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奇幻小说 - 古今异事在线阅读 - 神奇的五华山(二)

神奇的五华山(二)

    世说五华

    心仪五华

    五华山纪事

    1990年4月8日,我为了购买煤炭,第二次来到五华山上。像第一次一样,煤炭仍然没有买成,却无意中听见许多人在一起谈论五华山的传说,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听了。于是,觉得“五华山实在了不起”。特别写了如下“纪事”。此稿当日初步写于五华山的杨守道家,4月11日在自己家中定稿。

    当前的五华山

    为买煤炭,二上五华。五华山上,春意正发。百草杂树,勃发新芽。竹中嫩笋,争相竞拔。风和日暖,鸟语花华。叮咚溪水,沿山而下。一座水库,绿升烟霞。三两游人,汗湿回家。

    一座山庙,两进旧厦。座南朝北,孤立山涯。灰墙红面,青砖小瓦。篆写三字,曰:“隐静寺”。内有我佛,三尊座次。一个和尚,独住西房。几支细香,虽燃少烟。煤炭工人,住在东房。热是煤炭。冷却庙堂。

    传说宋时,庙多佛多。有庙九九,和尚千数。明洪武子,弃皇向佛。其中故事,曲折有趣。今天笔懒,只作概记:禁兵劝驾,追其回去。当家长老,以为剿庙。解散和尚,焚烧庙堂。这位皇子,至死没返。重建庙堂,做了和尚。

    如今地名,还有所志。平铺山门,为庙前门;有上马石;有马塘冲;有隐龙桥;有娘娘桥;有朱伏岭;有千军岭。诸多古名,皆言此趣。虽然有名,有名无物。

    十四年后,即2004年6月11日,我再次来到五华山上,看到当时的五华山正在崛起,我异常高兴。心想,可爱的五华山终于到了复兴的时候了。于是,我决定要把五华山的前前后后写出来,以让世人都能了解她。

    十四年后的五华山

    2004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王的庙会,我又到五华山来:

    君看今时:五华崛起。公路直达,游客涌至。旅游景点,重现生机。佛事再兴,庙堂又起。菩萨金饰,信徒济济。国泰事顺,重振古迹。方兴末艾,来日有奇!

    这里有一个传说,是我这次上五华山在水库下公路上听到的。叙述的人是一位正在放牧耕牛的。可惜,这个人我并不认识,所以,说不出他的名字来。在众多人的谈论中,他所说的比较全面。于是我根据他所谈的内容,记录整理在这里:

    牧牛人谈五华山:

    相关传说

    大家看,九华山多红火?可是,五华山本来比九华山还红火呢。地藏王菩萨金乔觉(695——794),从朝鲜来中华修行时,五华山的佛教已经名声很大了。因此,他先来到五华山,想选这里做他参禅说经的道场。他曾经在这里修行了一段时间,留下了不少胜迹。后来,他察看着五华山,误以为只有四条龙,将自己座下的一条龙漏掉了,因此,便说此地地势太弱,难以承载大佛永久的登坛,于是,离开去了。后来,他在九华山,看见那里的地势,有九条龙,比五华山强,这样他就在九华山坐了下来,成就了恢弘的九华山佛教圣地。因为五华山也是地藏王道场之一,而且还先于九华山;只是地藏王最终没有在这里登坛,于是,人们便称五华山是“江东第二禅林”。

    五华山早在地藏王菩萨打坐以前的晋朝(265——420年)之间,就已经有了佛教。历史上叫做“隐静禅林”或“隐静寺”,还叫过“普慧寺”,鼎盛的时候,是在赵氏大宋朝(960——1279年)。那时候,五华山上处处是庙堂;计数有九十九座,和尚有一千多人,吃的都是稀饭。厨房煮稀饭,用的是很大的铁锅上加木板箍的“闷子锅”。有一回,一位炊事的小和尚不小心掉进“闷子锅”里,被煮熬得溶化了,和尚们吃粥的时候,浑然不知。只在最后见到了人的骨头,才知道有这么回事。因为那口锅曾经熬煮过和尚,也算开了荤,不能做庙里的炊具了,便自行飞到南凌县城北的宝塔上去了。于是,五华山的紫气峰上只剩了几处空空的“天锅宕”。这个故事虽然玄乎,却说明了当时的锅大、人多和庙里禅规的严肃。

    当时不仅庙堂规模很大,香火也十分旺盛。现在这里的大镇是平铺镇,平铺往北的一里路,是当时庙的山门,因为后来住上了姓朱的人家,所以,现在还叫“山门朱家”。进了山门,是骑马而来的香客们让马饮水的地方,所以叫“马塘冲”。再往里走,就是“上马石”,是香客们回程上马的地方,现在还叫“上马石自然村”。如此等等,可以想象当时兴旺的情况。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世称朱洪武。他在京都南京修筑了大城墙;城墙造好后,将太子(他有太子、又有太孙(注)这里只说是太子)带着去参观。结束后,他问太子:“城墙造得好不好?”太子说:“城墙造得好虽好,就怕紫金山上架大炮。”朱洪武听了,没有回言,仅买了一个橘子给他,叫他吃掉。而后,就打发他回宫去。朱洪武的原配夫人,马氏娘娘问儿子:“父皇带你出宫做什么去了?”太子说:“去看了城墙。父皇问我城墙造得好不好,我说,好虽好,就怕紫金山上架大炮。末了,他买个橘子叫我吃了,就让我回来了。”马氏娘娘听了,大惊失色。对儿子说:“我儿,你赶快出宫,逃命要紧!待你父皇回来,你就没命了!他问你的话,是想讨你口风的吉兆;你应该说‘这是巩固千秋万代基业’之类的好话,怎么说起‘紫金山上架大炮’的话来?他买橘子给你吃,是要剥你的皮,抽你的筋了。你赶快逃命去吧,逃得越远越好!”太子听了,也慌张起来,带了些银两做盘缠,骑了匹快马,只身出中华门往南逃来。

