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古刹的密码在线阅读 - 第二十七章 沉痛的家族史与托付

第二十七章 沉痛的家族史与托付

    宗镇磊看的没错,李如慧讲的明末历史,确实深深触动了洪锡泰;尤其当他听到后来说明朝崇祯皇帝和南明王朝的结局,更是让他感觉心情沉重地喘不过气来,以致他后来想刻意躲避这一话题;一直到将宗镇磊和李如慧送走,似乎都没缓过来。

    洪锡泰没有跟两位年轻人说他的家史,因为,他的家史就是明末历史的一个部分。

    送走两人后,洪锡泰回到工作室。他久立窗户跟前,不觉陷入了沉思。

    他祖上是明朝第十一代晋王朱求桂后裔的一支,所以他的故乡本应就在晋王府所在的这座城。晋裕王朱求桂于1613年在本城即位,那时是永祚寺建成的后一年。

    明末李自成攻破这城时,他的祖上当时在外省,逃过了一劫。他从小就听先父讲过山西巡抚蔡懋德率他的部将守这城的事迹,那是一代一代人口口相传留下来的故事。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打到这座城,蔡懋德立下遗嘱后率兵死守城池,几经拼杀不敌,这座城破;蔡懋德突围出了城,发现许多士兵没有出来,便再次杀入,眼看寡不敌众,最后自尽于城内的三立祠;他的部将时盛为了追随蔡懋德,在城破之时将自己的妻儿全杀了,随蔡懋德往返冲杀,最后跟着蔡懋德在三立祠一起自杀。当时跟蔡懋德一起身死殉国的官员有十六人,李自成怨恨蔡懋德不投降,便砍下蔡懋德的头颅带走,将其他十六人的尸体悬挂在大街上。

    还让洪锡泰揪心悲痛的是,清军入关进入京城后,李自成下属将俘获的晋王亲属一千余人杀于城内的海子堰,族亲老少们的鲜血将整片海子染成了血红。当时,由于自己祖上一直滞留在南方,虽然躲过了,但后来清军一统天下过程中,清军对明朝皇族大力追杀,使家族再遭劫难。

    自己的祖上先是追随宁靖王朱术桂于1663年去到台湾;1683年台湾郑氏政权降清后,祖上没能逃出来,便留在台湾;二战后,他的先父作为台籍日本退伍兵没有回到台湾,先是到了马来西亚,后来又到了新加坡,再后就一直在那里发展。所以南明的历史他早知一二,他比较了解他的家族史,而对明朝走向衰亡的政治原因,还是头一次这样听人细说。

    刚才在听李如慧对明朝末期的讲解,尤其是听到后来,他的心脏仿佛被猛然涌至的血流反复冲击,狂跳不止,一直无法平复,这是他从来不曾有过的现象。

    作为一位调香师,他除了有一副特殊的嗅觉,能辨别出空气中的每一丝差异以外,他还有非常敏感的神经,所听所见都能激起他情绪上的波动,而与他有关的尤为甚之。

    他由他的祖上想到这个是他祖籍地的城市,觉得此地非常神奇。虽然这座城在历代战火中一次次被攻占被摧毁,然而这块地方的人,不论在哪个朝代,都会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义精神拼死守卫这座城池;他们不愿屈辱求生之举,使他们代代相传的守城故事,每被提及,都会让心系此城的族人动容,不论身在何处!这块地方生长的人们,莫非世代受到一股神奇的精神力量支撑?

    他恭敬地燃上了一支香,弯腰从大班台的柜子底下拿出一个精致的木匣,打开木匣,从中取出一个圆铜盒放到大班台上,铜盒盖上刻有精致的观音像;抚摸着铜盒,洪锡泰觉得自己似乎得到了一种力量的抚慰,他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促使他回到中国开始行动,是因为一条有关永祚寺双塔的报道。在这篇采访报道中,被采访的永祚寺负责人说:作为永祚寺的管理者,一直在寻找宣文佛塔地宫内是否真有舍利子问题的答案,按照宣文佛塔的传说来看,这里应当有与之相应的佛家宝物。即使不是释迦牟尼的舍利子,也应当有某位高僧的舍利子,但令人不解的是,这座被人称作“舍利塔”,竟然找不到关于这件大事的确切文字记载。

    他收藏了这则消息,反复看过多遍;文中这件事情正是他一直暗暗关注的,这件事情关系到他的先父留下的一项使命,为了让他能顺利完成这项使命,他先父去世前还专门留下了一笔钱款。

    他听先父说过,祖上相传,这座城外东南方向有片上吉之地,第一代明晋王朱棡就葬在那里,那片地方还是后来一些晋王的葬地,他的老祖宗朱求桂的陵寝也在那一带;族人除了祭拜城内皇庙以外,还视城外永祚寺为祈福之地,因为永祚寺正处在与东南方向那片宝地遥遥相对的高台,登上高台上的塔顶,可以远眺那片宝地,得到先人德泽的护佑;而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在这座寺内藏有镇寺佛宝。

