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工厂新的问题
朱高煦两兄弟,不懂其中的厉害,虽然新奇了一会,也也就只有一会儿,很快失去了兴趣。 “大哥,这些东西,为何让你能看的如此津津有味。”朱高煦满脸的纳闷。 自古以来的名臣,十之六七是实干家,通实物重技术,他们就懂这里面的道道。 “在校场你一向不错,连父亲都夸赞你,没必要为这些杂学分心,耽误了正道。”朱高炽叮嘱道。 “大哥说的对。”听到大哥也认可自己的才能,朱高煦笑得灿烂。 朱高炽赞许的点了点头。 看看多好啊,又有一个深信这个理论的傻瓜,自己轻易少了个对手,会不会有些古人也是这么想的呢。 人啊,有时候贼坏贼坏的。 不过朱高炽也不担心,能信这种话的人,要么是坏,要么是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 前者不提,后者影响不了事物的发展,遍观古今,没见过书呆子能改变什么的。 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让他继续不懂下去。 一路都是大致的情景,直到凤河北边的冶铁所,与南边的中华重工厂。 两边的高炉都建的高大,需要的水力自然也要足。 冶铁所占据最好的河段,中华重工厂有朱高炽的身份,自然也分了一杯羹。 也是水力的缺点。 对河流的要求高,遇到干涸期,水流干涸或者浅,水车就罢工了。 同样也因为这段河道的水力足,才让工匠们汇聚到了东北台村。每个地方的形成,一定是有原因的,是事物发展的自然道理。 “这就是大哥的工厂?”朱高煦望着看不到什么人的奇怪地方,内心总觉得不对劲。 又觉得大哥好厉害,可又说不出厉害在哪里。 “嗯,进去后不要在别人面前乱说话,更不要吓住别人。”朱高炽再一次郑重交代。 朱高煦觉得大哥小题大做,不满道:“都没人。” 一行人进了工厂。 很快,朱高煦才知道自己说错话了。 外头虽然看不到人,里头却到处都是人。 看到的人都在做自己的事,只是朱高煦不懂他们在做什么,但每个人都在忙碌。 经过冶铁车间还好,只觉得闷热,到了模具车间,杂乱的“叮当”声,听得朱高煦忍不住捂住耳朵。 “好吵啊。”老三朱高燧抱怨道。 “咱带你们去咱的公房,你们呆在公房玩一会,等咱处理完一些事,就带你们回去。” 朱高炽加快了些脚步,很快就安静了下来,最后到了二楼的公房。 “这是大哥办公的地方吗。”两兄弟四处打量,随从们没有跟进来,安置到了门房处。 “你照看好老二老三。”朱高炽可不放心只留下两個孩子。 一个才十二岁,一个才九岁。 工厂的车间有很多危险的地方,真要是两人乱跑出了事,朱高炽承担不起后果。 对别人又不放心,只有张全比较牢靠。 张全连连点头。 因为自己的公房被占了,所以朱高炽只能前往去找别人,在另外一处房间,里面有几名执事和掌柜。 “小王爷。” 几人纷纷起身行礼,朱高炽点点头,径直走到最里头一名中年人身前,询问道:“工人宿舍的事情怎么样了。” 只见那人穿着麻色长衫,留着短须,干净而又简朴,是张德辉请的内柜掌柜,负责工厂里头的事。 寻常人的需求不过是吃穿住行。 中华重工不但包吃,还提供四季的工衣,最后还提供住宿,解决了住的问题,也是变相的解决了行的问题。 朱高炽的目的不只是利益,更需要拉拢人心。 历史上朱棣实力太弱,只能去外面借兵,而北平城被五十万大军围攻。 城中只有燕王府和世子,也就是自己。 能在朱棣和二弟带兵回援,以两万打败五十万的巨大胜利之前,之所以能坚守住北平城,因为城里的百姓愿意舍命帮助燕王府守城。 能让百姓如此甘愿付出,靠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朱棣常年不断对百姓们的爱护。 能打出让百姓安居乐业奔小康的政治理念的君主,自然是有始有终,年轻的时候就有这种想法,并且真心这么做。 而现实的确如此。 谁对自己是真的好,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同样是最愿意报恩的阶级,所以面对五十万大军的围攻,北平城的百姓们自发的帮助北平府守城,坚持到了朱棣的回归。
正如圣贤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以史为鉴,自己可不是资本家。 朱高炽常常警告自己,千万不能被金钱迷失双眼,变成以利为重的彻头彻尾的商人,应当谨记以工人为本。 如何以工人为本呢?当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需要做实事,把工人们最在意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 吃不是问题,穿也不是问题,唯独住上面,借助别人家始终不是长久之道。 工厂的宿舍修建,朱高炽催了又催,既要修的好,还要修的快,同时也要保障质量。 对隔壁工程队是不小的重任,虽然活不难,但是当要求多了,就越来越难。 周世丰连忙回复贵人,“据徐宁的说法已经起梁,里外也就一个月的功夫。” “宿舍分配下去没有?工人们什么反应?”朱高炽继续问道。 “宿舍的房间布置是一样的,最开始定的十六人一间,睡大通铺,后来改为八人一间,睡上下铺,可是小王爷反对,最终定为四人一间,得知后的工人们都很高兴。” 每间宿舍只住四个人,四张床,四张短桌,四张椅子,四套柜子,干净又卫生。 这么好的待遇,也就是小王爷了,果然是最在乎百姓的小王爷,周世丰内心感叹道。 “只是人心不足,有些夫妻想要住到一起,对宿舍的分配不满。”如果不是小王爷经常去询问工人,周世丰早就强行压了下去。 因为担心有人会趁机告状,周世丰不敢独断专行。 这件事朱高炽倒是没想到。 中华重工招工的时候,可没有招夫妻一起进来的先例,但是因为朱高炽在杂工一事上,提出要招募女工,导致工厂里有男有女。 大明朝能抛头露面和男人占多数的地方一起工作的妇孺,生活自然是过得不如意的。 特别隔壁的工程队,能奔着三钱月钱的人,那更是不如意妇人的重灾区,不用猜也能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