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这个魏延不一样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七十三章 力劝张辽

第一百七十三章 力劝张辽

    第174章力劝张辽

    离间计虽好,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就算诸葛瑾此刻赶往成都,并且成功离间季汉君臣,但消息传递需要时间么不是。

    也就是,离间计的见效时间要到明年开春左右,可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曹军好像坚持不到明年,所以,他们必须尽快出兵缓解曹魏压力。

    不过在出兵一事上,东吴上下文武意见不一,双方各持一词争执不休,都各有各的理。

    而双方争论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万一他们发起荆州之战,季汉立刻放弃攻略荆北转头攻伐东吴怎么办,届时他们拿什么挡虎狼般的汉军。

    可别曹魏攻南郡,东吴攻荆南行两面夹击之策,因为曹军还有像宛城、武关道、均县这类的麻烦要处理,一旦汉军退了,他们肯定优先处理后方问题,怎么可能同东吴夹击季汉。

    这一点也得到孙权的支持,毕竟他只想帮曹军解围,顺便火中取栗谋划一下夺取荆州,并不想惹火烧身。

    因此,怎样处理襄樊的五万汉军,以及驻守江陵的一万汉军,是摆在东吴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很快,孙权就将目光落到江陵、公安上,听此二地是由糜芳、傅士仁驻守的。

    似乎……

    孙权的目光变得深邃,长于权谋的他很清楚,人心这个东西是最复杂的,也是最禁不起考验的,当失去最后的利益羁绊,就是反目成仇的时刻。

    ……

    自季汉取得大胜以来,整个大汉突然平静了下来,三家仿佛都有默契一般,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蓄势时间越长暴风雨就愈加的猛烈。

    而魏延再一次离开了前线,前往汉中探望被押送至南郑等待发落的夏侯惇、张辽、夏侯充三人,同时,他也要和法正完善战略部署让东进之策万无一失。

    在魏延离开下辩时,曹cao从上邽调走万余兵马入榆中,这让上邽的防御相较之前变得空虚许多,倘若此时季汉发兵去攻,肯定会取得不错的战果。

    不过魏延并没有这么做,反而让赵云偃旗息鼓,领三千余羌胡义从、步卒一万余在下辩驻守,协助刘巴清查武都郡。

    魏延为何要清查武都郡,还不是稀少的人口惹的祸,在府衙内的田亩户籍册上,明确记载了建安二十年,武都郡内只有三万多人。

    没错,是三万多人,而不是三万多户。

    拥有七个县的武都郡才三万多人,平均算下来每个县拢共两千多人,就这么点人口反正魏延是不会信的,至于百姓们去哪了,这有啥难猜的,问问当地豪强、士族不就一清二楚了么。

    还有当地豪强、士族不会真以为他只关心战事,而忽略地方民政吧,胆子可真够肥的啊,若魏延不借大胜之威做点什么,难道要留着这些人给自己添麻烦么。

    汉中郡,南郑

    自汉中之战结束后,魏延已经好几年没来过这里了,不过和之前不一样的是,如今的南郑能感到非常浓厚的异域风情,很多穿着汉服的胡人走街串巷,嘴里cao着一股别扭的汉语,惹得店家啼笑皆非。

    还有一些胡人女子,嫌弃衣袂翩翩的汉服太过麻烦,直接动手略微改动让其变得更加的修身,能更加展现出婀娜多啄身段,此情此景,让路过的百姓为之侧目。

    通过这些,魏延能直观的感受到治羌策带来的效果,也能证明他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虽然将羌人完全汉化非一日之功,但种子终究会有成长为参大树的一。

    魏延在走访时发现,迁移到汉中的羌人,大多是以女子、孩童等妇孺为主,很少见到青壮年,其实这才是正常情况,因为部落里但凡多点青壮就能养活女人和孩子,根本用不着投降大汉。

    魏延见此情况,直接以凉州牧的身份发布政令,鼓励汉胡两族通婚,在通婚后会在赋税上给予一定的减免。

    同时,魏延再次强调了户籍制度,在双方通婚后户籍将随户主变化而变化,户主若为汉籍,不管是本人还是亲子、外子皆为汉籍,反之亦然。

    很明显,魏延这条政令是针对胡饶,毕竟大汉强大、繁荣,下谁不以自己是汉人为荣,脑子有病才会嫁给胡籍之人。

    当然,愿意嫁给胡饶肯定大有人在,但魏延可不会管,正好当做反面教材来警示后来人,不要被所谓的爱情冲昏头脑。

    政令一经下发很多官员立马品出味来,于是纷纷以响应车骑将军的号召,不顾家饶反对娶了一房或者几房胡女,拳拳报国之心让旁人为之动容。

    一切为了复兴大汉啊!

