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苏小管家所说的数据,与李安猜测的也差不多,眼前这个稻谷去壳工坊一天能加工出来的大米,可以养活五万到十万人,而京城有几百万人,至少也需要五十家这么大的加工作坊,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而很明显多数加工坊并没有苏家的加工作坊规模大,数量自然要多一些才行,一百家水稻脱壳工坊还是有的,甚至有可能直逼二百家。 至于京城到底有多少家稻谷去壳工坊,这个只需要去相关的衙门问一声就清楚了,他们应该会有统计的,只不过,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只要知道大概的数量就行了。 研发和生产机器必然需要很多人力,但机器研发成功之后,又能够节省不少人力,从而让这部分被释放的人力可以进入新的工坊,以此来缓解京城的人力资源紧张状况,所以,研发更多的机器总不会有错,好处永远都比坏处多。 京城现在足有一二百家稻谷去壳工坊,如此庞大的规模至少解决了万余人的就业,对京城的繁荣贡献很大,而在京城除了稻谷去壳工坊之外,还有玉米等其它作物的去壳工坊,就比如玉米剥粒工坊,同样也是规模不小,解决的就业人口未必比稻谷低。 玉米是最近几年才在大唐种植的新型作物,是从美洲传过来的,也是李安开辟新大陆之后,给大唐带来最实惠的一种粮食作物之一。 红薯,玉米,土豆,这几种作物在大唐非常受欢迎,因为它们都是高产的作物,而且,对土地的肥力要求较低,耐旱性也非常优良,比大唐本土的很多作物都要好些。 红薯土豆的保存主要是地窖,或者切片晒干保存也行,而玉米的保存是直接晒干就行,不过,玉米有玉米粒和玉米棒两种保存方式,玉米棒是收获时的样子,而玉米粒则是玉米棒加工之后的产品。 玉米棒直接存储与存储玉米粒相比,自然是存储玉米粒效果更好,毕竟,粮仓也是有容积的,存储玉米粒的话,可以多存储一些,而存储玉米棒会占用过多的仓库容积,从而导致有限仓库存储的玉米粒数量较少。 此时的京城百姓,由于工作较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剥玉米粒,所以更愿意购买玉米粒,甚至是玉米粒加工之后的玉米粉或者玉米碎粒。 煮饭的时候,玉米粒是不容易煮烂的,所以,切碎之后贩卖效果更好,而摩成玉米粉之后,则可以用来烧玉米稀饭,总之,老百姓都喜欢直接购买现成的产品,而不会去购买玉米棒子,这就要去商人和种粮大户要先将收获的玉米粒加工成可以直接做饭的产品,然后才能有更好的销量。 磨玉米粉用石磨就行了,只是效率比较低下,远远不如机器的速度,而让玉米棒变成玉米粒,也是使用人工搓掉的,非常消耗人工,当然了,相比于大米这样的小颗粒作物,玉米剥粒的产量自然更高一些。 不过,加工玉米粒无法借助牲畜的力量,只能由人工进行剥粒,对人员体力的消耗比较大,干这活儿比较累,尤其是两只手最累,简直是又累又疼,若是皮肤娇嫩的人去剥玉米粒,要不了多久,手掌就会被磨破的。 除了手掌,其次就是胳膊,因为手掌用力搓的时候,手臂的用力是最大的,搓的时间长了自然是会手臂发酸的,手掌疼且手臂发酸,这是剥玉米粒必然要面临的两个最大的问题,若是不长干活的人,是受不了的。 至于京城剥玉米的人工是如何干活的,只有亲自去这样的工坊里看一眼才能知道,而李安很想去看一眼,看看剥玉米粒有多辛苦。 “苏小管家,你们苏家除了稻谷和大米,还有别的粮食吗?” 