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盐政
书迷正在阅读:逗比叁尺:成长的烦恼、寰宇机械师、身为程序员,在异世界也要做游戏、逐火之辈、可逆可、炁体道、极品道侣、潭州异闻录、全面降临、雀魂:开局国士无双
第169章盐政 在校场围观的京营将士们,因为离点将台远,听不到点将台上说什么,但是,当他们看到崇祯皇帝拿着弓箭下台时,自然就知道皇帝要干什么了! 南下的五万京营将士,虽然是整编扩编之后的,但是至少有一万多将士是跟随皇帝打过好多次战事的。特别是大部分骑军,更是从最开始就跟随皇帝南征北战的。 他们之前看到那些人一个个去射箭,就已经在期待着皇帝也亮一手。因为他们相信,皇帝是绝对能做到的。 别人不说,当初在宁武关的时候,皇帝就曾超远距离射杀贼军中攻城的督战队的。 因此,当他们看到皇帝也要射箭时,顿时一个个都兴奋地狂吼了起来:“吾皇万岁!” 在他们眼里,丝毫不用犹豫的,射箭肯定是皇帝第一! 其他将士或多或少见识过皇帝出手,就算没有见过皇帝射箭,可皇帝力气大的传说,军中却是人人皆知。在第一次昌平之战中抡着白甲兵尸体砸死一百来号白甲兵的战绩,更是无比震撼的。 看到身边的同袍在那狂热呼喊,他们自然也是有心参与热闹,一起跟着喊了起来:“吾皇万岁!” 点将台上的一众将领,还真没料到,皇帝这一出场的排场,竟然是如此之大! 顿时,一个个都有些震惊地环目四顾,看到几万将士都在那狂热大喊,就忍不住感慨了。 且不说皇帝的射箭水平到底如何,光是军中将士对皇帝的拥戴,这士气之高,就是非常罕见了。 就这种情况,只要皇帝带兵打仗,绝对是能发挥十二分的战力! 也是如此,有些将领,比如说陈永福、黄得功等人,没亲眼见过皇帝出手的,不由得有点担心起来。 万一皇帝的射箭水平不行,比如两百步这么远射不中靶子的话,肯定会给众将士泼冷水的。到时候,怕是全场都会尴尬了吧? 不过他们看到皇帝面对如此之高的欢呼,却是从容不迫,似乎很淡定,就又怀疑,是不是自己白担心了! 于是,台上台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皇帝身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看他出手。 就见崇祯皇帝站在射击位置上,似乎是很平常的动作一般摘箭搭弓,没有像之前陈永福和方正化一样,会先摆开架势,很郑重地开始射箭那种。 陈永福看得眼珠子都凸出来了,因为他看到,皇帝竟然是施展了连珠箭的射法,“嗖嗖嗖”三声,几乎是前后脚的速度一口气射出了三箭。 他是真的震惊了,要知道,这可是两百步那么远啊,皇帝竟然还敢施展连珠箭的射法! 震惊之下,陈永福立刻看向远处的箭靶,结果,他所看到的事实,再次让他非常震惊,就差掉下巴了。 只见三支箭都钉在了远处的箭靶上,这是不但射中,且还破甲了! 原本呼声震天的校场,在皇帝要射箭时便停下了喊声,但是终归是有些动静的,不过在皇帝射完箭之后,校场上却是鸦雀无声,似乎连风都被震惊到了,忘记了去吹动旗帜发出声响。 崇祯皇帝对于两百步的射箭,其实是很有把握的,因为他平日里两箭,两百步是基cao。要是距离太短的话,那就练得没意思,只有超远距离的神射,才能在这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有立足之地不是! 此时,射完之后,他便直接回点将台了。 直到此时,点将台上的将领才回过神来,一个个非常震惊地看着皇帝,似乎看到了天神下凡一样,依旧忘记了说话。 报靶的将士,扛着箭靶飞奔到点将台这边,一边跑,一边还大喊道:“陛下三箭皆破甲,箭箭入半羽!” 点将台上的将领闻声,全都转过头去看箭靶,一脸地不可置信,三箭皆破甲,他们是有心理预期了,但是箭箭入半羽,就又震惊到他们了! 这是真的么? 陛下有这么大的力气? 所有人中,唯独一人,却是一点都不意外,那人便是点将台前的莫日根,此时,他还一脸地得意,似乎在说:看,我说陛下的神射,天下第一是真的吧,这下信了吧? 