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汉末子珪在线阅读 - 第五章 有人无奈躺平 有人愈加奋发

第五章 有人无奈躺平 有人愈加奋发

    见刺客远去,蔡瑜两腿一软,跌坐在地上,额头汗珠滑落,后背几乎瞬间湿透,后怕不已。

    当时事发突然,刺客来的太急,蔡瑜不及多想,只知既然历史上蔡邕并未死在流放途中,那么这帮刺客大概率不会真的动手杀人,本不欲节外生枝,直到蔡邕主动赴死,蔡瑜这才忍耐不住,别无他法,争取以“道义”二字挽回一番,成与不成总好过引颈就戮吧?反正这帮刺客如果真的动手,又怎会留下活口?

    再说,蔡邕救了自己一命,更有八年养育之恩,自己既然叫了“阿翁”,那么就是父子,倘若事有不谐,大不了一同上路,就当是做了一场大梦。

    万万不曾想到,这些刺客没有杀心,却偏偏要来吓人!蔡瑜心中暗骂不已,又不由浮起一丝敬意——这就是所谓的“盗亦有道”吗?

    蔡瑜还坐在地上感慨,却见蔡邕一把将蔡瑜从地上拉扯起来,这位方才面对生死依旧从容不迫的文士,看着蔡瑜满是冷汗的脸,此刻愤怒的表情显得有些狰狞,他大声怒斥道:“竖子!你不过是个稚子顽童,这等强人岂是你能应付的,偏要逞的什么能!”骂着骂着却骂不出口了,只默默与蔡全一同将蔡瑜扶上车驾,两眼老泪纵横。

    蔡瑜见此,心中情绪激荡,也不知要说些什么是好,勉强“嘿嘿”干笑一声,一时无言。

    经此一事,众人再无心情闲话,又担忧再有刺客前来,于是加紧赶路,两日后,五原县遥遥在望。

    在古代,人口统计是最难办的事情之一,除了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原因外,依附于士族豪强的隐户虽然活生生的存在,在官方数据上却恍如幽灵。据说盛唐时期,官方记载全国共有九百万户左右,但实际人口至少一千三百万户,也就是说,足有三分之一人口都是隐户。

    史料记载,东汉永寿三年(157年),汉桓帝时期,大汉统计人口约五千六百万,如果算上隐户,可能达到六千至六千五百万人口,作为大汉十三州之一,并州仅有七十余万人口,其中朔方郡七千余人,五原郡二万余人,五原县隶属五原郡,人口不到两千,相当于后世大些的村子。

    说到这里,蔡邕明明是被朝廷要求流放到朔方郡,五原县是五原郡治下,蔡邕怎么就到五原来了呢?

    原因很简单,永和五年(140年)九月,南匈奴句龙吾斯、车纽叛乱,朝廷实则已然失去了对朔方大部分区域的控制,于是就把朔方郡治所侨置在了五原郡五原县,此后数十年未改,如今,五原县就等于是朔方郡。

    更惨的是,就在去年,即熹平六年(177年),灵帝命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等人领兵数万征讨鲜卑,被鲜卑首领檀石槐率军击溃,辎重尽失,死者十之七八,朔方、五原、云中、上郡以及一部分西河均被鲜卑占领,说来可悲又好笑,蔡邕其实是被朝廷流放到敌占区去了。

    更加令人唏嘘的是,当时蔡邕曾上书劝阻此次征讨,灵帝不听,结果兜来转去,此地又成了蔡邕的流放所在,不由让人感叹命运无常。

    进了五原县,伍长带蔡邕等人去五原县廷交接完毕,一番道别之后,便趁着天色还早,启程返回雒阳复命。

    至于蔡氏诸人,则有县里主簿引着安顿下来。

    到住处后,主簿请蔡质、蔡邕到厅堂叙话,行礼坐定罢,对二人说道:“仆受县长之令告知蔡尚书与蔡公一件大事。”

    蔡邕有些疑惑:“不知所为何事?”

