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宣见716涅槃在线阅读 - 第四十二章、第五节 秦始皇陵

第四十二章、第五节 秦始皇陵

    喇嘛王:“啊,这样耗时费力的浩大工程,古埃及人真的能行?”

    偌尔曼:“是啊,古埃及人硬是把金字塔建成!一座金字塔由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石块砌成,这得耗费多少时工?再说,用这样极其原始的工具采石,其工程之艰巨艰难可想而知!”

    此时,喇嘛们禁不住地问:“在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的奇迹是谁创造的?”

    纪蒲泰:“据考古推测,它可能是,由古埃及千百万科学家、手工匠、农民、奴隶和其他劳动者,用他们的智慧与双手共同创造的。那时,全国最著名的科学家荟萃首都,进行勘探、设计。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和大批民工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

    喇嘛王:“我心中有一个疑问,修建胡夫金字塔用了多少人?”

    纪蒲泰:“胡夫金字塔堪称世界奇迹,虽然修了三十六年,但参加修陵的只有十万人。”

    喇嘛王:“好,我心中的疑问解除了。”

    偌尔曼:“大王对此还有什么疑问?”

    喇嘛王:“我们中国学者都知道,秦始皇修陵墓,前后历时经三十七年,用人七十二万,他们成年累月,日夜苦干。算起来,它比胡夫金字塔还多一年。再说,修建陵墓所用劳力,比古今中外历时上任何一座帝王陵墓所用劳力都要多。”

    纪蒲泰:“正如大王所说,秦始皇刚统一中国,就将陵墓的修建工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喇嘛王:“他的陵墓规摸扩大、项目增多,从全国各地征发了七十二万人前来修陵。世界上除了秦始皇,谁还能促成这样规模浩大的工程!”

    偌尔曼:“照大王所说,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修建胡夫金字塔所征用的十万人,比起秦始皇所用的劳力就少得多了。”

    喇嘛王:“这都是史籍上所记载的。可不是我夸大其词乱说的。”

    偌尔曼:“这么多修陵的人都在干什么?”

    喇嘛王:“据史书所说,这七十二万人的劳役大军,主要集中在秦始皇陵内外,采用分班轮作方式工作。据说,公元前212年,又将修陵的一半劳动力,即三十六万人抽走。”

    偌尔曼:“将一半人抽走,去干什么?”

    喇嘛王:“去修阿房宫。”

    偌尔曼:“那秦始皇陵不修啦?”

    喇嘛王:“怎会呢?当安葬秦始皇时,又将修阿房宫的劳力调回。在短短的八个月内将陵内填上,将陵上的高大封土坟丘筑完。”

    偌尔曼:“中国古人还真不简单。但修陵的都是哪些人?这也是我心中的疑问。”

    喇嘛王:“你还是问问你身边的中国学者,他定会回答你的疑问。”

    纪蒲泰:“这段历史,我研究过。那七十二万修陵者,大致包括四类人:第一类人是刑徒。秦朝法律严酷,稍有不慎,就会身陷囹圄,罚作苦役,当然也包括社会罪犯在内。第二类人,称作‘人妈产子’。”

    偌尔曼:“什么是‘人妈产子’?这名字还有什么含意?”

    纪蒲泰:“是的,就是奴隶的子女。这些奴隶分为,官府奴隶和私人奴隶,地位低下。他们的子女同样受到歧视,被强迫到修陵工程中服苦役。”

    偌尔曼:“啊,原来是这样的!”

    纪蒲泰:“第三类人称为‘巨货’。”

    偌尔曼:“这又怎么说?”

    纪蒲泰:“这类人数最多,是秦始皇从全国各地统一征集来的修陵者,他们的劳动是有报酬的。第四累人是服徭役者。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各种工匠,身份是自由的。”

    偌尔曼:“这些人来自哪里?”

    纪蒲泰:“这些服徭役者,其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中央官府的手工业工人,二是从各地郡县征发来的工人。”

    偌尔曼:“这些人是否按等级化分?”

