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朝:为天地立心在线阅读 - 第一三六章 中都

第一三六章 中都

    八月二十一、癸未日,大明军克庆阳。

    大将军徐达自北门勒兵入,张良臣等人俱投井中,命指挥朱杲引出,诛张良臣之党柴知院等二百余人,遣指挥陆成赴京奏捷,以都督佥事陈德守之。

    不过奏捷归奏捷,大将军徐达倒还不想急着回京师,仍在陕、甘一带,到处收拢残军。

    朱元璋先前敕书要徐达等旧将们,一起参加常遇春葬礼的,这都等超过一个月了。

    朱元璋只好再遣金吾卫千户秦毅,赍敕书往谕大将军徐达。

    八月二十七、己丑日

    顷以中原扰攘,西陲未靖,命大将军统帅六师奉行天讨。今元都底定,关陜悉平,将军之功大矣!朕深闵将军久劳于外,尝遣都督佥事吴祯往谕朕意,未闻班师之期,朕日望之。敕至,可即日上道。其镇守方略,悉如前敕。

    直到九月初十、辛丑日

    大将军徐达、御史大夫汤和,发平凉、还京师,右副将军冯宗异(冯胜)总制军事。

    常遇春之死,虽让朱元璋曾真正的伤心难过,不过那都过去了,皇帝可要日理万机,担心北方战事,担心各省运作,担心深宫内苑的后妃…

    后妃?这对朱元璋的性格来说,还可控制,除了正宫马皇后比较难搞外,其他谁敢不听话,莫不服服贴贴的。

    而让朱元璋最挂心的,是大明皇朝的命脉、国祚的长短。

    刘基先前曾建言,建康城的王气早年已遭秦始皇派人截断,加上隋文帝攻下南朝之后,下诏「平荡耕垦」,整个城池被铲平作为农田,王气几绝,已不再适合做为「国祚长久」的皇城。

    这事,可一直让朱元璋放在的心上,不时地思考,大明皇城京师的地点?

    而先前去了两次开封府、汴梁城,虽号称是八朝古都,比建康城的六朝还多,其中古夏朝及北宋朝虽逾百年;不过后来发现,唐朝之后的五代(梁、唐、晋、汉、周),其中有四代(后唐定都洛阳、公元923~937)定都开封,但是「国祚」更短,都是短命皇朝。

    后梁(907~923)十六年、后晋(936~947)十一年、后汉(947~951)四年、后周(951~960)九年,大辽定都时间更短,几个月就北迁,还好北迁,国祚若从定都开封(公元947)起算至大辽灭亡(1125)年,前后还有一百七十八年。

    另外一个大问题,便是水患问题,汴梁城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北宋定都时,还会随时疏浚、留意开封府上游的河况。

    金朝贞佑二(1214)年,金宣宗为避蒙古军锋,迁都「南京开封府」;天兴元(1232)年,开封城大疫凡五十日,从各城门运出的死者有九十余万人,金哀宗只好在十二月时逃离开封,两(1234)年后金朝便灭亡,自迁都至开封起算仅二十年。

    开封城也就此没落,无力再注意黄河的上游水患。

    将京师定在随时可能被水淹的地点,实在不是好主意,而且要再疏通黄河,避免开封府水患,以及现有城池破旧、规模太小,都要重建,这工程、这经费甚为浩大…

    既然已称「北京」,先挂着名号就罢!但是要当京城?暂先不考虑。

    当然,此后群臣们也各有建议。

    有建议关中的西安府(古称长安、京兆、镐京、西京…)

    位于渭河平原之中,南有秦岭、北有渭河,八百里秦川,险固金城,天府之国,建城已超过二千年,建都也超过千年,过去共有十朝代、二帝王,曾以此为京城。

    依序有:西周(373年)、西汉(210年)、东汉(献帝6年)、王莽新朝(15年)、西晋(愍帝2年)、前赵(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24年)、唐(273年)共计1077年。

    有大臣便认为洛阳城更佳。

    要比建都最多的朝代是吗?西安的十朝哪算什么!

    洛阳曾有十二个朝代定都,有三千多年建城史、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境内有伊、洛两水,地处中原,雄踞天下;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而汴梁因水患与经费被屏除,曾建议汴梁的大臣此时便说道,洛邑不为京师已四百年多年,如今规模太小、城池破旧,重建光是迁移、拆除等,经费更是庞大。

    也有主张迁都「北平」一派。

    主张北平的这时便出来说道,北平,故大元之京师,宫室殿堂完备,且大将军(徐达)攻入后,未有过多破坏,近期也加固城垣,迁往北平,可省下民力与经费。

    虽然西安、洛阳、开封、北平四个「旧都」各有支持者,也各有一套道理。

    不过,大家都不懂朱元璋的心思,自从龙凤十二(大元至正二十六)年,徐达命韩政、顾时攻下濠、徐、宿等州,朱元璋入濠州省墓,置守冢二十家,置酒召父老饮,极欢。

    就对「临濠(吴元年改濠州为临濠府)」念念不忘,前(吴元)年十月,还派世子标、次子樉前往临濠谒陵。

    群臣们之前各从地理位置、山河关险,历代定都考虑、交通运输问题等,对四个「旧都」表示看法、各自拥护,但就没有针对「临濠」提出意见者。

    就朱元璋的观点,除了北平不用花太多经费建设,其他三地都要拆除、重建,花费甚巨,而北平位置太远,光是搬迁也是一笔大经费。

    若是定都在临濠,经过多年的战火,十户仅留二三,选址拆迁不是问题,况且地理位置「适中」,北邻淮河,离大运河不远,漕运方便,更是自己父母的陵寝所在,若能定都临濠,将是最好不过了。

    不过,只有一人反对,那就是朱元璋目前最信任的刘基:「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

    刘基理由也很简单,濠州傍濠水、北临淮河,水运虽佳,但无险可守,历来虽非兵家「必争之地」,却为兵家「蹂躏之地」;而此地区水旱灾频繁,也是历代农民起义之地。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只要朕的皇朝千秋万世,对朕的家乡,难道还会苛政重赋吗?就算有水旱灾,朝廷自有救济,怎么会有农民起义?

    况且,在大明皇朝统治的盛世之下,那还需要什么「天险」、「关隘」据守?

    其实,刘基没说的,是「风水」、是「王气」的问题,有的地方虽出英雄,但不适帝王所居;建康城自古有王气,只是被断!而濠泗一带出英雄,却不是建都之处。

    在众臣议论纷纷后,最终,朱元璋还是觉得临濠府,北有淮河、南有「大江」之险,且水运方便、建都容易,所以可以定都。

    但稍微妥协,先订临濠府为「中都」,以改建后的建康城为本,选址开始营造临濠宫殿,目前仍以南京为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