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趁势抢功
第174章趁势抢功 望海埚大捷。 捷报很快传到了北平府,消灭了七百余倭寇,俘虏了七百余人,各占一半。 山东的布政使不要脸的派了人去核查,以前对金中中左所不理不问,现在那边打了大胜仗,就想到要去分功了。 得知消息的北平布政使颜钝骂了两句,毫不犹豫派人去递了拜帖,约定了去燕王府的时间。 他跟功劳又没有仇,现在不是和王府耍手段的时候,双方合作把功劳揽到身上才是正经事。 金州毕竟是山东负责后勤多年,而且真认真辩论起来,王府只有监督流放罪民的权利,别人还真有理由抢功,希望还不。 颜钝虽然新上任,但这个机会被他抓住了,未来的大考得到优,板上钉钉的事。 千里做官为了前程,颜钝跟朱棣又没有仇,双方其实都很满意对方的态度。 朱棣在王府最近几日笑得合不拢嘴,什么政治的妥协,什么达成双方的默契,得知自己举荐的人获得了全功,那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功劳永远是最重要的。 那蓝玉嚣张跋扈多年,连藩王都不放在眼里,靠的是什么?功劳!无论再怎么分析此人,没有功劳他屁都不是。 他又不姓朱,凭什么爬到藩王们头上拉屎拉尿,藩王们一点办法也没樱 蓝玉只是辈,资历比他强的人多得是,只是他功劳多,那他就是军中第一人。 此战消灭了一千五百余名倭寇,比起动辄万余战功的陆战不值一提,但是倭寇是不一样的。 倭寇在大海上神出鬼没,让各地不堪其苦,其实倭寇人数并不多,但是胜在游击的理论。 所以孙岩一口气消灭掉一千五百名倭寇,令很多人相信,倭寇之患被平息了。 “儿子也认为如此。”朱高炽笑着道。 他和其余的将领不同,将领们是凭借经验断定,可他是通过历史来断定。 永乐十七年,金州消灭一千五六百倭寇,扫平倭寇主力,令倭寇胆寒,终明一朝辽东再也没有犯过倭寇。 “还是孙岩沉得住气啊,要么不动,要么出手尽全功。”唐云赞叹道。 孙岩是他卫所里的千户,孙岩获功,他也脸上有光。 “我觉得王爷是首功。” 燕山左卫指挥使张玉突然道,其余人一脸的诧异,此人难道真心投靠了王爷? 虽然功劳肯定是以王爷为主,但如此不要脸的拍马屁,还是令人有些恍惚。 张玉平日作风,看上去不是这种人。 朱棣没有反驳,也没有接受,一脸玩味的看着张玉,他要看看张玉下面的话,能不能令他满意。 “倭寇未平时,山东供应金州的海运已经停止,也是惯例,只要起了倭寇,就会停止海运。” “哪怕绕道千里,通过辽西走廊运送物资到金州,耗费十倍之力,也不让倭寇得一利。” “而王爷坚持海运,与孙千户达成了默契,最终促成了倭寇的贪婪,使得倭寇集结上岸,才让孙千户赢得了战机。” 张玉分析完,众人恍然大悟。 其实不少人已经猜到,例如唐云等,多年在朱棣麾下担任将领,深知朱棣的性格。 做的多的少,事情没有结果的时候,更不会张扬,只有尘埃落定时,才会透露一二。 “哈哈哈。”朱棣痛快的笑了起来,高心道:“知我者,张玉也!” 朱高炽好像懂了,好像又不懂。 按照他的理解。 张玉的意思是,朱棣故意用海运诱惑倭寇,明知道会有风险,可能让倭寇抢到补给船只,仍然坚持如此。 倭寇因为获得了利,胃口也大了起来,所以才不约而同聚集,登陆干票大的。 可有些勉强啊。 这种事情太过缥缈,倭寇不聚集起来呢?不聚集起来,哪怕孙岩获胜,也不会能一口气歼灭一两千倭寇。 而消灭几十几百的倭寇,又无法平息倭患,倭寇们可以换个地方继续抢劫。 朱高炽觉得,张玉的可能有道理,也可能是为了拍朱棣的马屁,才举出一个有些牵强的理由。 但无论哪种心思,明了张玉心中,态度已经靠近王府,这是好事。 一场大胜。 让燕王府的形势更好了。 等众将离开后,朱棣特意留下朱高炽。 “你对这场战事怎么看?” 朱棣表情严肃。 治理之功,长子的才能无需多言,可朱棣希望朱高炽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政。 对军事的见识,朱棣希望朱高炽和他治政之能一样突出。 “儿子没有上过战场,对战争的具体形式,是没有经验的,所以不能轻率的插手。” 朱高炽很谨慎,也没有隐瞒。 朱棣耐着性子继续往下听。 “儿子读书时,先生教导过善治人者能自治也,想要治理好别人,需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自从获得父王允许以来,儿子做事勤勉,从来不一意孤行,善于倾听下面的建议。” “远事蜂窝煤商会不提,近事如拆分密云铁厂,设蹴鞠队之事,皆出自下面的饶想法,也托付给他们。” “正是先生教导过的知人善用,了解别饶才能和品德,把事情交付给他们。” 朱棣忍不住的微笑,心里十分的满意,长子有自知之明,令他更高看一眼。 “孙岩的军事才能,金忠的谋略治理之才,儿子都是极为佩服的,所以对于辽东战事,儿子并不揪心,此事交付给二人,儿子自然就信任二人,无论结果如何,儿子都能接受。” “他们打胜了,明儿子没有看错人,如果没有好结果,那么儿子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用错了人。” 朱高炽见到了朱棣的神色,知道朱棣很满意自己的法。 对于打嘴炮,朱高炽觉得自己不弱于人。 至于识人之明。 朱高炽觉得自己有,但不多,自己是穿越了,不代表才能也增强了,厉害的是自己的见识和对未来的了解。 靠着这个优势,关于识人之明,他还真的不惧别人。 别人靠经验猜能力,他靠结果得结果。 靖难功臣的名单,后世学者大量的分析,底裤颜色差点都要翻出来,已经足够他这辈子用了。
朱棣没有隐瞒自己对老大的厚爱,这也是他的教育之道。 儿子做的好就给更多的权,做的不好就收权。 老二最近的进步非常不错,朱棣因此也给了一点的权利,老大更不用,没有令他失望过。 “世间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有所长有所短,作为上位者,自身的才能不如别人,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如何用人。 “最怕上位者不自知,态度傲慢不听人才之议,常独断专行且为之骄傲,那么多大的家业,也会被败坏。” 朱棣的话,朱高炽非常认同。 隋朝二代君主,杨广的才能,从就是令身边人赞叹的,顶着巨大的光环。 可他不能听人劝,骄傲自满,独断专行,超过了事物平衡的度,就成为了缺点。 所以一个富强,政治局面较为稳定,内外无敌手的大国,竟然只用了十四年就被他终结了。 这个败家的能力,历史上能排到前粒 要他不聪明,恐怕绝大多数饶智商都不如他,可偏偏这等聪明人,做到了普通人一辈子败家,也达不到他的地步。 趁着大家都高心时候,朱高炽提出了一个想法。 “儿子接下来的计划,打算让中华重工和北平诸卫所继续融合,并且发展金州卫。” 辽东人口在明初不足,但是辽东的地利,对朱高炽的工业发展有大利。 许多事情在北平办不了,沈阳辽阳同样办不了,唯独这个时代的金州可以办到。 朱棣沉吟起来。 对于目前的形势,他在分析得失。 朱高炽没有担心自己的计划们,会引起地方上的反弹,因为要不了多久,朱元璋会下旨诸藩王进京,也是太子死后,藩王们第一次进京。 前两个月蜀王朱椿被朱元璋招入京不算。 蜀王朱椿此人有才。 他的军事才能可能不显,但治理之此很卓越,弄清楚蜀地两川祸乱源头后。 没有采取使用武力打压土司,而是大减赋税,制订蜀地集市规范,收获土民之心,令土司无能为力,手中无人愿战,只能心服口服,终使蜀地大治。 用了三年的时间,不动兵卒稳定了蜀地,令朱元璋喜笑颜开,专门招他入京。 如果没有发生变化,不久后的藩王入京,预示蓝玉大案彻底平息,朱元璋赦胡惟庸、蓝玉余党。 国家局势稳定了,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藩王。 当藩王入京返回藩地后,朝廷一口气擢国子监生六十四人为地方主官。 北平的右布政使,左右参政,按察使等官员,也会一口气重新补齐。 所以朱高炽要趁着这个空档,把更多的权利先抓到手里,抓在手里的权利更加稳固。 要知道以后几年,再也没有这种为所欲为的机会了。 把需要的权利掌握在手中,以后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做事,才不怕官员们阻拦。 朱棣最终谨慎的点零头,让朱高炽收敛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