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认亲
王娘子和大娘几人洗洗漱漱,把自己整理的清清凉凉,把孩子也收拾妥妥当当,这才带着孩子们去小虎家。 二丫并不善于与陌生人交谈,只好学着大伯娘的样子,给坐在女桌的妇人们不停的夹菜。 坐在桌子上沿的大娘最先发出问话:“娘子夫家贵姓?” 二丫放下公用筷子,笑着回道:“夫家免贵姓王,大娘贵姓?你们可都是一家子?” 大娘为二丫介绍着桌子上的几人,“老妇我免贵姓关!夫家姓施,这位是我儿媳,姓宋,这位是我孙媳,也姓关,是我娘家人。 这位是和我们同村,夫家姓付,娘家姓王。他男人不是个东西,逃难路上带着别的女人走了,丢下她们孤儿寡母。 半道上她不想过江,就想着沿着你们庄子的那条河上来,我们劝不住,只好跟着走,没想到,这就跟对了!” 大娘说着,就抹着眼泪哭起来。 施家儿媳,忙劝着婆婆:“娘!您看您,我们这不是挺过来了吗?!高兴的事,您哭什么!” 施大娘抹着眼泪点头,“哎!不哭!不哭了!就是想想害怕!差点就没挺过去!好险嘞!” 二丫岔开话题:“大娘,你们哪里人士?” 施大娘忙着擦干眼泪,回答二丫:“我们祖籍是顺德府,后来,因为朝廷迁移人口,我们就迁移到西北阳泉。” 二丫也不知道哪对哪,只好“哦!”一声,算是知道了。 王娘子估计跟二丫差不多,不怎么爱说话。只闷闷的喂饭给狗蛋吃,狗蛋已经摇头不吃了。她还在喂。 施大娘在一边小声的提醒她:“王娘子!你自己吃吧,狗蛋已经吃饱了。你别在喂他了。” 王娘子这才拿起二丫给众人准备的小布巾,给狗蛋擦嘴,然后就放他下去玩去,自己这才吃饭。 二丫作为主人,总要主动说话,就拿勺子舀起一大块豆腐给王娘子。一边说着:“现在天干。也没有什么蔬菜可吃,只有这豆腐还勉勉强强的算个素菜。你吃一块,解解咸味。” 王娘子习惯性的想让。忽然想起这是在人家做客呢,就赶紧的接住,嘴里客气的谢着。 这两家人就算是安定了下来,王娘子的儿子狗蛋。施大娘的大重孙子狗剩,小重孙子二狗子。三小子跟着庄子里的孩子们玩疯了。 大人们也没什么事可做,因为二丫怕过了十月末,小河又要干枯,就没有再种植。只是想着法子种了一些长得快。及时吃的蔬菜。 什么鸡毛菜、茼蒿、芫荽、菠菜一类的。幸好夏天的时候,自己家在麦地边上种了两泷辣椒,要不然就更没有自己可吃的菜了。 鸡毛菜可以说是跟着虫子赛跑。刚刚长出来没有两寸长,二丫就拔回来烧鸡蛋汤吃。再等一两天。那就对不起了,全成了虫子的口中食。 十二月头上,庄子里又来了一队,上百人的逃难队伍,而且人家还是有目标的直奔而来。 这一次,太爷爷坚决没有让他们住进庄子里,而是给了木料和山草,让他们自己在河对面的树林子里,搭建茅屋暂住。 在后来的交谈中才知道,一切真的都是天意。 这次来的逃难队伍,实际是王娘子的娘家人,当初他们是前后脚往渡江口去。 王娘子的娘,听说女婿丢下女儿和外孙,自己带着别的女人逃荒去了,直气得两眼翻白。… 后又听说女儿带着外孙,自寻死路的向西逃荒。当时就疯了,非要一大家子一起跟上。 男人们比较理智,没有搭理她的发疯,继续向前走。 王娘子的娘,实在放心不下,就想着一路过去看看,要是能追上,就把她带回来。 要是女儿不幸,死在了路上,也有个收尸的人。 王娘子娘家有跑商的人,一路上的准备比较充足,虽然不是吃的很好、很饱,但是至少不需要靠乞讨才能生存。 王娘子的娘,自己贴了二十多个大烧饼带上,又让小儿子背一个小锅跟着。顺着河床一路追着王娘子他们就上来了。 追到王家庄子,就听说自家女儿、外孙、还有施家的一大家子,都被留了下来。 