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周鼎记在线阅读 - 第八十章 太史局中

第八十章 太史局中

    安和在房间里翻身倒立,头部向后一仰,轻而易举地头部就贴向双腿,甚至脑袋能从跨下伸到前方。

    一般人突然转身换向的时候,身体由于各种桎梏,所以会很困难,很容易就造成扭伤的情况。

    但是安和现在就不会了。

    他很兴奋,老顽童似地不断地变换着各种姿式,哪姿式的难度,就算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体cao运动员,也不过如此。

    又做几次,原来的痛感消失了,代之而来的骨头深处传递出的一种痒到极致的感觉。

    痛可以忍受,但这种痒实在难捱,安和几乎有点忍受不了了。

    想挠却又挠不到,恨不得将骨头劈开砸碎了。

    每当做动作的时候,这种奇痒的感觉就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身骨头暖洋洋的,就好像被热水侵泡一般,无比舒服。

    只要自己的动作一停下来,哪奇痒就会重新袭来,不得不又重做几次,好在在他做到浑身汗流浃背时,哪种奇痒的感觉逐渐消失。

    安和用毛巾擦了擦身上的汗,再用水洗,发现盆里的水漆黑如墨,以前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也见怪不怪,只是感觉这次比原来排出来的污垢更多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安和发现自己好象又比原来长高了几公分,心情很爽,自己虽然是十六岁的年龄,身高已超出了二等残废的范畴了。

    今天闲来无事,安和想去自己的供职的太史局看看,但不知道太史局在那里,就求教于尉迟循寂,尉迟循寂告诉他,太史局位于宫城西部含光门东侧。

    安和从永兴坊往西经景风门,穿过安上门街,承天门街,到达含光门街,进了半个多时辰,才走到位于含光门街东侧的太史局。

    安和看了看,太史局门口立着两尊比狗大不了多少的石狮子,比自己路过司农寺门口的哪两只石狮子整整小了一倍。

    不高的门楼上有太宗李世民亲笔题就的“太史局”三个大字的牌匾,由于时间较久,牌匾上的红漆已经脱落,能清晰地看出牌匾由楠木所制。

    太史局偌大的院子连个守门的也没有。

    安和走了进去,院子倒也不小,有一两亩地的样子,八间主房,由屋顶多处破损的琉璃瓦可以看出,盖得时间不会太短。

    一个两丈多高的台子筑在院子的东部,在整个略显低矮的建筑中显得有点突兀,走近的才发现,上面题有三个字“观星台”。

    观星台下面盖有一间小房子,房子没有窗帘,隔着窗子,安和看到一个类似于地球仪的铜质圆球状的东西放在一个铁制的架子上。

    子午环、地平环、外赤道环,二十八宿、经纬三百六十五度在上面标的一清二楚,安和看了有点心惊,没想到唐代竟能制出如此精密的天体仪,这定是《资治通鉴》记载的由李淳风制造设计的浑仪无疑了。

    仔细一看,这东西的顶部用小楷写着贞观七年制,进一步证实了安和的想法,《资治通鉴》上记载的浑仪就是在贞观七年制成的。

    院子中央是个花坛,里面种有月季,玫瑰、芍药等花,由于不常浇水,叶子显得毫无生机,芍药花开得比正常的月季花还小,月季花就只有铜钱哪么大了。

    十多间房子,只有两间房门开着,安和走进其中的一个房间,里面有几个身着九品官服的将仕郎没事在哪闲聊天,每人手各端一个杯子。还有两个一边喝茶,一边看书。

    安和心想:这作风,和现代公务员没什么区别啊!典型的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此时的太史位高权重。

    隋改称太史监,唐改称太史局,职责有所下降,仅掌管推算历法,观看天象,有时研究些算理,已经沦为纯粹的清水衙门了。

    唐代甚至连太史令也懒得正式任命人了,多年来,一直由礼部尚书许敬宗兼任。

    礼部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许敬宗平时政务繁忙,多数在礼部办公,对太史局几乎不闻,许敬宗虽然文采斐然,但对天文,历法并不太精通,平时大事,小事几乎都交给了李淳风处理,一来二去,这李淳风就成了这太史局名义上的管事人了。

    要说李淳风也是个大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星象、占卜,放眼整个大唐无出其右者。

    他与和袁天罡私下写了一本《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有一次他对太宗李世民说:

    “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唐三世以后,武代李兴,现此人已在陛下宫中,为亲属,自今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既成矣。”

    李世民怕他泄露太多的天机,就让他切勿多言此事,这是因为帝王对于术数,向来是有一种又敬又怕的情结。一方面指望自己长生不老,江山万年,另一方面又担心别人窥探秘密,损及自己利益。

    太宗李世民对他有了忌心,虽然让他供职太史局,十几年来,仍是一个六品的小官,李世民宁肯让许敬宗兼职太史令也不肯委职于他。

    这太史局除了几个品级将仕郎常来办公外,平时很少有人前来,屋内的几个人看来了一个少年郎,还以为他走错门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将仕郎站起来对安和说:

    “嗨,少年郎,这是太史局,你走错地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