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让当地农民过上小康生活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定拥有一颗造福百姓群众的慈善之心;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具有回馈社会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梁仕容这个浓眉大眼、平时理平头短发,佩戴一副金边眼镜、透着真诚纯朴笑容的男子汉,在他的身上,你看到的是一个很具绅士风度的企业家,同时你也看到一个血液里依然流淌着浓郁农村情结的企业家。 如何让当地的农民过上小康的生活,一直是梁仕容的创业动力。 梁仕容说:“我既然辞职跳海回乡创业,就应该创出让农民朋友过上小康富足生活的致富门路来。”当然,这样温暖的话任何企业家、任何人都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来,但是行动才能证明一切。 今天的农村,受到工业化力量的冲击,如何才能带领农民发展致富?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梁仕容意识到只有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种植业,才是有利当地农民创业致富的途径。多年来,作为梁氏集团董事会的战略决策者,他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胸怀,带领当地农民发展工业和种植业致富。到1994年,梁氏集团已实现总产值1亿元,带动农户达8万户,带动合作农户增收12亿元,户均6万元。 当我们看到这些成绩数据的时候,也许会觉得这一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数据背后蕴含了梁仕容多少的精力和心血,是我们之前所不了解的呢? 起初梁仕容走访农户,动员大家搞工业和种植业的时候,并不是那么顺利。各行各业总会有人尝试过,在农村,企图通过搞工业和种植业发家致富的人并不少,但无疑多数都是失败的。所以,对于梁仕容的走访动员,人们并不表现出多少热情,即使有几分热情的人家也是持怀疑态度,不敢轻易尝试。 但是梁仕容很有耐心,并不因人们对工业和种植业持冷淡态度而灰心。 他深知农村之所以落后,不仅仅是因为先天条件缺乏的限制,最主要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梁仕容依然一次又一次走访动员农户,给人们做思想工作以及描绘未来的美好蓝图。 刚开始也有同事和下属对梁仕容的过分热忱表示不理解,梁仕容总是微笑着说:“我是一名党员,作为党员,就要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揣在心里,要有耐心和决心把大家带上共同富裕的生活道路。”话语纯朴,却饱含爱心、充满分量! 梁仕容还时常说:“作为一名企业家,就要实行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新农村新社会的方针政策,把造福农民、建设新农村作为企业的发展文化核心理念,也是作为个人肩上的重任。” 梁仕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说的话实实在在,做的事也是实实在在。在梁仕容的潜移默化下,梁氏集团团队凝结成一气,为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而努力着。 终于不负苦心人,部分农户开始进行水果种植,为了让农户的种植业顺利进行,梁仕容派技术人员深入农户进行种植指导和辅导。很多时候梁仕容也亲自下到农户去,了解农户种植的具体情况。 在企业和农户的共同努力下,所种植的水果类开始一批批输向市场,带来经济收益。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种植业中来,大家的心中都有了一幅未来的美好生活蓝图。 建设新农村不是易事。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以及创新的观念和魄力。如何做到增加农户收益、加快新农村建设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梁仕容。 一个人如果容易满足,他的企业肯定走不远;一个企业如果容易满足,对造福社会就一定有限。 经过深入调查分析,根据新时期市场需求以及农户自身发展的要求,梁仕容决定创新。
梁仕容对团队强调:“创新才是一个企业强壮发展下去的脉搏。根据新时期市场需求以及农户自身发展的要求,我们要迎接挑战,拿出魄力来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梁氏集团计划争取用3--5年时间使挂钩农户和在梁氏务工的农民工效率和效益提高一倍。 梁氏集团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回报社会,造福社会,始终把关心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己任。 1990年1月,梁仕容捐资100万元成立了“梁仕容基金”,以奖励为当地“三个文明”建设作出特殊贡献的团员、青少年、优秀教师和扶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学生读书,促进当地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宗旨。 为了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资助,1993年11月,在原基础上共注册300万元成立了“GD仕容慈善基金会”,捐助用于新农村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扶贫助学、拥军、“生态、绿化、文化体育等”、敬老助残、雪灾、地震、重大疾病救助的资金达1000多万元。 基金会每年都与当地团委共同举办仕容慈善基金颁发大会,至今共奖励和扶助学子3200多人次,发放金额达790多万元,“容情暖人间”,善举使2100多个家庭直接受惠,大力推动了当地人才工程的实施,体现出梁仕容先生、梁氏集团对当地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极大关心和支持,体现出梁氏集团“造福员工、造福社会、共同富裕、齐创美满生活”的精神。 仕容慈善基金会的目的不仅仅是筹集捐款,兴办善事,更重要的意义是在精神层面上,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体。今后,基金会将继续秉承基金宗旨和基金章程的要求,认真做好基金各项工作,使基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让慈善基金会的精神永发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