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七九从种田开始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美妙的收获

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美妙的收获

    二人来到街口往里一瞧,道边上全都是一个挨一个的菜农。

    这些都是街边子的农民,一大早就挑着担子,或者用推车子,把种植的蔬菜运过来出售。

    这个月份,园子里的蔬菜基本都下来了,正是好时候。

    而早起逛市场的人也挺多,老头老太太居多,手里都拎着帆布兜子,还有提着菜篮子的。

    以前买菜啥的,都得去国营的蔬菜商店之类,现在好了,有了农贸市场,蔬菜更新鲜,而且还能讲价。

    大伙都苦哈哈地过日子,就算一分两分的,都是能省则省。

    李卫国他们俩刚拐进市场,就听到一个脆生生的童声:“卖鱼啦卖鱼啦,新鲜的大鱼啦!”

    一听这动静,就是小当家。

    还真别说,人家说留下来帮忙,真就帮忙。

    就像李玉梅,瞧着来来往往的人流,真抹不开张嘴。

    王燕也比她好不了多少,虽然她性子直爽,但是做生意吆喝,和平时跟人交流,真的是两码事。

    最后还是李小梅看出这个问题,她小孩子没那么多顾虑,扯着小嗓子使劲喊。

    可惜的是,还是没有顾客进屋看鱼,毕竟在这个年代,鱼和rou,都算高档消费品,不是随随便便想买就能买的。

    李卫国来到之后,听王燕说明这个情况,他倒是一点没着急,反倒扯嗓子吆喝起来:“开业大酬宾,今天买鱼的同志,一律享受半价!”

    吆喝了几声,立刻有了效果,一个拎着兜子的老人走过来:“小同志,有草鱼吗,多少钱一斤?”

    李卫国打量一下老人,穿着灰色的半袖衫,手腕上戴着一块机械表,看样子,应该是退休的老工人,于是笑着点点头:“老爷子,草鱼是五角钱一斤,今天打对折,两毛五分钱一斤。”

    “那还真不贵,我进屋瞧瞧。”老人迈步进屋,然后就瞧见了大铁槽子,也吓了一跳,“好家伙,这么多鱼!”

    徐明亮也拿起抄网:“老爷子,您看上哪条,我给您捞!”

    “都是活鱼,真不错,就这条吧。”老人不慌不忙地选了一条,徐明亮捞了好几下,都被那条大草鱼灵活地躲过去。

    老人也挺有意思:“嘿,这鱼真欢实,活蹦乱跳的。”

    最后还是李卫国接过抄子,一下把鱼抄上来,嘴里问道:“老爷子,我们这里还提供杀鱼的服务,刮鳞开膛,省得您回家拾掇了。”

    王燕也想起来自己的职责,连忙补充道:“是啊,您要是中午就吃,还是我们帮您杀了比较好。”

    “那敢情好,还是你们想得周到,态度也好,要是到水产公司,就看营业员的鼻孔喽。”老爷子挺幽默,说起了笑话。

    收拾鱼什么的,确实挺麻烦,而且有的人,还不敢杀鱼,所以后来卖鱼的,都有拾掇鱼的服务。

    但是现在可没有这茬,国营商店那里,可不惯着你脾气。

    这招是李卫国想出来的,卖鱼送服务。

    徐明亮接过鱼,照着脑袋来了两下子,然后上秤,四斤还高高的呢,就收一块钱。

    然后他熟练地开始刮鱼鳞,刮鳞器也是自制的,用酒瓶子盖,密密麻麻地钉在木头板上,利用瓶盖的锯齿,很容易就把鱼鳞给刮下来。

    接着是开膛,把内脏都掏出来,最后把鱼鳔又给塞回鱼肚子里。

    如果有鱼籽,当然也要给放回去。

    收拾完之后,徐明亮把鱼放到大盆子里涮了一下,往鱼嘴里穿上一截麻绳,叫老爷子拎着。

    “真不错,还是你们这里服务周到。”老爷子满意地付了钱,然后乐呵呵地拎着鱼走了。

    王燕和徐明亮他们也都挺高兴:“哈哈,这就开张啦!”

    李小梅也笑嘻嘻地说了句:“开业大吉,年年有鱼!”

