多大面积,还有经营种类,每月缴纳固定赋税。这个税是顺天府收的。 就不表现在中央的财政报告之中了。但是数量也不少。 特种经营税,其实就是消费税。 盐,布匹,铁器,牲口,船,织布机,粮食,马,煤,等等。反正能构成大宗商品的产品,都有这样的税,每一种类单独征收赋税,都不一样。最典型的就是粮食。 而今粮食朝廷专营,即便是专营,其实也不可能挡住其他小粮商的。甚至为了维持粮食价格,何夕已经启动了补贴。也就是负税率。 按照这个价格卖,朝廷贴钱。当然了,这也是为什么朝廷专营,将大粮商全部干掉的愿意,因为骗补贴这样的事情,不是现在才有的。古代自然也会有。 朝廷能覆盖的地方,都是朝廷经营,朝廷不能覆盖的地方,才有补贴。数量并不多。 这些赋税几乎是直接加到价格之中了。这也是北京与辽东赋税能傲视天下的原因。这些厂矿生产的东西,必须纳税,北京朝廷才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之中分一杯羹。 但是总体上来说,每一项赋税都不多。最多的也不过是战马,在百分之十。毕竟战马是战略资源。要进行管控,朝廷如果买马的话,自然是免税的。但是其他人买,就要交税了。 也就是朝廷在价格上更有优势。 所以,很多人都希望马税可以更高,比如百分之百。 只是北京这边虽然马匹不多,但还没有缺马到这种程度。 海关税就不用说了。 唯一可以说的,就是天津,营口,旅顺,这三个港口是大家都知道的。而平壤,江华岛,釜山,长崎。这四个海关是新开的,而今赋税还不算多,但是长崎的赋税未来是相当可观的。 无他,日本进入货物指定地,所有商人只要不是不想混了,都必须到长崎入关之后,才能转到日本其他地方出售。 自然会有人偷税漏税。但是即便如此日本一个大市场在长崎的关税也是未来可期的。 总之,这些商税一共有一千万元上下。其实还有一些商税由地方政府征收,比如说之前说的门摊税,也就是市税,由地方政府征收。 毕竟地方政府也是需要经费维系的。 这就不算在朝廷经费之中了。 其次,就是另外一个大头了。 那就是国企经营了。 银行,铁厂,马厂,造船厂,机械厂,铁路,等等,一系列产业,贡献给大明朝廷的财政收入一共在六百万元上下。不要小看,这个数字。要知道很多无形财赋根本没有算。比如供应大军火炮枪械等等,不过是记在账上,每年销账而已。 如果将销账的数字也算上,超过一千万两妥妥的。而且是成本价。 如果对外销售,装备大军的武器装备价格翻上几番都是没有 问题的。 总计收入在两千万元左右。 但是收入多。开支也多。 其中军队开支。六十万战兵,年平均俸禄,二十元。总计开支一千二百万元。这仅仅是人员开支,设备开支可以隐下来,但是其他开支却不能。所以,军费支出一千五百万元每年。 这还是不开战的情况下。 这也是为什么?河间一战打下来,从洪武二十五年存下来的家底立即打空了。 皇室开支一百万两。 这对朱雄英来说,并不算多。皇宫的维护,他的一些私下开支,乃至于他个人对大臣对军队的赏赐,一些礼仪开支,都在其中。 这个钱是万万不省的。 剩下的就是政府开支了。四百万两,看似不少。但是实际上不多。 自从何夕改革之后,北京朝廷一支在加人。内阁加枢密院,部级的部门就有几十个。而且每一个部门的工作都比南京六部的工作多。 人员费用在加上其他的费用。 四百万两,看似不少,其实勉强够用。 这还没有说最重要的费用,那就战争费用了。 战争费用到底花在什么地方了。这其实很难说明白的。但是有一点,却是很明白的,钱都是花出去了。总体上来说,从去年开战到现在,战争费用大抵有四千多万元。也就是这一次卖出国债总额。 这是单纯的战争费用,而不是军费。也就是养兵费用。
在南线修建的城堡,打战的消耗,战后的抚恤。对受灾百姓的镇抚,征召民夫从军的费用等等。乱七八糟的钱都在其中。 甚至何夕也怀疑,这里面有人薅羊毛了。但是战争时期,能打仗就是硬道理,这账目,宜粗不宜细。大概上差不多就行了。总不能一边打仗,一边查账,要下面分毫不差。 也就是说,即便不算战争赋税,北京赋税养这么多军队,已经是很吃力,要知道还有很多军队在卫所军队序列,这些人让卫所自己养,但是用得时候,却要给月钱的。 也是一笔开支。 总之,一旦打仗就是赤字,非常大的赤字。 甚至有些东西,报告之中没有说,那就是印钞。这样的财政维持下来,可不仅仅是因为之前的积蓄,也不是因为前申国公邓镇慷慨的讲自己的钱贡献出来。 一千多万两,足够养兵一年了。 还有就是超额印钞以及之前小规模的国债。给予的财政支持。 虽然赤字很大,但是也能看出来朝廷的家底还是很厚实的。别的不说,就是这些国企,在承担国家如此高的任务之余,还能贡献出六百万两的财政支持。 更不要说,这些企业账目上还有相当数量的钱。 何夕从来没有想过将这些钱给抽干。毕竟这些国企非常重要。何夕不愿意为了一点钱,而得不偿失。 如果估值的话,银行加两大铁厂造船厂铁路,这一套下来,不要说一亿元了,就是三亿元也会有人要。毕竟大明工业的半壁江山都在这里,这些企业只是不太赚钱。而不是不值钱。 即便单纯以生意而论,借钱给朝廷都是一个不亏本的买卖。 更不要说,其中很多不能明言,但是很隐晦的政治权利。这或许对这些商人更加重要。 杨士奇讲解的这些,很快就在报纸上公之于众了。一时间,北京城中议论纷纷。一方面议论朝廷为什么要将这些事情公之于众。另外一方面对朝廷巨额赤字,难以为继的局面感到非常担心。 开战到现在,已经快两年了。 双方已经打出仇来,北京城中都有很多人死在战场之上了。双方立场鲜明 ,大部分北京人都不希望北京朝廷倒台的。他们也明白,如果北京朝廷倒台,南京方面绝对会对北京进行清算的。至于清算到什么地步就不知道了。 自然是忧心忡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