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三国:从杀人亡命开始在线阅读 - 第51章 见闻

第51章 见闻

    在关羽东进之后数日,一拨队伍离开涿县南下。

    他们做商旅打扮,步骑皆有,马背上驮着货物,行囊里带着刀剑,脚步矫健,形容剽悍。

    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口中埋怨:“大兄,那人是死是活都还不知,我等就这么贸然前往,是否太过草率?”

    他口中的“大兄”二十多岁,留着短短的龇须,眉眼温和如春风,眸子深处却藏着刀枪剑戟,正是被周主簿称为涿县一霸的刘备。

    刘备微微一笑:“益德,那人诚恳相邀,若是其仍在雄踞横行,我自不会往投。然闻其落魄,却是不能不来一见。”

    没错,刘备收到苏家送来的关羽书信后不久,就听到朝廷剿灭关羽的消息。

    对照书信中的内容,让人感到剧烈的反差和荒唐。

    杨沛以关羽名义所写的书信中对未来发展自信满满,虽语气诚恳,但刘备能读出信中的潜台词,关羽是主,刘备是客。

    前脚指点江山,后脚就传来败讯,便显得书信内容有些滑稽。

    那正式的邀请信后,还附了一封小信。

    上面写了一段话,笔画如刀,粗直有力,锋芒毕露。这段话深深打动了刘备。

    信中大意是说:刘君玄德,久闻君名,神交已久。天下将乱,正如莽时。君是刘姓,匡扶汉室,舍君其谁?关羽不才,愿与君共挽狂澜,以救天下。

    刘备一看,心脏如同被无形之物击中一般,半晌做声不得。

    任何人都不知道刘备有这么大的雄心。

    刘备自己也从来不愿意多想。

    自己只是个轻侠首领,想这些有什么用呢?

    直到关羽挑明,刘备重读此信,才发现关羽字字句句都是惊心动魄。

    “天下将乱,正如莽时!”

    王莽末年,义军四起,群雄逐鹿,而本朝光武帝终成大业,再兴汉室。

    如今朝政混乱,宦官擅权,瘟疫肆虐,天灾人祸不断,岂非正是天下大乱的征兆?

    我刘备,无拳无勇,家世低微,真能匡扶汉室吗?

    刘备有种强烈的愿望,想与关羽一见,问个究竟:素昧平生,为何得君如此看重?

    关羽是通缉要犯,这不是问题。被朝廷通缉的人多了,赵岐,张俭,蔡邕,都曾经或正在被通缉,不耽误他们名满天下。藏匿亡命,本就是这个时期任侠之士的标配。

    关羽只是“贼杀人命”,并未举起反旗,也未攻打郡县、寇掠乡里,严格来说算不得反贼,只是因为他杀的是二千石,又在并州啸聚了太多百姓,影响大而已。你虽然没有公然造反,但你有了造反的实力。

    刘备现在的队伍里就有杀人亡命之徒。所以他对与关羽见面,没有太大的心理顾虑。

    让他有些犹豫的是母亲不再年轻,自己并无兄弟姐妹,此去数千里,不知何时能回,无法膝前尽孝。刘母问了关羽之事,笑道:“人生知己难得,既然关君如此看重,何不前往一见?我耳不聋,眼不花,尚能编履织席,又何须你汲汲于膝前?且去!”

    刘母嫁到刘家时,刘家还能过得去,但刘备之父刘弘因病早逝,留下孤儿寡母,日子便难过起来。为母则刚,刘母是个要强的人,她贩履织席,躬cao贱业,不仅将刘备拉扯大,让他衣食无忧,而且还能走门路将他送到卢植门下读书。刘家族人提起刘母,谁不交口称赞?

    刘母教导刘备,遇到逆境不要气馁,要自食其力,问心无愧,不必太在意别人议论。

    刘备长大后,学文不成,学武不就,但也有优点,豁达大度,以诚待人,仁义但不迂腐,轻侠少年皆附之。刘母并未觉得儿子走歪了,交游广阔不是坏事,尤其是在朝政昏暗之时。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那如果邦乱呢?能得众,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

    刘备自幼长大的好友简雍、夏侯博皆向刘备道:“大兄尽管放心前去,兄母即我母,我等代为尽孝,绝对护持阿母万全。”

    刘备遂叩头拜别刘母,带领张飞、耿庸等人,跟随苏氏商旅同行。

    准备自涿郡南下至中山,从常山走井陉至太原,然后入西河,至走马水。苏氏商旅的目的地是太原。从太原至走马水的路就靠刘备十几人自行摸索了。

    从涿郡至常山,位于太行山东,皆是平原,道路平整,十分好走。一行人脚步轻便,速度很快,不久就出了涿郡,进入冀州境内。

    张飞在路上看到许多携家带口、满面菜色之人,迤逦往南,有些诧异,跑去问其何往。

    那些人原本无神的双眸中突然爆发出异样的光彩,充满憧憬和希望:“去巨鹿郡,投大贤良师。”

    “大贤良师乃是来救百姓的圣贤。”

    “大贤良师是天上星宿下凡,连瘟神都怕他。”

    张飞皱着眉头回来对刘备说了情况,低声道:“大兄,哪有什么神仙?反正我没见过。这些人莫不是疯了?”

    涿县也有信奉太平道之人,刘备见过。

    大都是穷苦百姓,吃的都没有,生病更是没钱治,只能去太平道碰运气。

    太平道人赐予符水,分文不取,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如果诚心向道,自然能感动黄天,别说疾病轻松可去,就连长生,也不是不可能。

    有人喝了符水,正好疾病自愈,便对太平道死心塌地,成为忠实信徒,莫说自动献上钱谷,就连身家性命也未尝不可。毕竟,太平道说了,若是诚心向道,可得长生。

    若是喝了符水,仍旧无法治愈疾病或者疾病而死,太平道人便惋惜摇头,批评此人向道之心不诚。

    刘母不是愚氓,不信此道,刘备也不信。跟随刘备的轻侠少年,有信的,但也只是“见神拜神、见庙烧香”的程度,非是狂信徒,也没加入太平道。

    就如张式所言:“信一信又不吃亏,万一是真的呢。多一個神仙保佑总是好的。”

    刘备想到关羽信中所言,看到这么多狂热的太平道信徒,心中忧虑:

    “太平道如此蛊惑人心,若是其首领真有不臣之心,必然会天下大乱。到时最悲惨的还是黎民百姓啊。

    如果能提前将张角兄弟绳之以法,是否就能消弭这场祸乱?”

    刘备倒是和杨彪、刘陶等人想到一块去儿。但天下事哪有这么容易?

    太平道自有其社会基础在。除了跟朝政昏暗、兼并日重、百姓贫困、瘟疫横生、百姓需要一个精神寄托有关系,还跟社会上黄老祭祀流行有关。

    本朝明帝时,对黄老(黄帝、老子)的祭祀就在楚地流行。楚王刘英好黄老,明帝下诏慰勉。

    桓帝“好神仙事”,对老子礼拜尤勤,在“宫中立黄老之祠”,“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祠”。

    安帝、顺帝时张陵创立的正一明威之道(天师道),与今时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都是脱胎自黄老道。

    为什么朝廷及许多郡守县令对太平道没敌意?原因很明白了,皇帝就信奉跟太平道一脉相承的黄老道,太平道又有导人向善、教化百姓的功劳,太平道的经书《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明明白白写着:

    人们要为善,为善“乃上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地,……,助帝王养人民,令不犯恶……”。

    这样的善道,为何要禁绝?

    在天子刘宏以及很多官员看来,杨彪、刘陶这样的儒生,攻击黄老之道,实在是狭隘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