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贡 元
徐贡元 徐贡元,字孔赐,别号紫岚,繁昌县弯子店接官亭小兴湖人。明嘉靖(明世宗朱厚熜1521—1567年在位)辛丑(1541年)进士。他学识渊博,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不屑阿谀。为官三十载,迁任十四次。当时,与夏言、海瑞、邓元标被称为天下四君子。嘉靖帝赐“徐公书院”正八间正方形亭式建筑一座,海瑞赠:“天下一君子紫岚君子居”匾额一块。万历甲戌(1574年)在家中逝世,享年64岁。住处大路旁有凉亭一座,称“接官亭”,该地名即由此而来。还有牌坊五座。这些建筑,都在后来的战乱中毁去了。 徐贡元由刑官比部郎出任江西德安府时,遇太监运送寿藩梓舆(皇帝的棺木)进京,一路上敲诈勒索,强迫沿途官府送礼。徐贡元不仅不予送礼,还声言要把太监勒索钱财的作为报告皇帝,使太监放肆的勒索,收敛了许多。在该任上时,遭了水灾,他组织百姓抗灾,按工发粮,拯救了数万人。 德安府任期满后,调任顺天府尹,钦赐诰命,掌管**。由于受当朝太师严嵩的谗言与干扰,转大理卿待命(即闲置)两年。 贡元在朝中常常看见一些大臣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制造种种假像,糊弄皇帝。浙江一位官员在天井里放个大钵子,里面装上泥土,种上稻子,又用毛竹筒子将稻子逼着向上长。这稻子在竹筒管制下,居然长出了天井。这一天,这位官员将特别培育的稻子扛到朝中,指着稻子,向皇帝奏本说:“我们浙江,地肥人勤,种出了特别好的稻子来,这是我皇洪福齐天的预兆。”皇帝见了这样的稻子,听他这么一说,非常高兴,马上加封了他的官职,同时也给浙江百姓增加了税赋。贡元对这种为了自己荣华富贵,弄虚作假,不惜牺牲劳动人民利益的行为,不屑一顾。可是,他从中也知道了皇帝有着容易糊弄的性格。于是,他也想方设法来糊弄皇帝。 不过,他想的是为官处世,应该为民谋福。怎么能为民谋福呢?他搜肠刮肚,总算工夫不负有心人,让他想了个办法出来。这是一天在吃饭的时候,由于饭盛得太满了,他老是在一个地方扒拉。吃着吃着,另一边堆得高高的饭倒了下来。这使他大开心窍。第二天,他上朝奏本说:“我主万岁,大事不好,我繁昌倒掉了一座饭箩山,把繁昌县的农田全部压掉了,繁昌的老百姓,别说交钱粮,就连自己饭也没的吃了!”皇帝听了果然大吃一惊,说道:“爱卿,这样一来,如何是好?”贡元说“皇上爱民如子,百姓遭了天灾,皇上只有免除他们全部钱粮,发放救济才是。” 于是,当年繁昌农民不仅没交钱粮,还享受了皇恩救济。第二年,繁昌虽然没有大灾,却也没什么收成。相信正统,并且唯心的贡元以为,农民种田,应该向皇上缴纳钱粮,不然老天将不容许。于是,他又向皇上奏本说:“我主万岁,繁昌饭箩山倒掉后,承蒙皇上救济,繁昌人民感恩戴德不尽。近年来全力以赴,又扒出一些田地了。这扒出来的田地,应该上交钱粮才是。”皇上听了说:“准奏。”于是繁昌县农民又向皇帝交纳钱粮了。不过,交的数量很少。为了向外面讲得通,他把繁昌田亩的数字减少了。按照实际田亩平均下去,繁昌田的面积被弄大了,每一亩六分六厘才算一亩。这种办法,使繁昌农民减少了百分之六十六交差使役的义务。在那“有田须当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的社会里,为繁昌农民减轻了许多负担。如今,繁昌的田地,有老亩和市亩之分,每六分老亩,才是市亩一亩,其原因便在这里。 