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评论》(五)
上卷:先秦易学评论 ——《周易》一书在先秦时期形成的易学派别 第一章 由《左传》一书反映人们最早对《周易》的运用,也反映了先秦易学流派的雏形 第二讲:评《左传》一书记载史巫错“以《周易》筮之的历史成因 第二节 《左传》一书里所记载的史巫为何把本是一部为君子讲述的修身、齐家、治国政治谋略书,而当成卜筮之书而用呢?关键是《周易》一书所用传承下来的那套符号使史巫发生的错觉。 我们先从《周易》一书里所用的那套符号说起。 本人对《周易》大发现中,所发现了《周易》一书所用的符号: 1、《周易》所用的符号,并非《周易》一书原创,早在商代已经产生(考古上发现商代晚期已经出现)。 2、发现“数字卦”的妄说,所谓的数字卦只是《周易》成书时所用的那套符号的早期流传而巳。 3、《周易》所用的符号,只是文章排序而已。 ①《周易》所用符号与其内容思想无关联,并不是所谓的象辞一体,还是取象而填辞的说法。 ②《周易》一书所用符号时,那套符号并无衍生出八卦取象而用于卜筮。八卦卜筮是《周易》一书有了六十四名称以后的产物。由繇式《周易》文本(或称春秋《周易》文本)所用《周易》名称为繇称而所证明(这些内容在《周易》哲学解读一书上卷里有详细论述)。 今天我们从传承下来的今本《周易》(卦爻数字格式《周易》)一书里所看到的有一套符号,被人约定成俗地称为“卦符号”,就是一共有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所组成。 由现代考古发现出土的地下资料,我们通过研究考证已知这套符号并不是《周易》原创,早在商代后期已经出现。 从考古上发现某些器物上刻写有这套符号里的一些六联体符号,而这套符号在商代时(至目前考古上所发现的这套“六联体”符号的最早时间,还没有超出商朝),是否已是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系统呢?在考古上虽然发现属西周时期的某种器物上一次出现有十几个不重样“六联体”的符号,但截至目前在考古上还没有发现属商朝及西周时期的不同器物上出现有完整的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那么,如何验证考古上发现的属商周时期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六联体”符号,自产生时就是有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组成的一套符号系统呢?实际这是个很好证明的事情,因《周易》里所传承的这套符号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再一,这套符必有两个基础符号才能组合产生出六十四个不重样的六联体符号来。 如这套符号初始有两个基础符号组合产生过程。 从考古上发现最早出现时期是商朝晚期,已知商代至西周前期出现的“六联体”刻符基本上是有“+”和“∧”这两种“符号”所组成。为什么是“六联体”的组合?这是关系着“六十四画符号”(即《周易》原创文本所使用的六十四个符号)的产生问题。有“+”和“∧”这两种“符号”作为基础符号构成“六联体”的组合,其结果必然组合出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组合来。下面我们就以“+”和“∧”这两种“符号”作为基础符号,来推演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即“六十四画符号”)的组合产生过程。 六十四画符号”若以“+”和“∧”即下两种符号: 十∧ 这两种“符号”作为基础符号,而两两重叠(即“两联体”组合)只能组合出以下四个不相同的“两联体”符号: +∧+∧ +∧∧+ (上下组合,以下同) 若有“+”和“∧”为基础符号,以“三联体”为一组合,就会出现如下八个不相同的符号: +++∧∧∧+∧ ++∧∧∧+∧+ +∧∧∧+++∧ 这是以四个不相同的“两联体”符号为基准,也就是在四个不相同的“两联体”符号上分别再加上“+”和“∧”,“两联体”的组合变成了“三联体”组合。那么,这个“三联体”的组合,也就是在“两联体”基础上的翻番,也就是翻倍的意思。实乃以“+”和“∧”这两种“符号”作为基础符号,从“两联体”到“六联体”的组合是翻四番。也就是在四的基数上翻四番就是六十四了。无论是以“+”和“∧”,或是以“—”与“∧”,或是以“——”与“——”作为基础符号来组合出“六联体”符号的方法道理是一样的(当然这套符号的初始组合是以“+”和“∧”为基础符号)。 这套符号若每组以“四联体”的组合,那么,必然会组合出十六个不相同的“四联体”符号来。如把八个“三联体”符号每个添进去基础符号“十”,就变成了八个“四联体”符号: +++∧∧∧+∧ ++∧∧∧+∧+ +∧∧∧+++∧ ++++++++ 再同时把八个“三联体”符号每个添进去基础符号“∧”,也变成了八个“四联体”符号: +++∧∧∧+∧ ++∧∧∧+∧+ +∧∧∧+++∧ ∧∧∧∧∧∧∧∧ 这样将“三联体”符号加进去“+”与“∧”,就变成十六个不相同的“四联体”符号了。 若以每组为五联体的“ ”与“∧”来组合不相同的符号,必然会组合出32个不相同的“五联体”符号。且看下面“五联体”符号的组合。 若把三十二个不相同的“五联体”符号,再分别加进去“+”与“∧”这两个基础符号,即有“五联体”组合变成“六联体”组合,就必然组合出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来,见下组合: 这些“六联体”符号的组合,必须是以两个不相同的符号作为基础符号来组合到“六联体”时,才能组合出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来。这就是“六十四画符号”的组合产生过程。后被《周易》一书里留传下来。 当然这套符号若以“ ”与“∧”为基础符号,为“七联体”组合,就必然组合出128个不相同的“七联体”符号来。
若以“八联体”组合,就必然组合出256个不相同的“八联体”符号组合来。即以两个不同符号为基础符号来交替组合,只要随着叠加组合的数目增加一次,而组合出来不相同的叠加联体符号总数就会翻番的增加,这种组合直至无穷大。 这种组合,现在来看犹如数字游戏组合而可循的规律,但古人不能理解,就以为是神奇的东西,就逐步给赋予上神秘的色彩。但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中国产生了这套符号,堪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 而这套符号从产生到流传中的刻写,也是个逐步演变过程。这套符号的初始组合的基础符号“+”与“∧”的这种写法,经不断的演变成“—”与“∧”(┘└、╯╰),到东汉定型为“——”与“——”的写法。 我们将《周易》成书前后那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刻写演变列表如下: 《六十四画符号刻写演变对比表》 序号符号组合写法出现的器物时代材料来源 1、++∧+∧∧甲骨商代晚期《楚竹书周易研究》 2、∧∧+∧∧八磨石"" 3、∧∧+∧八八陶范"" 4、+八∧∧∧∧ 八+∧∧∧∧青铜器西周早期“中方鼎” 5、---∧∧-陶器西周后期“西周陶簋” 6、----∧-竹简战国中期“楚地竹简” 7、∧--∧-∧竹简秦朝秦简《归藏》 8、─┘└帛锦西汉初期帛书《周易》 9、─╯╰竹简西汉初期阜阳汉简“周易” 10、─--石碑东汉时期汉石经《周易》 11、─--纸质当今通行本《周易》 (说明:上边的“六联体”符号组合排列,古今皆是上下排列组合。这里本身不是按出土材料上的“六联体”符号刻写形状描摹而成,自然是有一定的出入,但大致是有两种不同的符号组合成的“六联体”。上表里的8、9、10、11里的“六联体”符号写法,因排列的太长,只举例两个“基础符号”的写法。) 由此说明商代与西周时期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六联体”符号,是一套组合符号而已(并不是误认为的数字卦说法),就是《周易》成书时所用,并保留下来的那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