报靶将士也是非常激动,到了点将台前,把箭靶举得高高的,让台上的这些总兵将领都能看清楚,箭靶上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陈永福睁大了眼睛,看到三支箭确实都破甲,并且射入箭靶上的箭支,只有一半左右露于外侧而已。 这一刻,他是心服口服了。 就见他立刻转身,面向崇祯皇帝单膝跪下,诚心实意地奏道:“末将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何奴酋的二十来个亲卫是如何倒在陛下箭下,如今是清楚了,不是他们无能,而是陛下神射,天下第一!” 阵前单挑,用弓箭射落对方,这个不稀奇,陈永福自认为自己也能做到。但是,随后还能射落二十来个奴酋亲卫,他就想不明白了。 建虏亲王的亲卫,怎么想都应该是建虏军中最精锐的军卒之一。二十来人去抢他们的亲王,结果却都被崇祯皇帝射落马下。说真的,陈永福当初听到的时候,就一直想不通。 这些既然都是建虏最精锐的军卒,肯定懂得分工合作,而不会什么都不做,傻傻地冲上去挨箭。肯定是传言夸张,要么是只有一两个亲卫想抢人被皇帝射落,要么是还有其他人阻止了奴酋的其他亲卫,只是把这功劳都归到皇帝身上了! 不过此时此刻,陈永福总算是清楚了,不是奴酋亲卫人少,也不是其他人帮忙,而是皇帝的超远距离神射,让奴酋的亲卫没有反应的余地! 唐通和马科是真知道皇帝武勇,在陈永福之后便回过神来,跟着陈永福单膝跪地,一起奏道:“陛下神射,天下第一!” 黄得功和吴三桂、高杰等人是第一次见到皇帝出手,最是震撼了。特别是黄得功,他自认为最是了解皇帝,结果没想到,原来他对皇帝还是了解得太少了! 此时,三人皆是心服口服,同样面向皇帝,单膝跪地奏道:“陛下神射,天下第一!” 边上站着的锦衣卫校尉,看到这一幕,也跟着单膝跪地,奏道:“陛下神射,天下第一!” 台下的将士们,还有围观的将士们,看到这一幕,犹如波浪一般,从近及远地单膝跪下,一波又一波地大喊道:“陛下神射,天下第一!” 到了最后,除了方正化陪在皇帝身后侧没跪之外,整个校场上的将士,不管是军职最高的总兵,还是普通军卒,皆单膝跪地,向皇帝表示了钦佩之意。 崇祯皇帝心中很是美滋滋地,这种被人说出事实的感觉,真的是太美妙了! 不过表面上,他只是微笑着说道:“你们也是好样的,朕的将士,皆是好样的。卿等随朕一起,征讨天下,早日还百姓一个太平!” 点将台上,陈永福、黄得功、吴三桂等将领,齐声高呼:“愿为陛下效死!” 校场上空,很快就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声音:“愿为陛下效死!” 崇祯皇帝亮得这手神射,又一次提高了军心士气! 通过这次比试,也确认了目前这支军中,在崇祯皇帝和方正化之下,陈永福确实是最厉害的神射手,最终,这龙威营的统领也还是由陈永福担任。 而陈永福也认识到了,崇祯皇帝和方正化比他厉害多了,因此做事之时,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希望自己能做到最好,因为他没有骄傲的本钱,那就唯有努力了! 大军在徐州待了三天之后,就不得不开拔了。 原因很简单,军中粮草本来就不多,又拨出了一部分给地方上,如果大军继续待在徐州,那非得饿肚子不可了。 徐州往下,是淮安府,然后才是扬州府。 在徐州的耽搁,消息自然不可避免会传出去。崇祯皇帝也就不低调了,直接高调做事。 因为淮安府的西面是凤阳府,中都所在,凤阳总督所在,兵力算是比较强的,暂时还没有成气候的流贼作乱。因此,崇祯皇帝这边不用担心会突然遭遇李自成或者左良玉的主力军队,他就把骑军全都撒了出去。 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骑军的机动能力,横扫了整个淮安府,清剿了附近的小股毛贼。大都是山贼,水寇以及私盐贩子之类。 步军主力,基本上不用出动,继续沿运河往南进发。 