贡元在大理卿闲待两年后,被再任命为户部侍郎兼总督粮储的职务。期间又遭严嵩陷害,说他在制造国币时偷工减料,制造假钱。因为严嵩的捣鬼,在检查国库时,果然发现了假币。嘉靖帝本来非常信任徐贡元,当他见了这些“证据”后,信以为真,大失所望,居然愤愤然地说道“徐贡元是朕最信任的贪官!”加上西宫娘娘一再撺掇,嘉靖帝决定杀掉徐贡元。皇帝与西宫娘娘的讲话,给他们身边的宫女听得清清楚楚。这个宫女与服侍贡元的丫鬟熟悉,因为她非常敬佩贡元的人格,便偷偷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服侍贡元的丫鬟。 贡元的丫鬟每天早上在给徐贡元打来洗脸水、沏来早茶时,总要给贡元请安。这天早上送来这些东西后,居然什么话也没说,转身就走了。贡元觉得奇怪,仔细看了看茶碗,发现里面有三粒大红枣,碗盖上还有一支天香。贡元联想到这些天来,在严嵩老贼的唆使下,朝中正在检查自己管理的钱库。大约已经被他捏造出了证据,自己的大难就要来了——因为,今天丫鬟这个意思,是叫我“早早还乡!” 贡元本无什么财产,只将自己常穿的衣服拾掇了一下,就动身回乡。可是,当他走到城门口,却见戒备森严,自己根本出不去了。这样,他更加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便迅速来到海瑞家,坐上海瑞的轿子出城。因为海瑞是经过皇帝的特许,无论到了那里,都有不受检查的特权。这样,贡元才算出了京城,逃了回来。 贡元回到家乡后,预料皇上在西宫娘娘和严嵩的撺掇下,决不会就此罢休,将会派兵前来逮捕他。于是,他天天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青衣小帽地在紫岚岭路边茶馆里等着朝中的兵来。当时,正值炎天六月。他将遮阳伞伞柄竹节打通,装了一伞柄的清水,准备应付突然事件。 果然,严嵩的女儿西宫娘娘见徐贡元不辞而别,撺掇嘉靖帝的劲头更足,再三说此人不除,有损万岁的圣威。于是,嘉靖帝便下了圣旨,派御林军到贡元家来抄斩他家满门。 这天,这支十多人的队伍,到了紫岚岭上时,已是巳时,太阳正紧,人人热得满头大汗,也进茶馆休息。他们见这里有个人在一旁悠然自得地品茶,领队的头目问道:“喂,喝茶的,这里有个叫徐贡元的,你知道吗?”贡元说:“徐贡元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清官,哪能不知道啊。”那头目又问他认不认得到徐贡元家去?贡元说:“家乡熟人,怎能不认得呢?”于是,这头目便吩咐这位“茶客”为他们带路。贡元欣然答应。 他们出得茶馆,贡元骑上毛驴,撑上遮阳伞,便带着这些兵丁,往平铺方向的长山头上走来。大热天,骄阳似火,走在青蓬柴夹道、高低起伏的山路上,热浪熏人。贡元渴了,将伞柄往嘴上凑一下,喝点水。约莫走了一个多小时,这些在皇城里骄养惯了的兵丁,汗水湿透了衣裳,又没有水喝,都口渴心焦,疲惫不堪。 头目问道:“贡元家在哪里,还有多少路哇?”贡元说:“怎么?才走了这么点路,就问起他家在哪里啦?他家还远得很呢。我舍得工夫给你们带路,你们急什么呢!”说着催驴又走。走了一程,头目实在热得受不了,很不耐烦地问道:“贡元家到底还有多远?” 贡元这才勒驴驻足说:“贡元家还有多远吗?我说你听:从这里到贡元家,十里长山跑死马,十里团山转死马;还有十里陷马摊,再过十里大兴湖,走过小兴湖里十里梅花桩,才能看到贡元家的庄园。这些虽说都是十里路,其实只是个约数,何止十里呢?我们走了这么大的时辰,十里长山还没走到一半呢。” 