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一弃高层为脱祸,再丢百姓只为逃
书迷正在阅读:世界正在哭泣、重生之我竟有了破系统、不一样的侯爷、游戏机别乱碰:我成了哪吒三太子、光年灵土、回头是你、先生,请自重、隋逆、十六公纪史、罪城探秘录
困兽犹斗,何况是吐谷浑王伏允,他实在是一代枭雄。 伏允并非是弃械投降之辈,他接连组织了几次抵抗,但吐谷浑士气已衰,隋朝步步紧逼,再没有留给吐谷浑喘息的时间。 兵贵速决,隋朝的大军,马不停蹄,人不下鞍,连战皆捷。 曼头城之战,隋军将吐谷浑的精锐,斩首三千级;赤水城之战,隋军再胜,攻陷了吐谷浑境内为数不多的城池;在丘尼川时,吐谷浑已经再无退路。 要么投降,要么灭亡。 吐谷浑选择服软,自王公,尚书,将军以下,二百余人,一日之内,全部向隋朝投降。 可以说,吐谷浑的中央权力层,已被一网打尽。 伏允为他的轻信,更为了其弱小之躯,本不堪承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但是,隋军虽然赢了此次战役,却并未在根本上摧毁吐谷浑。 因为吐谷浑本来就是一个游牧政权,在几百年内,屹立不倒,并且成长为区域的霸主。 它们的核心精神和不死之道,在于其皇权,更确切地说是皇权的代表,只要皇室在,他们分分钟都可以散而复聚,重新来过。 伏允老于谋算,他此次虽然被隋朝摆了一道,事已至此,追悔无及。 在认清自己已经无法正面抗衡隋军,伏允为求自保,他决定给隋军送礼。 他留下了很少的战利品,还有四千个俘虏,当然,子民是他最核心的资产,他不可能无限度地抛弃。 他另外再准备了一份大礼,依照中原王朝的传统,他将权力中枢的政府官员,也送给了隋朝。 他需要付出这个代价,才能阻止宇文述持续的追击。 果然,宇文述觉得已经得到整个吐谷浑的行政帮子,大功告成,他认为吐谷浑已经被消灭,就不再持续追击伏允。 这只是伏允的一个障眼法,他本人早已逃之夭夭,南走雪山,暂避隋朝的锋芒。 并且,他将吐谷浑的真正力量,他的人口和民众,早就转移到安全之地。 实际上,他藏匿起吐谷浑国家的精粹力量,以待来日东山再起。 他没有等待很长时间,隋朝虽然得到了吐谷浑的土地,但却并没有能力直接管理这么遥远而庞大的国家。 隋军获得胜利之后,携带战利品,立即撤军。 宇文述一退,伏允立即卷土重来。 历史,似乎一如无数次的重复演练,中原王朝,也不过是耀武扬威,只能掳掠人口财富而已。 但时代真的变了。 杨广想要彻底解决吐谷浑。 他制定了一个“西狩”的计划。 这是一个庞大并且非常霸气的计划,既是对吐谷浑的征服,更是耀武扬威西域的行动。 但是,杨广一生太过顺利,他忘记了,或者说,他从来没有记住兵凶战危,世事难料这句话。 杨广根据自己以往经验,认为自己以大打小,以强凌弱,大军一临,对方便会举旗投降,不战自溃。 过于顺利的征战生涯,让杨广产生了一种错觉,他觉得自己百战百胜,他的军队也是天下至强。 这种认识,伴随他一生。 即使在突厥背叛他时,看到雁门城外黑压压的突厥骑兵,或许在那一刻,他心中的信仰才稍有动摇。 但从他后来三征高丽,坚持御驾亲征的执着来看,杨广对于自己,对于隋朝的军队确实是迷之自信。 也许,他从未真正见识过战争失败的残酷,也从未经历过从底层一步步奋斗而来的,所有伴随着的失败,痛苦,磨难和必须的坚忍。 杨广欠缺这种历练,这可能是他聪明一世,但仍然坚持犯同样错误的原因。 因为,他认为那根本就不是错误。 杨广自负才学,自认天下第一,就如他对大臣说过:‘天下当谓朕承藉余绪而有四海耶?” 然后,他自问自答,颇为自负地说:“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开科取士,选举)亦当为天子矣。” 杨广这种盲目的自信伴随他一生,可谓治国由才,而亡国也由其才也。 西狩行动,最终大获成功。 这大大加强了杨广本已膨胀的自信心和野心,因为,这将是他一生的顶峰,也是大隋帝国最高的巅峰。 这是一场没有多少悬念的征战。 杨广御驾亲征,他率领百官,宫妃,以及各路大军,浩浩荡荡,一路杀向吐谷浑。 杨广此行有二个目的,一是征服吐谷浑,二是在张掖接受西域各国代表的朝见。 杨文将此行目的合二为一。 首先,他将在军事上,正面击溃吐谷浑。 杨坚一朝的元谐可以做到,现在隋朝国势国力,正处于鼎盛时期,自然更是轻而易举。 事实证明,杨广在征伐吐谷浑一战,确实只是牛刀小试,正面的战斗,一战定乾坤。 在战斗开始前,杨广非常有闲心,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围猎。
这种长达二百里的超大猎场,实际上是一次战前的总动员,也是一次总练兵。 当士气达到顶峰时,杨广同时也完成了,对于吐谷浑伏允的战略大合围。 在上次和隋朝的对决中,伏允输得并不服气,当时他根本没有时间部署军队,也没有必要的战争动员时间。 伏允对于自己的战斗力和士气,充满信心。 他自认是马背上长大的民族,他们每个人,天生就是一流的骑士,他不相信,正面硬刚之下,会斗不过中原的那些农夫们。 于是,伏允舍弃其机动性强的优势,想依靠地利,在覆袁川和隋朝的军队决战。 但上兵伐谋,杨广并没有立即在伏允的对面摆开阵势,去贸然和他决战,而是先给伏允扎好了一个口袋。 杨广在伏允的四面要害之地,屯集重兵,准备瓮中捉鳖。 伏允第一次见到隋朝如此规模的兵力部署,这才知道大国不可轻侮。 在绝对力量的压制下,伏允立即认清了形势,他只有充分发挥机动性强的特点,才可能逃出生天。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但在隋军的包围圈中,想逃跑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上次和隋军的战斗中,伏允舍弃他的王族和官员,以此为饵,吸引了宇文述军队的注意力,才成功逃逸。 这一次要想脱身,他需要制定更精细的计划和付出更大的代价。 伏允杀伐果决,他确实是大才。 他毫不犹豫地丢下了一个大饵,一个让隋军无法拒绝的诱饵。 伏允先是命令名一个声名在外的王爷,冒充自己退到车我真山。 为了让这个消息更逼真,伏允舍弃了他赖以生存的族人,他将十万吐谷浑民众,也迁往车我真山。 吐谷浑族人,是伏允生存和竞争的核心基础。 这种舍弃自己族人的行为,很难说会引来什么无法预测的后果,但伏允手上已经没有牌了,他只能孤注一掷,才可能赢昨一线生机。 同时,伏允仗着自己对地形的熟悉,率领几十骑从小道跳出了隋军的包围圈。 这一切进行得神不知鬼不觉,伏允的目的达到了。 杨广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