在徐州耽搁了三天,又解决了徐州和归德府的部分粮食问题,朝廷大军经过,都给这边的难民以信心,往北去的难民就一下少了很多。 这也让漕运总督左懋第能更快地处理完了曲阜的事情,然后在淮安府地界追上了崇祯皇帝。 徐州这边的事情,总兵高杰拼着损失惨重平定了银鼠之乱,献上了银鼠首级不说,还说服了归德府的陈永福弃暗投明,让左懋第以为原本要伤脑筋的徐州和淮安漕运,一下变得不再费事。 因此,他当场给崇祯皇帝保证,他留在淮安继续整顿徐州和淮安的治安,肯定保证漕运的畅通。 对此,崇祯皇帝便对他说道:“左卿的能力,朕还是相信的,漕运之重,也唯有交给卿来做,朕才能放心。扬州府那边,是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坐镇,从之前收到的奏报看,漕运还是没有影响的。如此,漕运粮草物资要尽快运往京师!” “微臣领旨!”左懋第听了,连忙回奏道。 皇帝的话,透露出了相当信任的意思,他心中其实是有些苦笑的,该不会是因为在曲阜交了“投名状”? 那个史可法,以前也当过漕运总督,因此,扬州府那边的漕运能保证安全,他是能信的。 左懋第心中如此想着,以为皇帝交代完了事情,他便准备辞别时,却听崇祯皇帝又开口对他说道:“朕在早年便已听说福建、浙江两省已有种植新的粮食,叫做甘薯。徐少保徐光启就曾向朕上过奏章,说在他老家松江府也有种植,极力推荐这等新的粮食。如今过去了十来年,想必这江南该是有不少地方种植了。明年开春之际,卿也在运河两岸巡视,看有什么地方没有种植的,就奏于朕知,免了他的官职!” 从上而下督办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这个事情和官职任免挂钩。如此一来,地方官绝对会尽心尽力。只要规定不得在农田种植,推广越多,来年的粮食就能越有保证! 因此,崇祯皇帝一路南下,就始终惦记着甘薯的事情,也一路都有交代。不管怎么样,希望来年不要闹饥荒饿死人,至于吃甘薯吃到吐,那他就不管了,总好过没得吃。 左懋第听了,便连忙向皇帝打听具体的情况,随后,他便惊喜地奏道:“如若此等粮食不受南北差异之限制,那可是大明之福也!”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他还不知道这个时代的番薯品种是怎么样的,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确认的。这番薯和桔橘肯定不一样。张国维都在晋北那边种植,如果其他地方有借口说地域差异的,他就肯定不会手软。 随后,崇祯皇帝又向方正化点了点头,于是,方正化便走近左懋第,向他递上了一份名单,道:“这是京营将士搜剿淮安府毛贼时的发现,名单上的贼人,皆是招供他们和地方官绅有联系,或者干脆就是他们的人。” 徐州府那边,是银鼠为首的大股贼寇,能攻占徐州的那种;而淮安府这边,却都是小股毛贼。京营将士分散开来,以雷霆之势清剿时,就有贼寇赶紧自认门面,说和某某官有联系,甚至干脆说是某某某的人,都是一场误会什么,以此避免官军的清剿。 但他们不知道,清剿他们的官军,并不是地方官军,而是皇帝直属的京营将士。因此,京营将士才不会管他们和地方官绅的事情,一律都给抓了,同时也把情况上报。 于是,崇祯皇帝便让方正化做了汇总统计,给左懋第的名单,是淮安府官绅相关的。 左懋第也是乱世为官,曾经在韩城治理有方,清剿过贼寇,他当然知道,在这个乱世之中,有些确实是杀官造反,很纯的那种;但是也有一些,是浑水摸鱼,是为地方官绅豪强的棋子。 因此,他接过方正化给他的名单时,并没有意外。 崇祯皇帝看着他,吩咐道:“你去核实,一旦属实,全都抄家关入大牢,报给朕知!” 说着这话时,左懋第听出皇帝是带着杀气的,当即不敢怠慢,连忙回奏道:“微臣遵旨!” 交代完了这个事情,崇祯皇帝便准备领兵继续沿着运河南下了。 但是,临行前,高杰却匆匆前来求见皇帝。 就见他在见礼之后,便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末将以前那些受伤兄弟……将士,还要随军南下么?” 