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青年必读书手册在线阅读 - 第63节

第63节

    文艺心理学

    作者:朱光潜

    成书时间:1936年

    类别:美学

    版本推荐: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

    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他写的西方美学史直到80年代,

    仍是中国惟一一部系统介绍外国美学史的著作;谈美则是为青年人写的,

    增加他们审美力的通俗读物;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

    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此外,朱光潜先生翻译了大

    量的西方美学著作,如果柏拉图、莱辛、黑格尔、克罗齐、考德威尔这些西

    方美学大师地下有知,会感谢朱光潜先生辛勤的译介之功的。这些译作几乎

    成为不可超越的典范。朱光潜先生早年留学欧洲,一心沉溺美学研究,遍览

    群书,博闻强记,很快便成为了康德克罗齐形式主义美学信徒。到了晚年,

    他从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修正了自己美学中过分形式化的主张。

    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但

    是,他像许多大学问家一样,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视了心灵的美却忽

    视了外在的美。他穿着古旧的衣服,叼着大烟斗,从烟斗中发出的浓烟在他

    的银发旁边白皑皑升腾。这就是他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形象。他藏在眼镜片后

    边的眼睛永远是沉思的。就是这位老人,他在87岁高龄仍然用颤抖的手翻

    译了维柯的新科学。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

    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

    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

    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

    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

    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

    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著作,行文如行云流

    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

    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

    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内容便概

    1.美和概念无关,是一种在聚精会神的状态下的心理享受。就像一个婴

    儿,父母告诉他面前的物体是一棵松树,他便记住了松树的形象,这个时候,

    他的头脑中不会出现另外一棵松树的形象,因为,他没有“松树”这个概念,

    所以也不知道松树的抽象的特点,而只是有一棵松树具体的形象。此时他获

    得的知识是“直觉”,等他大了,他会进一步获得“松树”的理性认识。审

    美就是这种“直觉”下才产生的心理享受。我们在欣赏一棵松树的美的时候,

    脑子里完全被这棵松树的形象所吸引,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植物学家看到松

    树,一心关心松树的生活习性,关心它的植物特性,这个时候他是不能进入

    审美的,因为他持着科学的态度;另一类人,一心只想着把这松树砍回家去

    会有什么用处,结果,他也没有享受到松树给他的美,因为他持着实用的态

    度。排除了实用的和科学的态度,又不考虑事物的抽象共性,只专注它给你

    的完整形象,这个时候,美才能产生。这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2.审美要有种距离。莎士比亚写过一部关于夫妻猜疑的悲剧,叫做奥

