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天命水浒在线阅读 - 第二百九十三章:科举考试

第二百九十三章:科举考试

    主管民政的丞相府直属十二部。

    分别为:

    考功部:萧让。

    助民部:孙定。

    强农部:邓从义。

    审判部:裴宣。

    治安部:扈成。

    营商部:武植。

    工业部:杜千。

    路桥基建部:宋万。

    财税部:杜兴。

    劝学部:宗方。

    医药部:钱乙。

    廉政部:顾大嫂。

    十二部之外,丞相府还有三个直属局,因为功能独特,但暂时还不够规格升格为部,分别为:校书局、新闻局、外交局。

    校书局:管理天下书籍校对、刊印,局长赵明诚。赵明诚这几年来兢兢业业,还主持编纂了繁简对照的《华夏字典》和小学、中学、大学教材,为简体字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闻局:刊印发行《华夏半月谈》等官府邸报,局长李清照。《华夏半月谈》目前已经发行三年多,在华夏境内有着广泛的阅读群体,更是兼具引导舆论的功能。

    外交局:负责出使、接待外国使者,管理外交驿站,处理外交纠纷,局长柴进。柴进天生的贵气,仪表堂堂,再加上华夏强势地位,对周边诸国拿捏自如。

    进入腊月,临近年底,丞相府三局、十二部;五军都督府、督察院、各军主将纷纷回京准备述职。

    “陛下,金国、交趾、大理岁贡已全部交纳,但是高丽却无故拖延,我外交局已发去公文责备,但其却至今未上表谢罪。”

    晁盖很少在开封的皇宫内居住,这次是商量国事所以逗留了些时日,柴进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前来汇报工作。

    “关胜怎么说?”

    晁盖在埋头写写画画,稍微抬头看了一眼,继续询问道。

    “我曾写信询问,关元帅来信说,高丽国内虽有动荡,但在我军协助下很快平定了叛乱家族。拖延岁贡之事,怕另有隐情,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

    随着南征胜利,顺利占领南方,为华夏拓土两千里,晁盖身上威势益重,柴进心中忐忑,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唉。”

    晁盖轻叹了一声,没有多言。看来得尽快把情报部门调查局和安全局整合起来了,外交局调查情报不给力啊,你们局那么多外交人员调查不出其中缘由,难道让我去猜吗?

    柴进这个浓眉大眼的,还是不够阴险。这国外的情报安全局,还得让宋江来主持。

    晁盖一声轻叹,却把柴进惊的冷汗都冒出来了。晁盖没有多言,却更是让柴进以为陛下是对自己不满,也不敢再多言,只是低着头,陷入了胡思乱想之中,大冬天的,冷汗流了一背。

    晁盖把手中的东西写完,一抬头看到柴进那紧张的模样,不禁摇头一笑,抽出几张造纸厂特别制造出来的“擦汗纸巾”递过去道:“先擦擦脸上的汗。”

    “谢,谢陛下。”

    柴进慌忙接过,脸色涨红道:“属下办事不利,让陛下失望了。事后我必明面责问,暗中探查,尽快把原因调查清楚。”

    “嗯。”

    晁盖点了点头,但他不报什么希望。而是决定尽快把情报部门整合,让宋江去查。但这事儿就不必告诉柴进了。

    其实就算不去查,晁盖也能猜出个大概,无非是高丽国王见国内政敌被消灭的差不多,又开始飘了而已。

    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不是什么紧要的事儿。

    “对了,我准备年后封你meimei紫衣为淑妃。她如今正在后宫休息,离开中原一年多,有些思乡,你有时间去见见她吧。”

    晁盖不喜欢谈儿女情长,但是南下一年来,一直由柴紫衣伺候,难免动情。而且已经有三月身孕,该给人家一个名分了。

    “啊?”

    柴进先是一惊,继而大喜。他费尽心思把meimei送到晁盖的后宫当女官,不就是为了今天嘛。只有如此,他们柴家才能再次成为皇亲国戚,不会因为和大宋的关联被政敌攻击。

    “多谢陛下,我这就去。”

    柴进连忙谢过。

    打发走柴进,晁盖看了看手中刚写好的华夏第一届“科举”计划书,用手弹了弹纸张,吩咐人把丞相吴用、考功部部长萧让、劝学部部长宗方叫过来,跟他们商量一下细节。

    目前华夏的学制,三年小学、三年中学、三年大学。

    晁盖计划推行规范化的人才遴选制度:既大学毕业后,学子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中央“科举”和每年一次的省级“考公”。

    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至今已经实行了五百多年,在打破世家垄断,选拔良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也导致了文官阶层的壮大与阶级固化。同样也导致了文官共有的一个毛病,那就是自高自大。

    横渠四句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太平。”看似高大上,换一种角度来解读,就是:“天下不是别人的而是我们文人的”。

    狂不狂?

    钱学森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旧社会里,认得几个字就好像有意想不到的魔力,‘读书人’是了不起的。”

    “那时候的皇帝,不管他‘土’的还不是‘土’的,要统治人民,就得靠这帮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并不多,只是全国人民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多了不值钱,而且也安插不了。但是,统治阶级是有妙算的,他们总把知识分子的数目提到比‘官’的数目多一些,让他们之间有竞争,使他们对上是摇尾乞怜,百般依顺;但在他们之间,因为有竞争,那就得自吹自打,或相互标榜以抬高身价。而对下呢,对那些踏在统治者脚下的人民呢,那自然是一副官架子,说什么‘可怜的愚民’等等。所以说在旧社会里,知识分子的自高自大、自私自利是‘职业病’。他们从来也没有把人民放在眼里。”