    纪蒲泰:“由于他们的身份不同,所以就有分工。中央官府的工人,都不是一般干杂活的人,而是生产的直接指挥者和技师。在他们的率领指挥下,有一批直接从事生产的普通工人。郡县征发来的工匠,主要集中在秦始皇陵附近烧砖造瓦。各县的产品必须打上各县的印记,以便监督其质量。”

    偌尔曼:“啊,原来是这样!”

    喇嘛王:“喇嘛们和偌尔曼一样,都明白了中国还有一个秦始皇和修建皇陵的工匠。但修建金字塔的人都是些什么人?”

    偌尔曼:“那些都是从埃及各地征调的民工和巧匠,从事金字塔的修建。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除工头和管理者外,庞大的劳动大军,由三部分人组成,并编成队、组,分别从事采石、修路、运输、施工、后勤等工作。”

    喇嘛王:“这些都是些什么人,都怎样管理他们呢?”

    偌尔曼:“这三部分人中,第一部分为技术工人,他们也算是自由人,干活领取薪水,并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第二部分为普通民工,多半是农民;第三部分为奴隶、战俘、囚犯,他们由武装军队看守,干最重的体力活。”

    喇嘛王:“啊,原来是这样的。”

    纪蒲泰:“后经考古发现,在吉萨地区,挖掘出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墓群,里面共有160座古墓,墓壁上生动的绘画展现了金字塔工地的劳动景象。考古者断定,这些古墓便是金字塔建造者埋葬的地方。他们对一些尸骨检验的结果表明,有的脊柱变形,有的伤胳膊断腿,其寿命也仅40岁左右。”

    喇嘛王:“这证明,笨重的劳动使他们伤残,或过早丧命。唉,这都是由于建造金字塔所造成。”

    扎布:“是啊。这都是命。”

    喇嘛众臣:“这些伤残者,在那时也只能认命。”

    偌尔曼:“这种世界上浩大的工程,就是这些人建造成。金字塔虽然工程浩大,可大家已经知道啦。但秦始皇陵墓又是怎样建成的呢?我也很想知道呀。”

    喇嘛王:“秦始皇之所以要修建高大富丽的陵园,我看过古书,这与古代葬礼有很大的关系。远古时埋人,衣着极简单,人死后,葬礼也很简单,埋到野外,没有陵丘,也不种树,不留纪念碑。”

    喇嘛王:“据史书说,春秋末孔子在埋葬父母时,在墓上筑起四尺高的土丘。”

    喇嘛众臣:“那土丘就算陵墓吗?”

    喇嘛王:“孔子说,因为自己四处奔走怕回来时,找不到父母的墓地,才竖起了这么个标记,以便找到墓地。”

    纪蒲泰:“那是因为他没权没势,才筑了个简易的墓地。古时的帝王将相,可不一样。有的大得象山一样,墓上还种了树。帝王们则更讲究,把陵墓造的象都市一样宏大,还有石人石马,以及各种辟邪神兽,显示帝王的尊荣和权威。”

    喇嘛王:“我想由此,中国的陵墓制度,被纳如了政治制度范畴,历来的朝代形成了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

    偌尔曼:“这样重要的政治活动,你们可得给我讲清?因为中国帝王的丧葬过程,我可不懂。”

    纪蒲泰:“我就知道你是想了解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继承了战国以来厚葬的风气,并把它大大发展、系统化,从而使秦始皇陵的规模和格局,成为定局,为以后帝王陵墓的蓝本,延续下去。”

    偌尔曼:“那是怎样的规模?”

    纪蒲泰:“在中国,秦始皇陵的范围很大。据考古探测,有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

    偌尔曼:“这种皇陵的规模在世界上可无人匹敌!那它格局是怎样的呢?”

    纪蒲泰:“要说皇陵的范围,在高大的封土外围,用夯土筑起内外两重城墙,呈南北向的长方形。通过测量,内外城墙周长,分别为三千八百七十米,和六千二百一十米。”

    偌尔曼:“这是真实的数字?了不起!”

