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生产问题
图哈切夫斯基从来就没有喜欢过远程航空兵,不管是当年的tb-3还是后来引进的tu-3(b17俄国版),以及最近才冒出来的叶-2、pe-8,这些都不是图哈切夫斯基的菜。 他始终认为这些大而无当的废物挤占了空军宝贵的资源,让他最为欣赏的前线航空兵的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对战争至关重要的伊尔-2、图-2以及苏-1和苏-2始终面临动机紧缺的问题。比如苏-1和苏-2使用的vk-1o5(m-1o5)动机就要供给雅克-1、雅克-2、叶-2、ro-2使用。雅克-1和雅克-2是主力战斗机,ro-2是海军的主力攻击机图哈切夫斯基必须忍,但是叶-2这个怪胎也来抢资源他就无法忍受了。 明明用处不是很大,还的一架占两个动机,这尼玛都够生产两架雅克-1/2系列了,两架后者能起到的作用比1架叶-2大得多嘛! 不光是vk-1o5系列有动机之争,ash-82(m-82)气冷动机也有这样的资源争夺战,比如图-3、pe-8就是用这款动机,而图哈切夫斯基更喜欢图-2,正好图-2也是用ash-82。 这么说吧,在图哈切夫斯基欣赏的飞机中,唯一不用cao心动机问题的就是伊尔-2,该机是用的am-38液冷动机源自am-34那个废柴,am-34及其展型号一度被m-1oo系列(也就是引进法国的12y)挤兑得没有活路差点下马。也就是伊尔-2定型了,才让岌岌可危的am-34系列找到了活路(主要原因是m-1oo系列供不应求,而伊尔-2刚诞生的时候又是丑小鸭,实在轮不到它装m-1oo系列)。 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意思,什么图-3、叶-2和pe-8以及伊尔-4这四款远程航空兵的轰炸机只需要保留一款。最多保留两款。其余的统统砍掉,而且就算保留下来的这一两款也没必要生产太多,稍微意思一下就行了。把宝贵的动机配给分给前线航空兵,赶紧的生产苏-1/2和图-2才是正经。 而这样的搞法阿尔克斯尼斯是不能接受的。坚信远程航空兵战斗力的他认为当前的动机分配方案已经大大的向前线航空兵倾斜了,几乎75%的动机都用于满足前线航空兵的需求,这样的供应量已经足够应对战争的正常消耗。而远程航空兵仅仅只有25%的动机份额,这已经很少了,以至于图-3在三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国产化,到了1941年图-3的年生产能力都达不到5oo架,这充分说明远程航空兵是多么窘迫。 而且阿尔克斯尼斯认为图-3、叶-2和pe-8虽然都是远程轰炸机,但并不是重复建设。其中分工明确,盲目的砍掉一半或者全部砍掉(图哈切夫斯基愿意勉为其难留下的是伊尔-4,但说实话,伊尔-4其实只是一架双中型轰炸机),这简直就是要彻底地消灭远程航空兵。 这种搞法阿尔克斯尼斯当然不能接受,不用说又跟图哈切夫斯基起了正面冲突,这个官司从总参谋部一直打到军委,然后打到政治局,差一点图哈切夫斯基就要得逞。最后是在李晓峰的强烈反对之下,才将图哈切夫斯基的企图挡回去。 李晓峰不光是让图哈切夫斯基消灭远程航空兵的企图破产。更是进一步夺回了远程航空兵的使用权。将远程航空兵的使用权从各大军区收回到军委,只执行军委直接下达的命令。这充分避免了图哈切夫斯基胡乱使用远程航空兵,将这些宝贵的战略空军消耗在毫无意义也根本不擅长的方向。 当然。图哈切夫斯基对此是一肚子意见,因为远程航空兵他调不动之后,直接意味着在华沙以东地区的红军6军完全失去了空中掩护,至少是不要想有多少空中支援了(前线航空兵够不着),这也直接导致包围圈中的第3和第1o集团军处境更加的艰难。 不过,阿尔克斯尼斯和李晓峰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收回远程航空兵的使用权之后,他们也做出了适当的补偿。比如承诺只要东波兰前线机场能够抢修完毕,立刻就向前配置大量的前线航空兵。甚至抽出了相当数量的伊尔-4轰炸机负责前线支援工作。 可是实话实说。不管是李晓峰还是阿尔克斯尼斯都完全不看好图哈切夫斯基接下来的反击计划,一致认为这只能把宝贵的红军有生力量白白浪费掉。 可惜谁让政治局已经下定了决心呢?无奈之下。李晓峰也只能埋头抓生产了。重点是两个方向,一是航空工业。二是装甲兵。 从之前一个月的战斗历程来看,红军现有的雅克-1/2、拉格-3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雅克-1因为诞生的年月比较早,虽然经过换装更先进的vk-1o5动机,性能有了一定的提高,基本上达到了历史上雅克-1的水准。但是和德军日益增强的b-1o9以及-19o相比,渐渐感到有些吃力了。 而且雅克-1有个很要命的毛病腿短(b-1o9和-19o也一样),最大航程受限制的它几乎无法长时间在华沙上空停留,更别提掩护远程轰炸机攻击德国和罗马尼亚纵深目标了。