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仲父出兵,朕以为是好大喜功了(求订阅)
小朝议散朝之后,赵充国留在了宣室殿,立刻就与天子商谈那昌邑郎的事情。 此时,朝臣散尽,这空荡荡的宣室殿中,就只剩下刘贺与赵充国两个人了。 在这样人少的时候,刘贺就会命人将坐榻从玉阶上移下来,与朝臣对案而坐,这样就可以让谈话更为亲密。 从七月开始,九卿给天子授课的事情一直没有中断。 经过这一两个月来接触,赵充国和刘贺的信任更强了一些。 这段时间里,除了对“倒霍”之事决口不提,也不让赵充国做任何承诺之外,在其余的事情上已经到了无可不谈的地步。 而且,刘贺相信只要他提出来让赵充国成为自己的助力,那赵充国一定会站在自己这边的。 既然如此确定,那么有些话还是暂时不说为好,免得走漏风声。 “赵将军觉得今日的那些刀如何?”刘贺指着案上留下来的那把环首刀问道。 “甚是锐利,刚才听陛下所说,用炒钢法来炼钢速度也能快许多?”赵充国即问又答道,但是并没有去碰那把刀——天子面前,不可以执刀刃。 “正是。” “如此看来,炒钢法甚妙,只可惜时不待我,大军出征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赵充国说此话的时候,不免有一些遗憾。 “这几个月来,朕跟着老将军上课,对这行军打仗之事也有了不少了解,朕想了许久,心中有一个隐忧,现在想与老将军说一说。” “陛下请讲。” “朕觉得,我大汉已经十余年没有在西北大肆用兵了,虽然有老将军这样的宿将,但是漠北和西域地广人稀,山势地形极容易发生变化,和孝武皇帝那时候相比,恐怕也已经物是人非了,如今头一次出兵,就动用十五万大军,未免就太仓促了一些,恐怕有纰漏啊。” 平日授课的时候,天子偶尔也会插话,但是很少像今日这般直接评判出征西域这样的大事和实务。 赵充国看着天子,没有说话,而是等着天子继续说下去。 “朕以为,应当徐徐图之,出兵二三万驰援乌孙即可,匈奴和车师囤驻在乌孙周围的兵力也不过两万人,而我汉军到时候还有乌孙国为内应,两三万军队足矣。” 刘贺抓住久未用兵这一条,由表及里地分析着,将自己的看法从头到尾地说了一遍。 最终,他用商量但是又坚决的语气说道:“朕认为,下月出兵绝不可行,如果硬是要强行出征,恐怕毫无斩获,仲父恐怕有些好大喜功了。” 谈到这里,赵充国颇为惊讶。 天子的这个想法居然和自己当日的想法不谋而合。 然而霍光提出此议的时候,赵充国却并没提出异议,原因也极其简单——对于霍光的忌惮,已经成了一种潜移默化,赵充国哪怕心中有疑虑,也不敢过于反对。 就算反对了,到了最后霍光也会独断专行,既然无论如何结果都一样,那还不如少说多做。 正当赵充国陷入遐想的时候,刘贺突然冷不丁地问了一句:“赵将军是不是和朕有相同的看法。” “老臣不敢隐瞒,老臣也认为此次用兵过于急躁。” “那为何赵老将军从未在朝堂上提出过异议呢?” 赵充国被问住了,一时语结,不知道如何作答。 “是不想与仲父有嫌隙吗?孟子曰: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夫子的这句话,直中赵充国内心的软肋,他连忙站起来,一头拜在刘贺的面前,请罪说道:“陛下恕罪,是老臣糊涂了。” 这糊涂恐怕不只是在此次出征之事上糊涂,更是在对霍光的态度上糊涂。 “此事是仲父下的决定,朕不怪你,也不怪仲父,现在也只是说出了朕的一个想法罢了,老将军起来吧。” “诺。” 不管是刚才在小朝议上提出暂缓出兵,还是此刻反对立刻出兵。 刘贺的真正目的都不是阻挠此次出征,他只是要在朝中和军中留下一种态度:朕觉得此次出兵不妥。 相信用不了多久,刘贺的这个态度就会传从朝堂传播出去。 如果此处出征取得了战果,那么天子的话自然就会烟消云散,成为一段无伤大雅的笑谈。 但如果出征毫无斩获,那么天子的这番话就会被人们想起来,成为质疑霍光出兵之策的武器。 刘贺知道,只会出现后一种可能性。 到时候,“大将军不知兵,天子知兵”的说法一定会不胫而走。 届时,刘贺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插手军务了。 “大战在即,朕也不能多说什么,以免动摇军心,但是朕仍然希望三军用命,扬我汉军军威,他日,朕会在北阙静待将士们凯旋。” “陛下的良苦用心,老夫替将士们心领了。” 天子说得诚恳,赵充国也很是动容,对天子的深明大义又多了一份敬佩。 “此事暂时不提,那朕现在想说说这昌邑郎的安排。” “诺。” “从最近几次小朝议中,朕知道大军将分五路征伐围攻乌孙的匈奴军队,此事是否已经定下来了?”
“此事已经定下来了,五路大军,每路三四万骑兵不等,不知陛下想要将昌邑郎放到哪位将军的麾下?” “朕先来猜一猜这五路大将军的出征路线,老将军看朕猜得对不对?”刘贺似乎有些挑衅地说道。 “这自然是可以的。” 赵充国心有疑惑地问道,不知道天子为什么要猜此事。 “前将军韩增率领三万骑兵,从云中出兵。” 赵充国有些僭越地看向了天子。 “虎牙将军田顺率领三万骑兵,从五原出兵。” 赵充国面露疑惑的神色,似乎不解。 “祁连将军田广明率领四万骑兵,从西河出兵。” 赵充国的怀疑变成了惊讶。 “度辽将军范明友率领三万多骑兵,从张掖出兵。” 赵充国的惊讶已经发展到了惊诧。 “而老将军率领三万多骑兵,从酒泉出兵。” 赵充国停顿了片刻,才回过神来,天子这猜测居然和他们定下的方略一模一样。 如果不是天子刚刚说是自己猜出来的,那么赵充国肯定会以为是大将军私下与天子提起过。 “陛下当真是猜出来的?” “此事现在恐怕只有你与仲父知道,但仲父可从来没有与朕提起过此事。” 刘贺得意,而赵充国自然震愕。 “陛下真乃神人也,猜得分毫不差,老臣佩服。”这出兵的方略,是赵充国和霍光考虑了许久才定下来的,如此可以自东向西排成一线,对匈奴的漠北王庭发起进攻,以围魏救赵的策略,解除乌孙国之围。 这是二十天之前,才最终敲定,还尚未在朝堂和军中公布。 如果是宿将,又对北方边郡的情况了若指掌的话,那么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 但是天子从未问过此事,居然也能猜得分毫不差。 这怎么可能不让赵充国心生震撼呢? 天子如今不到二十岁,就在运筹帷幄上有如此过人的天赋,如果让他参与到军务当中,岂不是于大汉有益? “老将军倒是谬赞了,朕去中央官署查阅过以往我大汉出兵的记录,总结了一番,猜想也就只有这几处适合发兵。” 虽然刘贺说得随意和谦虚,但是赵充国已经暗暗决定,有找一日,有合适的契机,定要拼死请天子参与到军务当中。 “那陛下是希望昌邑郎跟随哪一路军队出征,如果陛下信任老夫,可将昌邑郎放在老夫的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