    纪蒲泰:“你听我给你解释。内城中部,还有一条东西的隔墙,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陵墓的坟丘,北部正中又有一条夹墙,将北部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在外城的四角,还有警卫的角楼。坟丘北面一百五十米的地方,是始皇陵的寝殿建筑。”

    偌尔曼:“两千多年前,秦始皇陵具体在哪里?我心里没有底。到底是什么样子?望你们给我说仔细。”

    喇嘛众臣:“经偌尔曼这么一提,我们顿时也来了兴趣。秦始皇陵地宫的建筑结构究竟怎样?为什么不见皇后陵?地宫里面究竟埋藏着什么?”

    偌尔曼:“秦始皇陵就像斯芬克斯之谜,是人们非常感兴趣,而又不易破解的秘密。”

    喇嘛王:“秦始皇葬于骊山。”

    扎布:“他为啥要葬于骊山?”

    纪蒲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令数十万人在骊山,为自己修筑了一座庞大的陵墓。骊山是一座死火山,山上温泉四十三摄氏度,水中含石灰、碳酸锰、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二氧化铝等,可治疗皮肤病及风湿症。”

    偌尔曼:“那么说,秦始皇常在骊山游玩?”

    喇嘛王:“据传说,秦始皇在骊山碰到一位漂亮的神女,****之心使他调戏了她。结果,这位神女大怒,往他脸上唾了一口。于是,秦始皇便生了一身恶疮,久治不愈。万般无奈的秦始皇,只好去向神女叩头谢罪。神女发善心,赐给他温泉洗脸,疮才好了。”

    扎布:“冒犯神威,是要遭罪。”

    纪蒲泰:“因此,秦始皇在骊山修建沐浴之处,常以温泉洗浴。”

    偌尔曼:“这个神话故事,说明秦始皇与骊山的关系非同一般。但骊山的地理环境,我也要听听。”

    喇嘛王:“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骊山山南产玉石,山北产黄金。是一个金玉两全的好地方。”

    偌尔曼:“所以,秦始皇陵选在这个地方,还有啥道理?”

    喇嘛王:“古人对玉非常重视,认为玉是阴阳二气中阳气的精,而黄金从古至今,都是十分珍贵的金属。从中原古代风水的观点来看,建坟要背山靠水,才对。所以,坟建在高处,xue要挖得深一些。这样,坟在高处,地势开阔,明堂清亮。秦始皇陵所在的地方,正符合古人丧葬建陵的要求。”

    偌尔曼:“这就是秦始皇陵建在骊山的原因?”

    纪蒲泰:“还有一个重要的也是不可逆转的原因,就是那里是秦王的陵墓区,许多秦国先王和王后都埋葬在骊山周围。”

    喇嘛王:“史书载:嬴政即位时,年仅十三岁。那时,恐怕自己很难做出选择陵址的决定。估计这大概是,当时指掌国政的太后,和吕不韦的注意。才选择骊山作为陵址,动工修建秦始皇陵。”

    喇嘛众臣:“啊,直到这时,对修建秦始皇陵的事情,我们才有点懂。”

    偌尔曼:“但是,我还未弄清楚,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浩大工程?”

    纪蒲泰:“刚才,我们已讲述了秦始皇陵的规模和格局,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考古者曾在寝殿遗址发现了四处建筑遗迹。从遗迹范围来看,建筑极为宏伟、富丽,壮观。仅二号建筑遗迹的主体部分,面积就有六十四平方米。墙壁和地面,被夯打得十分坚硬平整,墙上还涂有****。房内各室有甬道相通,房外有用石片铺成的路。房顶的木檩上铺有板瓦,再用筒瓦盖在板瓦缝上,椽头有花纹精美的瓦当。寝殿的附属建筑有偏殿,是墓主人灵魂出游时饮食、娱乐,休息、睡觉之处。”

    偌尔曼:“那么说秦始皇死后和生前一样?”