作为雅克-1的深度改进型,雅克-2虽然性能跟同时期的-19o基本持平,但是腿短的毛病依然没有得到修正(最大航程依然不到7oo公里)。 而现在正在深度展,准备安装功率更大的vk-1o7动机(vk-1o5的改进型)的雅克-3虽然纸面上的性能相当的强大,而且按照红军的实际要求,将最大航程放大到了1ooo公里的水平。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而且vk-1o7现在性能很不稳定,时高时低还存在过热的问题。什么时候能进入批量生产还真是个问题。 也就是说,当时红军唯一能用得上的战斗机只有pe-2,这种历史上作为俯冲轰炸机进入红军服役的高空战斗机现在干的是本行。而且在其诞生的那会儿,性能是相当不错的。 现在在红军中服役的pe-2装有两台9oo马力的vk-1oo动机。最大航程能达到2ooo公里,最大度在51o公里上下,能欺负b-1o9e3之前的型号。当然,碰上e3及以后型号的b-1o9,那pe-2就只有被虐的份了,毕竟它真心只是一款高空护航用的战斗机,玩狗斗它真不擅长。 这也是为什么开战以来,红军无法夺取华沙上空制空权的重要原因。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pe-2也必须加以改进,换装性能更好的vk-1o5系列动机已经是必须的了。 除此之外,航空工业的头等大事就是拉-5的研和生产工作,和全金属的雅克-2相比,金木结构的拉系列显得更低档一些。不过低档也有低档的好处,那就是容易生产。 实际上一开始拉系列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冲着生产简单去的,不管是金木结构的机身还是气冷的ash-82系列动机,都比全金属液冷动机对生产的要求低。按照总装备部的要求,拉系列就是瞄准b-1o9系列去的,只要主要性能不落后b-1o9太多。然后用充足的数量淹没对手。至于-19o,那还是交给雅克去解决吧! 而现在,李晓峰要做的就是让拉-5尽快的进入部队服役。以便在接下来更残酷的战斗中挥作用。 视察完了拉-5的研工作之后,李晓峰又马不停蹄的前往哈尔科夫、列宁格勒和维堡视察。因为仅仅这一个多月以来,乌克兰方面军和白俄罗斯方面军消耗掉了大量的坦克,急需补充。 比如乌克兰方面军,在前一轮的猛攻中因为缺乏空中掩护,坦克损失惨重,额定应该装备有千余辆坦克的机械化军此时能够动弹的几乎只剩下三分之一了。 其中损失最惨重的就是bt-5和bt-7系列,这些快坦克装甲防护薄弱,根本就挡不住德军的37毫米反坦克炮。再加上斯图卡肆虐,它们几乎暴露就意味着被消灭。这也使得在战前约占红军坦克数量一半的bt-5和bt-7飞快的从红军装甲序列中消失。 比如罗科索夫斯基的机械化第9军。战前约装备有6oo辆bt-5和bt-7,被德军第二坦克集群击败后撤之后。经过清点和统计现仅仅还剩百余辆bt坦克了。 大量的坦克消耗,意味着缺口更大,为了应付未来更残酷的战斗,红军必须加快生产,必须缩短工时! 比如t-34坦克,其生产需要大约8ooo个工时,而李晓峰希望至少减少一半的工时,如果能达到历史上卫国战争末期的37oo个工时那就更加完美了。 “我不需要精雕细作的精品,我只要能够应付大规模战斗消耗的流水线产品!”李晓峰对哈尔科夫18o厂领导说道,“保证武器的主要性能不下降,其他的次要方面完全可以因陋就简。现在数量就是战斗力!” 这样的说法自然让18o厂的领导目瞪口呆,之前总装备部一再强调的是提高质量,说什么质量就是生命,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怎么到了某仙人这里,就完全变了一个调子呢? 李晓峰对此的解释是:“此一时彼一时,之前我们没有预料到战斗消耗会如此的大,更没有意料到敌人是如此的凶残。前线部队的损失很惨重,如果不尽快供应充足的坦克,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个时候已经不能只顾质量不管数量了。我唯一对你们的要求是,保证一辆坦克能战斗3oo个小时,3oo个小时内不出大问题,就算合格!” 实际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图哈切夫斯基一把将之前攒起来的好牌都输得差不多了,只能先赶紧的想办法挽回颓势。必须尽快补充装甲部队的消耗。 当然,三百个摩托小时看上去很少,用二把刀专家的算法。这不过区区12天,一辆寿命只有12天的坦克。自然是粗制滥造的山寨货,自然要批判。 问题是,账不是那么算的,坦克不是家用小汽车,不是代步工具,打仗不是一路开着坦克向前猛冲。在进入战斗之前,比如长距离机动的时候,几乎不会用坦克本身的动力跑路的。那太奢侈了。装甲部队集结和机动的常规也是正确的做法是乘坐平板汽车或者火车转移。进入集结地点之后,再下车重整序列之后作战。 说不客气点,那种以为装甲部队一路突击上千公里,时时刻刻靠自身动力向前冲锋的场景,多半是幻想,而且还是土豪级别的幻想。现实中没有任何国家会这么干的。而且这么干坦克手也受不了不是,那玩意儿里面不舒服!