李安开口问道。 苏小管家摇了摇头,开口说道:“回李侍郎,我们苏家是专门经营稻谷和大米的,别的粮食一概不过问。” 李安点了点头,迈步继续往前走,他是觉得若苏家经营玉米,则直接就近去看看就行了,可仔细一想,苏家经营玉米的可能性太小了,江南是水网地形,非常适合水稻这种水生植物的生长,若是在江南种植玉米就显得太浪费了,因为玉米的抗旱能力很强大,在水网纵横的地区,玉米的优势体现不出来,而且,大米的价格比玉米要贵不少,种植玉米肯定是吃亏的。 而关中就不同了,这里的水系远没有江南发达,缺少水源的旱地资源很丰富,在这种旱地上种植水稻是不可能的,而种植玉米这种非常耐旱的植物就非常适合了,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关中的旱地资源,提高大唐帝国的粮食产量。 如今的天下,很多地区都缺粮,而唯独大唐不但不缺粮,还有较大的盈余,在存储足够的情况下,很多大唐商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方市场,而西部区域之所以缺粮,最主要的原因是持续的冲突导致的,在大唐西域的西部一带,由于大唐帝国的强力干涉,让这个地区始终维持一种比较松散均衡的状态,而这样一来,这个地区就没有统一的可能,无法形成统一的大帝国,这些小势力之间虽然表面上也能基本维持和平,可这么多的小国,是难免会有一些矛盾和摩擦的,尤其是领地之争,利益之争,而这种争斗很容易引起武装冲突,也就是战乱会频发。 因为各自的实力都比较有限,都不想把自己的老本赔光,且有大唐帝国在其中调停维持,所以,这些战乱都是相对比较短期的,并不会持续太久,甚至打了一个月不到就在大唐官员的调停下各自撤军了。 尽管武装冲突总会很快被压制,可频发短期的战争,对国力的消耗也不会小,而且,既然每次大唐都能从中调停,难道不会收点好处费么,而这个好处费是两头收取的,这个对于这些小国的国力也是一种损耗,而一旦打仗了,老百姓的生产肯定会受到影响,比如一次冲突中,一个王国放了一把大火,将敌对势力刚刚成熟,还未来得及收割的粮食全给烧掉了,这个损失可想而知,若是没有大唐驻地官员将这个消息送回京城,让京城商人运粮食过来贩卖,估计这个小国的一大半老百姓都要被饿死了。 当然,商人能把粮食运到西部小国贩卖,也是得益于铁路交通的便利,若是没有铁路这条线,商人是万万不肯运输粮食去那么远的地方的,毕竟,普通运输方式的运费太贵了,就算卖十倍的价格都不能收回成本,而走铁路运输过去,卖三倍的价格就够本了,只要能卖五倍的价格,那就算是赚大了,而在粮食危机的地区,就算卖十倍的价格,那也是会生意兴隆的,对于老百姓来说,没有什么比填饱肚子更重要了,只有填饱肚子,人才能活下去。 既然苏家没有经营玉米,李安只能问身边的小吏:“哪里有玉米脱粒工坊?” 小吏开口说道:“回李侍郎,附近就有,只有二里地,不过规模不大,只有三五十人。” “好,就去那里了。” 李安离开了苏家的稻谷去壳工坊,去了附近不太远的玉米脱粒工坊。 二里地实在是太近了,几乎刚上车就到了,这个工坊很明显要小得多,里面干活的人也更少,牲畜只有几头毛驴,不是加工用的,而是用来拉车的,这些毛驴会把装满玉米粒的大车拉走,拉去可以贩卖玉米粒的商铺。 “李侍郎,这里便是玉米脱粒工坊了,门口的是赵小管家,这个工坊是关中赵家的,赵家就在距离京城不太远的咸阳,家里足有万亩的旱地,另外,他们除了贩卖本家出产的玉米之外,还会低价收购普通小农户的粮食,赚一点差价。” 