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光熹帝国在线阅读 - 第三章 科举制度(二)

第三章 科举制度(二)

    朝廷的科举考试定在了光熹三年十月。

    七月份下的诏书,十月考试,只有三个月的时间给天下士人做准备,很多士子还来不及赶到京城.不过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兵荒马乱,道路问题来不了。能来到京城参加考试的,只有司隶州地区和周边颍川、陈留等郡的士子。

    不过没关系,对于刘辩来说这次的科举考试只是一个试点。科举考试从无到有,自然要有一个发展和试验的过程,若搞得好,刘辩必然将会将它定为常例。

    在朝堂上,几乎和戏志才猜想的一样,关于刘辩科举取士的诏书,朝廷上下几乎没有人提出反对。鲜有几个大臣上表说此举不合祖制,只是人微言轻,根本没有人把他们的话当回事。

    能说上话的,像袁隗、杨彪、黄琬这些朝廷上的重量级大佬对此事却一律收声。不但如此,这些人反倒一个个踊跃上表,希望能为此次科举取士出一份力。虽然他们也能看出科举取士对他们这些世家豪族利益的影响,但是他们更看到了科举取士乃天下盛事,天下士人对此无不欣然。知道反对是没有用了,所以才想参与进来捞一份好处。

    一直以来刘辩对袁隗这些朝廷上的门阀世家,都是采取着利益交换的原则,不断的搞妥协搞平衡,然而此次却出人意料的根本没有买他们的帐,而是下诏命卢植、蔡邕负责此次的科举取士。有好处的事自然先可着自己人来。

    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以前刘辩初等皇位,根基未牢,经验不足。政事上要依靠袁隗、杨彪、黄琬等人,军事上要依靠卢植、皇甫嵩等人。而现如今刘辩经过即位以来两年左右的历练,根基已十分牢固,军权在手,政务练达,再加上卢植、荀彧等一干名臣的辅佐,对于袁隗、杨彪等人已经失去了依赖性和耐心。

    对于现在的刘辩来讲,这些人若是能乖乖的听话,他也愿意上演一番君臣相得的戏码,大家善终善了。不过袁隗是绝对不能放过的。这老小子从一开始就没存着好心眼。

    袁隗、杨彪等人在刘辩处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垂头丧气的回到家中生闷气。袁隗是一个绝对不甘心失败的人,一回到家,就立刻纠集党羽一起议事。

    在袁氏的党羽中,已经有人嗅到了袁氏一族日暮西山的味道,一些墙头草开始起了别样的心思,另一些死忠分子虽仍然热烈,可是七嘴八舌乱哄哄的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

    袁隗看到这种局面心里微微的叹了一口气。面前的这些人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真正能出上主意的人根本没有。

    由此他不禁想到了马日磾和王允,有他二人在身边是一个很大的助力。只是他二人皆被刘辩调出了京城,马日磾更是与自己刻意疏远。

    想到这袁隗无奈的摇了摇头,挥手散去了众人,独自一人在偌大的一个厅堂里冥思。

    侄子袁基走了进来,躬身施礼道:“叔父,侄袁基有礼。”

    袁隗抬头一看袁基来了,高兴的说道:“快坐、快坐,这几日正有烦心事要寻你商议!”

    袁基模样俊朗,温文尔雅,在朝堂上官拜太仆一职,也是九卿之一,位高权重。袁隗身边现在也只好依赖他了。

    袁基依言跪坐一旁,问道:“叔父可是为了朝堂上的事烦心?”