    朱洪武回宫问太子何在?马氏娘娘说不知所以;朱洪武问太子身边的人,被告知:只身骑马出中华门去了。朱洪武立即发出一千御林军,往南门追赶,务必要把太子追回来。太子在前面跑,御林军在后面追。

    一天过去了,太子夜里到了繁昌县新林地界的一个大山头上躲了起来。追兵也到了离这里仅一公里多路的大山头上驻扎了下来。由于当时五华山佛教遐迩的名声,第二天,太子放弃了马匹,徒步向五华山跑来,他要来皈依佛门。因为,俗人做了和尚,就不受国家法律的管束,犯过的法也无罪了。可是,御林军穷追不舍。太子眼见得跑不了啦,途中,在马头街南头的一座桥下躲避了起来。这一千御林军从桥上经过,前面不见了太子,派人到桥下观看,却没有看到太子,便耀武扬威地向五华山寺庙开来。

    当家长老见来了这么许多官兵,以为庙里哪位和尚犯了国法,官兵前来围剿庙堂。为了保全众和尚的生命,他立刻解散了和尚,焚烧了庙堂。御林军赶到五华山庙前,见到的只是一片灰烬,没有找到太子,只好无功而返。

    后来,人们把太子曾经躲藏的山头,叫“朱伏岭”;将御林军曾经驻扎过的山头叫“千军岭”(这就是现在的峨山乡千军岭的来历);将太子曾经藏身的小桥,叫做“隐龙桥”。太子的妃子,不辞劳苦,远道寻找而来,在隐龙桥以西的小石桥上踩下了两只脚印;这座小桥,人们称它为“娘娘桥”;那石头上的三角型“金莲”小洞,一直留到了现代(这位娘娘来到五华山,是否也出家了,没有听说)。

    御林军走后,太子到了五华山上,皈依了佛门,做了和尚。朱洪武知道他做了和尚后,也没再追究。太子到底是皇上的儿子,权势自不必说,影响当然很大。于是,他又大造庙宇,因为他是抛弃了皇位,到这里来隐避的,所以,从那时候起,五华山庙堂的名字曾经叫过“隐龙寺”。不过,这里的庙宇因为当时毁坏得太严重了,这位太子虽然努力地重新建造,还是没有赶上宋朝的规模。也就是说,五华山的庙堂,从那以后,再没有像宋朝时候兴旺起来了。

    注:这些传说,许多在繁昌县志上能找到根据,而且,所说的这些地名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在,按照它们的名字,都能找到实在的地方。由此可见,五华山的历史,不能说是杜撰的。

    五华山在明朝以后的情景,虽然没有赶上宋朝时期的气势,却也有一定的规模:佛寺众多,香火旺盛,闻名遐迩。只是和其他地方的古迹一样,在那过去不远的年代里几乎被毁坏殆尽。现在的五华山正在重新崛起。她的未来一定还能辉煌起来。

    史书上说:朱洪武的二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于洪武25年(1392年)病逝;他的儿子、朱洪武的孙子朱允炆被立为太孙;1398年朱洪武逝世后继位,是为明惠帝,年号建文。建文四年,朱洪武第四子燕王朱棣受削藩威胁,起兵夺取了皇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成祖夺位时,建文帝和后妃不知下落。有说**于宫中,也有说出逃后入了佛门。至今惠帝和后妃的下落仍无结论,是明史一大疑案。按:五华山的“隐龙”,若设为朱标比较合理:朱标出家后,作为皇家的正史不会记载;而为掩世人耳目,宣称他死亡,是在意料中;若说是明惠帝,似乎也符合史实;可是,没有这方面的传说,不敢妄论。

    2004年6月12日整理

    杨汉荣谈五华山:

    五峰概况

    桂月峰,解放前是平铺汪道玉的山,所以现在当地人叫他“汪道玉山”。东南有个方家涝,曾经有个不小的村庄,住过不少人。山的东边没什么大的山了,西边有个宿猿洞;宿猿洞下是喷银泉;西北是响水洞;东南隔山有磨鹰石。西边的大山是行道峰。与行道峰中间的矮山,叫灰山头。为什么叫灰山头呢是因为那山头上,有许多灰一样的东西,这也是五华山的神奇之一。

    行道峰:又叫团山。曾经开垦种过庄稼,现在还有石头码的一层层的地形。山上有个神仙洞,洞里空间有两间房子大小。行道峰西南是紫气峰。

    紫气峰:东北接着行道峰,由北向南延伸。是五座山峰中唯一南北方向行走的山。山上怪石嶙峋,荆棘丛生,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山上有三个天锅宕,分别叫一宕、二宕和三宕。所谓天锅,实际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圆形地。三宕最高,在山顶上,也最大,有两三亩地;二宕、三宕相继往山下来。二宕约亩把地大,三宕更小。紫气峰的南边是碧宵峰。

    碧销峰:是五华山的主峰,海拔279米,山顶上是望江坨,站在上面,可以眺望长江。也是现在五华山佛教建筑的主要地方。峰下有石阶从东贯穿到西。沿途有隐静寺,观音庵、正殿等主要寺庙,山上有五猖庙、龙王寺、龙王庙和龙王井。正殿的吃用水,都从龙王井引入。一路上有灵龟、神牛脚印、地藏王脚印、青狮、白像等胜迹。沿着石阶往西,可以达到峨山乡的石壁山姚家和鹤林王家,而进入像形。碧霄峰东,是鸣磬峰。