    主簿小声说道:“前两日,朝中有重臣遣人携重金请托县长,要县长伺机鸠杀蔡尚书与蔡公,县长不敢得罪此人,只得答应,又不愿行此背德之事,遂差我前来告知内情,要我嘱咐两位,若有人邀蔡公赴宴,定要推脱不去,如此方可两全。此中私心,请蔡公恕罪。”

    有刺客之事在前,蔡邕心中已有计较,拜谢道:“县长、主簿高义,邕感激不尽,不知主簿可否告知是哪位朝中重臣欲杀我叔侄?”

    主簿面露难色,犹豫半晌,还是答道:“此人乃将作大匠阳球也。”

    说罢,起身告辞而去。

    见主簿离去,蔡质拍案而起,怒道:“阳球此人向来严酷,我任卫尉时,他曾与我有隙,不曾想因这等事竟欲取你我叔侄之性命,堂堂两千石行刺杀之事,无耻、猖狂之极,当真小人也!我这便向朝廷上奏,揭发于他!”

    蔡邕拦住叔父,苦笑道:“叔父,我等没有实证,岂能如此轻率行事?若朝廷不信,那阳球小人借机说我等诬陷于他,又遭反坐,该如何是好?况且若行此举,岂非陷县长、主簿于不义?”

    蔡质重重叹了一口气,恨恨道:“难道只能坐以待毙不成?”

    “现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rou,你我叔侄二人纵然愤慨,又能如何?且听主簿善言,深居简出,保全自身,再图后报。”

    蔡质历任尚书、卫尉,是两千石大员,蔡邕是议郎,皇帝近臣,按照惯例,尽管二人戴罪流放,却不需要服劳役,因此,花费些许功夫收拾妥当之后,几人顿时清闲下来。

    蔡邕任议郎时,在东观校书修史,尚未完成就被下狱问罪,虽遭流放,对朝廷极为失望,也不愿就此放弃此事,如今无他事烦心,正好每日笔耕不辍,以竟全功。

    蔡质年过六旬,又受冤狱,除却对阳球恨意未解,算是彻底躺平了,整日除了教授犹孙,便是饮酒、读书,自得其乐。

    而蔡瑜,与蔡琬、蔡琰一起跟随叔公学习经史之余,开始修习弓箭和骑术。

    汉时对一个人学识最高的评价是“通五经贯六艺”。

    所谓“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相当于后世学生们的主课,属于必修,“五经”学得好,说明主科成绩优秀,是一名绩优生。

    所谓“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相当于后世学生们的副课,其中“礼、乐、书”又可当作文科,“射、御、数”则可当作理科,如果主课好的基础上一科副课也优秀,那就妥妥的高考状元苗子。蔡邕便是文科状元,“礼、乐、书”造诣冠绝大汉。若是六艺全部贯通,那更不得了,恭喜解锁文理双料状元成就。

    汉唐之后,文人日渐文弱,变得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六艺”中除了礼、书之外,其余不受重视,被人舍弃。此中缘由多样复杂,非几句所能讲清。

    而东汉时古风犹存,文武壁垒也还没那么分明,比如蔡质尽管是文人,但他担任的卫尉,便是武职,职掌宫门卫屯兵,负责守卫皇帝和宫廷。

    所以蔡瑜想要学习“射”,是正经事,蔡邕、蔡质都粗通射术,便由二人亲自教授。

    至于骑术,虽然不属六艺,也是一项重要技能,五原处于北地,地广人稀,马匹也多,条件如此便利,俗话说技多不压身,蔡瑜想要拿个驾照,蔡邕又怎么会反对呢?为此还特地托主簿为蔡瑜寻了一个马术精湛人又可靠的本地师傅。

    对蔡瑜来说,既然决定参与这场群雄逐鹿,那么学习弓马武艺就是一种必需。可惜自己的这具身体才八岁,做些轻度锻炼有助于发育,锻炼强度过大,反而不利于骨骼成长,还是要等到十四五岁骨骼定型之后再说,在此之前打好基础,把身体养得壮壮实实的就够了。

    自此,蔡瑜每日上午射箭,下午骑马,早、晚读书练字,过得极为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