    忙了一早上,卖了二十多条鱼,王燕和徐明亮的业务也算是熟了。

    算算账,一共收入十八块六毛钱。

    刚开始,这就算不错了,等到口碑传播开之后,相信营业额就会不断提升。

    再过几年,等有了个体的饭店,以及随着大伙生活水平的提升,需求量肯定会越来越大。

    “给我们来十条大鱼!”这时候又来了个大客户。

    李卫国一瞧,原来是罐头厂的大师傅,也不由大笑:“不要钱,白送。”

    大师傅摆摆手:“那可不成,做生意就要有做生意的样子,该多少钱是多少钱,国子,我认识不少招待所的管理员,到时候跟他们打个招呼,都上你这来买鱼。”

    对呀,这个年代,各部门基本都有自己的招待所食堂,组织开会学习啥的,改善一下伙食再正常不过。

    李卫国连忙道谢,客户都是这么一点点积累出来的。

    这确实是最好的年代,抢先一步,然后你就能步步领先。

    一直忙活到上午八点,菜市场的人流这才渐渐稀少,李卫国便张罗着去吃饭。

    “我煮点挂面条吧。”王燕还要自己做。

    李卫国摆摆手:“吃口现成的,我看那边有炸大果子的。”

    随着市场的兴起,各种小生意也随之而来,不远处就有一家卖早餐的。

    一人一碗豆腐脑,雪白的豆腐脑,浇上香浓的欠汁,十分诱人。

    还有新炸出来的油条,一尺多长,又酥又脆。

    这年月,喝豆腐脑吃油条,那就算比较奢侈了,农村人,没吃过这个的多了去。

    就像李小梅,以前就没吃过,更别说李小鹿了,别看人小,愣是吃了一对大果子,喝了一碗豆腐脑。

    “真香!”李小梅眉开眼笑地赞了一句。

    “那你以后就天天在这跟我卖鱼好了。”王燕也乐呵呵地逗她。

    王燕是苦出身,说实话,活了二十多年,吃油条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过来。

    李小梅眨眨大眼睛,然后晃晃小脑瓜:“我和小鹿都想家啦。”

    李小鹿也使劲点着小脑瓜,表示同意。

    对小孩子来说,家才是最重要的地方,比好吃的还重要。

    吃完早饭,王燕他们继续回去忙活,李卫国一手领一个,正好在农贸市场里转转。

    大多数都是卖菜的,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这些,这年月的蔬菜,不用担心,绝对绿色健康。

    也有少数挎筐卖鸡蛋的,鸡蛋篮子里都垫着谷草,李卫国问问价,一毛钱一个。

    至于什么日用百货,服装鞋帽这些,暂时还没看到,估计得再过两年。

    倒是在街口,看到两个年轻人卖电子表的,穿着背心,俩胳膊上套的都是电子表,正扯着大嗓门,嚷嚷着港岛产的电子表,价格竟然要六十块钱。

    一块机械表,也就一百二左右,这个电子表就太贵了。

    在李卫国的记忆中,这玩意就是一路降价,到最后五块钱都没人买了。

    看着好像是暴利,但这是层层加码之后的价格,除非你直接去南边进货。

    而这个年代,普通人真没这个胆子。

    想想小当家最喜欢往手腕上画手表,李卫国就走了上去。

    一瞧来了生意,其中一个长发青年便连忙搭讪:“哥们,来块电子表吧,不用天天上弦,看时间又方便,这是港岛产的,知道港岛吧?”

    现如今,港岛就是流行和时髦的代名词。

    李卫国笑着点点头:“去过几次。”

    长发青年直咧嘴:“哥们,咱能靠点谱不?”

    李卫国也不和他争辩:“这电子表在羊城那边的批发市场,价格才几块钱,这样吧,十元钱一块,我给我meimei买两块电子表。”

    “三哥,真哒!”李小梅欢呼一声,然后又使劲摆着小手,“不要不要,太贵了。”

    李小鹿也跟着一起摇头,估计她对手表什么的,还没有概念。

    卖电子表的两个小青年对视一眼,他们也瞧出来了:人家懂行。

    其中那个长头发的青年摇摇头:“哥们,我们是从春城拿货的,到手就四十块钱。”

    “那就算了。”李卫国虽然想给小妹买表,但是却不想花冤枉钱,明明才几块钱的东西嘛。

    不过他嘴里还得安慰一下李小梅:“等三哥送你四姐和小玉姐他们去首都上大学的时候,再给你买好啦。”

    李小梅也点点小脑瓜:“三哥,其实我最喜欢你给我画的手表。”

    你个小马屁精,李卫国忍不住扒拉一下她的羊角辫。

    这两个卖电子表的小青年,叫李卫国管中窥豹,看到了经济大潮的波浪,已经开始涌动,然后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整个国家。

    自信的笑容,在李卫国脸上浮现,他的身上也充满动力。

    身旁的两个小不点儿,当然不知道三哥的想法,她们只是高高兴兴地牵着李卫国的手,在三哥的保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

    李卫国在市场这边呆了两天,等到一切步入正轨,也就没他啥事了。

    不仅仅是他,就算是王燕和徐明亮,也只不过是暂时在这锻炼锻炼。

    李卫国领着俩小不点回到罐头厂,田大贵就乐呵呵地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山野菜的货款已经到账一半左右。

    现在罐头厂的账面上,已经有将近二百万的本国货币。

    这还只是一半,另外一半,按照李卫国的预计,都准备留在国外。

    田大贵咧着大嘴哈哈笑:“国子,这钱太多了,咋花啊?”

