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心魔之殇在线阅读 - 第1816章 东方语言与西方语言的差异

第1816章 东方语言与西方语言的差异

    东方语言与西方语言的差异

    文/安如山成稿于2010年10月7日

    东方语言与西方语言还有一个十分巨大的差异就是:东方语言的特色是:文字与言语是不对称的;而西方语言的特色,则做到了文字与言语的基本一致。这主要体现在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上。在西方,口语与书面语基本一致,书面语基本上可以说是口语的刻录。德国人可能听得懂法国人说话,却看不太懂法国人写的文章;在东方,却恰恰相反,口语与书面语差之千里,甚至在古时,书面语连口语的影子也没有。北京人听不懂广东话,却看得懂广东人写的文章。中国人听不懂日本人、朝鲜人说话,却大多数人看得懂日本人、朝鲜人写的文章;日本人、朝鲜人要看懂用中文写的文章更不是难事。

    这就是汉字的魅力所在。汉字的魅力就是高度的抽象性和形象性,给人比较直接的语言视觉效果。这与东方人的思维逻辑系统有关,东方人追求思维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逻辑的抽象性和简洁性。而西方人则追求思维的统一的、具体性和逻辑的紧密性和完全性。

    其实汉语和西方语言一样,都是属于粘连性语言,而且是越古老的语言,粘连性越强,这在中国的各式各样的方言中,足可以找到足够而且充分的证据。而我们发现,在我们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上,越古老的文字记录方式,越简单,一部《史记》,写这么多的事,也不到几十万字。中国的古人的书面语叫文言文,越古老的的越简单,越难懂。这是因为汉字是一个形象系统,很复杂,而且当时的印刷、绘写的方式和工具都不是件很简单的事,新造一个汉字往往要经历非常漫长和曲折的过程,汉字的数量从几个发展到几十个可能都经历了几百上千年的过程。因此,中国人写书面语必须是惜墨如金。官方的书,多刻一个版面,都不知要多耗损多少国家财政收入。所以,在中国古代,写书面语是有钱人、有权人的游戏,在民间的一般人,永远也看不懂书面语,甚至于一辈子都可以不认识一个汉字,但这些人却可以依据口语进行交流和生活。在中国,只有文盲、字盲,却不存在说话盲。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都把巨大的教育资源投资于文盲、字盲的消解。文字扫盲班是当时社会十分普遍的现象。

    汉字、汉语与西方语言还有一个巨大的差异,就是汉字和汉字的对外族语言、语文的接纳性十分的差,这也是汉文化圈的排外性十分强大的根本性原因。西方语言的接纳性十分的强大,任何一门西方语言都可以将他民族的语言占为已有,而汉语却相反,天生地就会排斥外国文化的侵入,甚至于一个西方语言的音译也有汉字方面的十分考究。例如中国人译“morden”,竟要译为摩登。摩登的汉字意象就表达了“morden”的英语意思。因此,中国人看到摩登这个外来语,一般都无法想到这个外来语。汉字一直是单纯词为主的语言,后来受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才慢慢扩充了非单纯词的比例。

    现代汉语的书面语正朝着与口语一致的方向发展。这个一致性的产生原因是双向的。一方面,随着书写工具与印刷工具的先进化,书面语开始在追求记录真实的口语。另一方面,由于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的普通提高,人们的口语正在向书面语靠近。这是汉语发展方向的本质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