又在附近村庄打听,知道王家庄子富足,不缺水不缺粮,当时就起了心思,要留在这里。 随即回头,要是能够追上族人,就带着他们一起回来投靠,要是追不上,就自己带着儿子回来。 好在家族其他人虽然不赞成她去追女儿,但是也没有丢下她们母子,独自过江。 都还停留在江边等候她们。 王娘子的娘追上族人,还没有机会说话,就被劈头一顿责骂。 “就你有闺女,别人就没有了?你这样要害死多少人,知不知道? 现在一路上,粮食越来越贵,越来越不好买,我们还要在这儿白白空留这么多天,就为了等你们两个。 如果因为这次的耽搁,我们的银钱维持不到去海边,你会害死多少人,知道吗?” 王娘子的娘也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厚着脸皮任由族老责骂。 见族老骂的差不多了,就大着胆子跟族老说:“祖爷爷!有件事我想跟您说说,您给拿个主意。” “说吧!快点,我们还要赶路!” 王娘子的娘,压低声音,道:“祖爷爷!是这样的,我发现那收留我家丫头的村庄有水有粮,据说他们两三年的粮食都因为价贱留着没有卖。 而且听说他们那一片的粮食都是高产,家家富足。我就想着我们是不是可以过去投奔?!” 祖爷爷一手缕着胡须,一边皱着眉头,说道:“就是他们有粮,我们这么多的人。又能维持多久?再说了,你敢保证,他们就愿意收留我们?” “祖爷爷!说不定过不了多久这旱灾就过去了呢。 还有!他们那儿今年还种麦子了,我看到他们刚刚割过不久的麦茬子。 再说了,实在不行,到时候我们再接着过江到海边去,也不是不行。 他们会不会留我们。我不知道。可我就是想过去碰碰运气!” 祖爷爷也没有了主见,现在沿路粮价越来越高,原本准备的银钱。已经不能维持他们到海边。 一路乞讨,就更不容易了,这么多人,愿意给的。不一定给得起,给得起的很少有人愿意给。 祖爷爷招聚几个家主。一起商量了一下,就都想着过去看看,碰碰运气。 实在不行,就分散开。一路乞讨到海边。 于是一百多号人,就这么浩浩荡荡的顺着河床直接奔着王家庄子就过来了。 不过,这还不是最戏剧的。 这个逃荒的队伍是一大家族。是在江边时,自愿留下来。等候王娘子的娘和弟弟,一起过江的同一家族人。 他们忙完茅草屋,安定了下来。… 这家子的祖爷爷,就要给收留他们的王家庄人道谢,找到王家族老太爷爷,两人就坐下聊了起来。 聊着聊着那个和谐词(高?潮)就来了。 “老弟!你家前辈逃到这儿来的,祖籍并不在这儿?”那祖爷爷带着激动和疑惑再次带着证实的口气问道。 太爷爷也是有点激动,急问:“老哥!您可是从顺德府过来的?” 那家祖爷爷,急着回到:“老哥我虽然不是从顺德府逃过来了,但是我家的祖籍,却的的确确是顺德府的。老弟,可还记得自家族谱的排辈?爷爷或者太爷爷的名字?” 太爷爷流着泪点头:“辈分我只知道明、德、义、仁、本、守,后面的就不知道了,前面的也不记得。我爷爷叫王德兴!太爷爷叫王明全。” 那祖爷爷痛哭起来,抓着太爷爷的手,激动的问着:“那你是四房的小叔祖爷爷家的重孙子,可对?” 太爷爷颤抖着手回答:“对!我行的是仁字辈,取名王仁德。您呢?” 那个祖爷爷一下子跪了下来:“侄儿本字辈,取名王本厚,本厚给叔叔磕头请安了!” 太爷爷抖动着身子,半天站不起来,大爷忙上前搀扶。太爷爷要拉王本厚起来,旁边早有人帮着搀扶着,让他坐下。 太爷爷沉了沉激动兴奋的心情,问王本厚:“我年年都有叫我家三孙子,趁着跑商的便利,打听你们。 并且还去过好几次老家那,都没有找到你们,可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王家还有几房存留?” 