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283章 一朝为臣分两半,终生父子尽君欢

第283章 一朝为臣分两半,终生父子尽君欢

    唐朝确实是天国上朝。

    他们展示了足够的自信和智略,因时而动,因地制宜,不囿于传统,以蓬勃的生机,制定国家大策。

    既要扶植突厥的重生,又需要防止其再次成为中原王朝心腹之患,更需要高瞻远瞩,以突厥应对来自大草原新霸主薛延陀的威胁。

    这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政策系统,最终目的也达到了政策设计之初的期望。

    唐朝包罗万象,气象万千,终归还是得人得势得天时。

    李世民以温彦博的框架为主,综合杂采各位大臣的提议。

    这个系列的政策包含有:不设大可汗,分部落治之;设汉制都督府,以突厥首领为汉之都督、长史等官。

    最重要的一点是,李世民采取了大规模的“人质法”。

    他将大批突厥贵族征入长安。

    表面上是授与他们官爵俸禄,让他们过上悠游舒心的生活,但本质上也是一种拘于长安的人质,只是李世民将长安城当成了他们的囚牢而已。

    但这同样引发了一个问题。

    颉利入长安,是唐朝的一件盛事,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奇事美事。

    中原王朝再一次在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中,取得完全的胜利。

    但隋朝的强盛,盛极而衰,一样前车之覆,殷鉴不远。

    吸取成败的教训,那当然非常重要,但该庆祝,还是要庆祝,该炫耀,也还是可以炫耀。

    为了夸示唐朝的强大,李世民在颉利面前,罗列了中原王朝历代相传相承之物,以示自己受命于天,其寿永昌。

    其中有些珍宝,是来自于颉利的收藏,但物是人非,颉利心中闷,但也只能强作欢颜。

    李世民意气风发,以王者的姿态,当着颉利的面,数落他的五宗罪。

    汝承父兄(启民、始毕可汗)之业,纵yin虐以取亡,罪一也。

    数与我盟而北之,二也。

    恃强好战,暴骨如莽,三也。

    蹂我稼穑,掠我子女,四也。

    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五也。”

    胜利者总是正确的。

    然后,李世民展现出自己的大度,安抚颉利说:“然自便桥(渭桥之盟)以来,不复大入为寇,以是得不死耳。”

    颉利心中百感交集,几年之前,自己率领十万兵马,在长安城下耀武扬威,是何等风光,今日却成阶下之囚,世事无常,莫过于此。

    覆国亡家,今生再也无望。

    颉利悲从中来,热泪再也忍不住,滚滚而下,他无法再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向李世民行礼之后,仓皇而出。

    他的时代完结了。

    李世民的时代才刚开始,但他面临无数棘手的问题需要处理。

    安置突厥的“人质”计划,实施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美好。

    学堂天朝大国,安置一个这种高级别的“人质”,都是一种负担,何况是一群。

    突厥庞大的族群和种落尊长们封官拜爵,分田赐物,成了绝对沉重的负担。

    唐朝虽然成立了十几年,但从建国那一刻起,就没有一刻停止过征战,内战停了,外战开始,北方消停,南方又起。

    打仗打的是社会资源的消耗,是金钱。

    这么多年的征战,再强盛的国家,也会被拖垮,况且,李唐还要给突厥朝贡,这种损耗,其实已经掏空了唐朝的家底。

    但消灭东突厥,是国之大事,该赏赐的钱,不可能少,该封的官,也一定要封。

    这出现了一个奇观。

    在上朝时,李世民的朝堂之上,左右二分之后,一半是汉人之官,另一边,已全部是突厥之臣。

    突厥人在朝廷五品以上的大官,虽然不一定掌握实际权力,但人数达到骇人听闻的上百人,而他们的家属和宗室在长安定居的人,达到一万多家。

    生擒颉利,消灭东突厥,当然是震古烁今的功绩,但要白养这一批人,也需要一笔庞大的支出,是沉重的负担。

    对于突厥的管理,除了分封部落之长,建立都督府,入长安为人质以外,还需要精选突厥都督府的管理者,李世民因时因势,大体上以突厥素有威望,又忠心于唐朝的原部落首领担任。