    赛罗。假如一个人素来疑心妻子不忠实,受过很大的刺激,一定比寻常人

    更能了解剧中奥赛罗的痛苦,他本来更应该从此剧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的,可

    是正因为他事事都把剧情和自己的身世联系起来,限制了他对全剧其他内容

    的理解,不能真正达到欣赏。所以,人必须和美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

    审美。人们都知道“雾中看花、水中望月”中的花和月比现实中的花与月要

    美,是因为人们和它们有了距离。距离太远以至于看不清楚了,也同样达不

    到审美的效果。过分理想化的作品和人们生活离得太远,过于写实的作品又

    和人们的生活离得太近,都不能产生很好的审美效果。“不即不离”是艺术

    的原则。

    3.立普斯的移情说。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是美学上一

    条基本原理。还举松树的例子。当我们欣赏松树时,不知不觉达到了物我两

    忘的境界。我们一方面把自己心中的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注到松,于是松树俨

    然变成一个人;同时也把松树的苍劲挺拔的情趣吸引于我,于是,自己也俨

    然变成一棵松树。这就是移情作用。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

    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生命,有情感,有动作,这就是移情的结果。这

    些例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比如“天寒犹有傲霜枝”句中的“傲”,

    “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都是体现着移情作用。

    4.谷鲁斯的内模仿说。立普斯提出移情说后,人们就想知道为什么会在

    审美的时候有移情作用出现。后起的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人的生理机能造成

    的。举个例子,比如说希腊“道芮式”石柱。占希腊的神庙建筑通常都不用

    墙,让一排一排的石柱来支撑屋顶的压力。这种石柱往往很高大,外面刻着

    凸凹相间的纵直的槽纹。照物理学说,我们看到石柱时应该觉得它承受重压

    顺着地心吸力而下垂,但是看“道芮式”石柱,我们却往往觉得它耸立飞腾,

    现出一种出力抵抗不甘屈挠的气概。这正是立普斯的移情作用的影响。但是

    为什么会发生移情呢谷鲁斯说,移情作用就是内模仿。我观赏石柱时暗暗

    地模仿它的腾起,结果便有了运动的感觉。这种运动感觉微弱“无定所”,

    所以外射到石柱身上去。再比如,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看见许多小孩子在戏逐

    一个同伴,站在旁边观看了几分钟,越看越高兴,最后也跟着他们追逐。看

    来这几分钟的旁观就是对于那运动现象的最初步的美感欣赏。模仿是动物最

    普遍的冲动。

    5.审美离不开联想。联想的特点是由甲到乙,由乙到丙,完全是偶然的,

    没有艺术的必然性。联想的另一个特点是,联想力越丰富的人美的欣赏力也

    越弱。尤其音乐,有修养的人一般只注意声音的起承转合,不想到意义,也

    不发生视觉的幻象。朱光潜批评了这种漠视联想在审美中的作用的看法。指

    出,诗歌是不能丢开联想的,比如伟大的诗人柯勒律治吃完鸦片后睡眼

    之中写的名诗忽必烈汗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文艺心理学提出美感经验三段论,是整个文艺心理学最具特色

    的部分。朱光潜先生承认,美感是一种直觉,它不计功利和实用目的。但是,

    他认为不能因此把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同人生分割开来。一个瞬间的美感意

    象总是有几千万年的遗传性及毕生的观察、思索、体验做它的背景。在美感

    经验之后,即意象转化为情趣后,又往往在人的整个心灵中回流,扩充人的

    想象,伸展人的同情,增进人对人情物理的深度认识。这样在朱光潜先生那

    里,直觉与联想,艺术与道德的对立消除了,形式美学与道德派美学被熔为

    一炉。

    精彩篇章推荐

    1.作者自白介绍作者自己研究美学的缘起与经验,对读者有很大启

    发。

    2.第一至四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彻底分析了美感经验的内在结构。

    3.附录一近代实验美学,对大多数读者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美学。

    精彩语言辑录

    艺术能够超脱实用的目的,却不超脱经验。艺术家尽管自己不落

    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可是从来没有真正的大艺术家不了解人情世故;

    艺术尽管和实用世界隔着一种距离,可是从来也没自一个真正的大艺术

    作品不是人生的返照。

    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

    艺术家和诗人的长处就在能够把事物摆在某种“距离”之外去看。

    美学散步

    作者:宗白华

    成书时间:20世纪2070年代

    类别:美学

    版本推荐: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

    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

    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

    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

    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

    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

    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

    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

    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

    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

    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

    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

    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

    在。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

    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

    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

    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

    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

    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

    内容梗概

    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

    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

    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

    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

    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

    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

    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

    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

    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rou身

    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

    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

    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

    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

    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

    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为镜

    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

    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

    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

    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

    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

    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

    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

    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

    术的特征。

    比如魏晋的书法,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父子,就是魏晋人简约玄澹,超然

    绝俗的哲学美的具体体现。艺术的欣赏是为了形成艺术的人格,而魏晋人的

    人格美,正是中国艺术史区别于其他民族,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

    动人的篇章。这个时代之前,思想定于一尊,艺术过于质朴;这时代之后,

    思想受儒佛道合流的支配,艺术过于成熟。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

    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

    晋人发现了山水的美,王羲之说:“从山**上行,如在镜中游。”他

    们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而对于哲理的探索,却是一往情深,王戎说“情之

    所钟,正在我辈”,顾恺之画绝、才绝、痴绝,痴绝尤不可及。晋人向外发

    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

    谢灵运的山水诗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

    忘我的趣味。他们是用心灵在体味自然。

    晋人之美,美在神韵。神韵可说是“事外有远致”,不粘滞于物的自由

    精神,比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扩而大之可以形成一

    种镇定的大无畏精神。美之极,则雄强之极。王羲之书法人称字势雄逸,如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淝水大捷植根于谢安美的人格与风度中。枕戈待旦的

    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勇于自新的周处,都是千载而下懔懔有生气的人物。

    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

    这是一种唯美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

    量里求极量的丰富与充实;二是美的价值寄于过程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

    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比如王子猷大雪夜忽忆戴安道,即乘小船就之,

    经宿至门即返,人问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宗白

    华认为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而不拘泥于其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

    的典型。

    在这部书里,宗白华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

    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待得我

    们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精彩篇章推荐

    我们在前面说过,这部书是作者营造的一座美的花园,我们可以挑几处

    最美的风景细细欣赏、玩味。

    1.美学散步参以中国艺术,讨论诗与画的关系。

    2.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精微探索。

    3.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国历史上一群美的人的美的生

    活。

    精彩语言辑录

    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作诗。

    中国的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在流动的线条。

    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

    的踪迹。

    “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