    袁隗点点头,说:“我本欲做一个忠心的臣子,辅佐幼主。想不到天子任用jian佞,步步紧逼,实在令人寒心。”

    袁基是自己人,袁隗在他面前自然没有那么多的顾忌。

    袁基自然知道袁隗是因为朝廷开办科举之事烦心,对此他也没有什么阻止的好办法。只好宽慰袁隗道:“叔父无需灰心,天子年幼,不识忠jian,一时受小人迷惑也不足为奇。叔父乃先皇遗诏的顾命大臣,行霍光之能,扶住幼主,匡扶社稷。朝堂上众臣无不以叔父马首是瞻,朝堂外,公路、本初一南一北更是为叔父助力。虽有些许难处,必然会迎刃化解。”

    袁基的话让袁隗稍微心安,如今袁氏两兄弟在地方做的风生水起,俨然已有割据之势。袁隗也明白也正因为小皇帝顾忌袁绍袁术在地方的实力,所以才没有轻易对自己下手。

    不过当今的这位少年天子绝非一般角色,自己与他在朝堂上数次交手,没有一次讨的便宜。如今小皇帝羽翼渐丰,自己在朝堂上再也无法对其制肘,身边更无强力盟友相助,心中越发的恐惧起来。

    袁基见叔父仍是愁眉不展,心中也无它法安慰,想起今天来袁隗府的来意,只好转移话题的说道:“荀慈明明日离京还乡,在京诸公商议要去送行,叔父可要同去?”

    荀慈明即是荀爽,乃天下名士,颍川荀氏的大家长。颍川荀氏在士族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容小觑,其族中子弟更是多在朝中为官,如荀彧、荀悦、荀攸等人,是朝中一股新兴的门阀势力。袁氏一族很早以前就曾经拉拢过荀氏,袁逢举荐过荀爽为官,然而荀爽却辞而不就。

    后十常侍覆灭,荀爽才出来为官,先是为平原相,后又出任光禄勋。去年五月时患了一场大病,幸亏神医华佗施药才救治及时。不过身体总归不是太好,便因病辞官。

    本来荀爽一直都是在京城养病,想不到此时却要返回颍川。

    袁隗想到小皇帝的科举取士的政令对荀氏这样的颍川望族影响也很大,若是能荀氏争取过来,对于自己将是一个很大助力。

    想到这,袁隗急命人备好马车,带着袁基赶向荀爽的府邸。

    ************

    刘辩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刘协了,自己的政务繁忙,又去了长安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平灭西凉叛乱。

    再见到刘协时,他的模样已逐渐脱去了孩童的稚嫩,变得越发的成熟了。

    兄弟二人在濯龙园的竹林里摆上了一盘棋,本来刘协提议对弈围棋,可深知自己围棋不行的刘辩改为了象棋。结果二人交手后刘辩才发现,刘协在象棋上的棋力也是十分不错。

    这让刘辩有些郁闷,象棋是他带入这个时代的,可是如今人人都比自己下的好,连魏翊的棋艺都在自己之上,比自己岁数小的刘协如今都能和自己杀的难分难解。

    连下了两盘,刘辩皆告负。第三盘刘协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了,故意让棋于刘辩。只是刘协的棋力终究还未到火候,让棋让的十分明显,刘辩心中不满,下棋的兴致也就不高了。

    刘辩心中倒也没有生刘协的气,刘协这么做并不是惧于自己或者阿谀奉承,反而是爱护自己的表现。不然他早就一开始就让着自己,也不会连赢两盘了。(像荀彧、钟繇等人就总是在一开始就让着自己,而且他们的棋力高明,刘辩直到事后才会察觉。)

    注意到了刘辩的意兴阑珊,刘协也觉得这盘棋下的有些没意思,便投棋告负,二人撤下棋盘,刘辩命黄门沏上茶水,闲聊了起来。

    如今大汉帝国最热门的话题便是科举考试,二人自然免不了聊到这上面去。

    刘协对刘辩开科举取士表示了赞同,对于一切能维护刘氏江山稳固的事情他都会给予无条件的支持。用他的话来说:“国家旦夕危难之间,陛下当以非常之事方可中兴大汉、重整河山。”

    刘辩对于刘协的支持非常高兴,然而对于刘协接下来提出的一个请求却犯了难。

    “你想参加此次科举?”刘辩问道。

    刘协点了点头。

    “这些年臣弟也读了不少的书,受老师悉心教导,也颇有心得。皇兄开科举取士,各方人才汇集京城,以才学评定高低,故臣弟也想试试自己的学识究竟到了什么地步?”