    比如,李世民拜把子的兄弟突利,就被委任为顺州都督。

    李世民推心置腹地对突利说:“我所以不立尔为可汗者,惩启民(可汗)前事故也。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当此之时,东突厥一族,已尽入唐朝体系,李世民已成为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天可汗。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李渊当时虽然已经闲居,尊号太上皇,但他听到颉利可汗被擒的消息时,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起当年自己太原起义时,对突厥的俯首称臣,想起自己在李唐草创的那些年里,对突厥的忍辱负重。

    他也想起了当年自己想迁都时,李世民说几年之内,必系颉利之颈的豪言壮语,凡此种种,如走马灯似地涌过心头。

    莫道当时苦,且看今日福。

    他心中释然,或者自己这个儿子,才真的应该是天下之主,自己挂着太上皇这个虚,倒也不冤。

    他老怀大慰,由衷叹息着说:“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李渊发自内心的高兴。

    也许在这一刻,他心中或多或少,放下对李世民杀兄屠弟的仇恨,他当上太上皇后,第一次行使自己的权利,召集群臣,办了一次家宴。

    这不是权力的炫耀,而是一个家长的态度。

    也代表着此时此刻,李渊有一种释然过往,迈向新生活的生之趣味。

    过往皆已死,今日复得生。

    他将李世民,还有几个自己最核心的信任的大臣,那是他的老伙伴,老战友,再加上自己的近亲儿子女儿们,全部召集起来,他要办一个家宴。

    只谈感情,不谈政治,只重现在,不忆过往。

    今夜要尽欢,放下过往,往事忆不可追,所有前事,皆是定数,今日之李世民,是大唐唯一的皇帝,是他李渊最值得骄傲的儿子。

    生子如此,夫复何求。

    李渊放下包袱,他亲自弹起了琵琶,大臣们依次向他祝酒,这是一种多么和谐和欢乐的情景。

    多少年了,再没有过今日之欢乐。

    这也是李世民年轻时,无数次家庭聚会时,最欢乐的场景,虽然自从玄武门事变之后,这已经成了一种奢望,但现在这熟悉的一幕,又回来了。

    李世民在这一刻,体会到李渊心中最深处,最真实而隐密的思想,他也动了情。

    就如他年轻时一样,就如同他小时候一样,当他父亲的琵琶声响起时,他一身轻装,以皇帝之尊,亲自下场跳起舞来。

    宴会的气氛达到顶点。

    君臣尽欢,新人旧臣,欢聚一堂,今夜无比开心,美酒开怀,美食管够,彻夜的狂欢,是李唐最高的光荣和闪耀。

    欢乐过后,还是要面对现实的。

    四海为一家,强敌成侍卫,物阜民丰,天下大治。

    这就是贞观盛世。

    李世民治国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经世致用,总是能找到最适合这个时代的政策,但他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他一样也有无法战胜的对手。

    在这个世界之上,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对手,要不被他消灭,要不就是被他征服,李唐皇权,是天地之间第一等力量。

    天下一家,其乐何如?

    但强如李世民,也有低头的时候。

    那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却存于世,在于心,弥漫天地之间,超越皇权的一种特殊存在。

    那就是传统,也是就人们沿袭相成,不去置疑,认定为真理,就如世间日升月落,云卷云舒般自然的道理。

    更直接明确的说法,就是汉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和寒门之分,是社会上姓氏高低之别,核心问题就是,谁比谁更高级。

    李世民非常恼火,也心有不平.

    他开创贞观盛世,贵为万人景仰的天可汗,拥有古往今来,绝世无匹的武功,但竟然不是天下第一等高门。

    欺人太甚,他必须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