    当他在第一次课题进展汇报视频会上,听到宗镇磊的汇报说“建宣文佛塔的意图,应该有崇拜皇室先宗、祈福国运保佑族裔的意涵”时,就觉得他们的研究方向与他期盼的方向很相符,十分兴奋;结合永祚寺负责人所推测的“即使不是释迦牟尼的舍利子,也应当有某位高僧的舍利子”,他由先父的留言隐约感觉到,这座寺院被族人视为祈福和护佑之地,很有可能藏有的佛宝,就是佛舍利子。

    他知道要想确认,又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不过即便再难,他也不想放弃,他心里的目标是:通过研究,破解这个谜,找出祖上传言的依据。

    这也是他先父留下的心愿。先父交代过他,一旦有机会务必要抓紧时间去搞清楚,并且一再表示了自己不能亲自去搞清楚这件事的遗憾。

    至于为什么先父会如此急切地想让他这一辈人搞清楚祖上留下的这个传说,这与先父曾经做过的一件事有关,秘密就在先父留下的这个铜盒里。

    他知道自己一个人无法去研究这件事,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往往是费尽心力也不见得到好结果;想委托学者去做,却不想以国外学者为主开展这项研究,这是因为家族被迫离开此地、历经没有家园的太多苦难后,使几代族人心中积留下了被外人欺凌的阴影;虽然历史已经翻篇,但他仍然只想把通过研究得到知识、升华智慧的机会留给建设家乡的人们。

    他不仅是调香师,还是新加坡一所私立高校特聘教授;由于他学佛敬佛,对佛理研究颇深,在与高校年轻人讲香型的调制与对香型的感悟时,常常喜欢与年轻人交流一些对香味、人生的独特理解,深受那所高校学生的喜爱;由此,他想到了请高校的学者来帮他解决困顿。

    他想到的办法是,利用两国学界关系,开展一项由他资助的课题研究。正好他跟新加坡高校的人熟,与一些从事金融的朋友也熟,以基金支持开展课题研究的设想很快就成形了。

    选定S大学作为中国方面的研究单位,还有一原因,那就是S大学前身可以追溯到与三立书院的渊源,这个在万历年间就成立的书院,早期办学地址就在让他刻骨铭心的三立祠。

    他去年刚退休,便立即来到京城开了一个工作室;除了希望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新的灵感,以延续他调香师的工作,更主要的,是为了便于完成那项先父交给的使命。

    那篇采访报道就是促使他行动的号角,他觉得到了该他出手完成那件重要使命的时刻。

    想要做的事,既然想到了就要抓紧时机做,不能拖沓,更不能让时间浪费在自己手里。

    作为这座城的朱明宗族后裔,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搞清楚这里发生过与族裔有关的重要事件;此外,他还深深明了历经多年在外漂泊的族人藏在心底的一种期盼,就是渴望得到祖上德泽的福佑;随着他的白发不断增多,他觉得完成使命的时间越来越紧迫。

    但是没想到开展这项研究工作前和正式开展以来,遇到了来自李教授的阻力;他不明白李教授为什么会这样,然而即便这样,也没能消除他的信心,他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

    他不知道是否是他的外籍身份带来的误会,如果确是,他觉得这个问题将来会消除。他计划是在获得研究结果的同时,公布他的家史,到那时自然一切真相大白;他认为过早公布他的家史会影响到研究的客观性。

    想到这里,他摇了摇头,想起自己前些天一激动,提出要亲自去参加考察研究的浮躁心态。

    洪锡泰将铜圆盒放回木匣,想到了《华严经》中的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征得。”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人人本来都具有佛的智慧和佛的功德,但只因妄想执着而迷了,使智慧德能无法显现;所以,要想拥有智慧,就必须放下执念。

    他又回到了香水世界。他喜欢一边在自己的香水王国游弋,认真地辨析不同香型,一边思考对人生的解释。他认为,所有的由来与消失,都不会了无痕迹,最好的还原是记忆,忆及往事能让人理解人生;而人所能承载情感记忆的,除了味觉、听觉、视觉,还应该包括嗅觉。

    打开设备摇动试管,一股类似大海的味道从试管里飘出,他不由回忆起先父有一次带他坐在海边,对他说,做事要想成事,就应该“动作瞻视,安定徐为”,若心地浮躁,没有耐心,什么事都办不成;他点点头,觉得自己还需要以更平静的心态去对待研究。

    他默想着,生命中许多东西是不可以强求的,而尊重研究的客观性也一样;能征服天下者不见得能征服自己,所以不能按照“我”的主观意愿去强求事物发展;从放下执念不可妄想的道理来看,做任何事都需要顺其自然,循序渐进。

    他想到了今天与这两位学者的见面,对他们探究问题时表现出的缜密严谨思维方式很是看重;他从两位对明代万历年的历史事件简述中感觉到,他们对待课题有他需要的热忱和知识,由此觉得这项研究会朝他期待的方向顺利推进;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他的直感还告诉他,他俩值得信赖。

    不由地,他从研究课题的开展,又想到了研究团队中的重要人物李教授。他现在已经意识到李教授与他之间出现了一道障碍,不过他觉得这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他认为,遇到矛盾只有直面矛盾才能解决矛盾,应该想出如何消除他与李教授之间障碍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