    鸣磬峰:在高大的碧霄峰东,显得小得多。据传,李太白《咏阴静寺》的诗刻在上面,可是,我们寻找了多次,静没有发现。

    鸣磬峰以东是拜台山,山不大,也还平缓。因为站在它上面可以很方便地向着太子坟祈拜,故名“拜台山”。拜台山以外,都是一些不出名的小山了。

    姚有源谈五华山:

    原来到五华山寺庙的路

    在水库没修建之前,从东南方向来上五华山寺庙的人们,需经过太子坟对面沿山涧沟的石板路。

    到了鸣磬峰下,由于山坡比较陡峻,山下不能行走,则修了小桥,渡给涧沟上五华山来,这横跨涧沟的第一座小桥,就叫虎溪桥。步过虎溪桥再过龙溪桥还是回到了涧沟南边,便是隐静寺了。

    水库修好后,人们从东南方向上五华山来,需绕着水库大坝。改革开放后修了土公路,2006年又铺了水泥路,这样才有了现在一车到隐静寺的阳光大道。

    太子坟的方位

    水库没建以前,来五华山寺庙,大路是在水库里的涧沟边的大路上。太子坟的位置在桂月峰下,水库水下的东北角处,与对面的小山相望。因此,对面的小山叫做“拜台山”。

    虎溪桥

    虎溪桥又名“无灰桥”。因为构造它的石材是石匠事先做好了榫头,一块石料套在一块石料建筑起来,没有用诸如“糯米稀”之类的粘着物。它的位置在现在的龙溪桥下游约一百米处,在建水库时已经被拆除,石料做水库用了。它的位置,现在淹没在水库里。

    龙溪桥

    龙溪桥的位置,是现在从水泥公路上下来,进入寺庙区所经过的一座小桥。它横跨涧沟,供人们通过。它的本来建筑,在建造水库时已经被拆除,石料在水库上用了。现在的简易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

    隐静寺

    隐静寺这里地域开阔。在这里可以一览五华水库和神奇的五座山峰。隐静寺是五华山最早的寺庙,也是现在保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庙宇。

    五华水库

    五华水库,位置在盘松盖以上。上五华寺庙的人,过了盘松盖不远,就进入水库的跑洪道。这跑洪道也是上五华寺庙的一小段公路。

    五华山水库,建于特殊时期中学大寨的时期。具体是1966年开工,1975年建成。面积,水库底部占去了耕地水田老亩七亩七分,合市亩约12.8亩。积水(水源来处)最大面积1.34平方公里,合2040市亩;库容48万立方米,水利库容37.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2万亩。大坝高程19.5米,坝顶长度180米。

    水库的建成不仅为下游农业生产做到了旱涝保收,也增添了五华山的风景点。可是,为了修建水库,也湮灭了一些古迹。目前,太子坟和虎溪桥都被淹没在水库里。

    刘章富谈五华山

    五华正殿山上的石头为什么是裂开的

    ——金牛、灵龟和金人

    地藏王在五华山讲解佛经,感动着四方生灵。远在大湖的大乌龟知道了这件事,也决心要来聆听。这天,它半夜三更就动了身,往正殿爬来。它费了周身的力气,总算爬到了正殿跟前,已经听得见殿里钟响鼓鸣,不禁高兴的想着:“我终于能听到地藏王的宝经了。”

    山下住着一户姓金的人家,家中有头耕牛,听说地藏王在山上讲经,早就想来聆听,因此,一有机会总是往正殿上跑。可是,这些天主人金家农事很忙,天天要它耕田耙地,它急得像猫抓心似的不安。这天金家小子正在用它耙地,忽然觉得内急,将牛停在了地头,到隐蔽的地方方便去了。这耕牛歇了下来,以为得到了有利的机会,不顾肩上还背着铁耙,急急忙忙地向正殿奔来。在快到正殿时,它听到了钟鼓鸣响,兴奋异常,只顾抬头奔跑,没有顾及脚下,更没有在意还有正在往正殿赶来的乌龟。无意之下,一脚踏在了乌龟背上,因为赶路,脚步踏的很实,竟将灵龟的头踩得翘了起来。从此,乌龟就化成了石头,翘着**,背上留下了深深的耕牛的脚印,停留在路当中。

    金家小子方便过后发现跑掉了耕牛,联系它老是想上正殿的行为,料想它肯定上正殿听经来了。于是直接往正殿找来。快到正殿的路上,见一只大乌龟的背上有一只深深的牛脚洞,又见这乌**翘在路上,就知道是他的耕牛所为。于是,他将正在静听佛经的耕牛牵了出来,训斥道:“你这个孽畜,有什么德性配来听经?那乌龟好不容易爬到这里,想来也是为了听经,是个有灵性的乌龟。竟被你一脚踏死,你残暴无德,还听什么佛经!”说着举起鞭子,狠狠地抽打着耕牛。耕牛负痛不过,挣掉金家小子手中的鼻绳,拖着铁耙,在五华山上狂奔起来。把好端端的五华山的山体,到处都耙得深深的耙齿切口。

    如今离正殿不远的路中,翘着的乌**,被人们称为“灵龟石”,那灵龟的身上还有一个深深的牛脚洞;而五华山的山体上,到处都是铁耙耙出的裂开的切口,就是这个由来。

    因为这用牛的小子姓金,所以,后来人们都说“金人鞭金牛,金牛拖金耙,踩死了灵龟;还拖着金耙,划开了五华山上的石头”。

    刘章富口述,二○○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整理

    盘上盖①

    “盘上盖”是学屋与寺冲相连的一片山地的名称。

    本来,这里是一片松树林,其中有一棵盘松,树龄最老,树体也最高大。它虬枝劲节,树冠宛如一把大伞,盘于空中,白天乍看,犹如一片乌云盖在树顶上,非常漂亮,也很有名气。因此,人们叫这里是“盘松盖”。