    纪蒲泰:“所以说,他是中国统一的第一皇,与其他的皇帝不一样。另外,秦始皇陵园中,还有苑囿和厩苑。”

    偌尔曼:“这我就不明白了。什么是苑囿和厩苑?”

    纪蒲泰:“苑囿和厩苑,本是古代封建帝王专门饲养珍禽异兽和养马的地方。但是,秦始皇为了能在阴间,也尽情享受他生前所喜爱的东西,于是,便把这一套都搬进了陵园,才中他的心意。”

    偌尔曼:“经你这么一说,从秦始皇陵的布局来看,内外城墙、寝殿、饮官官署、珍兽坑、马厩坑等等,这些反映古代现实生活的设施,和用具应有尽有,安排得十分严密。臣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秦始皇满意”

    纪蒲泰:“是的。考古者在苑囿区中,发掘了三排长方形土坑。两边的两排土坑中,埋着陶制的坐俑。这些陶俑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反映了秦代雕塑家的观察力,和造型艺术技巧。”

    偌尔曼:“经你介绍,我才知道,那是秦人留下的古代艺术杰作!”

    喇嘛王:“是啊。那就让他说说,还发掘了什么?”

    纪蒲泰:“考古者们发现,陶俑的面前,有陶盆、陶罐等等实用器具。中间有一排土坑,坑中埋瓦棺,棺中有一堆兽骨和陶钵,铜环。”

    偌尔曼:“发现的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得了解其中的奥秘。”

    喇嘛王:“我来告诉你。发掘出的东西,这表明瓦棺中放的是珍兽,铜环是珍兽的饰品。那些坐俑,是饲养这些珍兽的囿人。陶盆、陶罐是他们的用具。”

    偌尔曼:“啊,原来是这样的!那些陶坐俑代替了真人,而瓦棺中当时放的是活生生的动物。”

    喇嘛王:“正因为秦始皇想到死后,也要享受生前的福。才令人制作陶俑,将瓦棺中放进活动物。”

    纪蒲泰:“但令人不解的是,陵园内没发现皇后陵。”

    喇嘛王:“这的确是个秘?”

    偌尔曼:“这好像不符合古代帝王的葬制?”

    纪蒲泰:“问题是,有考古者认为,那是由于秦始皇死后皇后仍健在,秦王朝又很快覆灭。因此,皇后未能葬在陵园内。”

    喇嘛王:“你说得好象对?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在陵园内也应该预留皇后陵的位置?”

    纪蒲泰:“据考古探测,始皇陵园内已无皇后陵的插足之处。也不知何故?”

    喇嘛王:“据我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秦始皇未成年时,太后专权,无人敢言。所以,与宦官结党酿成叛乱。因此,秦始皇有鉴于此,为预防后患,所以在亲理朝政后,有意降低皇后的身份,不使她抛头露面,在修筑陵园时也是一墓独尊,不留皇后的墓xue。”

    纪蒲泰:“这或许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不过,从古代文献来看,不见秦始皇的皇后名字,的确是个未解之谜。”

    喇嘛王:“查遍文献,不见皇后的名字露面,皇后究竟是谁?谁也猜不出,说不对,至今还是天字号不解之谜。”

    纪蒲泰:“秦始皇陵最大的秘密,是它的地宫结构。”

    偌尔曼:“正因为那还未说到头。所以,我还要询问有关秦始皇陵地宫的情况。”

    喇嘛众臣:“你们只要说明情况,我们的心里才亮堂。”

    纪蒲泰:“虽然秦始皇陵地宫尚未揭开,但考古者却做了大量的勘探调查工作。”

    偌尔曼:“那么说,只有发掘以后,才能揭开谜底?”

    纪蒲泰:“是的。目前发掘文物保存手段条件,尚不健全,为了文物的安全,目前,尚且不宜发掘。”

    偌尔曼:“那么你们中国的考古工作者,是怎样了解地宫的情况呢?”