    对他来说,确实有点多,他万万想不到,山野菜生意这么赚钱,都是好几倍的利润。

    李卫国也忍不住开起玩笑:“大贵叔,有钱了,当然是买房子置地娶媳妇,要不您先给我们找个婶子吧?”

    旁边的王军和高大林他们,也都跟着嘻嘻笑。

    要说田大贵打了半辈子光棍,现在也算立业,该考虑成家了。

    谁知道老田却是一个劲摇头:“不中不中,现在看俺有钱了,倒是有不少扑上来的,俺穷的时候,咋没人搭理俺呢,所以这些都不中。”

    话糙理不糙,能有这种想法,证明田大贵还没飘。

    李卫国也点点头:“大贵叔,那就先不着急,早晚有合适的,咱们先说说花钱的事儿,我打算先把咱们的野菜厂扩大规模,再建两个分厂。”

    大伙一听,立刻来了精神,他们现在也都尝到甜头,知道山野菜这一行,大有可为。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

    “国子,你说咋整就咋整。”田大贵当然没意见,他也知道自己的定位,就是个幌子,发展和规划之类,全靠李卫国呢。

    李卫国走到墙上贴着的一幅地图前面:“咱们东北,山货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咱们这边,这几年往南韩和岛国出口的山野菜也在不断增加,现在正是咱们掺和一脚的好时候。”

    “下一步,我们就准备在另外那两个地区,也尽快建设分厂,然后辐射到各个林区,咱们的产业才能飞速壮大。”

    “如果最终能掌握山野菜和其它山货贸易的话语权,那就厉害了,利润都是数以亿计!”

    这番话叫所有人都激动起来,原本大伙都有点沾沾自喜,感觉罐头厂赚了大钱。

    但是跟李卫国描述的蓝图相比,那就实在不值一提。

    “国子,你就说咋干吧,俺们都听你的!”田大贵也激动起来,感觉浑身又充满动力。

    李卫国又重新在桌子前面坐下:“大贵叔,罐头厂这边现在已经稳定,下一阶段,你就领几个人,先去龙江那边考察,争取早点把架子搭起来。”

    说完他又望望王军和高大林他们:“你们都跟着大贵叔,以后那边的分厂,就得你们支撑。”

    锻炼了一年,也该撒出去独当一面了,虽然还缺乏一些历练,不过在这个野蛮生长的年代,只要敢闯,就能闯出一番天地。

    王军等人也对视一眼,全都满脸激动,他们也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随后李卫国又给他们圈定几个主要的林区,划定考察的大致范围,免得瞎跑。

    有田大贵外商的身份,还有启动资金,以及后续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李卫国当然有信心。

    然后李卫国就搭乘送鱼的四轮子,颠颠哒哒地回到大馒头屯。

    “回家喽!”李小梅迈着小短腿,朝着家里跑去,李小鹿在后面紧跟着,还摔了个前趴子,不过爬起来继续跑。

    看来外面的花花世界,还是没有家的吸引力大。

    俩小丫头回到家,先各屋里全都走一遍,然后李小梅这才出门寻找小伙伴。

    她带回来不少糖呢,要跟王小雪她们分享。

    李卫国也去鹿场转悠一圈,然后就又恢复原来的生活,每天闲着没事,就去大江里面游逛。

    现在是丰水期,江里鱼类活动也最旺盛,是他引鱼的最佳时期。

    不知不觉,时间进入八月份,这天中午,李卫国刚从水库回家,就听到当院的李小梅大叫一声:“四姐回来啦,卫红姐,你也回来啦!”

    李卫国连忙出门,只见李玉梅正抱着李小梅转圈呢,还有张牙舞爪的葛卫红,也抱着李小鹿往天上扔,后面还跟着笑吟吟的吴小玉。

    李卫国也不由得精神一振,脱口问道:“通知书来啦?”

    “三哥!”李玉梅放下小当家,直奔李卫国扑过来,一头扎进他的怀里,眼泪噼里啪啦掉到李卫国的胳膊上。

    “哈哈哈,太好了,你们终于能够金榜题名啦!”李卫国也大笑起来。

    “郑大哥考上了,小玉和玉梅也都考上啦,还有我,也考上啦!”葛卫红手里挥舞着几个信封,使劲跳着,瞧她那样子,好像要飞。

    李卫国轻轻拍着四妹的后背:“咱家终于出大学生啦,玉梅,你是咱们家的骄傲!”

