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成盐
张洛抬起头看向头顶的太阳。 现在正值正午。 是为太阳最凶猛的时候。 虽然还是四月份。 太阳的日光和夏季比差上不少。 但是用来晒盐已经很充足了。 这是张洛记晓的几种制盐法之一。 先储海水,再晒沙泥。 之后翻弄泥土,接着过滤海水。 最后晒盐,再收盐。 虽然说每一步都算简单。 但比上明朝常见的闷炉制盐法。 晒盐法的好处还是不少的。 节约了闷炉的材料和费用。 唯一的缺点便是用于晒盐的石盘太少了。 整体制盐的效率比不上闷卢炉法。 张洛一整天一共就凿了五个大石盘。 按照张洛的初步计算。 一块大石盘大约能产盐一到二公斤。 到了下午四五点的时刻。 几个石盘上已经有些晶体出现了。 这就是盐吗? 小愣子颤抖着身子看着石盘。 不用闷炉煮竟然就能制盐! 读书人就这么逆天? 张洛自然不会和小活宝们说明制盐的道理。 他连忙叫来小活宝们。 让他们拿好木片把已经出现的盐晶给刮下来。 等到了傍晚时。 张洛估摸了一会。 按照明代计量单位算。 今天白天大概晒出了八斤的盐。 张旺生看着手里的晶体。 这真的就是地主爱吃的精盐吗? 张旺生沾起一颗放进嘴里。 然后又连忙吐了出来。 怎么还是苦的啊! 虽然比上卤块要好了点。 但晒出来的盐依旧保留了些许苦涩。 这样的盐也不算是精盐啊! 张旺生颓废的坐在滩涂上。 几十个孩子忙活了好几天。 就弄出了八斤粗盐。 前些天在鬼市里。 七八斤粗盐不过一百多文。 大半个月也挣不到一两银子。 粗盐在福建也很不好卖。 穷人买不起。 富人看不上。 还不确定这些粗盐能不能卖出去。 张旺生心里越想越不舒服。 张洛也尝了一口。 果真还是有着一丝苦味。 不过达到粗盐的水平目前也足够了。 将晒好的粗盐带回了厢房。 下令活宝团解散后。 张洛把厢房大门紧闭。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一步。 将粗盐里的苦味去除。 过了一会,厨房里传来阵阵香味。 满头大汗的小丫头张小珠,跑来告诉张洛: “师兄,你吩咐的豆浆已经做好了。” 张小珠擦拭着汗水,识趣的退出了厨房说道: “我去看书,师兄你慢慢忙活。” 张洛看着小珠细嫩的身影。 不由的感慨,穷人的孩子都懂事。 张小珠明白张洛在忙着制精盐。 清楚这种事不能当面观看。 随便找了个理由便出去了。 张洛倒也理解她的心思。 一些事情不让孩子知道。 也是为了她们能一直的快乐下去。 张洛将袋子里的粗盐倒进锅里。 又倒上了一锅清河水。 让好不容易晒干的粗盐再次溶解。 张洛拿了快布捂住鼻子。 将大把的豆浆倒进了锅里。 原先清澈明亮的盐水开始冒出了阵阵泡沫。 张洛拿着大勺小心翼翼的扯去了表面的泡沫。 等到泡沫都扯完了。 张洛又倒进去一些豆浆。 一直等到盐水上不再浮现泡沫为止。 这时张洛加大了灶台的火力。 整个大锅开始剧烈的躁动起来。 水分逐渐被榨干。 留一下了一大把晶状的盐粒。 张洛用手点了一粒尝了尝。 果然一点苦味都没有了。 精盐已经制作完成了! 这是张洛大三的时候。 一位教授向学生演示的制盐方法。 张洛将他全部记在了脑海里。 要说其中的道理也不难。 粗盐之所以带有苦味。 是因为海水里带有卤水。 卤水是含毒的。 制作精盐的过程就是要把卤水去掉。 有些盐场在提出精盐时。 会在闷卢里加入豆浆。 利用豆浆对卤水的反应特质。 将盐水里的卤水变成泡沫。 再将这些卤水泡沫去开。 就可以得到没有卤质的精盐。 张洛很佩服古代工匠的智慧。 那些可能都不认字的盐匠。 能在一次次制盐中得到这么使用的提盐方法。 或许这就是现代人常说的。 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吧。 张洛拿着出几个自己制作的木盒子。 将七斤精盐分成七个木盒。 【完成工匠任务,匠工LV提升,经验75/80】
看到系统提示声想起。 张洛不得感叹匠工技能真的实用。 接近10级,张洛觉着自己的手艺越发精湛了。 看着面前的七个盐盒。 张洛一时之间心情舒畅。 按照上次鬼市里的说法 四斤精盐近三百文。 那一斤也差不多有个八九十文。 张洛打算尽快卖出去。 算他最低七十文一斤。 那七斤就是将近五百多文钱。 福建的铜钱在全国算的上上成。 一两银子差不多一千二百文。 算下来一天制出来的精盐。 差不多顶上半两银子! 制作精盐的成本不过是些豆浆和烧料。 要想提高产量,在海边多凿几个石盘就行。 晒盐之法果真是致富之道! 比上常见的闷炉制盐法。 张洛懂得了,晒盐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了材料。 如果只从制作粗盐的方法来看。 两者的生产力差不了太多。 晒盐法需要的过程也要好几天。 不是说把海水放在石头上。 让太阳晒干,粗盐就自己出来了。 仅仅是晒海水的话。 海水里面大量的细菌,杂质没有消除。 晒出来的只是苦味浓重的卤块。 想继续下去,所需要的豆浆就要翻倍。 那制作精盐的成本未免太高了些。 晒盐法,需要合适的场地。 得有能存住海水的滩涂。 若不是镇海卫位置还算可以。 想要提出盐也很困难。 晒盐法节约材料,这是后世取代闷炉法的主要原因。 安镇海卫的地理条件来说。 能烧的有卫里稻麦。 以及边上的一些芦苇。 官府的树那是绝对砍不得的。 州府,县衙里对于各处森林里的树木有记册。 每当京师的皇帝要大兴土木时。 各州府县就要上贡上等的树木。 福建本就是山林众多。 属于是朝廷工部的指定木场。 这些年里。 道仙嘉靖皇帝大修道观,庙宇等道家建筑。 整个福建被工部压的喘不过气来。 一二再,再而三的明令禁止百姓似砍树木。 更有些地方禁止百姓靠近山林。 就是时刻担心着,朝廷需要树木上贡。 官府找不够合适的成年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