    刘辩觉得有些荒唐,刘协还只是一个童子,却也跃跃欲试的想参加此次的科举考试,小小年纪读书人的心气倒是蛮高的。不过此次科举确实没有什么年龄限制。据刘辩了解,还真有年近半百的老人参加。所以刘协以一个童子的身份参加也不会觉得稀奇。

    不过出于爱护这位小弟弟的心理,刘辩并不想让刘协参加科举。但是刘辩也明白,若是他以刘协的年龄为理由阻止,刘协必会搬出甘罗啦、项橐之类的人物辩驳。

    想到这,刘辩决定从另一种角度来劝阻刘协。

    “协弟乃皇亲贵胄,若是下场参加科举,恐怕主考官会碍于协弟的身份给于很高的名次,到时就显不出协弟的真正才学了。”

    刘协摇头道:“卢公与蔡公皆是当世名儒,岂会为我徇私!”

    刘辩又劝道:“虽然卢公他们不会对你徇私,但是众口铄金、三人成虎,若是协弟的名次真的名列前茅,必然会有人认为其中有假,到时对协弟的名声也会有影响。”

    刘协闻听此言不由得眉头紧锁,嘴里嘟囔着:“早知如此就不生在这富贵之门。”

    此话说出来若是灵帝或者董太后在身旁早就当头一阵怒斥,而刘辩只是微微的一笑,拍了拍刘协的肩膀说道:“其实协弟才华卓绝,众所公认,何必要和其他人争第一。”

    刘协知道刘辩只是在安慰自己。其实他想参加科举也并不是自负才高想与他人角力,而是看到刘辩继位后又是西凉平叛,又是汉羌和谈,如今还倡导科举,行前人未有之事,种种举措令人刮目相看。此时也有些按耐不住想要证明自己的想法,在他心里不但已经把刘辩当成的大哥哥一样看待,还当成了想要超越的对象。

    刘辩见刘协懊恼的垂下头沉思,以为他已经放弃了参加科举的想法,谁知道刘协突然眼睛一亮,似乎又想到了主意。

    “皇兄,我可以用假名参加科举啊,到时就没人知道我的身份了。况且我只是看名次,并不想出仕为官,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想不到刘协会想出这么一个主意,刘辩一时哑然。科举取士第一次办,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刘辩为了网络更多的人才,本着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计门第的精神,对于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的身份核查的并不十分严格,若是刘协捏造一个身份蒙混过去,也并不是十分难办。

    眼见刘辩沉吟不语,刘协感到此事有望,立刻拉起刘辩的衣袖,低声央求道:“辩皇兄,你就答应了我吧,就这一次即可。”

    看着刘协闪着亮光的大眼睛一闪一闪的一付渴求的目光,刘辩彻底被这个卖萌的世界打败了。点头同意放行。

    刘协差点欢呼起来。还好克制住了情绪,向刘辩深施一礼,道:“多谢皇兄!”

    刘辩看他忍住开心的模样,自己也不禁笑了起来。

    刘协得到了下场参加科举的许可,谁知竟得寸进尺,又提出了另一个请求:

    “辩皇兄,此时时辰尚早,不如我们出宫一趟,看看进京参加科举的诸士子风采如何?”

    刘辩无语了,刘协的要求还真多啊!

    不过刘辩心里也明白,刘协从小就深受封建礼制熏陶,一举一动都要合乎规范,灵帝或董太后在时,根本没有什么个人的自由。而等自己继位后,虽然刘协有了一定的自由,可幼年时的循规蹈矩的礼制教育还在,还是不能轻易去做那些与自己身份相悖的事情。

    也只有在刘辩身边时,刘协才活的像一个符合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刘辩知道他的不易,此时也不愿让他失望,况且自己继位后因为政务繁忙,也没有出宫过几回,若来一个光熹帝微服私访,倒也有趣。

    想好了,刘辩便点头同意刘协的请求,命张韬备好马车,自己与刘协换上平民的服饰,坐上马车离开了濯龙园。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