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支海民文集在线阅读 - 情到深处自然浓 读书笔记

情到深处自然浓 读书笔记

    一、不可复制的感悟

    喜欢啃书,喜欢触摸书的质感,咀嚼书的风味。

    年轻时常有一种饥饿感,博览群书。那时节只要能看到的书就拿来生吞活咽,仍然感到营养不足,常常站在邮局的报栏前把那些报纸的副刊一字不漏地看完。陈忠实老先生的短篇小说《信任》就是在人民日报的副刊上第一次刊出,迅速走红。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书的选择有了一种偏颇、甚至固执的挑剔,一本书常常拿来翻翻,就顺手丢在一边,有时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厌食症?看那些文字往往华而不实、故弄玄虚,好像一窝竭斯底里的跳蚤,总在喋喋不休地标榜它就是世界第一。大约五年前一个老教授介绍我啃完了高行健的《灵山》(中国第一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至今不为官家承认),确实受用了几年,至今仍然余香在口、回味无穷。前一段时期又断断续续啃完了一个HN女作家的散文集《嫁给XC感受颇深。

    放在面前的这本书,题目叫做《你的孩子可以上清华》,是我们洛川一个文友写的,仅仅是为了显示友好,拿起来翻翻,翻了一下就让眼睛把信息反馈给大脑,大脑激活了所有的触觉器官,好似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情绪被调动到极致。

    绝对不是故弄玄虚,也没有任何阿谀奉承,完全是出于内心,也许我孤陋寡闻,也许我阅历不够,自己认为这是我近几年来所看到的最好的一本书!

    人所处的角度不同,对每一件事物的认识都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笔者耳濡目染,感觉到所有作家的成名之作都非常感人,其所以感人,是因为真实,是因为作家写了自己生命中最感人至深的感悟,那些感悟别人没有,是作家自己的专利,别人只能欣赏而无法攀比。不善于赞美,总担心别人说你拍马屁。可是你不得不说,《你的孩子可以上清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是作家桂天富先生的专利!不相信试试,你绝对不可以仿制,也没有桂天富先生那样呕心沥血的感悟,那是一种情感的凝结,是一种对生活的历练,那些吸取了日月的精华而生成的灵性经过火的煅烧,滤去杂质,蜕变成作家自己的灵山。终于明白了佛祖为什么拈花不语,原来有些感悟只能心领而不可言传。

    二、承上启下的亲情

    那是一段打上时代烙印的回忆,镌刻在作家的心理,犹如墙上的壁画,隽永、清晰。

    移民部落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固执而自信,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言败。老一辈人离乡背井肩挑全部家当落难逃荒的原因可能出自多个方面,但是有一点不谋而合,那就是期盼子女们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因此上对子女们的管教特别严格,严格得不近情理,严格得有点荒唐,行为做事有时候专横,蛮不讲理。

    小学四年级,同桌同学的书包里有一本砖头厚的书,下课时显摆一样拿出来翻几页,又赶紧合住,装进书包里。问:“啥书?”答:“一本炼钢的书,你看不懂。”自尊心受到了挫伤,隐隐的痛。后来知道,那是一部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放学后回到家里,闷闷不乐,爹问:“咋啦?”回答:“想买一本书。”爹带我到新华书店,把那本书要过来,倒着看,问了价钱,记下了,星期天带我去挖黄芩,好像一斤黄芩卖两毛一,爹攒够钱,毫不犹豫地把那本书买回来。晚上,妈拨亮油灯,老俩口神情专注地看着我在油灯下读书。可是有一次爹竟然扇了我一个耳光,原因是,我逃学了,跟一群“烂杆子”(爹语)娃下西沟捉螃蟹。

    绝不是喧宾夺主,这是移民部落的共性。望子成龙是老一辈人执着的信念,吃再大的苦都毫无怨言,总想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塑造孩子,稍不如意就拳脚相加,长大后终于明白,父辈们的棍棒政策蕴含着一种深沉的爱,如同山的皱褶里流出来的野蜂蜜,粘稠得化不开。

    作家在描写父亲方面着墨不多,但是字字珠玑,咀嚼起来让人心理总有一种潮潮的感觉,爹爹打人时的那种姿态,“我”自己挨了打的那种委屈、甚至反叛、想走极端,一层层铺开,展现,使人如临其境,身同感受,作者没有回避,没有任何遮掩,感觉真实、亲切,那不是一般的描写,那一定是蘸着激情蘸着怀念,蘸着那guntang的刻骨铭心的爱恋,父亲的形象如同大山的雕塑,在儿子的心理永远地定格,任何时候都会在眼前显现,同样,父亲的行为哲学通过潜移默化的遗传,融入儿子们的骨骼里,脚下的步子便踏实、坦然。