实际上不管是二战还是之后的历次有装甲部队参与的战斗,一两天之内向前突进上百公里的战例都是少之又少,苏联玩坦克流很暴力吧?冷战时期,规定摩托化步兵师(其实就是机械化步兵师)一日的突击距离是多少?三十公里的样子。至多五十。 为什么这个数字这么低?难道是苏联人坦克不够多、柴油不够烧?肯定不是,因为要达到这个突击距离都不容易。如果不管不顾得让装甲部队硬冲,一天飚上百公里不是问题。但是抵达目的地后还剩多少能作战的坦克,以及后续部队是不是能跟得上,尤其是后勤保障能不能跟得上,那真心是不好说。 所以说坦克不是家用小汽车,摩托小时寿命很宝贵,是不能随便消耗的,而三百摩托小时已经足够装甲部队完成一次大规模战役的使用了。期间,要么动机和变箱大修,要么就已经被敌人摧毁了。 不光是装甲部队存在这个问题。空军一样也存在这个问题,根据之前一个月的战斗消耗。总装备进行了估算,一架战斗机顶多能执行五六次战斗任务。甚至相当一部分在最初两三次升空作战后就被击落了。委实不需要动机的寿命太长,完全可以降低相应的标准,比如战斗机的航空动机的寿命都不需要过5o小时,大部分二十多个小时就被击落了。 所以当时李晓峰就建议,动机生产企业可以在战时降低标准,保障动机3oo小时的寿命就足够了,再多了就纯属于浪费。苏联可不是美国那样的狗大户,不可能既保证数量又保证寿命,在战时,只能先顾着最紧要的一头数量。 为了保证足够的数量,李晓峰不光下令降低部分产品的寿命,还下令暂时中止新产品走上生产线。冻结一切生产技术状态,先卯足了量的生产,撑过艰难的1941年再说改进。 当然,这不是拒绝设计师改进产品,相应的改进计划也照样进行,只不过暂时不进行量产而已。比如t-34和t-35,改进计划就如火如荼的展开。 其中t-34基本上是走后来的t-34-85的路线,加强装甲和火力,没多说可说的。而t-35就稍微特殊了一点,之前提到过,北方工业已经搞了一个加强装甲和火力的改进方案,但是这个方案李晓峰并不满意,他觉得北方工业的步子迈得太小了,这样的改进如果在1942年投入生产,不要说和同年出现的虎、豹相比,甚至是同四号坦克的加强火力型号相比,都占不到一点便宜。 以t-35的外形,想要抵御kk4o的攻击,炮塔正面至少要达到7o毫米,而车装甲也必须增厚到5o毫米,甚至这都显得勉强,至少只能在1ooo米外同对手周旋。而按照北方工业原本的升级计划,炮塔正面才6o毫米,这加了等于不加一样。 李晓峰认为,t-35再怎么说也不能弱于t-34,必须进行更深度的改进,什么样的改进呢?第一自然是增强装甲,第二步火力也必须加强,76炮很快就要干不动德国佬了,甚至85炮也仅仅能威胁黑豹。t-35完全可以和t-54装一样的1oo毫米滑膛炮嘛! “那这需要重新设计炮塔了。”康斯坦丁幽幽地坦克口气。 因为他实在是服了某人,这真心是不改则以,一改就是天翻地覆。要知道更换新炮塔可不是小事,因为炮塔和车装甲猛然增厚,必然给悬挂系统尤其车的第一对扭杆悬挂造成更大的负担。恐怕得重新予以加强。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哪怕是按照李晓峰的要求将炮塔装甲增厚到8o毫米,按照某人给出kk4o坦克炮和pak4o坦克炮的性能数据,这也是不够保险的,顶多也就是互相摧毁的局面。很显然,某人恐怕不会喜欢这个结果的。 要想满足某人能在8oo米左右的距离上消灭敌人坦克的目标(1oo毫米滑膛炮蛋疼的精度和苏联简陋的观瞄,在这个距离上才能保证命中率),必须重新设计炮塔和加强底盘,这个工程量相当的大,而且难度非常高,可以想象,新炮塔投入生产还有一堆的问题需要解决,哪怕最乐观的估计,也得需要一年。 李晓峰问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康斯坦丁又叹了口气:“如果不进行大改,那就得从钢材上下工夫了!” 没错,增强防御,要么是加厚装甲,要么就只能在装甲钢的质量上想办法,如果有更好的装甲钢,不用增加太大的厚度也能显著的提高装甲质量……(未完待续) ps:鞠躬感谢肥猫ik、赠人玫瑰之手和zhaort4932同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