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相爷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二十六章 科举的目的

第一百二十六章 科举的目的

    PS.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别赶紧去玩,记得先投个月票。现在起-点515粉丝节享双倍月票,其他活动有送红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很快,题目纸就发下来了。

    原来,古代的科举考试卷子和题目是分开的。考生进考场的时候,会从考官那里领一叠空白卷子用来做题。至于题目,则在每场考试之前由主考拆封取出,分发下去。

    在主考官没有拆封之前,没有人知道究竟考什么。如此,可最大限度地保密,保证科举的公平性。

    等到拿到题目纸的时候,高文将其凑到灯下一看,正是《安国全军之道》。另外在《安国安军之道》下面则是一句古诗“只恐夜深花睡去。”

    《安国全军之道》这个六个字倒好理解,不过是一道策论题,叫考生说说如何整顿军备,富国强军。

    土木堡之变,太上皇帝被瓦剌人生擒活捉简直就是大明朝的奇耻大辱,新君登基之后,日思也想无不是如何打败鞑靼,一雪前耻。也因此,本期平凉府院试的主考官王大人还被朝廷派到陕西来招募兵勇。明朝对外从来不妥协,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对于瓦剌朝野都是一片喊打喊杀之声。今年的各级科举考试,像这种与军事相关的题目估计不在少数。

    在前世,高文是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只不过因为身体原因被刷了下去。对于这种相当于申论一类的东西也是手熟,拿到题目之后,只略微想了想就知道该如何着手。

    至于下面那句“只恐夜深花睡去”一句,若是你对科举考试没有个基本概念,估计会一头雾水,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其实,这是一道试帖诗。

    所谓试帖诗,就是取古人诗词中一个句子,以句子中某个平声字为韵,作一首五言八韵诗,也是八股的形式。一样有破题、承题、起讲、中股、束股……只不过你得用律诗这种形式。

    “只恐夜深花睡去”出自苏东坡诗作《海棠》,原文是: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翻译是白话文就是,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当然,原诗究竟是什么意思,同试帖诗也没有任何关系。科举考试,重形式而轻内容。选这句诗,取的不过是“花”字平音,当平水韵。

    你按照这个韵脚作诗就是了,韵脚对了,格式对了,就能过关。

    看来这场院试的第一天是策论和试帖诗,看了看天色还早,自己先前又累的厉害,高文知道自己现在的状态不是太好,索性又趴了下去,继续睡觉蓄养精神。反正有一整天的时间,到要黄昏时才交卷,不急。

    当下也管不了其他考生作得怎么样了,又继续趴了下去,这一个回笼觉睡得舒服。等到高文再次醒来,天光已经大亮,自己的双手也因为长时间被脑袋压迫,麻木得快没有知觉了。

    甩了半天,疏通血脉,高文从号舍墙角的小水桶里舀了点水倒进砚台里,慢悠悠地磨起墨来。

    一边磨,一边思索着该如何答题。

    按说,今天这场考试说起来应该是诗帖诗最难,一个现代人,胡诌两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类的朦胧诗倒也简单。可写古诗,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你得贴着韵脚,得讲究平仄对仗,只要弄错一点,这首诗就算是写废了。但在高文看来,恰恰是这试帖诗最好写。

    还是那句话,诗帖诗虽然其中有个诗字,却跟诗歌没有一文钱关系。说穿了,其实就是有韵的八股文。重格式而轻内容,只要格式对了,你就能拿高分。至于诗写得好不好,却不要紧。

    明清科举考的是八股,又是不是唐朝以诗赋取士。

    于是,高文提起笔打起了草稿。大约两个时辰,总算七拼八凑将一首几十行的试帖诗给鼓捣出来。

    写完之后,他自己先读了一遍,然后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叫什么诗,完全是两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嘛!