    所以,如果不对文人和文官进行改造,等开国红利结束之后,武将必然会慢慢沉沦,被文官压制,然后重归大宋文人治国的老路上来。就拿大明来说,开国之时那么多与国同戚的功勋封爵武将,后来不也慢慢边缘化?等到了明末就完全成了文臣的狗腿子。

    而要对抗文人的专权,堵是堵不住的,最好的方式还是要疏导。后世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模板,那就是“普及教育,开启民智”。

    封建朝代对“开启明智”畏之如虎,一是皇帝害怕百姓有文化,造反起来更凶猛;二是文官阶层害怕读书的人多了,“知识分子”的身份就不值钱了,而且“官位”是有数的,读书的人多了,竞争也就大了。

    后世那么多“公知”不也如此吗?用一些毒鸡汤来欺骗百姓,装出一副高大上的样子,其实满腹精致的利己主义,他们也从来没有把人民放在眼里,只是把人民当成“可怜的愚民”。

    但随着新时代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辨别能力加强,这些“公知”们慢慢就骗不动了,这就是“普及教育,开启民智”的作用。

    晁盖作为后世来人,明白这个世上没有千年不败的王朝,兴盛与衰落是历史的必然规律,谁都躲不过。所以他也没有想过让老晁家万世不移,千秋万代,那根本不可能。能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就不错了。

    所以,

    害怕民众造反的皇帝,绝不是个好皇帝。如果被开启明智后的百姓推翻,说明他活该灭亡,早点退位让贤,还能让民族少受点苦难。

    害怕读书人太多的文臣,绝不是个好文臣。不肯面对竞争,又看不起百姓,只想构造一个小圈子,搞门阀、学阀、近亲繁殖,迟早得下台。

    因此,

    晁盖从天启元年便开始搞普及教育,并在梁山泊内建立数所帝国大学,集合一些学识比较高的学子就读。目前毕业人数已经相当可观。

    这些毕业的学子自然不能让他们闲着,而且建国至今,虽然在梁山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考试选取县令,但影响力有限。

    所以晁盖决定在天启四年七月,开展一次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录取人员六百名。考中的人员直接进中枢的三局、十二部、督察院工作。

    没有考上中枢的人员也不必气馁。以后每年的十月份,将在各省省会城市开展一次“公职人员考试”,录取名额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考中人员进入各县、州、省部门任职。

    “科举”与“考公”相结合,不但扩大工作职位,解决了人才出路。也为普及教育减轻了阻力。

    不久,吴用、萧让、宗方到来之后,晁盖将自己的计划说了出来。

    三人认真倾听之后,又商量了一些细节,最后决定尽快将“科举”与“考公”的章程制定出来,尽快发布出去。

    尤其是召开华夏第一届“科举”的消息,必须尽快发布,让那些有志学子能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华夏帝国如今疆域辽阔,南北纵横一万里,不便的交通条件,偏远地区的学子得到消息就需要立刻向开封进发,才能赶上明年七月份的考试。

    如果考不上中枢的话,还得在三个月内返回本省继续参加“省考”。

    时间很紧的。

    “可以!用官府政令和新闻宣传双管齐下。尽快将考试时间、考试范围、考试题材公布出去。科举试题将由我亲自编写,你们做好进京学子的考场、试卷印刷、保密和阅卷人才储备工作。”

    晁盖安排道。

    “陛下放心,以如今汴梁城的容纳力,再来三十万人也不会出状况。”

    吴用自信的说道。如今的东京城,街道宽阔笔直,高大的客家土楼林立,可容纳人口比大宋时期还要多。各种物资储备更是丰富。

    “陛下,我考功部决定把贡院进行翻修,扩大号房数量。”

    萧让也急忙说道。如今天朝有大量的钢铁、水泥、砖石厂,还有许多的建筑工人,基建能力非常强大,几个月时间完全足够把“贡院”进行扩建。确保考生们吃喝拉撒的小栅栏号房每人一间。

    晁盖回忆了一下自己参观的“贡院”号房,那逼仄程度让人待三天,简直是折磨人啊。于是摇了摇头道:“这次科举采用新的考试模式。共分六科,每天上午一科、下午一科,三天考完。每科考试时长一个半时辰。考试的地点,也不必每人一间号房,考生们待的憋屈,也浪费地方。”

    听到晁盖如此说,吴用三人面面相觑,他们都是经历过科举的人,虽然成绩都不咋滴就是了。对晁盖对科举方式的改革有些不解,这样分开考,而且不住号房单间,岂不是增加作弊的可能么?

    晁盖看出了三人疑惑,拿出自己事先画好的图纸,让他们传阅道:“贡院需要的不是扩建,而是推倒重建。大宋政和六年进京赶考的学子六千余人。而我们这四年来,自大学教育中毕业的人群多达两万余,按八成人员前来报考计算,就需要准备一万六千个号房。太占土地了。贡院根本容不下。所以,我们需要盖的是五层教学楼式的楼房。”

    晁盖指着教学楼的图纸,继续道:“教学楼用红砖、钢筋、水泥、玻璃建造。双面结构,每层十间教室,每间教室里放二十个半人高的隔断座位。五层可以容纳一千学子。我们只需要在明年七月之前,在贡院建设十六座教学楼,便可容纳所有学子来应考。”

    “每间放二十个学子?那万一他们要是偷窥或作弊......”

    宗方有些担忧道。

    “无妨,每间教室安排监考老师两名,护卫士兵两人便可。开放的教室,监考老师对考生状况一览无余,学生又有隔断阻挡,很难作弊。至于监考老师徇私的问题,放心吧,试卷的客观题比较多,主观题较少。他们想徇私做记号也没用。”

    古代科举之所以害怕判卷人员通过字迹认出学子来作弊,就是因为主观题太多,打分全凭主观印象,可作弊cao作性太强。但若都是1 1=?的题目,你非要写等于3,就是有人想要给你高分,也很难下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