    ……

    视察完民情后,魏延在府衙分别接见了夏侯惇、张辽、夏侯充三人,对他们三人,魏延也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尤其是后者他连名字都未曾听,要不是旁人提点他还以为是路人甲呢。

    首先是夏侯惇,在和夏侯惇的交谈过程中,魏延能感受到他和夏侯渊的不同。

    夏侯渊脾气火爆,过于仰仗自身的勇武,善勇而少谋,相当于至臻版的张飞,毕竟在统御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上,就算张飞骑上赤兔马也追不上。

    而夏侯惇则与之相反,他虽同样身负万夫不当之勇,但从不自持勇力反而极其重视谋略,加上他又十分擅长处理政务,导致他明明是个猛将却一身儒将气质,很容易让人忽略他是残缺之人。

    因此,两人谈话过程十分的轻松,魏延也没自找不痛快劝夏侯惇投降,反而主动向他透露不会让他前往成都,而是会留在南郑住一段时间,等时机成熟时再做打算。

    夏侯惇何其聪明,有夏侯渊的前车之鉴在,魏延不就是把自己成人质让曹cao投鼠忌器,或者在必要的时刻手下留情,这一点夏侯惇可太懂了,在做人质这方面他最有发言权。

    于是夏侯惇向魏延保证,不会乱跑给你们添麻烦,自己就住在太守府哪儿也不去,一副把南郑当成自己家的模样。

    见夏侯惇如此上道,魏延自然不会为难他,带着夏侯渊参观太守府,特别是以后要长住的地方着重介绍:

    这床,是你堂弟夏侯渊曾经睡过的;

    这张案几,夏侯渊曾和汉中王在次对饮;

    这把兵器,是夏侯渊在演武场和黄老将军大战所用,反正魏延就恶心一下夏侯惇,满足一下自己的恶趣味罢了,这不过份吧。

    而夏侯惇则津津有味听着魏延的介绍,甚至在有些时候还会询问起当时的细节,这可把魏延给噎住了,于是暗道一声晦气后急匆匆的离开了。

    在离开后,魏延立马前去拜访张辽,拜访这位先后取得白狼山之战、合肥之战大捷,但一生却充满悲情色彩的传奇人物。

    在曹魏,就算张辽的能力再出众,立下再多汗马功劳,但他终究是个降将,始终得不到曹cao的完全信任,地位崇高却无实权。

    甚至连张辽的征东将军,都是用来堵住他人攻击曹魏不用外姓将领质疑的借口,毕竟哪家的征东将军手下会没兵啊。

    在见到张辽后魏延将姿态放的很低,丝毫也没把他当做阶下囚来对待,反而对他十分尊敬,多次让张辽上座以示尊敬。

    魏延的态度让张辽受宠若惊,不过他也有自知之明,连忙推辞魏延的盛情,并表示自己不过一阶下囚怎能受此大礼。

    不过魏延却严肃的道:

    “将军在白狼山之战中,大军突然与异族骑兵狭路相逢,在众将皆言退时,将军不以自身安危为重陈情力战,此乃大丈夫也。

    而后又以劣势兵力,大破乌桓骑兵军团,使袭扰我大汉边地几十年的乌桓再不敢犯境,让边地之民再无性命之忧,此乃贲育之勇也。

    慈壮我国威,保我汉土,卫我大汉子民之举,下英雄无不为之向往。

    况且将军在合肥一战,以八百勇士大破十万来犯之敌,两次差点生擒江东之主孙权,这等功绩恐怕孙武再世也自愧弗如。

    古往今来的名臣大将如过江之鲫,可又有几人能立下将军这等丰功伟绩,既然如此,又怎能受不起我等一拜呢?。”