高杰为了能在皇帝到达徐州之前平定银鼠之乱,是真得豁出去厮杀的。因此,他手下将士死伤惨重。虽然后来营地被陈永福给占了,但是并没有杀死或者驱赶那些伤兵。 因此,除了少数伤重而死的之外,在兰陵营到了之后,都得到了较好的救治。 要开拔之时,高杰才听说,那些伤兵,包括剿匪时候受伤的京营将士,都将坐空出来的漕船随军南下。 这个情况,他就很意外。 不要说这些伤兵还都在养伤中,就算伤好了,肯定也有很多人是不能再随军出战了。因此,皇帝为什么要带这些伤兵继续随军南下,他就有些不解。 京营中的同袍有说过,在北方战事中受伤的将士,在伤好之后都被皇帝安排到衙门去做事了,还能领俸禄。 而眼下这些伤兵到底如何安排,目前没人知道,也有一些不安,高杰就因此来找崇祯皇帝了。 崇祯皇帝听到他问这事,只是微笑道:“他们都是为国剿贼而负伤,甚至不少将士还可能会残疾。因此,朕把他们带去繁华的扬州,那边有条件给他们更好地治伤。对于不能再重返军中的将士,朕也会做出妥善安排。总之……” 说到这里,他稍微严肃了脸,认真地说道:“朕是绝对不会亏待忠义之士!” 皇帝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一直在这么做的,这也是有目共睹的。虽然高杰不知道皇帝最终怎么安排,但是此时听到皇帝的话,也是感激地说道:“那末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那些将士们,让他们安心养伤!” 说完之后,他便高兴地走了。 与此同时,高杰也坚定了他之前的想法是对的。跟随皇帝打仗,就能安心。要是他随其他官员打仗的话,这些受伤的兄弟,后半辈子就难了! 这境遇,真的区别很大。 五万多京营军队,便沿运河继续南下了。 此时,时间已经到了崇祯十七年十二月初,再有一个月,就要过年了。 但是,皇帝的到来,注定了江南这边的官绅也好,贼寇也罢,这个年要过得不安生了。 淮安府是淮盐产地,京营将士抓获的私盐贩子中,就有一些招认,他们其实是为扬州的大盐商贩运私盐的。 事实上,盐商如果是老实经商的话,其实是赚不了多少钱的。都是拿到了官府给的盐引,有了合法买卖的资格之后,便往里面掺杂私盐,只要有后台,那这利润就高了去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盐卖制度世袭的锅。 大明朝为了解决北方九边重镇的粮食供应困境,发明了开中法,就是让民间运粮食到九边重镇,可以换得盐引卖盐。 一开始的时候,是只规定了粮食换盐引,因此便宜了秦地这边,毕竟陕西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自古为华夏粮食主产区。 万历年间的全国二百六十个府中,按税粮多寡排名,西安府仅次于号称粮仓的松江府,位列第四。由此可见,秦地在小冰河时期以前,其实是不缺粮的。 不过等到了后来,弘治五年的时候,户部尚书叶淇修改了这个开中法,规定可以用银子来代替粮食,也就是直接用银子买盐引。 这个叶淇,就是淮安府的,此举显然打破了陕西及山西等“边商”固有的优势,给了地理上更接近两淮、以徽商为主之“内商”进入利润丰厚的盐业经营的良机。 淮盐的产量最大,质量也好,而扬州又是淮盐的转运之地,因此,盐商就集中到了扬州来了。 然后呢,朝廷为了捞钱,贱卖盐引,导致盐引泛滥,超过了盐场产出食盐的产量。这么一来,就算是有盐引,也换不到盐。换不到盐,那谁还买盐引呢! 持续了两年多,朝廷竟然收不到盐税,这就让朝堂上的人,包括皇帝在内都急了。 然后有人私下便宜收购盐引,朝堂上呢,也发起了盐引改革,出台了纲盐法。 这个纲盐法是将各商所领盐引分成十纲,编成纲册。每年以一纲行积引,就是旧的盐引可以兑换食盐,另外九纲用新引,也就是现卖盐引可以兑换食盐,因为产量有限,朝廷就不再经营食盐买卖。收买远销食盐权都归于商,并世袭之。还募兵与盐场中灶丁连营结防,每营三十人,营间相距二、三里,专门捕捉私盐贩运者。 