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异时空1898在线阅读 - 175 塞翁失马的钟道长

175 塞翁失马的钟道长

    密宗大明六字真言:唵、嘛、呢、咪、哞

    ----------------分割线------------------

    内魔这东西说起来这个东西很玄幻。

    《云笈七签》引录为“庚申部”,载卷八十一至八十三。其《太上三尸中经》云:“人之生也,皆寄形于父母胞胎,饱味于五谷精气,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尸九虫”,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记人之造罪,分毫录奏,欲绝人生籍,减人禄命,令人速死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纪命符》称:“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拜。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过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效,乃成仙。”

    胡小岩修的是内家拳道家法门。从道家的角度上来看,胡小岩中弹前已经由外而内,内尔明知!只不过他并没有精修,也就不曾度过灾劫。如果他一辈子都不生病,自然不会有问题。他的修为和身体素质自然会将一切灾厄压制住。所谓的三尸虫也不过是人体强化到某种程度后所遭遇到的瓶颈而已。

    内魔针对的是一切修行有成的人。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听上去非常美好。但又谁知道其中的凶险呢?平凡人也许还有经过地府转世重生的可能性(无论真假)。但修道人则不同,踏入修行之门,就只能勇往直前没有退路可逃。一旦失败,连入地府也成了奢望。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小说当中很多道士都逍遥天地之间,对天地和神仙地府阎王等等都缺乏尊重。而阎王之流却听之任之的原因。人家修道之后不成功则成仁,要么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要么老死后直接魂飞魄散。无论哪种情况,地府阎王根本管不到这些修行人。惹急了这些人,他们跑来大闹一番宰了个把小鬼判官,阎王还能拿他们怎么样?毕竟修行之路如此艰难,成功之数太少太少,早死玩死都是一个死!死后更是直接魂飞魄散,他们任性一点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都是从神话的角度来看的。说的这么玄乎,其实内魔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呢?

    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内魔其实就是人体强化到一个程度之后的突变。比如原本人最多可以打出一吨的力道。但是有人却打出了十吨的力道,请问这是为什么?

    普通人不可能做到这点,他既然做到了。那么他身体就绝对发生了某种不知名的变化。这个变化就相当于斩去了三尸虫,从而摆脱了rou体的局限。

    胡小岩的五脏六腑(外魔)不受控制地胡乱运行,导致身体虚弱。身体虚弱,思维也就变得胡思乱想。在睡梦中胡思乱想是要消耗本身身体的能量。做的梦越稀奇古怪消耗的力量就越多。人身体的力量是有限度的,一旦消耗过度,人就会不知不觉中死去,这也是三尸虫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所谓的内魔的一种变化。

    无论内魔外魔还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其实都只会在你身体衰弱的时候才会找上你。特别是武功修为很高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所谓的隐士一到某种境界就都成了宅男的原因。

    胡小岩的病症如果放到西方去,那就真的是不治之症。因为1900年的西方还没有一种唤醒人的神智的方法。唤不醒病人的神智,再好的药物也是白费力气,最多将病人治成个植物人而已。即使换成了传统的中医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好办法。可偏偏有一个钟道长。

    钟道长此人有个特别的身份叫做道门护法。干什么的呢?简单说就是黑帮的双花红棍,专门负责打人的。打的是什么人呢?打的就是和尚和道士!

    在古代中国所有的教派,比如少林寺、武当、正一道还是全真道。他们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历史上全真教就被南方各大宗门给压制的无力南下,直到全真教跟南派张紫阳一脉合并,得了张紫阳这一脉的鼎力相助,才能够南下传教。如果没有张紫阳这一脉的帮助,全真教如果南下的话,会遭遇什么呢?这就是道门护法、佛门武僧的作用所在了。他们会将一切捞过界的人给“请出去”。

    同样当年龙虎山天师道也曾有过一统南方诸道,然后向北发展的意愿,但可惜受到了所有道门和佛教的抵制。直到元朝张与材得了元朝皇帝的圣旨这才打上山门,一统南方道门。

    钟道长年轻时候就是正一道的打手,不!是护法!天师道是道教(非道家)的起源,其发展过程中自然不会你我我好大家好。光光在张道陵刚刚立足的时候也就不知道杀过多少妖魔鬼怪。后来佛道相争再到一统南方道门过程中,所“杀”的“歪门邪道”也不知凡几。

    钟道长那时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他在一次出远门去蜀中送信的路途中遇到了一位“鬼道”,两者道家理念起了冲突。既然如此那就没什么好说的,大家手头上见真章。熟料鬼道士手头硬朗,钟道长不敌败退。这让年纪轻轻的钟道长如何受得了?他当夜偷偷摸摸地偷袭,结果将那鬼道士给打伤了,鬼道士留下了一卷真经后逃脱。

    若是有点头脑的现代人,看到这里必然知道这卷真经是有问题的。可钟道长不知道,他正兴奋于打败强敌。于是拿了真经就看了起来,这一看就出问题了。

    钟道长虽然是道门护法,修炼的是正统的内家拳术,以杀敌为第一要务。可他也是道门的脑残粉,否则成不了道门护法。他从小遍观道家经典,对道家的修炼法门也是知之甚祥。这一看就立刻被真经的内容给吸引了过去。