    喇嘛王:“我们中原的考古者,可以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对秦陵地宫结构作出合理的推测。”

    纪蒲泰:“在历史文献中,首次记载秦始皇陵地宫情况的是,汉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著的《史记》。后来各个朝代的一些文献资料中,也提到过地宫的情况。”

    偌尔曼:“那谁说得对呢?”

    纪蒲泰:“中国的学者们一般认为,在这些历代文献中,以司马迁的《史记》,最为可靠。”

    偌尔曼:“为什么单单司马迁写的史料最可靠?”

    纪蒲泰:“因为司马迁是位严谨的历史学家。他的《史记》中,所记载的历史事实,被大量出土文物所证实了。”

    偌尔曼:“能有证据就好!这证明他所写的《史记》中的史事,是真实的。”

    喇嘛王:“还有一个条件很关键。司马迁的祖辈有很多人,在秦国做过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又是西汉王朝中,掌握国家历史档案的太史令。所以,司马迁看过很多真实的历史资料,因此,写作《史记》才能成功。”

    偌尔曼:“对秦朝来说,修建秦始皇陵可是个绝密的事情?怎能往外透风?”

    喇嘛王:“要说明这种情况,我可不行。蒲泰是否能说明?”

    纪蒲泰:“在秦朝的鼎盛时期,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在当时虽属绝密,但秦王宫廷必有档案记录。因此,西汉王朝应掌握地宫构造的情况,而司马谈是有资格接触这些机密档案的。再说,司马迁也曾当过太史令,可能比较详尽地了解此类机密。”

    偌尔曼:“所以,他记录地宫的情况,不成问题?”

    喇嘛王:“因此,《史记》中对秦始皇陵地宫的记载,应该说,其可靠行是很高的。”

    喇嘛首相:“那《史记》是怎样说得呢?”

    喇嘛众臣:“我们也想听听《史记》中,有关秦始皇陵地宫的描述?”

    纪蒲泰:“《史记》中有一段是这样叙述:‘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就是司马迁所描述的地宫基本情况。”

    偌尔曼:“中国的古文,我人笨。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喇嘛王:“我来给你解释解释。‘穿三泉’是指地宫的深度。地宫的核心部分叫玄宫,是盛放秦始皇尸体的棺材所在处,位于地宫的最底部,地宫的深度就是从地表至玄宫的距离。”

    偌尔曼:“那以您所见,‘穿三泉’究竟有多深呢?”

    喇嘛王:“‘三泉’多深?谁也不知道骊山的地下三层泉水,究竟有多深?不过,既然史书说过,那就是指第三层地下水,也就是说,修建地宫挖掘到了第三层地下水。”

    偌尔曼:“或许您解释的对?”

    纪蒲泰:“据秦始皇陵附近的水文资料表明,第一层地下水距地表为十六米,第二层和第三层水距地表是多少?目前尚不能肯定。”

    偌尔曼:“由此可见,古秦人修建地宫的技术还真行!竟能挖掘到第三层地下水?可见这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地下工程!”

    纪蒲泰:“再说,两千年前的地下水位,和今天的水位也不可能完全等同。”

    喇嘛众臣:“那为啥?”

    扎布:“是呀,你得解释呀?”

    纪蒲泰:“因为地下水位经两千多年的流经,在不断变化。”

    外交大臣:“那你就说说吧?”

    纪蒲泰:“在秦国,但从凤翔秦景公大墓来看,墓xue深度已达二十四米。然而,秦景公比秦始皇早三百多年,而且只是秦国国君。而秦始皇却是一位帝王,因此,秦始皇陵的深度无疑会超过这个数字。”

    偌尔曼:“你还有啥依据?”

    纪蒲泰:“据秦陵地区考古调查资料来看,目前,秦始皇陵地宫已钻探到二十六米深,但仍是人工夯土层。”

    偌尔曼:“那么说还未钻探到底。这说明,秦始皇陵地宫最浅也在二十六米以上。”

    纪蒲泰:“有的学者曾推测地宫深度为五百米,到一千五百米。我想这没有科学依据?”