    五华山是古老的佛教胜地,也是地藏王菩萨首先打坐的地方。当年,许多生灵都到这里来聆听地藏王讲解佛经,传授佛法。这其中有个妖怪,人们不知道它是什么妖怪,它也想修行,天天都到正殿来听经。听过经后,就来到盘松上休息。因为它是来听经的,所以虽然是妖怪,却没听说它做过什么坏事,更没听说它残害过生灵。但是,人们老是看见它来往于正殿,歇宿在盘松上,又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就胡乱地叫它是“盘松怪”。

    现在,“盘上盖”这个地方,正确的名称应该是“盘松盖”或者是“盘松怪”。可是,人们都叫它为“盘上盖”了,也只好一切随缘,就算它是“盘上盖”吧,不必再更改它了。

    ①又有一种说法:盘上盖本来是“盘松间”,是说这地方是盘松之间。因为当地人口语“间”和“干”同音,把盘松间说成了“盘松干”,时间久了,引入文字时,便成了“盘上盖”。

    王玉来谈隐龙桥

    隐龙桥

    隐龙桥在繁昌县平铺镇山河村村部往北的第一座山河桥西边。桥的西南五十米处,是山河村原民兵营长王玉来的家,王今年六十九岁。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到他家做客。闲聊中,他谈到了隐龙桥曾经热闹非凡的往事。

    南京到屯溪的铺路,经过新林到平铺路段时,一条涧沟由西向东,将茶冲的山水引向河广湖,横向切断了这条路。为了行路,人们在这涧沟上修了一座石桥。石桥近三米宽,三米多长。当年朱洪武在南京造好城墙后,带着太子即他的儿子观看。他造城墙目的,是想保他江山永远牢固。信服吉祥的朱洪武希望太子在观看新城墙时,能讲些吉利顺祥的好话。可是,当他询问太子对新城墙的感受时,太子却说:“城墙造得好虽好,就怕紫金山上架大炮。”因为他造的城墙没有把紫金山包括在内,而南京城是紧靠紫金山建设的,城墙再高,当然高不过紫金山,所以,太子说的也在情理。可是,这样却触犯了朱洪武心中大忌,认为这“东西”不是继承国运的材料,应该及早除掉。于是,买了个橘子叫太子吃了,并叫他先回皇宫。太子回宫后,马氏娘娘问明了情况,知道朱洪武回宫后就要将太子“剥皮抽筋”,予以杀害,于是叫太子赶快逃命。太子出逃后,朱洪武便派出一千御林军追赶。太子为了活命,直接往五华山逃来,想在五华山当和尚。因为当了和尚就是出家,而出了家的人,犯了国法可以不予追究。当他逃到山河(当时叫马头街)涧沟桥上时,御林军也追到了,眼见得无路可逃。情急之下,他从路上来到桥下,要借小桥隐身。御林军也看见前面不远有个赶路的人,似乎就是太子;眨眼间不见了人影,也以为他躲到了桥下。当即派了个小兵到桥下观看。小兵看过以后汇报说:“桥下只有密密的蜘蛛网,没有太子。”追兵头目当然明白,这样的小桥,如果真的藏了个人,会一目了然。何况蜘蛛网还在,分明不会藏在这里。于是命令部队,快马加鞭向五华山赶来。

    五华山当时是中国有名的佛教胜地,和尚众多。正因为人多混杂,品行道德良莠不一。因此,主持长老对五华山的安危非常担心,生怕哪个捣蛋鬼闯祸,危害庙堂。现在听到报告说,众多军队向五华山奔来,以为是哪位不守规矩的和尚真的触犯了国法,这些军队是来剿灭庙堂的。于是,马上将庙里的资金尽行分发,解散和尚,叫大家赶快逃命;他自己也随即放火烧掉了所有庙堂。

    追兵到了五华山时,见到的是一片焦土,没找到太子,只好无功而返。太子到了五华山时,见到的是一片废墟,不仅伤心,而且绝望:此乃老天绝我性命也——我远自京城逃命至此,以为能够出家,苟延残喘;岂知此处竟然没有了庙堂!他长叹了口气,一屁股跌坐在废墟的庙基前,将那地方跌出了个大宕窝!之后他死在了五华山,埋在五华山里,现在那里还有座“太子坟”。

    这座无名小石桥,因为隐匿过太子,从那以后,便被人们称做“隐龙桥”;离桥五十米的小山,被称做“撵子山”(即朱洪武派兵撵他儿子,撵到这里,就“撵不见了”的意思)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这么叫着。

    解放前四五年,那年夏季干旱,隐龙桥下游农田灌溉困难。附近农民头十个人疏浚流向隐龙桥的这条涧沟,以便让上游的水能顺利流下来。当疏浚到隐龙桥下时,见朝五华山方向的桥洞横楣上,水迹浸泡过的地方,有个图像。仔细看看,像是塑出来的菩萨像。这像的头部直径约一尺,以下是半身像,直达桥洞之上。这班农民结合隐龙桥的传说,对这图像祈祷说:“你是不是菩萨啊?你要真是菩萨,请你保佑在三天以内下场大雨。我们给你烧香,给你传名。”果然三天里就下起了大雨。