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从此以后,官府不再进行食盐买卖,由专门的商人来卖,并且世袭,子承父业。另外还设立盐丁,专门抓私盐贩子。等于说,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从此就归于盐商了。 综上所述,盐商不暴富,还能谁暴富,而盐商又集中在扬州这个淮盐转运地,自然就造就了扬州盐商的巨富名声。 这样的革新,以前的崇祯皇帝不知道,可如今的崇祯皇帝一看就能看出来,这其中有太大的猫腻,简直是把朝廷玩弄于股掌之间,真正的国退民进。 盐铁这种原本一直是官府专卖,结果到了这大明朝的末年,从万历年间开始,竟然能被商人从朝廷手中夺走,真得是算一桩奇闻了! 事实上,在崇祯皇帝看来,要解决盐引堆积的法子,其实是非常好解决的,那就是增加食盐的产量便可。 并且,据崇祯皇帝所了解到的,产量非常高的晒盐法,在明朝之初就已经在福建出现了。但是朝廷上下都视而不见,一直要灶丁煮盐这种效率非常低下的手段。 最终,大明朝廷竟然丢失了食盐买卖这块巨大的蛋糕,每年只是盐商手指缝里漏一点给朝廷,就这么糊弄过去了! 要知道,盐商售卖食盐的价格,往往是其成本价的十倍! 这一点,宋应星《天工开物》里就有记载:“夫计口食盐,一人终岁必盐五十斤,价值贵时五钱而溢,贱时四钱而饶,而场中煎炼资本四分而止,则一口在世,每岁代煮海,生发子息四钱有馀。” 制盐所需成本是售卖价格的十分之一,就算加上运输成本和盐引成本,这利润也多得离谱了。 而旧时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这个价钱,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高价。一般老百姓,也根本吃不起官盐,只能去买私盐,吃粗盐,每次还尽量省着吃才行。 崇祯皇帝还在京师的时候,就从厂卫那边拿到了这些资料,也因此,在京师出发之时,就已经打定了主意:大刀,向扬州的这些大盐商头上砍去! 只是没想到,行军到了淮安府这边时,竟然还掌握了一些很有理的证据,可以让他不用找其他借口去对付盐商,也方便他整顿盐业! 过淮安府进入扬州府的第一城是宝应,当队伍远远地看到城池时,方正化便对崇祯皇帝奏道:“万岁爷,今年的天气,还是那么冷,后方来报,此时黄河冰封,北地甚至有不少地方的大雪,都及膝深了。看南方这里,好像也快要下雪了!”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这几天,天气都是阴冷。看老天爷的这个样子,确实是要下雪的节奏。 看了一会,他便又叹道:“这种寒冷反常的天气,还要持续一些年啊!” 不过似乎也快了,小冰河时期要结束了。 方正化听了,有些感慨地说道:“还是万岁爷英明,早早便让多挖些石炭,还不许卖贵,又教他们用石炭之法,古之明君,亦不及也!” 崇祯皇帝听了,不由得转头看了他一眼,说这话,似乎很顺耳。不过表面上,他倒是没说什么,只是转头四顾。
一路行来,沿途的百姓,看到有军队,都是远远地躲开。当然,除了北地那边的难民多,可以看到这个情况之外,到了徐州府时,路上能看到的百姓很少,大概也是徐州闹银鼠之乱的缘故。 等到了淮安府,百姓稍微多了一些,也没有多少背井离乡逃难的。但是依旧是看到军队,就远远地躲开。 再到这扬州府地界,这已经是临近县城了,崇祯皇帝发现,野外确实有好多百姓,依旧远远地躲着军队,尽量不靠近运河。 不过这一次,崇祯皇帝却是奇怪了,道:“这已经是十二月了,这么冷的天气,为何还有那么多的百姓在城外?” 一般来说,冬季的时候,普通老百姓都躲家里,甚至躲被窝里,不可能跑野地里来的。 方正化就比较有经验了,听到崇祯皇帝的话,便猜测道:“该是出城寻吃的吧?”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确实,要是家里没吃的,那就算天气再冷,也是要出门的。 