    偌尔曼:“这个数字令人难以置信。”

    喇嘛王:“不错。一千五百米!那可是深不见底?当时的古人能有那个能力,将地宫挖到那样深的数字吗?”

    偌尔曼:“就是按现代的高科技,要想挖掘到那种程度,也是不可想象的?”

    纪蒲泰:“对于那个深度,我也有怀疑。要想挖掘到一千五百米,那地面的开阔度得有多大面积?”

    偌尔曼:“所以说,那是无稽之‘探’。说一千五百米的人,也不算算,那个呈漏斗壮的地宫,是个多么大的工程?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是否能行?”

    纪蒲泰:“那或许是无稽之谈?所以,我也不赞成那样的观点。”

    喇嘛王:“或许,说那样深度的人,与真实地宫的深度离题太远。因为真实的深度,现代人谁也没有看见。所以说,不能胡言。”

    纪蒲泰:“考古钻探,就是要找到真凭实据。不过,从考古资料来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那掘入地下五十米的技术。”

    偌尔曼:“就是现代的科学技术,要挖掘到这样的深度,也需要很高的技术。何况是在两千多年前。当然,我不是指的地下钻探。”

    纪蒲泰:“因为钻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挖掘可是难上加难。我想当时修建皇陵使用的是,全国最优秀的工匠,采用的是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开凿地宫应是将当时的最高技术水平完全发挥出来,也是真实可信的。所以,我们据此可以推测,秦始皇陵地宫的深度,最少也在五十米以上。”

    喇嘛王:“这个数字深度吗,我们可以想想?”

    纪蒲泰:“目前,一切都在想象之中?确切的数字,也只有在发掘秦始皇陵时,才能获得。”

    偌尔曼:“不过,国际上一些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对探索秦始皇陵地宫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喇嘛王:“那都是些什么人?”

    偌尔曼:“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有科学家建议‘成立一个多学科的工作队,不用物理发掘的方法,而是使用现代的非破坏性的技术,勘测和探察位于中国西安骊山的秦始皇陵。”

    喇嘛王:“这个方法可行,不用惊动破坏秦始皇陵。我赞成,但不知何日成行?”

    纪蒲泰:“那只有等,等等……”

    偌尔曼:“那就以后再说。不过,秦始皇陵地宫的形状如何,你还得说说?”

    纪蒲泰:“是啊,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急不可耐。从已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墓葬来看,墓xue都是为倒置的斗形。”

    喇嘛王:“估计,秦始皇陵也可能是这个样子?但还需要你们分析。”

    纪蒲泰:“据文献记载,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五十岁时,丞相李斯向他报告:我带了七十二万人修筑骊山(指秦始皇陵),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到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再也挖不下去了。秦始皇听后,下令他再‘旁行三百丈乃止’。这就是但是的文字记录。”

    偌尔曼:“这算是参考的依据。但是,‘旁行三百丈’是什么意思?”

    纪蒲泰:“这各有各的认识。有人认为,是向四周扩展三百丈,也有人认为是掏挖三百丈的洞室。”

    偌尔曼:“不管怎样,如果‘旁行三百丈’可信的话,那么,秦始皇陵地宫下部的面积,就会大得令人十分震惊!”

    喇嘛王:“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可能?”

    偌尔曼:“这事儿,我们先不谈。可‘宫观百官’和‘奇器珍怪’都是什么呢?”

    纪蒲泰:“我只能说文解字地告诉你。宫观,是指模似秦始皇生前主要活动的宫殿台观,如阿房宫、咸阳宫等等。百官,是指在地宫中,有三公九卿及文武官员的形象。至于是用什么质料制作的,现在尚不得而知。”

    喇嘛王:“那你就讲一下奇器,珍怪也是个谜?来满足他们的好奇。”

    纪蒲泰:“大王,我肯定依着您讲下去。”

    喇嘛众臣:“好的,好的。我们也想听听稀奇?”