此时,日当正午,火热的太阳当顶照着,热得这班兵丁像是蒸笼里的乌龟,实在吃不消。本来,贡元在朝中口碑很好,这头目也没有冤仇一定要去杀他。于是,说道:“算了,算了。徐贡元家这么难走,就算到了他家,我们也没命了。干脆打马回京。”说完,没再理会贡元,便回马转程了。机智敏捷的贡元,就这样逃掉了皇上的追杀。可是,这班御林兵为了回京能够交差,路过三山街道时,却杀掉了三山的一门无辜的徐姓。贡元知道后,大哭了一场。而后,迁徙自己住处的徐姓到三山,填补了三山徐家。 徐贡元为官清廉,因此家道并不富裕。逃掉了皇上追杀后,与地方绅士、百姓来来往往,也还怡然自乐。这一年的六月十九,他与众绅士去九华山做观音会。这时候,庙里正筹备建筑观音阁。主持见他们都是时尚名流,特别设宴招待。
庙里设宴是有规矩的,吃酒的人应该捐款;特别是坐首席的,要带头多捐。因此吃酒时,众绅士都不肯上首就坐。徐贡元见了,既笑笑呵呵又大大方方地坐了上去。席间,主持捧着缘簿请众绅士施舍。因为贡元坐在首席,理所当然地首先捐赠。 贡元清清嗓子,又是笑呵呵、大方方地说着捐赠数字,并且请主持落笔:“我徐贡元见钱捐一百挑,见盐捐一百挑,见油捐一百挑。”在位众绅士听了,虽然不相信贡元会有这许多财产可捐,可是他们虔诚地笃信,在佛事上是不可打诳语的;加上贡元到底是当过朝中大官的,以为他会有另外的财产。于是,各要面子,尽力地捐赠。 之后,庙里化缘时,总捧着这些绅士捐赠数字的簿子昭示施主,施主们见了他们捐赠的数目,都不甘小气,使九华山观音阁顺利地建了起来。在收集捐款时,主持知道贡元的用意,最后才收他的。贡元只是拿着食具汤匙,将钱、盐、油各挑了一百挑给庙里。并且说:“这汤匙,我们地方上叫做挑子。我所说的各捐一百挑,就是指这样的‘挑’子。实在嘛,我贡元哪来那么大的财产,能捐得出挑担的‘挑’呢?当时所以那么说,只是为了想大家都能多捐赠一些啊!”尽管这样,主持还是感谢贡元带了个好头,于是,决定赠送他一对旗杆。 贡元说:“我本无功劳,承蒙主持错爱,这旗杆就不能树在外面了,因为会丢人现眼。只好放在大梁上架着,每一百年拿出来出一回新。等到哪一年,我繁昌县能有一百支‘华山会’朝九华山时,我的旗杆再树出来,以表示纪念。” 主持知道,繁昌是不可能一次有一百支香会朝九华的。贡元这么说,分明是不肯将旗杆树在外面,让风吹雨淋而腐朽。于是他也顺势说了句相衬的话:“等到你繁昌能有百支会朝九华时,我从青阳结络子,一直结到我九华山上来,表示欢迎。”青阳城离九华山六十里路,从那里结络子上九华山,也是不可能的。于是,贡元的旗杆总是架在观音阁的大梁上,每一百年才给出一回新。这样,旗杆永远坏不掉;拜观音菩萨的人,同时也拜谒了徐贡元的旗杆。这样,徐贡元的名字与这旗杆,以及观音阁,共同存在。 嘉靖帝逝世后,他的儿子朱载垕当了皇帝,是为穆宗(1567—1572年在位)。穆宗杀了严嵩,严嵩的女儿西宫娘娘也被贬出了皇宫。一日,徐贡元在九华山看见一位尼姑在井边洗衣,觉得面熟,特别走近一看,原来却是西宫娘娘。出于礼貌,他问候道:“娘娘,一向可好?缘何削发为尼?”西宫娘娘回首一看,见是贡元,自愧无颜相见,又觉无地自容。衣也不洗了,一头钻进了井里。贡元急忙呼救。待人们把娘娘打捞上来时,已经咽了气。贡元叹息了一番,将她安葬起来。如今,西宫娘娘洗衣自尽的水井,还叫“娘娘井”。 徐贡元博学多才,机智敏捷;为官清廉,为民谋福,人们爱戴他。他逝世四百多年了,可是,他的故事还流传在人民中间,并且,还将永远流传下去。根据峨山乡《旅游资源调查小组》资料和地方传说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