    而且,这首诗写得极臭,言之无物不说,还很是拗口,至于文学上的美感,却是半点也无。

    可问题是却叫人挑不出毛病来,无论是韵脚还是八股格式。

    “看来,这科举考试也不难,只要你把握到其中的关键,就算考官想将给你低分,也找不到扣分点。”

    这话说起来简单,可就有人想不到。

    所谓弄巧不如藏拙,你若是想在试帖诗中锻炼字句,展示文学才华,说不定反要坏事。从古到今,高文就没见过有人写出过脍炙人口的诗帖诗。文学是文学,考试是考试。文学讲究的是打动人心,讲究的是文字韵律和内容之美。而考试,则是冷冰冰的可以清晰判定优劣的个规则。

    自己写的这首诗虽然臭不可闻,却叫人抓不到破绽,高文也非常满意,当下就提起笔,用工整的“馆阁体”抄在卷子上。

    这道题目算是过去了,接下来就是那篇策论。

    《安国全军之道》这一题,顾名思义就是叫你说说如何让军队强大,如何让国家安康。

    高文做为一个穿越者,前世又是个狂热的军史爱好者,混了多年的论坛,这个题目对他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

    在后世军史论坛上,明朝因何而亡是永远的热门话题。论坛大拿们所写的文章也是汗牛充栋,看得人眼话缭乱。

    至于明朝因何而亡,总的来说有三个论点。

    第一个论点是,明朝之亡亡于小冰河期。自明朝天启初年开始,地球的气温大幅度降低。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北半球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到处都是饥荒,引起了社会剧烈动荡。吃不饱饭的百姓背井离乡,四处流窜,最后竟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第二个论点是,明朝之亡亡于财政破产。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这本是一个善政,在他做首辅期间,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可因为在实施新法的时候,手段实在激烈,得罪了大地主和大官僚集团。在他死后,新法尽废。到崇祯年时,皇帝被大臣忽悠,更是直接免除了商业税和矿产税等几个主要的税源。没有稳定的税收,加上土地大量兼并,国家能够收上去的钱越来越少。一遇到国内的农民战争和辽东后清的挑战,自然束手无策。打仗打的是后勤,打得钱粮,没有钱,自然是万世俱休。/

    第三个论点,明朝之亡,亡于体制。特别是实行了两百多年的卫所军户制度。那些军户因为户口限制,一生下来就去当兵。而军官则视军户为私产、奴仆,更多的时候是让他们给自己种地谋利,而不是训练。很多士兵种了一辈子地,连刀枪都没有碰过。这样的士兵上了战场,能有战斗力才见鬼了。

    今日策论的这个题目要想作好,不外是将这三个论点照搬过来,却也简单。

    想到这里,高文提笔开始打草稿,可写不了两个字,心中突然一凛,暗想:不对,不能这么写。否则,这场考试我高文只怕就要名落孙山了。

    没错,如果这么写,已是朝廷阁老个六部尚书进宫觐见皇帝时的君臣诏对。别说是我,就拿这考场中的考生来说,不过是一群没有功名的童生。这种军国大事,岂能乱写乱说。而且,主考官出这个题目,并不是想在卷子里找个富国强兵之法。

    在这个时代,受到了资讯条件的限制,即便是读书人,大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对俗务一窍不通的书呆子。

    他们又懂得什么治国的手段?

    后人依照这一点看来,觉得科举并不是选拔人才的好的制度。尤其是在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更有无数人将科举制度批驳得体无完肤,彻底挂上历史的耻辱柱——你就算八股文章作得再好,遇到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又管得了什么用?

    不过,在高文看来,科举考试并不是让你用八股治国,而是将一批有文化,有执行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茫茫人海中筛选出来。十年寒窗苦读下来,又能在考场上折枝夺桂之人,无论是心志还是智力上都应该是人尖子。

    而科举考试之后,得了进士功名的读书人成绩好的还得进翰林院学习治国之道,成绩差一些的则要放在各部院观政,实习期满,考核合格之后才会放出去做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国家才开始补全读书人的行政能力,量才为用。

    所以说,无论是八股文、试帖诗还是策论,考的不过是你的文化素质。至于你的行政能力、政治眼光什么的,对不起,本考官没有兴趣。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这次起-点515粉丝节的作家荣耀堂和作品总选举,希望都能支持一把。另外粉丝节还有些红包礼包的,领一领,把订阅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