    纪蒲泰:“奇器,是指用珍贵材料制作的精美器物。珍怪的怪,一般是指兽类,珍怪可理解为珍稀的动物。”

    偌尔曼:“将珍稀动物埋葬于地宫中,是否有这种可能性?”

    纪蒲泰:“既然史书有记载,就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用活的珍稀动物直接埋入地宫之中,另一种可能,是用陶土或其它质料塑造的动物,代替活的动物埋入地宫。”

    偌尔曼:“若真是用这种方法,那可拯救了多少动物的生命?”

    喇嘛王:“但愿如此,阿弥陀佛,普度众生,菩萨保佑,挽救生命!”

    偌尔曼:“既然地宫中埋有那么多奇器珍兽,那为了防止有人盗墓,指令建陵者又采取了什么保护措施呢?”

    纪蒲泰:“史书记载,‘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这句话是说,为了防止有人盗墓,秦始皇令工匠在门口制作了机关暗箭,盗墓之人一接近,便会射出箭来。”

    偌尔曼:“那机弩矢是何物?”

    喇嘛王:“蒲泰刚才已说过,我再说一句也不多。机弩矢是指用机械控制弩机发射箭。”

    偌尔曼:“使盗墓者不能近前。我明白了,就这么防范。这种防范的复杂系统,可不简单!”

    喇嘛王:“还没完,地宫有复杂的防御系统,我还得说给你们听听。”

    喇嘛众臣:“我们洗耳恭听。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神秘防范的地宫?”

    喇嘛王:“《史记》中,还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这就是说,将水银置入相互作用的机械中,让其循环往复,以表现百川江河大海中的水流动。”

    纪蒲泰:“江是长江,河是黄河,海是秦始皇东巡时,曾到过的东海。”

    偌尔曼:“看样子,这无疑是一幅秦代疆域的模似图。埃及人建造的陵墓,与此相比,望尘莫及!金字塔虽高大,可防范措施怎能比秦始皇陵严密。我说的也是有依据,墓中置入大量水银,也是为了防止后人盗掘。”

    喇嘛王试探着说:“说出你的理由?众人才服。”

    偌尔曼:“因为水银易于挥发,其蒸汽有剧毒,一但有人进入墓xue盗物,水银蒸汽就会毒死盗墓者。”

    喇嘛众臣:“你说的,我们服,我们服。”

    纪蒲泰:“据说,有科学工作者,曾试着将地球化学中勘察汞量的测量技术,应用于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结果在始皇陵坟丘的中心,发现一个面积约十二万平方米范围的强汞异常区,那里土壤中的汞含量高于附近其它地方。”

    偌尔曼:“这说明,《史记》所载的始皇陵地宫中,注入大量水银的记载是可信的。”

    喇嘛王:“还有‘上具天文’的记载,不知你是否可信?”

    偌尔曼:“大王请讲,什么是‘上具天文’?”

    喇嘛王:“我讲给你听。‘上具天文’,是指在玄宫的顶部模似‘天文星宿之象’。”

    偌尔曼:“我听了也不糊涂,那就是一幅天体图!”

    外交大臣:“你当然不糊涂。一点就明,相当聪明。”

    偌尔曼:“不敢当。这表明,秦代的天文知识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纪蒲泰:“我再讲一件事情。秦都咸阳的扩建,就是按照天文星宿位置对应分布的。”

    偌尔曼:“那咸阳的城郭,是怎样的一幅天文图呢?”

    纪蒲泰:“有的学者推测,这幅天体图的形象是:正中为斗星,围绕斗星一周应有二十八宿。还有与之相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扶桑、桂树、太阳、月亮,金乌和玉兔的形象。‘下具地理’,是指模似地理概貌及秦统一中国之后的行政区划,即三十六郡的位置。”

    偌尔曼:“这真是让人难以信置!秦人设计规划的真是太周到绝妙了!”

