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1617在线阅读 - 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怒潮

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怒潮

    “射他!”袁崇焕疾颜厉色的道:“射死此人的赏银五十两!”

    城楼附近有过百弓手,闻言之下立刻都抽箭瞄准。

    敌骑看到了,赶紧叫道:“袁老大人,难道连书子里写什么也不想看吗?”

    弓手和将领们都有些犹豫,袁崇焕面色如铁,黑脸板的更厉害了,右手用力一挥,大怒道:“给我射!”

    这一下没有人再迟疑了,所有弓手都将手中弓箭拉满,然后对准那骑手射了出去。

    第一时间最少射出近百支箭矢,崩崩的拉动弓弦的响声响个不停,那个骑兵立刻变得异常狼狈,他伏在马身上赶紧往后跑,身侧的箭矢落了满地都是,后背也中了几箭,那人也是硬气,没有吭声,拔转战马跑了几十步兵才起身,再慢慢的跑回本方大阵里去。

    片刻之后,女真人的营地里传来阵阵号角声。

    大量的骑兵从东西南北四面蜂拥而来,最少有过万骑聚集在一起,他们沿着宁远城墙四周来回的奔驰,嘴里不断的发出怪叫和怒吼声。

    四面全是灰色和黑色,以黑色为主,到处都是奔跑着的骑兵,有一些穿着绵甲的旗丁光着脑袋,策马奔跑时露出脑后的小辫,在空中不停的飞舞着。

    每人手中都挥舞着精铁武器,或是拿弓箭瞄向城头。

    在策马飞驰而过的时候,女真兵都做出各种挑衅的姿式,发出嘲讽的叫声。

    上万骑兵呼啸而过的威势是叫人无法想象的,在女真骑兵呼啸而过时,城头上的人好象坐在小船漂浮在大海之上,四处都是咆哮怒吼的海浪,似乎再下一个浪潮过来的时候就会把小船扑翻,把所有人都按在冰冷的海水之下。

    城头的明军多半面色发白,包括将领的内丁也是一样。

    这城上的人九成以上没有打过仗,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场。

    他们的装备和待遇把萨尔浒一战时的辽镇明军远远甩在身后,但论战场经验和战斗意志就差的太远了。

    不光是普通的士兵,萨尔浒之战时明军的主力是杜松一路,有名有姓的千总以上的军官就战死了三百多人,这些可不是普通的军官,全部是征战厮杀多年有经验的老人,有这些军官在军队里,很轻松的就能掌握好两万人的部队,可惜他们全部战死在疆场之上。

    其后的数次惨败,损失的都是敢死之士,比如对优势之敌还敢冲出城邀战的总兵贺世贤,血战浑河的浙兵将领,在辽东经略袁应泰率领下出城与八旗兵血战的三万辽兵和宣大兵。

    他们都死光了,包括千总到总兵的大量的过千人的武官。

    现在的辽镇从总兵到士兵都是经验不足,赵率教在几年前才是个千总,祖大寿在萨尔浒之战时只是守备,到广宁之战时才当了游击。

    满桂在六七年前时才是个守备,后来杨镐惨败后提拔新人小将,满桂被杨镐和王象乾赏识,慢慢从守备到游击,参将,天启二年时孙承宗赴辽东,接见满桂,赏识其相貌口才,提为副总兵,令其驻守远屯田,这才使满桂逐渐走到高级武将的位子上来。

    总兵都是这几年来火线提拔的,底下的各层将领的资历和他们的主官都差不多,就算资格很老的,这么多年提不上来,也就充分说明了能力不足。

    辽镇大放光采,战力成为大明九边之首,主要还是在其后的三四年的时间里。

    通过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还有陆续不断的小规模的战事锤炼,也包括征剿农民军和四城之战,吴桥兵变后的登莱之战,一系列的战事确定了辽西关宁铁骑战力第一的地位,也充分锻炼了将领。

    现在的宁远,真的还差的很远。

    “擂鼓。”袁崇焕面色也有些发白,但他还是相当的镇定。

    在他身边是袁升高,袁天敕与周文郁等幕僚和内丁们,稍远一些是满桂和祖大寿等诸将。袁崇焕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胆怯和畏惧,以他的心性来说确实有一些蛮性,不管是为了朝廷或国家,又或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袁崇焕确有常人甩不及的蛮性与狠劲,哪怕是拼上自己的性命,也是在所不惜。

    鼓声响起,几十面大鼓把城外的呼啸呐喊声压下去不少,更多的将士涌上城头,几乎每个垛头都站满了人,兵器要小心些拿,否则容易伤到身边的袍泽,瓮城和几个角楼,箭楼上也站满了人。