    当时农民多灾多难,也很迷信,对菩萨不打诳语。见真下了雨,就向这水迹似的佛像磕头、烧香。附近有灾有难的人听说这里有个菩萨,也来向隐龙桥祈祷。平铺有一位妇女,嘴巴上生了个肿毒,在这里烧香,在桥下舀了些水回家洗涤,居然将那肿毒洗得掉下一块骨头来;以后,就痊愈了,只不过嘴巴歪了一点。这个人没几年还活在世上。还有个人,因为男女关系,被人戳了十二刀,鼻子被割得挂着。他家里人也来烧香磕头,代他求乞,舀水回家洗涤,居然也洗好了。这样,大家都说“隐龙菩萨显灵”,名声大震。来烧香磕头的人多得很。渐渐的,很远的地方也有人专程前来求乞,有南京方向也有徽州方向的;其中有坐轿的也有骑马的。当时拦桥建了个房子,像亭子一样,四周没墙,先是盖的草,后来还盖上了瓦。桥下菩萨像面前拦涧沟挡了三块木板,供人们磕头祈祷;从桥上到桥下的旁边放着一口大锅,算是香炉。香客们的大香小香,直接往大锅里香堆上扔。这些香大的有半人高,还有吊香、大盘香用竹篙子悬着烧,前后延续约一里路,一天到晚香烟缭绕。许多人送来旗杆,先两根并排一栽,后来太多了,就一根靠一根地蓬起来,一直从隐龙桥“蓬”到了撵子山边上,约五十米长的地方,都蓬起了旗杆,真是多得不可胜数。旗杆是用小松树做的,一送就是一对,三米左右长,七八寸粗,上面用小木板做个四方盒子,盒子两头各挖个圆洞,旗杆顶上还留着一撮青绿色的松毛,算是“万年长青”。有两个吹鼓手,来了香客就吹喇叭。人家丢的香钱也被他们收了。丢香钱一般是一百块两百块,也有丢一千两千的,最多的也就一万两万。当时,一百块只是现在的一分,一千块就是现在的一角,一万块才是现在的一元。可见,当时来烧香的,多是穷苦百姓。尽管这样,那吹喇叭的一天收入也不少。因为香客多,桥两头许多人在露天下做小生意。做生意的人一个接一个,就像一条街,和烧吊香的一样,也延续了一里多路长;还做了两个茶棚子,既卖茶又卖饭。这些做生意的人都能赚些钱。

    这样持续了三四年。四老爷(新四军)见太轰动了,大约不利于他们活动。一个晚上,放火烧掉了桥上的房子,香客们送的旗杆也被烧得尽光。那天烧房子时,两个吹喇叭的人吓得躲进了王玉来家的灶间里。此后,香客少多了,但是还有个拽子(手和胳膊残废的人)守在茶棚里,收点零星香钱。有天晚上,那拽子不知道怎么搞的,失火烧掉了棚子,他只好回家去了。之后,烧香磕头的人就渐渐地少了,隐龙桥还恢复了原来的清净。

    本文2362字,整理于二○○七年一月十二日

    为您导游

    ——五華山景点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当您阅读了以上的文章后,对五华山厚重的佛教文化和她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会有初步的认识了。您一定会认可:五华山佛教历史不仅悠长,而且光彩夺目。因此,对五华山会有感情了。尽管因为历史的原因,山上许多古迹已经不复存在,可是,作为“名山”,她依然没有失去应有的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我愿意做您的导游,与您一起游览五华山的名胜景点。这样,不仅会加深您旅游的兴趣,而且还会让您更加容易体会到“神奇的五华山”实在的内涵,理解其所以称之为“神奇”的了。

    总概

    五华山名胜景点名称

    地设五峰胜景和,青龙昂首顶天锅。

    青狮白像充门卫,神犊灵龟比上坡。

    雅韵悠扬响水洞,怡神养目泛粼波。

    百丈巍峨惊石壁,千寻飘渺览江沱。

    观音岩上瞻三绝,地藏塔中仰一多。三绝:指以山体自然石壁为墙、凿佛龛、雕佛像,一多:指地藏王佛塔三层四方都有地藏王像

    无意井中横木影,有心泉底识鱼梭。传说杯渡建庙时,所用木材均出自金鱼泉中,现在无意中还能看见木材的影子、现在泉流中有金鱼游动

    仙人靠背遗颅枕,和尚诵经念弥陀。

    碧霄际月压群峰,桂月晨曦别样红。传说桂月峰上有丹桂,是别具一格之桂

    鸣磬峰顶生紫气,麓溪行道叹峥嵘。

    宿猿归虎神仙洞,白像青狮奥妙中。

    金鱼卓锡喷云雾,西山凤凰吐玉泓。

    地茔太子呼天子,桥藏太子号隐龙。

    上马石墩留古迹,山门朱氏话遗踪。本来是上马踏脚用的石头,现还在上马自然村大塘拐土地庙旁

    龙溪虎溪桥不见,御书单传阁俱空。御书阁,单传阁续修于宋,火毁于明朝

    和尚冲僧皈杳远,寺冲俗化与民同。和尚冲即堰塘村民组所在地,当时是和尚聚居的地方、寺冲是是水库下学屋王家村一带的地方,当时都是寺庙

    杨汉荣诗文,方时学注释

    五峰拱合的五华山

    五华山的神奇特点,是五座山峰都在这里隆起,形成了五峰拱合的形态。于是,这五座山峰拱合着的山脚下,成了稀有的好地形。加上这里风景秀丽,景点独特,早在两千多年前晋朝的时候,佛教传人中国时,这里就有了佛教寺庙。此后,印度高僧杯渡来传播佛教时,选定了这块宝地,广建庙宇。于是,这里的佛教不断发扬光大,地藏王在九华山登坛以后,五华山便成了佛教胜地“江东第二禅林”。