王本厚听到问这个,就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絮叨:“叔!我们几房头都在!一直找不到你们四房头和大房头家的三祖爷爷,太祖爷爷以为你们都没了,死的时候,都没有闭眼。 如今要是再找到大房头三祖爷爷的后辈们,太祖爷爷就可以闭眼了,我们一大家子也算是可以圆圆满满了。” 太爷爷忙打断王本厚的话,急着说:“在!在!都在!等你说完,我去把他们都招来,让你见见。” 那边祖爷爷一连声的说:“好好!这下是真的圆圆满满了。 哎!当初太祖爷爷杀了家里的鞑子以后,就带着我祖爷爷和叔祖爷爷还有妇人和孩子,照着大家当初约定好的地方,去了。 谁知大家在江边等了好几日,都没有等四叔祖爷爷和大房头的三叔祖,太祖爷爷以为他们是叫那鞑子追上给杀了,就哭着被祖爷爷和叔祖爷爷抬上了船,过了江,找了一个偏僻的山脚,落了户。 在那落脚不到没几年,就听说异族朝廷被义军反了。 太祖爷爷就想带着家人回去祖籍,谁知,义军和义军之间又打了起来,这一打就是十几年。 等到新的朝廷安稳了,我们回去的时候,那地和房子都已经被人家占了,要也要不回来,官府也不管。 我们没了去处,只好跟着官府的迁移人口,去了隔壁州府,安定了下来。 太祖爷爷刚一安定下来,就派人四处打听找你们,太祖爷爷临去世之前,什么都没有交代,只交代了一样,一定要找到你们,无论是死是活,都要有个确定的消息,方可停下不找! 我们也是为了找你们,家里专门派了人行商,好方便四处打听。 这么多年愣是一点消息都没有,家里没有人认为,你们还在!… 当初四叔祖爷爷又是怎么到了这里?怎么没有去约定好的地方?” 太爷爷叹口气,“哎!当初三爷爷和我太爷爷按照约定杀了鞑子。 就一起带着我爷爷还有太祖母,朝约定的地方去。 可是半道上,我爷爷生病,又因为太小,撑不住,太祖母就不愿意在向前跑,非要在当地,请人给我爷爷治病。 太爷爷给我爷爷看了病,抓了药,就带着人往偏僻的地方去,打算找个合适的地方安定下来。 这里也是因为鞑子杀了不少人,又有前面山上的土匪时不常的下来抢劫。 所以,这里本地人,死的死、跑的跑,荒芜的很。 我太爷爷看这儿田多,又肥,就不想再跑,带着三叔爷爷,留在这儿落户生根。 后来住了几年越发觉得好,就想去接太祖爷爷他们也过来住,结果过了江,怎么都找不到祖爷爷他们。 我太爷爷临死都懊悔,没能接太祖爷爷过来享福。” 两老头一边絮叨一边抱头痛哭,后面跟着的后辈们,有的知道内情还好,那些不知道内情的,就听在了云里雾里。 太爷爷三孙子,却在心里暗暗自责,开始几年他还能认认真真的打听,寻找,后来就不那么积极了。 很多时候,爷爷问起的时候,他都是随口说没有消息。事实是,他后来根本就没有再打听过。 之后太爷爷和那边的祖爷爷,把两家王姓人,都招聚在一起,开了王家大家族的第一次家族会议。 具体说了什么二丫不知道,即便太爷爷再看重二丫,也不可能让女人,参加家族会议。 二丫从中,知道个大概: 当初汉族人被异族残暴统治,压迫的无法忍受,就发出除夕夜杀鞑子的暗号。 杀了之后,就连夜逃往南边鞑子力量薄弱的地方安生。 王家几房在逃亡时失散,现在又相聚了,要等旱灾过去,修族谱、建祠堂、制族田等。 二丫对这些不感兴趣,所以,就没有继续关注。 虽然太爷爷有心想让那边王家人都过来庄子里住,可惜人太多,确实安排不了。 只得将老人、孩子、妇人安排过来,青壮年还得继续住在草棚子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