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练总
睢宁知县让杨河落座,自己也四平八稳坐下,淡淡的喝茶,淡淡的说着场面话。 杨河应付着,对这种场面他还是得心应手的。 他看着这个睢宁知县高岐凤,后世他多少了解过,此人是甘肅凉州人,恩贡出身,崇祯十一年担任睢宁知县,一直到现在。 杨河对他了解不多,毕竟是小人物,不过也知道在弘光元年的扬州之战中,时任监军副使的高岐凤与甘肅总兵李栖凤拔营出降,使形势更为危急。 此人能力有一些,毕竟重修了睢宁城墙,也从恩贡生做到知县,只不过…… 这时高岐凤放下茶盏,说道:“听闻杨朋友到睢宁后,就招募流民,兴建庄园,又剿灭为祸地方的匪贼,吾心甚慰。” 杨河欠身道:“老父母过誉了,这是学生份内之事,安靖地方,义不容辞。” 高岐凤点头嘉许,但他似乎是不苟言笑之人,要笑时,总给人皮笑rou不笑的感觉。 他打量杨河,突然说道:“听闻杨朋友是鹿邑当地的廪生,可有业师表字?” 杨河拱手道:“恩师鹿邑知县纪讳懋勋,曾给学生取字慎言。” 高岐凤道:“哦。” 他隐隐有些失望,说道:“早闻纪公之名,可叹不得一见。” 他没兴趣再跟杨河寒暄,说道:“现匪贼遍地,流寇猖獗,本县正要编练乡勇,维护县境。闻杨朋友安靖地方得力,不知可愿屈就睢宁练总之职?” 杨河面有难色:“学生年幼力浅,安靖一庄尚可,这一县之地……” 高岐凤脸上露出不悦的神情,侍立在他身侧的田师爷忙道:“杨相公,任了睢宁练总,就是朝廷命官了。这官位待遇上,将按主簿品级,为正九品。” 杨河眼睛一亮,不过仍有迟疑,皱眉不语。 高岐凤看来,猛的怒道:“杨朋友,现朝廷内忧外患,特别贼燹所过,屋舍多墟,磷火乞炊,人心汹汹处,百姓旦夕不保之惧。杨朋友大有为之身,岂可存此惜身之念,不为家国百姓耶?” 他怒声说着,颇有怒其不争之意。 杨河一震,长身而起,施礼道:“老父母见教得对,学生自逃难来,残村投止,道无行人,城如荒野,鬻女易子者,趾错不忍视之。局势如此,确实不能再明哲保身。学生愿接下睢宁练总之职,为安靖地方,尽绵薄之力。” 高岐凤转怒为喜:“杨朋友能幡然醒悟,此为国之幸事,睢宁地方百姓之福。” 杨大臣、陈仇敖、胡就业、曾有遇、张松涛五人站在杨河身后,杨大臣与张松涛脸上露出微笑,胡就业则睁大眼睛看着。 堂中局势他真看不明白,杨相公明明很想要,又装着不要。 那硬面皮的知县明知道杨相公会要,又装着他不要。 这读书人的事真搞不懂。 …… 杨河接受了这个正九品的官职,当然,他也不可能随随便便痛快的答应,该提的条件,他也不客气的提。 比如他言剿匪总办乡勇皆是北岸人,冒离地方,恐生sao乱,现他们在新安庄待得习惯,就不如仍在新安庄一片训练。 比如训练五百乡勇,耗费极大,北岸各庄人穷地疲,粮饷供应力有不逮,这每月的粮饷,总要县城想办法解决。 比如五百乡勇虽编立,但军服兵器极为缺乏,还要县尊老父母想想办法。 比如…… 比…… 高岐凤皱着眉头,他就知道没这么简单,虽粗粗见面,但也感觉面前这秀才虽然年轻,却跟老油条似的,也不知他哪来的阅历。 放在哪训练倒无所谓,县城这边若开教场,反而费事,以后慢慢腾个营房就是了。 粮饷方面嘛,可以参照弓兵待遇,每月五钱,每名每年六两的工食银,五百个乡勇,就是每年三千两。 只是现在物价腾贵,每月几钱银子,也不知能买多少米,更不知眼前这秀才会克扣多少。 他也听说了,北岸剿灭焦山匪颇有所获,然大部分都被这秀才吞了。 若乡勇吃不饱穿不暖,也不知介时能不能守城。 