他想看看扬州府这边的百姓过得如何?毕竟是大明最为繁华的州府之一了! 抬头看看远处的百姓,崇祯皇帝本来是想让锦衣卫校尉去带过来的,但是一想那些百姓可没有马骑,便对方正化说道:“走,我们去看看那些百姓的情况!” 说完之后,他便双腿一夹马腹,催马奔跑了起来。 顿时,没有遮挡的脸,就能感觉到寒风扑面了。不过他穿得暖和,自然也不惧这点寒风。 方正化见了,便立刻跟上。在他身后的金振孙,这领着一队亲卫也赶紧跟上护卫。 顿时几百骑在这旷野里跑开,“”的马蹄声便传了出去。 远处的百姓,先是闻声抬头观望,看到有骑军往他们那边而去,惊疑片刻之后,便纷纷躲避。 然而,他们又岂能快的过战马。有个老妇人带着一个小孩跑得慢的,便被崇祯皇帝追上了。 她见逃不掉,便连忙跪地磕头,未有言语。 崇祯皇帝勒马停下,俯视过去,看到她们身边放着的篮子里,果然是一些野草,或者叫野菜,树根什么的。 于是,他翻身下马,缓步而行,同时尽量和蔼地说道:“大娘,别怕,我们是朝廷官军。” 说到这里,他向身后跟来的方正化说道:“给个一两新钱,算是耽搁补偿的钱!” 那老妇人听到,头伏在那里连忙说道:“不敢,不敢,军爷有什么话尽管问,贱妇不敢要钱!” 倒是边上的小孩子听到声音,抬起头看向崇祯皇帝,眼神中带着一点新奇。 崇祯皇帝看这小孩,大概是七八岁的小男孩,面黄肌瘦,脸上还脏兮兮地,便微笑着对他说道:“把你奶奶扶起来吧,我问些简单的问题,不白问,有钱给的。” 那小男孩或许是看到崇祯皇帝的笑容,就少了一些害怕,当即回答道:“这是我娘,不是我奶奶!” 说完之后,他就去扶他娘了。 崇祯皇帝听了,顿时有些傻眼。他看眼前这个妇人,估计有个五十来岁,头发都有白了的,结果没想到,原来是孩子他娘,那估计才三十来岁的吧? 果然,在小孩的搀扶下,那妇人不得不起身,把小孩护着,然后看向崇祯皇帝,一脸地担心,只是说道:“这位将军有什么问的,尽管问,不要钱!” 看到她的脸,崇祯皇帝才看清了,好像确实是三十来岁的妇人,只是穿得土,身上脏,头发上该是霜? 这一下,崇祯皇帝不由得有点尴尬,一声“大娘”喊出口,却可能还没他大! 把这份尴尬抛开,崇祯皇帝便尽量带着微笑问道:“们平日里是吃些什么的,就这野菜?我倒是听说扬州府多繁华,这也到了吃野菜的地步么?” 如果连扬州府都要过这样的日子,那形势要比原本想象得更为严峻了。 漕运打通了,却无粮可运? 或许是崇祯皇帝一直表现得比较和蔼,而其他人都以崇祯皇帝为首,只是散落在四周,并没有靠近,就身后一个,也是笑呵呵,人畜无害的样子,这妇人便大了一点胆子,回答崇祯皇帝道:“家里是有一点大麦,但是不够吃,就只能出来找点野菜混着吃才好。”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就又奇怪了,当即问道:“江南乃是鱼米之乡,多种水稻,为何你家却吃大麦呢?” 妇人听了,想也不想便回答道:“大麦是最便宜的,不过每石也要四千多文,家里孩子他爹的饷银还不常有,是民妇做些针线活什么的,才勉强能活!” 崇祯皇帝一听,就更是奇怪了,便追问道:“大麦是最便宜的,每石四千多文,那其他呢,比如大米是什么价?” 一两银子大概一千文,就等于说大麦每石要四两银子之多,实在是太贵了! 要知道,正常年间,粮食一般是一石一两,丰年的话,一两银子能买两石的。 京师那边,崇祯皇帝自穿越过来之后,就下旨实行粮食配给制,进行粮食管控,因此他不知道粮食的价格,竟然高到这么离谱了。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似乎也不那么意外。 毕竟崇祯年间是连年战乱,到了后期,战乱也波及到了江南,扬州府、浙江等地,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祸害,但是本地的贼寇却依旧是很多的。 那妇人继续在那回答道:“大米就更贵了,每石要一万两千文。” 崇祯皇帝一听,顿时惊呆了。 似乎是看出眼前这位将军好像是五指不沾阳春水,加上说话和气,妇人便多说了一句道:“折合白银的话,就要五两。”