小吏开口说道。 李安点了点头,开口说道:“赵家的,咸阳的确不远,一万亩旱地,一年收获的玉米至少也要有五万旦,说不定能超过十万旦。” 小吏忙解释道:“李侍郎,赵家的儿子与我是好友,他们家的情况小官都清楚,这一万亩旱地,仅有三成是玉米地,收不了这么多的玉米粒。” “哦,那他们家还种什么?” 李安开口问道。 小吏开口回答道:“除了玉米,他们家还有三成地种了红薯,地瓜只有一千亩,剩下的粮食就更少了,但种类很多,另外,还有一千亩的菜地,种了各种绿菜,至少有几十种。”
“哦,这个赵家有意思啊!居然种了这么多种粮食,够全的啊!” 李安笑着说道 下车之后,赵家的小管家连忙迎了上来,听说李安的身份,吓得麻溜的就跪下了。 “本官就是过来看看,看看这里加工的玉米粒。” 李安笑着开口说道。 赵小管家闻言,连忙在前面引路。 “干活的人在哪儿呢?怎么才五六个人?” 李安看到工坊内仅有五六人在忙活,开口问道。 赵小管家回答道:“李侍郎,干活的人都在这间屋子的上面,需要走楼梯上去。” 李安闻言,走到赵小管家所说的屋子里,顿时看到了在外面看不到的场景,同时也明白干活的人为什么在上面了。 在这间屋子里,有大量的麻袋,有五六个人在紧张的忙碌着,他们分工合作,将麻袋放在屋顶的洞口下面,而从屋顶的洞口下有一根比较粗大的柔性管道,这个管道能够容纳玉米粒从上面滑落下来,只要把管道的另一头塞入麻袋之中,可以让玉米粒顺利的落入麻袋之中,然后扎口换下一个麻袋,这样的工作更加的轻松和高效率,基本上一会儿就一袋子。 怎么,你担心换麻袋的时候,管道口会有玉米粒落到地面上,那就有些担心多余了,这个管道是柔性的,只需要轻轻折一下,管道就暂时阻断了,一个玉米粒也不会落在地面上。 若是不用这种办法,玉米粒还需要人工一点一点的装卸,那就麻烦大了,不但效率不高,对人的体力也是很大的考验。 看到房间内的情况,上面是一种什么场景,李安已经能够猜出来了,可既然人都来了,上去看一眼也挺好的。 赵家小管家在前方带路,李安与几名随从迈步跟了上去,并很快来到了上面一层的房间。 这个房间内有三十人左右,他们分成两圈,一圈大约是十五人,他们多数坐在凳子上不停的用手剥玉米,而剩下的几个人则不停的去不远处取玉米,放在这些剥玉米的人跟前,从而让这些剥玉米的人不至于窝工,十几个人围成的一圈中间,自然就是有洞口的位置了,他们剥出的玉米粒直接就落在洞口和洞口周围,只需要旁边的人轻轻推几下,就哗啦啦的落下去了,而下面自然有麻袋在等着。 剥玉米虽然是用手,但也不完全是用手指去扣玉米粒,那样也太累了,效率完全没有保证,而干活人的人,很快就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那就是利用废弃的玉米棒芯去搓玉米粒,这样效率更高一些,搓玉米棒子,最难的是开头的时候,因为所有的玉米粒都分布的满满的,搓的时候很难撼动,而只要把开头的一点搓掉,下面就相对容易的多了,可以很快把所有的玉米粒都搓完。 在农药还没有普及的大唐时代,任何农作物都是会生虫的,玉米自然也不会例外,而生虫的玉米粒是没有卖相的,也是必须要在贩卖之前进行清除的,不过,这都是小贩的事情了,他们干活很急,实在没有那么多功夫去清理玉米粒之中少量的坏玉米粒。 除了被害虫破坏的坏玉米粒,还有一些没有发育完全的小玉米粒,也是会影响卖相的,这些可以用筛子筛掉,从而保证玉米的纯度,让玉米粒能够卖出更高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