流寇横行让人心惊,睢宁西面各山又匪患严重,高岐凤还希望乡兵到时能去剿一剿。 军服兵器嘛,要看看库房了。 设立练总是大事,高岐凤虽在睢宁颇有唯我独尊之意,也必须招来县内几个官员一起商议。 当下他让一个门子去请县丞刘遵和,主簿郑时新,典史魏崑岗。 连在堂上坐着的巡检邓升,睢宁就是这五个朝廷命官了。 当然,以后会加上杨河一个。 很快,县丞刘遵和,主簿郑时新,典史魏崑岗前来,毕竟都是居在县衙内,各有署廨。 刘遵和五十多岁,官秩正八品,在睢宁仅次知县之下,县丞中的“丞”,也代表他的尴尬与地位。 就跟皇帝与丞相之间的矛盾,不可缺乏,又充满明争暗斗,皇帝势弱,他们强势,皇帝强势,他们…… 看刘遵和进来面无表情的样子,就知道这个县丞在睢宁过得并不安乐。 主簿郑时新年在四十多岁,一个面色白晰的中年人,举止中,以知县高岐凤马是瞻,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 他是知县的佐2官,别称“书记”,其秩为正九品,主管全县户籍、文书办理事物,现在还有一个重要的分管,管河防河。 本来他还兼任练总之职,显然的,这个分管职务如同虚设。
最后是典史魏崑岗,品秩未入流。 典史一般掌管缉捕、监狱等职,和典吏虽只差一横,却是两种不同的生物。 典史是官,虽不入流,也是朝廷命官,一县只有一个典史。 典吏是吏,每县典吏最少十几个,二者地位可谓天差地远。 杨河看了这魏典史一眼,四十多岁,漫不经心的脸上透着一股狠戾。 此时典史多是如此,杨河看一眼就不以为意,中国几千年历史,最出名的典史就是阎应元阎典史了,眼前这典史,显然只是泛泛之辈,不值关注。 几个官员进来拜见县尊,个个施礼不跪,他们与邓升不同,毕竟巡检是武职。 高岐凤为他们介绍杨河,又说了练总之事,三个官员毫不意外,他们礼节性的表示祝贺与欢迎,然后刘遵和鼻观口口观心的沉默,只暗地里对杨河偷偷打量。 魏崑岗懒洋洋的喝茶,偶尔瞟杨河一眼。 只有主簿郑时新神情会亲密些。 杨河一眼扫过去,就这几人,竟隐隐分成两派,高知县与郑主簿一派,刘县丞与魏典史一派,邓巡检被无视。 杨河心中暗暗好笑,屁大的地方,屁点的几人,也要勾心斗角,他也没兴趣搀和他们的事,练好自己的兵就行,大劫来临,堂中这几个官都是蝼蚁。 放在哪训练各官无所谓,说起乡勇粮饷之事,高知县与郑主簿商议,或许可从“羡余”中支取,再让各地方士绅“乐捐”一笔,每年三千两银子应该挤得出来。 刘县丞与魏典史听着,倒没有反对。 羡余算是地方的小金库,很多州县都是“羡余”收足了,再收取正税,每年支了三千两,各官的好处费就少了不少。 然现在流寇汹汹,就是刘县丞等居在城内都是心惊,为了身家性命着想,这些支出的银子他们倒没说什么。 当然,睢宁最多只能支出这些钱了。 听着堂中几官为了粮饷之事扯皮争论,最后的结果,每年出三千两,胡就业与曾有遇互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穷鬼”二个字,若大一个县城,竟比新安庄还穷。 说服各官,高知县松口气,为免新任练总不满,嫌钱少,他安抚说北岸各村落可以免去税粮,还可以免差。 杨大臣在后撇撇嘴,那边的百姓,本来就从不纳粮当差好不好。 最后是军服兵器,高知县记得武库中有一批鸟铳,还有当时筹备乡勇时缝制的号衣。 他询问魏典史,魏典史漫不经心道:“或许有吧。” 看他这不恭敬的样子,高知县神情一怒。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