    原来鬼道士并不是鬼,按现在的说法来说就是祭拜鬼神的道门,属于上古巫教遗留的一支。张道陵成道后所驱逐的就是这一派。既然这一派是上古遗传自然不是那么好驱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当时就逃到了蛮荒甚至日本。这也是后来日本称呼自家八百万神灵的由来。

    跟钟道长打斗的这人就是自小生活在苗疆一带的巫师。这个鬼道士天赋异禀,对苗疆流传的巫蛊之术一点也不感兴趣,反而对道家法门百读不厌。此人武功高强,从苗疆一带的遗迹中找到了上古时期遗留下的一个铜鼎。这个铜鼎原来是商朝时候一位攻打南蛮的王爷留下来的。后来商朝灭亡,这位商朝王爷失去了朝廷支持,渐渐败落。有人说这位王爷出海去了美洲,有人说这位王爷战死了。如此种种。但商朝的巫师留下的很多典籍随着这位王爷的失踪而最终流落到苗疆各地。这个铜鼎就是其中之一。

    铜鼎上记载的就是当时的巫师祭拜风雨雷电之神的祭文和方法。

    阅读过道家神灵崇拜和更替的人应该都能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鬼道士得了这个铜鼎后就开始修炼这种神灵崇拜的法门。只是商朝的风雨雷电之神与现代的风雨雷电之神根本不是同一个神灵。这种祭拜固然有成效,可惜效果了了。但这位鬼道士也是天纵奇才,他跑到蜀中道门隐姓埋名最终拜入一家不知名的道观,由此遍览道家法门,真的让他找到了一种新的修炼法门。

    可惜他的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因为道家神灵的祭拜方式在宋朝之后已经完善了。没有经过道门肯定和朝廷册封的神灵都是yin祀,属于被废弃和捣毁的。鬼道士的这种新的崇拜就属于此类。也因为他受到了蜀中道门的联手追杀。

    鬼道士急于跑路也对道门的这种保守修道的思路不满,恰好他在与钟道长交流后,发现钟道长的天赋不错,于是故意留下了他的修炼法门。

    这种法门最大的作用就是观想。有点佛家的意味。鬼道士认为商朝的风雨雷电既然已经不存在了,那么我就在自己的脑海中观想出一个符合自己法门的风雨雷电之神,然后就行祭拜。诡异的是他成功了。

    加上他从道门学来的内家拳术,鬼道士一举成为天下数一数二的武学高手和道门的顶尖高手。以至于整个道门的护法联起手来居然也被他轻而易举地逃脱了。甚至连最终出动的火枪队也无功而返。

    知道观想的人应该都能明白,武侠小说中关于观想描写最多的就属于黄易。黄易书中的元朝国师密宗八思巴就是此中高手,其一手变天击地大法简直神乎其神。而野史当中关于密宗的醍醐灌顶之术更是玄之又玄的。现实当中的观想和精神修炼当然不可能这么诡异。

    但是一个人的精神修炼达到一定程度后,用它来唤醒沉睡的灵魂自然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钟道长得了风雨雷电之神的观想之法后,当夜就修炼成功。这不能怪他,随便换成哪个人碰到这种诡异的法门也会不自觉地修炼试一试。更何况钟道长的天赋又不错?

    钟道长因福得祸,这种观想之法属于佛门密宗的传承,其中更有上古巫鬼道德法门。无论两种之一的哪一种传承都是现代道门的大敌。钟道长修炼了这种法门,送信归来后当时就被天师道的大师们给看出来了。

    前文说过“居移气养移体”,每个人修炼的是什么样的法门,就能养出什么样的气势。修炼了鬼道士的观想之法后,钟道长的气质自然而然就发生了变化。这又哪里能够逃脱得了道门高手的那双法眼?

    钟道长因为自幼拜入天师道,又家世清白,更兼忠心耿耿。门内自然不能将他无故打杀了。只好将他扫地出门。钟道长随后游历天下最后在天津城外地小道观栖身,直到小道观的原主人死绝后,他就继承了小道观,做了个酒rou道士。

    此次张子敬早就料到胡小岩有此一劫,因此半路上等待甚至特意来了一首隆中诗,就是为了打开正一道北上传教的门路。原本按卦象显示胡小岩是有惊无险,等他见到胡小岩本人才束手无策。表面上不动声色只不过是为了安慰秦韵这个小姑娘而已,其中的凶险也确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随后张子敬以北上传道的大事与钟道长详谈后,钟道长才出手相助。两人都是这个时代道门中数一数二的人物。若是他二人都救不活,那么全世界也就无人能做到了。

    钟道长天赋异禀修炼观想之术有成后,也曾回到龙虎山。可几十年的时间,龙虎山已经物是人非。再也不是当时的龙虎山了。他的修为再也不是当初的浅薄,作为密宗精神修炼一脉的修行法门,其修炼出来的精神修为非同小可,将一个陷入沉睡的人给唤醒当然很容易。幸运的是他们成功了。

    (历史上几乎所有有名有姓的医术高手都与道门有些瓜葛,最出名的要数东晋葛洪葛玄陶弘景等人。上古医术也是以道家阴阳学说为根据,其中有《素问》、《黄帝内经》等等,医圣张仲景也受了其中医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