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三章 天下大乱
林逸下令,各路人马迎战十节度使,说是迎战十路大军,但以梁山泊如今的兵力,只能对付其中的数路大军罢了。 第一路兵马,由新近降将卢俊义率领,又有霹雳火秦明、托塔天王晁盖、镇三山黄信、美髯公朱仝、九纹龙史进等等马军将领,率马军三千,去截那中山安平节度使张开。 第二路兵马,由大刀关胜率领,又有丑郡马宣赞、井木犴郝思文、百胜将军韩滔、天目将彭屺等等马军将领,率马军三千,去截那陇西汉阳节度使李从吉。 第三路兵马,由豹子头林冲亲率,又有双鞭呼延灼、青面兽杨志、病尉迟孙立、火眼狻猊邓飞、锦毛虎燕顺等等马军将领,率马军三千,去截那琅琊彭城节度使项元镇。 三路兵马,虽只有三千之数,但都是骑兵,来去如风,又有多名骁勇善战的猛将,足以与那三路节度使的各一万大军一战。这也是梁山泊马军不足,否则还可以多派出几路军马。 与童贯十万官兵一战,虽又缴获了不少战马,且梁山也开始由“金毛犬”段景住这位以盗马为生的头领,做起了战马买卖,但马军的训练也是需要时间的。 梁山泊的马军,也仅有一万有余。三路兵马出征,林逸与宁可可又亲自率军,在济州城附近以逸待劳,等待着其中几路节度使大军的到来。 大战将起时,天下却又传出了一个个惊人的消息! 江南方腊造反! 河一北田虎造反! 准西王庆造反! 像是商量好的一样,先是江南方腊率众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以头巾区别等级,从红巾往上分六等。 义军无弓箭、盔甲,只以鬼神那些隐秘难测的事互相煽动,烧房舍,掠金帛子女,诱逼良民加入起义军。人们安于太平,不识兵革,听到金鼓声就束手听命,不到十天就有数万人参加义军,打败并杀死宋将蔡遵。 方腊大军很快攻占青溪,又攻占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杀死郡守彭汝方。北面横扫新城、桐庐、富阳各县,进逼杭州。 杭州郡守弃城逃走,义军占领杭州,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放火烧了数日,死者不计其数。义军凡是抓住宋的官吏,定要割其rou,断其体,取其肺肠,或者熬成膏油,乱箭穿身,用各种办法折磨他们,讨还血债,以解心头恨。 短短时间内,方腊大军就扩大至数十万之巨,攻城拔寨,更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与此同时,河一北田虎也反了,田虎原是威胜州沁源县一个猎户,有膂力,熟武艺,专一交结恶少。本处万山环列,易于哨聚。又值水旱频仍,民穷财尽,人心思乱。 田虎乘机纠集亡命,捏造妖言,煽惑愚民,侵州夺县,官兵不敢当其锋,占据了威胜、汾阳、昭德、晋宁、盖州等五州五十六县。 田虎就汾阳起造宫殿,伪设文武官僚,内相外将,独霸一方,自称晋王。兵精将猛,山川险峻。 另外,又有准西王庆造反,占据淮西为王,拥八座军州,有八十六县之地。 天下大乱! 说起来,这些事情还与林逸有些关系,若不是梁山泊与朝廷大军数次作战,连战连胜,声势浩大,让这些巨寇看到机会,也不会同时揭竿而起。 如今朝廷兵马,除却那能征善战的二十多万西军,其余大部分都调来征讨梁山泊,损兵折将。所以方腊、田虎、王庆造反才如此顺利。当然,也与大宋朝廷的**、无能脱不了干系。 得到消息后,林逸与宁可可也有些愕然,看样子,按照这么个节奏展下去,大宋朝廷已是危在旦夕,眼看着就要完蛋了! 这也与他们把梁山泊展的太过迅、强大也有关系。在原本的轨迹中,宋江可是率领一百单八将以及梁山人马,归顺了朝廷,与方腊、田虎、王庆各自作战来着。 田虎与王庆还好说一些,但征讨方腊,梁山一百单八将折损大半,令人叹息。 方腊此人,他们也是知晓的,极有手段,深得人心,有较强的组织才能,自身又出身贫苦,所以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他还参与传教,吸收了大批教徒,这些人后来成为起义军的骨干力量。
只是此人虽有较强的组织才能,却缺乏管理才能,致使起义军盲目壮大,数量虽多,却多是乌合之众。 所以,起义军先胜后败,很快就被镇压,并没有改变宋朝的**政策。但也对大宋的国力有了极大的削弱,这也是导致宋朝后来败给辽金的原因之一。 现如今,方腊谋反,大宋朝堂上,天子与群臣大惊,当即调派西军十五万,前往征讨方腊。 另外,又有邻国大辽、西夏等,趁宋朝大乱,变得跃跃欲试起来。令大宋朝内忧外患,处于风雨飘零之中。 这个时候的梁山军马,才刚刚与高俅所调的十路节度使交上了手。 先是卢俊义率军,截住了那中山安平节度使张开。作为绿林出身,建功立业,混到如今位置的张开,也是一员猛将,麾下也有几员悍将。 但与卢俊义相比,不论是张开还是其麾下悍将,都逊色许多。张开只与卢俊义斗了二十多个回合,便落入下风,麾下将领来救,被秦明、晁盖、朱仝、史进等将截住,捉对厮杀。 最终,张开与麾下将领被斩,卢俊义率骑兵冲杀,大获全胜。 再有第二路兵马,大刀关胜,截住了那陇西汉阳节度使李从吉。关胜刀斩李从吉,与宣赞、郝思文、韩滔、彭屺等将率军冲杀,大获全胜。 又有第三路兵马,林冲、呼延灼、杨志、孙立等人建功,大败那琅琊彭城节度使项元镇。 再有距离济州四十余里处,有一个地方,名曰凤尾坡,坡下一座大林。林逸与宁可可率一千马军,一万歩军,驻军埋伏于此。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