    李玉梅抹抹眼泪,脸上也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多年寒窗苦读,一朝得偿心愿。

    这其中的艰辛和努力,她自己最清楚。

    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是三哥,领着她摆脱了最大的障碍,才有了今天最美妙的收获。

    这时候,大姐和大姐夫,也一起回来,李小梅直接跑过去:“大姐夫,你考上啦!”

    郑先农使劲推了一下眼镜,然后激动地抓住李金梅的手。

    “小梅,通知书呢!”李金梅也急火火地问道。

    李卫国一挥手:“走,咱们进屋慢慢看。”

    桌上,几封录取通知书静静地摆放成一排,都是朴素的牛皮纸信封,每一个,都代表着无限的希望,代表着莫大的成就。

    “华清大学,这个是四姐的。”李小梅拿起来一个信封,乐呵呵地递到李玉梅手上。

    信封的落款,是印刷字,新红的大字,还有那独特的字体,小当家能认出来,实属不易。

    李玉梅双手接过信封,然后紧紧抱在胸前,眼泪又一次落下来。

    李金梅则拉起她,一起走到相框前面,朝着父母的合影深深鞠躬:“爸,妈,玉梅考上大学了,是华清!”

    说着说着,李金梅也哽咽起来,抱着四妹,一起痛哭。

    李卫军和李卫国哥俩也站在他们身后,眼睛里也同样湿润起来。

    李小梅和李小鹿虽然不知道咋回事,但是也一起走过去,紧紧拉着大姐和四姐的衣襟。

    李金梅使劲抹抹眼睛:“不哭了,不哭了,这样大喜的日子,咱爸咱妈也看着咱们笑呢!”

    好半天,他们这才收拾情怀,重新坐在桌前。

    李玉梅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简朴的入学通知书,像是姓名、地址等等,都是手写的,最下面,盖着学校鲜红的印章。

    看着最前面那“李玉梅”三个字,四妹脸上,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

    “好好留着,这个值得珍藏一辈子。”李金梅叮嘱一声。

    “东北农业大学,这个是大姐夫哒!”李小梅又拿起一个信封。

    郑先农的双手也激动得有些颤抖,恭恭敬敬地接过来,他的愿望,也终于实现。

    “这个是小玉jiejie的。”李小梅又拿起京大的通知书。

    吴小玉也站起来,双手接过,然后朝着大家鞠了个躬,随即眼圈一红,泪珠也开始滚落。

    “剩下这个是我的,嘻嘻,首都东方歌舞团,我厉害吧!”葛卫红则直接把最后一个信封抢到手里,在大伙眼前显摆。

    屋子里顿时充满欢乐的气氛,李小梅也一个劲点头:“卫红姐真厉害啦。”

    “那还得感谢你呢。”葛卫红把李小梅抱在怀里,贴着她的小脸儿,“面试的时候,你猜猜我唱的什么歌?”

    嗯,李小梅眨眨大眼睛:“是《采蘑孤的小姑娘》!”

    葛卫红使劲点头,戳戳李小梅的鼻尖:“咱们小梅最聪明啦!”

    小当家有点不好意思:“那你应该感谢我三哥,这首歌是三哥教我唱的。”

    葛卫红当然知道,也来到李卫国身前:“国子哥,谢谢你。”

    说起来,他们几个能顺利考上大学,李卫国的贡献还真不小。

    李卫国乐呵呵地摆摆手:“等以后你成了大歌星,别假装不认识我们就行。”

    葛卫红顿时恼了:“我现在就不理你啦。”

    “行了,先吃饭,等明天好好庆祝一下。”李金梅赶紧张罗吃饭。

    郑先农也插话道:“正好有几位知青也要回城了,咱们欢送欢送。”

    他们这一批知青,一共十三个人,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命运却各不相同。

    吴小玉他们几个考上大学,还有的在当地成家或者定亲,还有林青和鲁大龙这些,选择留下来。

    甚至还有一名知青,将她的青春永远留在这里……

    等到下午,几个人考上大学的消息,就在村子里传开了。

    最高兴的是老村长,到知青点找了一圈,没看着吴小玉他们,就直接来到李卫国家里。

    进屋一瞧,好家伙,屋里足有二三十人,正在那扎堆唠嗑呢。

    “村长爷爷来啦,快坐。”李卫国把老村长让到炕沿边上,大伙起身让座。

    老村长也没急着坐下,目光一扫,看到郑先农和吴小玉他们几个,老村长哈哈大笑:“好好好,你们几个娃子,给咱们大馒头屯涨脸啦!”

    虽说郑先农他们是知青,但是户口都落在大馒头屯,这个假不了。

    王队长也在场,他也乐呵呵地说着:“咱们大馒头屯,这回算是破天荒喽,一下子出了四名大学生,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李卫国也立刻转达田大贵的意思:“大贵叔都说了,以后凡是咱们大馒头屯的孩子,考上大学的,学费啥的他全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