    眼睛模糊起来,跳跃的字符渗出了斑竹样的霜露,生怕有人看见,匆匆地用衣服袖子擦去。

    三、难以释怀的父子情感

    公元2014年的十月,一位在SX省委当过秘书长的老兄打电话给我,要我去一所闻名遐迩的私立大学去写什么“校史”,当年64岁的我有幸在人生的旅途中第一次踏进了大学的校门。实际上那是一场误会一个笑话,一个土得掉渣的老农民不可能去给大学写校史,那场闹剧我在另外一篇文章里已经专门陈述,旧事重提的目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断送了求学、深造的机会,看见幼儿园门口挤满熙熙攘攘的家长;看见孩子们进了高考的教室,家长们焦急地在学校门外等待;看见学校发榜那天,家长们的情绪随着儿女们高考成绩的高低而起伏,有的喜极而泣;有的由于孩子成绩没有考好而发出一声深深的叹息;网络上还出现有的家长由于孩子没有考上大学而将孩子一顿暴打,孩子愤而出走的现象。心的一隅便触发出一种失落一种无法言传的感伤,岁月不可以复制,真想有那么一次机会一次体验,让我也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面对那些高考试题而奋笔疾书。

    在教育子女方面,桂先生无疑是一个成功者,成功的秘诀不在于“头悬梁锥刺股”、不在于“囊萤映雪”、不在于“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不在于“司马光砸缸、曾子杀猪”。而是千方百计地为儿子创造条件,一步步引导儿子走向成功,内种许多经验和教训就不必赘述,人生失败的原因各种各样,成功的理由也不尽相同。佩服作家驾驭语言的那种能力,能把看起来繁琐的细微小事描绘得栩栩如生,犹如细雨润土,点点滴滴沁入心扉。那的确不容易,绝非一日之功,在文字的功力和造诣方面甚至超过了路遥(个人看法,不一定要所有人认同,也没有刻意贬低路遥的意思)。但是桂先生绝对不可能像路遥那样出名,因为文化荒漠时期人们追求荒诞追求虚无。

    老毛病不改,总把胸口对准别人的枪口,还问人家:“你敢不敢?”笔者发现,桂先生的小说里边没有一个反面人物,对所有的人都普施甘霖,洒向人间都是爱。这部自传体的小说摒弃了传统小说里那种剑拔弩张的恶斗,作者像一个辛勤的耕耘者在自家的自留地里躬耕,辣子一行茄子一行,赏心悦目地盘点着自己的收获,没有愤世嫉俗、没有勾心斗角、即使一颗幼苗被风吹歪,也要小心翼翼地扶正。佛说:觑透人间冷暖事、能以廓然无圣。那需要境界、需要毅力,同时还需要一种超越一种精神。

    四、挨槌子文学、不可陷进去太深

    文学对人的选择严格得近乎苛刻,那不仅需要有下地狱的能力,还需要历练各种折磨各种打击,还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还必须像****那样经得起所有人的挑剔。

    **********结束以后靠一部短篇小说一夜成名的现象不会重演,网络小说里冒出来无数个“大神”,不清楚那些大神们在那山修炼,一个个身怀绝技刀枪不入。

    说人家干啥?还是想想自己。掩卷沉思,你从桂先生的小说里得到了什么感悟?感悟是:挨槌子文学,不可陷进去太深!还有一条感悟让人匪夷所思,就是想设立《支海民文学奖》,首先颁给“你的孩子可以上清华”!

    别笑!没有什么不可能。哪怕一瓶哇哈哈一颗泡泡糖,一个耄耋老人的心意。俯拾岁月的碎片,链接成并不完整的记忆,成功和失败在须臾之间,儿子上了清华,父亲却遭遇了一点小小的打击(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说),不去追究那些事非,世间的许多事不宜深究。可喜的是挚友没有倒下,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躬耕,可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在当今的中国没有多少市场(也许有点绝对)。文化荒漠时期没有多少人欣赏你那呦呦鹿鸣的传唱。

    不知道什么原因,对挚友削职为民有点庆幸,回想起不多的几次交往,挚友坐在他那宽大的办公桌后边的靠背椅子上,让我们之间产生了距离,中国现今社会的等级制度比封建社会更甚!现在,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谝闲,可以无所顾忌地交流,可以互致问候,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一切。

    想说一句,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