    这五座山峰,人们根据它的地理位置和形状特征,分别被命名为桂月、行道、紫气、碧霄和鸣磬峰。这些名称的含义,很明显,都是有着很浓厚的佛教痕迹。剖析这些原因,我们更能了解五华山的佛教文化之悠远与厚重。

    这五座山峰的排列,站在龙溪桥上看,面向东北,顺序往西南,再向东南旋转,第一座山峰是桂月,第二座是行道峰。行道峰是五座山峰中最矮小的一座。第三座,也是最西边的山峰,是紫气峰。挨着紫气峰西南的是碧宵峰。碧宵峰是五华山最高、也是最大的山峰。他的主峰叫望江坨,海拔是279米,古称二百八十丈。279米虽然不算高海拔,可是,这里的地平面海拔也不高,它就显得挺拔而巍峩了。站在望江坨上,晴朗的天气,可以看见十多公里以外的浩淼长江。碧宵峰往东是五峰之一的鸣磬峰。鸣磬峰外边有一座小山,叫做拜台山。因为它的位置在太子坟正南面而得名。鸣磬峰与桂月峰隔着五华山山冲相望,是五峰中南北两侧最东边的山峰。

    这五座山峰,从东北围向了东南,使这里成了五峰拱合、中间共一处平地,即五座山峰的山脚都在这里的奇特地形。这便是五华山的地势所以能够著名的主要原因。

    各处景点

    ——主要根据杨汉荣先生辑录的资料撰写

    在这里,我将自告奋勇地为您游览五华山,做一番导游工作了。

    盘上盖

    这是进入五华山旅游区的第一个景点。这里虽然没有了“如云如盖”的古松,却也还郁郁葱葱。相传,地藏王在五华山讲解佛经时,有一个魔怪天天去听讲,听过以后,就到这里盘踞在松树上休息,人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因此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只见它常常盘踞在松树上,因此只叫它是“盘松怪”。时间长了,盖与怪发音相近,便叫成了“盘松盖”;又一种说法是:这里松树本来长得如云如盖,叫盘松盖是正确的;还有的说,这里因为松树成片,树冠长得如云如盖,像盘子一样盖在天上,不见天日,来到这里,其实就是来到了盘松间,这里的人“间”与“盖”发音基本相同,把盘松间叫白了,便变成了“盘松盖”。不知道什么原因,文人们将这名字写到纸上,竟将“松”写成了“上”,居然变成了截然不同的“盘上盖”了。

    相传,地藏王离开五华山时,有些恋恋不舍。曾经在这里打盘趺坐,仔细察看五华山的地形。他本来多次察看五华山只是“五龙五珠”,现在看来,实在是“十龙十珠”的地形,非常反悔已经决定离开这里。佛经上有“大神不走回头路”的说法,这样,他还是离开了五华山,上了九华山。

    站在“盘上盖”这里,设身处地,看着眼前的风景,想着这个地名的由原,很值得我们深深地玩味。

    五华山水库

    过了盘松盖,就来到了五华山水库的跑洪道里,五华山水库映入眼帘了。青山之中忽然现出碧波荡漾的水面,当然令人感觉焕然一新。站在水库大坝上,举目望着刚才来的方向,会感到居高临下,心胸豁然;举目五华山,像是屏风绿帐围在四周,处在青山绿水之中的您,会觉得格外心旷神怡。您要是游山累了,再来乏舟水上,则又会进入醒神悦目的境界。这座“学大寨”中的产物,虽然为五华山增加了景点,却也淹没了几处古迹。这主要的是太子坟和虎溪桥、五华山的碑林,等等。水库具体情况,请参阅《世说五华》中的《五华山水库》一节。

    龙溪桥

    从公路上下来,进入现在的寺庙区,所经过的第一座小石桥,便是龙溪桥了。原来的龙溪桥在建筑水库时被撤掉了,材料修筑水库用去了。现在的桥,是近年建筑起来的,没有了古色古香的味道。当年,这里还有座寺庙,叫做“降福寺”,解放前后便被毁去了。

    隐静寺

    进入五华山的寺庙区,首先迎接您的,是最古老的寺庙——隐静寺。这虽然是在南北朝的刘宋时期经杯渡手建筑过的古刹,然而眼前的隐静寺却是清代的建筑物。前后三进,有殿堂十多间。

    相传殿后岩石称观音岩,岩上雕刻着宋代佛像十多尊。目前难得寻见。

    现在“隐静禅林”木匾,以及匾上四个字,都是当代书法家程家庆先生书写并赠送的。“隐静禅林”石匾,字是鲍新民先生书写,另请人雕刻的。

    石头和尚

    隐静寺与观音庵之间的半山上,有一自然耸立的天然岩石,酷似站立诵经的和尚。被人们称为石头和尚。相传,是古代隐静寺里一位得道的和尚诵经时化身在这里了。

    观音庵

    我们再顺着盘屈折叠的山泉,沿着石片铺就的古道,这就行走在碧霄峰下了。行不多远,来到观音庵。现在的观音庵,是改革开放后建筑的。虽然有些因陋就简,却也还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这里为什么修筑了观音庵呢?相传,从前有一个书生去赶考,路经这里,走得累了,坐下来休息。无意中见水井上有一朵莲花,托着观音大士端坐在上面。书生感到好奇,于是便向观音大士祈祷起来。他去考试,果然得到了好的成绩,做了大官,之后,他便在这里修筑了观音庵——相传这个赶考的书生,便是马塘冲的陈显祖,他官做到了“州同”,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市市长的级别。