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不由得又愣了下,看来到了明末这个乱世之下,所有的秩序都被打破,银子和铜钱的兑换比例,也已经混乱了。 大概是乱世之中,偏于携带的黄金白银更值钱,因此银子和铜钱的兑换比例就远不是一比一千了。 没有秩序,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经过连续的意外和震惊,崇祯皇帝平复了一些心情,便索性再问道:“那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这些价格,大概是多少?” 妇人已经说开,看崇祯皇帝这个将军确实是好说话的,也就放开了,当即回答了起来。 以前还太平的时候,这些差不多都能有,不过最近几年,她家里就只有买米和盐这两样必须的,因为钱不够。 就盐的话,以前五斤粗盐大概是四分银,但如今已经要快六分银了。 战乱年代,老百姓本来就难以赚到钱,还物价飞涨,真得是生活艰辛! 一时之间,崇祯皇帝心情都被影响到了。 稍微收拾了下心情之后,他便问道:“孩子他爹是那里当兵的,情况如何?” 妇人听了,也没有隐瞒,当即回答道:“史本兵招兵剿贼,孩子他爹是夷人,没别的本事,就去从军了。如今在扬州府城那,本来是说二两银子的军饷,但孩子他爹说朝廷发不出军饷,只给过一两银子,其他的都还没给。” 二两银子的军饷,一般是骑兵才有的待遇,或者确实是精锐悍卒才会有。 军队欠饷,这是普遍情况,崇祯皇帝到目前为止,也是在北方杀了一些狗大户,才结清了北方军队的欠饷。然后等局势稳定了,印发新钱发军饷。 但是在这南边,依旧还是老样子。 这么看来,在南方这边杀一批狗大户来整顿军队,也是有必要的了! 心中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顺口问道:“孩子他爹叫什么?” 这妇人稍微犹豫了下,最终回答道:“押住!” “什么?”崇祯皇帝没听明白,不过忽然,他一下想起来了,史可法守扬州的时候,确实有个人叫做这个特别的名字,因为是个夷丁,于是,他便又道:“应该是他吧!” 这个名字非常特别,因此他有印象。 在原本历史上保卫扬州府的时候,满清大军兵临城下,扬州城的守军士气低落,一个将领接一个将领的,陆续投降了满清。这个时候,一个勇士单骑劫营偷袭满清军队,夺得一匹马和斩获一级头颅,成功返回扬州城。史可法当即赏赐他一袭蟒纱和一百两白银,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做押住。 那妇人听得很奇怪,立刻好奇地问道:“将军认识孩子他爹?” 崇祯皇帝听了,笑着摇摇头说道:“不认识!” 说完之后,他转头看向方正化吩咐道:“给钱!” 然后,他转身往回走到亲卫牵着的战马边,翻身上马,看到那妇人正在惊讶地看手中的新钱,他便又说道:“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军队很快便不会拖欠军饷的,以后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的。” 说完之后,他便转身骑马走了。 方正化等人,便也跟上,驱马离去。 小男孩牵着他娘的手,看着崇祯皇帝的背影,说道:“娘,让爹跟着这个将军吧,这个将军是个好人!” 妇人低头看看手中的钱,然后抬头看着崇祯皇帝一行人远去的背影,回答道:“你爹跟得是朝廷的兵部尚书,管着这些将军的!” 言外之意,就是不同意了。 当然,这种事情,也不是她们想换就能换的。 崇祯皇帝并没有听信一面之词,派人入了宝应打听了下物价,核实那个妇人说得没错之后,才算是相信了。 不过他并没有做什么,只是继续领军前往扬州府城! 价格不是编的,历史记载,崇祯十五年江南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