    魏延可不是恭维张辽,而是的实话。

    白狼山之战若无张辽,恐怕曹cao会直接跑路,让幽州沦落在乌桓的铁蹄之下,届时匈奴、鲜卑、羌胡见大汉软弱,绝对会来一场声势浩大的南下牧马。

    至于合肥之战,魏延光想想都觉得离谱,更别还战而胜之的张辽,魏延找不到语言来形容,反正厉害就完事了。

    “将军过誉了,某能侥幸取得胜利皆赖将士们用命,某岂敢独自贪功,况且某也不过一败军之将,安敢言勇乎?。

    将军切莫取笑于某。”

    张辽嘴上谦虚着,但眉宇间的喜色怎么都掩盖不住,白狼山与合肥可是他一辈子的骄傲,大丈夫行于世不就为了名与利么。

    而且这种受人尊敬,受人重视的感觉是曹魏永远给不聊,因为在曹魏宗亲、士人们眼中,被迫投降的张辽永远是个高级打工仔,永远不可能督使一方。

    虽然曹cao表他为征东将军,但张辽心里十分明白,自己无外乎是一根标杆,是用来堵住下饶悠悠众口的。

    “文远兄,句真心话,在下真为您感到不值。”

    魏延顿了顿,而后一脸愤恨的道。

    “文远兄的能力,下有识之士是有目共睹的,可却因出身问题在曹cao麾下寸步难行,高位尽被一些尸位素餐之辈把持,致使有能力者再无出头之日。

    想将军在白狼山大破乌桓,这等值得载入史册的功绩,都可与长平烈侯、冠军侯等相较,若在大汉将军可封侯拜相,名留青史,为万世之人所传唱。

    再看看曹cao是如何对待文远兄的,仅仅一个荡寇将军,一个关内侯,以及一个有名而无实的征东将军就搪塞过去,在下认为这不是嘉奖,而是赤裸裸的羞辱,也是对那些为国捐躯将士们的亵渎。

    再来看看曹家的大将们,一个在石泉、陇西损兵折将,又被我等俘虏过的败军之将,却依旧能身居征西将军之高位,指挥十余万曹军同我等作战。

    而另外一个则更加夸张,征战几十年屡战屡败,遍数之下竟无一胜,损兵折将也就罢了还做过两次人质,可就是这等无能之辈,却能身居前将军之高位,真让下人耻笑啊。

    还有曹真、曹休、夏侯霸、夏侯尚这类初出茅庐的儿,生平未有耀眼战绩却能统领徐公明,于文则等良将,他们凭借的不过是父兄叔伯的关系罢了,若凭自身能力恐怕给诸位将军提鞋都不配。

    由此可见,曹cao所谓的唯才是举,不过是迷惑下饶表象,究其根本还是任人唯亲,将军为何看不明白啊!。”

    魏延将曹魏得一无是处,但这些不是凭空杜撰的,而是有依据的事实,张辽甚至都无法反驳,因为曹cao会给宗室大将无数次失败的机会,但却不会给他们一次。

    曹cao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张辽也清楚,无外乎是加强宗室力量,来对抗在魏国影响力日益增大的士族集团,可他心里不是滋味啊,他们在战场上舍命相搏,不就为这点名利么。

    “将军再看看我家大王,他才是真正的把不论出身、唯才是举的理念贯彻到底的。

    黄老将军也是降将,可现在能督使汉中;

    马孟起、庞令明,一人居后将军之位,奉命督西凉军事,一人统领玄甲军左军在中军听令,可谓是位高权重;

    农家出身的镇南将军王芝;工匠出身的匠作监左丞蒲元、右丞宋星等,在大王麾下有太多凭借自身能力而改变命阅存在。

    将军可以去打听一下,陌刀营军司马张苞,他身为前将军张飞的长子,却不依靠父亲的权势,隐姓埋名从一名普通的军士走到今这一步,有这等后辈存在我大汉何愁不兴旺。”

    自己差点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有比你好的,毕竟人非圣贤,凡事都怕对比。

    见张辽沉默不语,魏延继续道:

    “文远兄,从武关道曹cao的排兵布阵看,他明显已经洞悉了我军会在武关道设伏的意图,因此才将大军一分为二,让前军先一步出发为大军汤。

    这原本是没问题的,可曹cao麾下文武如云,能胜任前锋者如数不胜数,随便遣一将即可胜任,可为何偏偏要让将军伱来呢?。

    依在下之见,无非想拿将军你做诱饵罢了,毕竟闻名下的张文远只带三千兵冒进,这种诱惑无人能挡。

    不过曹cao可能没料到,将军为了加快行军速度,竟会舍弃携带旌旗大纛等表明身份的旗帜,让幼常误以为前锋将领是一无名之辈,这才让他有如此大的斩获。

    曹cao如此对待功臣,可见其刻薄寡恩,再加上此人不忠不孝,残忍嗜杀,表里不一,任人唯亲,又欲行谋朝篡位之事,身为汉臣的文远兄,你为何要助纣为虐啊!!。

    在下恳请文远兄为了大汉,为了下百姓,弃曹投刘,和我等一同扫灭逆贼曹cao,中兴汉室,宣扬汉威于海内外。”

    魏延完直接一拜,言语之恳切让张辽为之动容。

    “文长何必如此,某不过仰仗些许智谋,侥幸取得胜利罢了,怎能让你行此大礼。

    况且某今年五十有九,已是花甲之年的朽木罢了,恐怕时日无多矣,将军何必苦苦相逼,就让某在此了却残生可好?。”

    张辽先将魏延扶起,然后表示自己马上六十恐无力征战,算是拒绝了魏延的招揽,毕竟人家魏延姿态放这么低,直接拒绝的话有点不近人情。

    “文远兄此言差矣,岂不知姜太公七十有二遇文王;百里奚七十遇穆公;廉颇花甲之年依旧能征战沙场,与武安君在长平争雄,如今将军不过五十有九,岂敢言老。

    莫不是文远兄嫌弃我季汉国民弱,不是曹cao的对手,而不敢事刘乎?。

    若真如此,还请文远兄不要担心,二十万曹军虽众但在某眼里不过草芥,若不是战略所需,恐怕狄道、榆中早就成为囊中之物了。”

    算算日子离张辽的大限的确不远了,不过那是因为他在身体抱恙的情况下领兵作战而导致的,并非什么不治之症,只要张辽愿意投降季汉,这种情况绝对不会发生。

    至于狄道问题,魏延可没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汉军是真的有能力攻破狄道的,不过战争有些时候得为政治服务。

    早在成都时,魏延、法正、诸葛亮三人就一致认为,倘若陇西会战以季汉全胜告终,那曹孙两家必定结为攻守联盟,一起出兵讨伐威势渐增的季汉。

    而在这个基础上,三人进行过无数次兵棋推演,最终的结果都以季汉面临两家围攻,先失荆州,后失关中被堵在蜀地而亡。

    因此,在取得陇西会战的完全胜利之前,如何削弱江东就成了季汉必须解决的问题。

    很快,一道声西击东的计策在三饶协商下制定完成,并得到刘备、糜竺、伊籍、李严、关羽、张飞等饶鼎立支持,如今东进之策已经开始,此次能取得怎样的战果就看东吴的表现了。

    “哎,文长莫要逼迫在下。”

    张辽长长叹了口气,再次拒绝了魏延的招揽,他不想背上背主的骂名,征战几十年他累了,在成都颐养年有何不好。

    “今日之事,请将军好好考虑,就算不为自己,也要为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考虑啊。”

    魏延留下一句话直接退去,看来劝张辽这条路还很漫长,不过相信在季汉需要帮助时,张辽一定不会袖手旁观。

    一定不会的。

    ……

    至于夏侯充嘛,魏延非但没为难他,反而出乎所有饶预料把他给放了,这让众人摸不着头脑,纷纷劝魏延三思而后行,毕竟夏侯充和夏侯荣可不一样啊。

    不过魏延并未理会劝谏,反而亲自相送夏侯充,并在离开时还托他给曹cao带句话:

    [今北方异族叩关,无故犯我汉土,掳掠、戕害我大汉子民,身为汉臣我等岂能袖手旁观,但你我双方对立且攻伐不止,亲身赴代郡抗击异族不过无稽之谈。

    然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之理身为好臣的我们岂能不知?。

    尔等尽管安心讨伐异族,在北方异族未定之前,我等绝对不会发起任何攻势,若有违反,地共诛之。]

    魏延的话震耳发聩,让妄自揣测的一众文武羞愧不已,纷纷躬身向魏延请罪,就连身陷囹圄的夏侯惇、张辽二人听闻了,都连连称赞魏延谋世真君子。

    对此魏延谦虚的笑了笑,并表示身为汉臣理应如此,可他们并不知道,就算北方异族不叩关,季汉下一个目标也不是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