    观音庵这地方虽然局促得很,里面却有两处奇特所在。第一奇特是庵的座墙是山岩。一般的山岩都很潮湿,而这山岩下便是金鱼池,竟然干爽得如砖砌的墙。第二奇特,是在这山岩上雕刻着佛像。这两样,与其他地方相比,都是独一无二的。

    金鱼池

    观音庵后面有一处水井,迎接着高山上的泉水,终年不断。井中有成群结队的小鱼,叫做金鬣鱼。从古代便有传说,改革开放前已经绝迹,寺庙重新修建后又重新出现。人们都说,这是五华山重新走向兴旺的预兆。这种小鱼虽然很小,却非常神奇,它只能在这一个地方生活,若移至别的地方,无论如何也养不活。曾经有人把它用小瓶装着,送到安徽省生物研究所研究,却也没有研究出名堂来。

    此鱼仅二寸来长,体型线状,鳍鳞灿黄,阳光照射,金光点点;人们欣赏它时,它依然神态自若,摇尾畅游,让人爽心悦目。宋朝人杨杰曾做诗咏诵今鬣鱼道:

    岩深映碧罗,金鬣弄寒波;莫念江湖好,江湖风浪多。

    当年,杯渡在五华山修建寺庙时,所用的木头,都是从这井里出来的。所以这井也叫“木池”,寺庙修筑完工后,总管师傅无意中说:“木头够了。”这井中就再也没有木头出来了。如今的人只要没有介意,还能看到水井中漂浮着半节木头;可是,要是用心地察看,便看不见了。

    木、米、盐、酱池

    五华山的木、米、盐、酱池,是神奇的水池。相传当年杯渡在五华山广建庙宇时,所需物资都由这些池里供给。现在,除上述金鱼池外,其他诸池,都被水库淹没了。

    灵龟

    从观音庵出来,目的地就是地藏王正殿了。可是,一路的胜迹又让我们浮想联翩。眼前有一处石头,极似伸长脖子的乌**。传说,这是真正的乌龟。它为了要聆听地藏王讲解的佛经,吃够了千辛万苦,从遥远的湖滩上,用它那“爬行的速度”,爬得已经能听得到念经的声音了,却被慌忙奔来的耕牛一脚踩得伸长了脖子,永远停留在这里了!详情请参阅《世说五华*金牛、灵龟和金人》一文。

    青狮石

    地藏王名字叫金乔觉,俗名叫金守忠。他从朝鲜来到中国,曾经在许多寺庙讲解过佛经,传授佛教。他曾经计划把五华山做为自己永久的道场。因此,在这里进行过长时间的佛经讲解。佛主释迦牟尼对他在五华山讲解佛经的地方十分注重,于是派来了青狮和白像前来守护,以防不法的妖魔鬼怪的sao扰。于是,青狮和白像奉命来到正殿门口,一左一右地俯伏下来,担任着地藏王道场的守护责任。这尊石狮因为是俯伏着的,所以比较矮小。

    白像石

    白像和青狮的任务是一样的。它们忠于职守,诚诚恳恳地把守着正殿。地藏王后来认为五华山地势偏弱,不适合他做永久的道场,辞别了五华山,上了九华山。于是,这一对守护正殿的青狮白像,还忠于着它们的职守,年代久了,终于变成了岩石,成了五华山正殿的永远守护神。

    青狮白像洞

    就在青狮白像石后面,正殿前面,有一个石洞,叫“青狮白像洞”。洞口比较隐蔽,看似一条大石缝,可是里面却是深邃莫测的洞xue。早先,一位游客曾经点着蜡烛钻了进去。蜡烛燃烧完了,只好出来。一人问他里面的情况,他说:“我已经走了很远了,可是,还远远没到尽头;只是蜡烛不够,只好出来了。那里面还不知道有多深呢。”此洞xue究竟有多深,里面是什么情况,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正殿前的石壁

    地藏王从朝鲜来时,随身带着一条狗,他为其取名叫“善听”。他成佛以后,这条狗被叫做“地听”(据《西游记》)。九华山正殿有一只铜铸的狗,被人们称做“犼”,那就是“善听”的原型。

    有一天,地藏王正在他的经堂讲解佛经,忽然,听到山神土地向他耳旁说道:“法师,您的善听向南去了。”地藏王听了怕这畜生要去惹弄是非,便起身向南追去。由于他有些匆忙,下脚过重,踩塌了山脊。以至形成了现在从正殿到芝麻地西南一侧,大约三百米长的悬崖绝壁。因为石壁像刀削似的陡峭,看起来蔚为壮观。只是因为神牛的原因,这些石壁都被金耙耙得尽是耙齿切开的裂口(详细情况,请参阅金牛、灵龟和金人一文)。

    地藏王脚印

    地藏王找回了他的善听后,仍然急着众多的听经者,于是,带着善听,急急忙忙地赶回他的讲经堂。也由于脚步重了一点,从山上下来,踏上了石板路,竟然踩了个大窟窿,形状像是穿靴子的脚印。

    狗迹崂

    地藏王随身的善听,习惯于在现在的芝麻地这里大小便。它每当大小便过后,总用爪子扒土覆盖。竟然将这里扒出了一条山沟。如今人们仍然叫这山沟是“狗迹崂”;也有人叫它是“狗脚崂、狗行崂”的。

    趺座坪

    传说,地藏王在五华山传道时,参禅说经总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日子久了,竟将这块石头磨得光滑如镜。地藏王到九华山去后,僧尼们在这块石头上建筑了地藏王佛塔,又建筑了一堂大庙,把佛塔保护起来,这座庙堂,就叫做“正殿”。