    喇嘛王:“还有更周到的呢。”

    偌尔曼:“那大王说于我们知道。”

    喇嘛王:“好。那史书还写道:‘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偌尔曼:“那是何意?”

    喇嘛王:“那意思是说,用人鱼膏制成蜡烛,放在地宫中燃烧很长时间。”

    偌尔曼:“我明白了,这种事竟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秦人这个创意很不简单!我的理解是,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防腐措施。”

    喇嘛众臣:“难道这措施,还能高出埃及制作木乃伊的创意?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偌尔曼:“各自自有各自的道理,因为中国的葬制不同于埃及,我一时也很难分出高低。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蜡烛在燃烧时需要大量的空气。当地宫封闭后,与外界隔绝,里外不通风,地宫内的空气逐渐被蜡烛燃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窒息的空间。就起到了防腐的作用。”

    纪蒲泰:“偌尔曼已说出了蜡烛燃烧的作用,这种方法,直到近代还在使用。”

    偌尔曼:“我还有问题弄不懂。人鱼膏是什么东西呢?”

    纪蒲泰:“据文献记载,人鱼就是鲵鱼,今天俗称‘娃娃鱼’。”

    偌尔曼:“‘娃娃鱼’又是什么鱼呢?”

    纪蒲泰:“人们俗称的娃娃鱼,它发出的声音象小儿啼叫。也有学者认为人鱼是指鲸鱼。秦始皇地宫中的蜡烛,是用鲸鱼脑油制成的。他们认为,这种蜡烛的能量为每小时燃烧七点八七克,每立方米的鲸油可以燃烧五千天。”

    喇嘛首相:“那可是十几年啊!”

    纪蒲泰:“或许不会燃烧多长时间,因为空气中的氧气,一但燃烧完,蜡烛就会熄灭。”

    偌尔曼:“既然中国没有制作木乃伊,我就提出这个问题,那秦始皇是穿着什么防腐衣服下葬的呢?”

    喇嘛王:“我看过一些历史文献记载,秦始皇的尸体是穿着‘金缕玉衣’下葬的。”

    偌尔曼:“那‘金缕玉衣’又是什么东西,竟然穿在秦始皇的尸体上?”

    喇嘛王:“所谓‘金缕玉衣’,就是把长方形小玉片,用金丝穿缀成如同真人大小的衣服,给死者穿上。目的是为保护尸体不使之腐烂。”

    偌尔曼:“啊。原来是这样的目的!这可不同埃及的木乃伊?”

    纪蒲泰:“从考古发现西汉时期的‘金缕玉衣’来看,它是由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组成,穿缀的玉片多达两千多片。”

    喇嘛王:“所以说,秦始皇玉衣的式样,应与西汉玉衣差不多。”

    纪蒲泰:“总之,秦始皇陵的地宫,是按照地下王国构想的。它不但规模宏大,而且埋葬品也一定极为丰富。”

    偌尔曼:“我相信,随着中国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将会被慢慢揭去,世人终将得以窥见庐山真面目。”

    纪蒲泰:“假如有朝一日,地宫被发掘,人们就会发现地宫是一座能够反映秦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灿烂文化艺术的文物宝库。”

    偌尔曼“那将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最为壮观的考古发现!”

    喇嘛王:“可不能那样干!秦始皇陵的地宫,一定要保护!绝不能轻易惊动他的亡灵?”

    纪蒲泰:“我们也只是猜想,并不是希望马上动工,破坏秦始皇陵。在没有十分把握的科学技术条件保存的情况下,我也是不主张发掘的。”

    喇嘛王:“那样就好。这样我们就好转移话题。”

    偌尔曼:“那大王希望再讨论什么话题呢?”

    喇嘛王:“我是对你所说的斯芬克斯,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谜?你何不趁机解释?以了我的心意。”

    偌尔曼:“我就依大王的心意。说一下斯芬克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