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辽东雄狮在线阅读 - 第七十回 黄台吉

第七十回 黄台吉

    黄台吉,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

    母亲来自海西女真叶赫部,和建州女真属于世仇。

    因此黄台吉从小到大都非常的谨慎,麾下正白旗也是八旗中实力最弱的。

    但不妨碍这个魁梧的汉子,带领正白旗建功立业。

    从努尔哈赤众多儿子中脱颖而出,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并列,成为四大贝勒之一。

    黄台吉身体非常的重,踩在雪地里,不仅哗啦作响,还留下很深的足印。

    “刘爱塔(李永芳),见过四贝勒。”

    刘兴祚和李永芳赶紧相迎。

    “四贝勒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我等好出门相迎。”

    刘兴祚很恭敬的说道,“突然到来,我等有失远迎,请四贝勒恕罪。”

    黄台吉马鞭一挥,“区区小事,不必介怀。”接着饶有兴致的环顾四周,发现打扫干净。

    刘兴祚赶紧介绍一下盖州的基本情况,全城的人和物都被一扫而空,只留下空城一座给后金。

    “谁说那小子什么都没留下,光这间干净的正堂都透露了很多信息。”

    黄台吉笑了起来。

    刘兴祚猜出一二,但决计不会说出来,便问道:“请四贝勒赐教。”

    黄台吉给了他一个颇有深意的眼神,“大明有一句话,叫扫榻相迎。父汗写信给那小子,提出主动让出盖州给他。”

    “那小子没有回信,却也无声的告诉我们,我们只是客人,他会回来。”

    李永芳恍然大悟。

    刘兴祚笑道:“四贝勒果然聪颖过人,我等不及。”

    “那小子到底是怎样的人?”黄台吉好奇地问道。

    “年纪虽轻,却有着远超他那个年纪的见识。无论是走路还是坐下,背都挺得直直的,似乎受过长期且专业的训练。”

    刘兴祚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相关信息,认真介绍道:“在他身上没有一点‘逃跑是耻辱’的思想包袱,非常的灵活多变。”

    “更可怕的是,”刘兴祚特别强调道,“他似乎深谙孙子兵法‘十倍围之’的思想,总会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寻机歼敌。发现情况不对,立刻撤退,绝不恋战。”

    听到这些介绍,黄台吉对杨承应更加感到兴趣。

    “刘二哥,你说……我们有没有机会招降此人啊?”

    黄台吉一脸笑容的问道。

    刘兴祚一下子愣住了,被黄台吉这种近乎“天真”的想法。

    李永芳也是一脸的无语。

    “四贝勒,此事恐怕不可能”李永芳劝道,“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吧。”

    黄台吉不以为然:“事在人为嘛!三国演义里,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可见有耐心才行。”

    “四贝勒果然胸襟开阔,与众不同。”刘兴祚夸道。

    黄台吉笑着摆了摆手,心里怅然若失。

    三人从正堂到内院,果然都是空空荡荡。

    “四贝勒突然到来,莫非是信不过我和李将军?”刘兴祚突然开口。

    李永芳吓了一跳,没想到刘兴祚敢这么和四贝勒说话。

    然而四贝勒毫无生气的意思:“只有你刘二哥敢这么说话,哈哈哈……父汗让我来,是告诉你们,孙得功和鲍承先会来接手盖州防务,你们和我先回辽阳休整,再去征讨镇江堡等地。”

    “他们能守住?”刘兴祚表示怀疑。

    “父汗说了,杨承应主动让出盖州,表明他也没能力长期占据。一方面让他们经营盖州,把来不及转移的百姓安顿好。另一方面,也要试一试他们的忠诚。”

    “大汗真是深谋远虑。”

    三人走遍了盖州指挥使衙门。

    黄台吉望着南边的方向,若有所思。

    杨承应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好想见一面!

    阿嚏!

    远在金州的杨承应,没来由的打了个喷嚏。

    伺候在旁的田英娘赶紧问道:“大人是不是着了风寒?”

    “没……没事。”杨承应捏了捏鼻子,对着炭盆烤了烤手。

    围着炭盆,还坐着罗三杰、祖天寿、宁完我、茅元仪和齐大壮。

    都是内政的好手。

    “立春快到了,一年最重要的时刻将到。”

    杨承应往手里哈了口气,继续道:“因此我们必须全力保障春耕,除风字营和林字营继续训练以外,其他都要下去,维持社会秩序。”

    这年头衣服很贵重,有的人家只有一套衣服,从春天穿到冬天,破了就补一补。

    特别是经历过去年一年多的残酷,更是困难到难以想象。

    下地干活也要起早摸黑,不是因为勤快,而是因为没有衣服,天黑的时候别人看不见。

    而在这种时候,一些人就蠢蠢欲动,很想把发下来的东西偷到手,甚至强抢。

    因此需要派士兵到最底层,维护现场的秩序。

    而新归附的明军还需要训练,只有杨承应的嫡系才能肩负重任。

    罗三杰皱眉道:“这些事,执行起来很容易。我现在最担心一件事,方巡按已经绕道前往广宁,会不会对我们不利。”

    提到方震孺,茅元仪脸上有些尴尬。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杨承应不以为然,“朝廷想要执行三方战略,肯定会我们加强管制,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

    茅元仪提醒道:“方巡按和我关系虽不错,可我也没能力阻止他。依我观察,方巡按对将军很有成见,不可不防。”

    “对我有成见?”杨承应反问。

    “兵器的来源,军队的训练,土地的分配等等,都与大明国策违背。”

    茅元仪的话,让杨承应额头上冒汗。

    自己干了这么多“不正确”的事情吗?

    “这件事以后再说,我们先把春耕事情安排妥当。”杨承应只好道。

    宁完我接过话茬:“农具和种子都已备好,但是随着复州百姓迁入,是不是请齐壮士关掉炭窑,改成农具铺。”

    “这个嘛,俺没有问题。”齐大壮犹豫道,“就怕弟兄们不乐意。”

    “嗯?”杨承应疑惑的看着他。

    齐大壮咽了下唾液,道:“这些日子烧炭,得了不少的好处。很多弟兄,有点不愿意打农具,不赚外快。”

    杨承应眼睛眯成一条缝,十分严肃地道:“回去告诉他们,烧炭冬天才有用。如果他们不愿意,我就把炭窑封了。也可以不打农具,回家种地。”

    “是,俺知道了。”齐大壮慌忙应道。

    杨承应收敛了神色,笑道:“你也别紧张。如果他们愿意回去种地,你只管放行就是了。只是下次,就不用他们。”

    “俺明白了。”

    齐大壮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