    正殿

    即地藏王正殿。现在的正殿,是一九九七年落成的。虽然不够宏大,因为地处上坡,朝殿时,须拾级而上。因此,在平地上瞻仰正殿,也还蔚为壮观。殿里“总说西湖西子般,又言阳朔是婵娟。纵观九州风景地,终究不如五华山”的诗句,我今人吴鸣先生撰写的。

    仙人靠背石

    过了正殿以后,路边有一块竖起的岩石,形状酷似人们常用的靠椅。这便是当年地藏王经常休息的地方,地藏王在这块石头上留下了一个侧身坐姿的印迹。据说,经常在它上面休息,可以强身健体。

    龙王井

    龙王井又名“凤凰泉”。在正殿后西北边的山脊上。山顶上有水,而且水源宏大终年不断,不能说不又是一处奇观。目前,正殿里吃、用水,都从这里引进。井旁有庙,名叫龙王庙,传说此井与长江相通,如是才有“龙王井”之称。

    西山石壁

    龙王井西南,有陡峭的石壁,高十多米,有三四百多米长。其酷似刀斧所削,如天石嵌空,又有如屏风、如牌坊、如屋、如船之形状,险者摇摇欲坠,稳者有磐石之安。身历其境,虽有惊心动魄之感,更有旷目舒怀之意。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经有座寺庙,名叫“石壁寺”,具体位置、寺庙的规模,现在已经无从查考了。

    览江坨

    顺着龙王井往南,走在石壁以东的山道上,渐渐高攀,走过一千多米的山脊后,则攀上了五华山的主峰——碧霄峰的山顶了。这里叫做望江坨。从望江坨上鸟瞰五华山全景,以及周围的众山,都如丘如笠,使人具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晴朗的天气,举目远眺,二十里外的长江,像无尽的带子一样,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甚为壮观。看着这么壮丽的景色,您将心旷神怡,遐想联翩。这里曾经有座观音庵,也早被历史湮没了。

    天锅宕

    游览了望江坨,我们还得从原路回来,再从观音庵出发往西北,来到紫气峰上。紫气峰顶下来一点的山脉,叫做“龙山”,天锅宕就生在这里,所以有“青龙顶天锅”的说法。这里有三个大天锅宕,从下至上依次排列。最东边的称做三宕,中间的称做二宕,最西边的,也就是最上面的,称着三宕。三当最大,约两三亩面积。相传,当年寺庙多,僧尼也多,这三口锅都为庙里所用。后来发生了炊烧的小和尚失足掉进锅里,被煮化了,让同伴们吃掉了。这是佛门的悲剧,犯了佛门的大忌,这三口锅都飞走了,其中一口飞到了南陵县城北的宝塔上去了,这里只留下了三个天锅“宕”。

    归虎洞

    又称老虎洞。在天锅宕的头锅与二锅之间。洞外怪石嶙峋,荆棘丛生,藤蔓交织,遮天蔽日;山深廖静,很少有人的足迹所涉及。

    桂月观光

    看过了天锅宕,我们还回到原路上,来到桂月峰上看看。

    在桂月峰上,早上看旭日喷彩,中午可以进入白猿洞探奇;晚上欣赏朗月清辉,都会别有一番风味。

    站在桂月峰上,俯瞰山光水色,众山像是浓妆艳抹的舞女,阿娜起舞,无限妩媚;五华水库像是一颗明珠相嵌在绿色的海洋里,映着阳光或者月色,波光粼粼,格外耀眼夺目。此时,我们必定会想起当年杯渡禅师,在朗朗月光之下,趺坐在丹桂树下参禅,是何等的肃穆清雅!从前,这里有座寺庙,叫做“西庵”,如今也看不见了。

    美丽的五华山,桂月峰是最东边的一座山,它像航标一样,每天为五华山引来朝阳和初月,开创着五华山崭新的每一天!

    宿猿洞

    又称白猿洞、猴子洞。在桂月峰西北的悬崖绝壁之间。是群猴啸聚嬉戏之地,山鹰展翅亮嗓之所。如果有艺高胆大者,或者借据攀高工具,可以攀附入洞。那样,一定会猎奇更多,增添无上的雄浑之气。

    响水洞

    桂月峰与行道峰之间,有一处低矮的小山,叫灰山头。山上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洞xue,洞中流水潺潺,终年不绝。若扔进石块,如敲打锣鼓之声;对洞嚷叫,声音雄浑悦耳,环绕飘渺,人们不知道它的深远。因此,叫做响水洞。每到黄昏薄暮,成群结队的蝙蝠像潮水般往外喷飞。此情此境,格外令人惊讶。

    喷银泉

    宿猿洞下有一眼泉水,无论是旱是涝的时节,泉水喷涌不绝。这里喷出来的泉水晶莹剔透,无尘无染,像是雪白的银子,又是喷涌不歇,所以被叫做“喷银泉”。

    神仙洞府

    桂月峰西侧比较低平的山峰,叫做“行道峰”。行道峰虽然并不险峻,却有个“神仙洞府”。这个洞xue位于行道峰的西侧,里面形似房屋,从前桂月峰下的西庵僧人僧伽,常在这石洞里坐禅修道。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有人在这里躲避战祸。可见里面的环境是很适宜人类居住的。

    我们游览了这么许多名胜景点,您一定会认为,这神奇的五华山,遍山有灵气,处处是景点。说她“神奇”,真正是神奇得耐人寻味!如果您的游兴没尽,您自己还可以仔细地体会五华山上的其他景点。我是个并不称职的导游,没有给您更全面、更详细地介绍五华山的全貌。还有很多诱人的景点,您亲自来观察、体验,将会有更无穷的趣味。

    以上写成于二一三年十月三十一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