    城头上到处都是守城的器械,包括火油,檑木,石块,万人敌,更为醒目的就是那隔着百步就有一门的红夷大炮。

    哪怕是最胆怯的人,此时看到身边站满了人,密密麻麻的兵器给人相当的安全感,身边的伙伴都在,军官们也在,大伙都在城上,也没有谁能落荒而逃,这给了新兵相当的安全感。如果在战场的荒野上,随时都可能会有人先跑,人们的心理就会产生怀疑和严重的不安全感。老兵能够克服,也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真要跑的时机,而新兵很容易因为一点儿波折就产生溃败逃跑的心理,将领们明明想打,却压制不住新兵,结果老兵和内丁就容易被新兵裹挟着败逃。

    在城头上就不同了,新兵能很容易的越过心理的关坎,迅速成长为老兵。

    城头的红夷大炮更给人安心的感觉,沉重的炮身有近六千斤重,简直是庞然大物,在城头上需要打造极为复杂和牢固的炮架,才能在火炮打放时帮助稳固炮身。

    在每次开火的时候,都是炮口喷出极长的火光,发出叫人耳聋的巨震,然后火炮的炮弹打出极远,落地之后还是使地崩山裂,威势大到叫人不可想象。

    在这样的红夷大炮面前,什么虎蹲炮盏口炮,大将军二将军,还有佛郎机都是统统成了笑话。

    这大炮是大明在葡萄牙人的沉船上捞上来的,其实是海战用的半蛇铳,并不适合陆战。所以大明的车炮营里还是旧式的火炮。这种仿制的大炮被称为红夷大炮,后来被某个喜欢打兔子的清朝帝王加了很多土鳖的名字,其实就是十八磅炮,相对于明军以前的火炮,威力已经足够大了。

    站在这样的巨型火器身边,就算它还没有发出怒吼,仍然是叫城上的明军将士感觉心安。

    一个小将过来请示道:“大人,是否打放火炮?”

    袁崇焕摆手道:“要用到要紧时候,等虏骑攻城的时候再用。”

    “是,末将知道。”小将毕恭毕敬的退向一边,袁崇焕感受到了将士们态度的变化,他很满意!

    在此之前,袁崇焕就是拿身份和地位压底下的人,所以他经常非刑杀武夫,他不想被武人凌驾到自己头上。

    当年毕自肃为辽东巡抚,结果发迟了军饷遇到变兵,被乱兵拿刀架在脖子上,堂堂四品高官被一群丘八又打又骂,袁崇焕清楚的记得,一个乱兵用正反手不停的打毕自肃的耳光,打的巡抚满脸是血。

    后来朝廷息事宁人,打人的乱兵一点事没有,发了军饷便散去了。

    毕自肃生性刚烈,后来兵变平息后也不肯吃东西,饿了十几天后自杀死了。

    袁崇焕把整个经过看的很清楚,当时便发誓自己绝不能落到和毕巡抚一样的下场,好多年过来了,现在他也离辽东巡抚这个位子只差一步,只要守住宁远就肯定是辽东巡抚了,袁崇焕一时间竟是感慨万千,心中思绪十分凌乱。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今天之后,袁崇焕在辽镇兵马中的威望将无人能及。

    在最关键的时候袁崇焕站在城头上,指挥若定,所有的大将分列两厢听他指挥,这在普通士兵眼里,袁崇焕的地位就将无可取代。

    不管总兵是谁,或是谁为副将,参将,又或是谁为总督,甚至是新的经略,任何人,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没有办法取代袁崇焕在辽东军中的地位,这种地位不是皇帝给的,也不是权术谋夺来的,更不是虚名吹嘘出来的,这是此时此刻站在城头拿性命搏出来的声望。

    有人说,袁崇焕去后,辽事益发无人,从文官节制武将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正确的。

    袁崇焕之后,蓟辽总督换过多任,最出名的就是洪承畴,其也约束不了辽镇诸将,对朝廷的抗压能力也相当的差,如果当时换了袁崇焕,可能事态就不会发展到那种地步,也可能不会败的那么惨。

    当然事后的话没有人敢确定,最少在此时的宁远,袁崇焕对的起他的职责和身份。

    一袭红袍之下是矮小黑瘦的身躯,而在此时此刻,却是威风凛凛,无比高大。

    ……

    晚间时天气寒冷,皇太极进了大帐后立刻有人进来升起火盆,帐篷里暖和了许多。

    在包衣们做这些事的时候,皇太极不动声色的看着,既不说冷,也不说暖和,整个人一直倚在一张狼皮褥子上看书,整个人显得无比深沉。

    其间有一些八旗的贵族和大将来探访皇太极,见四贝勒心绪不宁,情绪不高,便都一一又告辞离开。

    天黑之后,有包衣端来吃食,皇太极简单的吃了几口就叫人端了出去。

    晚饭后代善派了叶臣来访,这人是正红旗的大将,现在是梅勒额真,皇太极知道代善一直把这个心腹大将当未来的固山额真在栽培,他端坐起来和叶臣说话。

    “大贝勒说日子定下来了,后天攻城,”叶臣为人很端方稳重,一字一板的说道:“我们两红旗攻南门,北门到东侧由四贝勒的右翼负责,大贝勒派奴才过来知会四贝勒一声,到时候两门四边一起猛攻,要是一下子就攻破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