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打探虚实
在吴应熊的指导下,他手下年轻的炮兵也很快就学会了怎么装炮弹,开炮,使用加农炮。吴应熊还教他手下年轻的炮兵射击法,比如简易法,告诉他们火炮在射击开始前要做好侦察、测地、弹道等准备,还讲解了一下跳弹射击的要领。 训练时,吴应熊严格要求,将“平时多流汗,战场少流血”作为训练口号,二虎等人也都是农村出来的子弟,很能吃苦。 在加强湘军洋枪洋炮训练的同时,吴应熊还派人和湘军杨载福所统水师取得了联系,要了一艘大船带人沿长江考察太平军的布防。 日落时分,吴应熊乘坐湘军水师一座大船沿长江而下,脚下是滔滔的长江水,滚滚流向前方,他往西看去,夕阳照耀下的蛇山和龟山层峦叠翠,低空中漂浮着金色的云彩,一切没有什么异样。他往南看,则是炊烟袅袅的山村。船再往前走了一会,便看见了高墙矗立的武昌城了。坚固的石墙围住了巨大的城区,武昌老城区里原本建满了房屋,但惨遭战火的洗礼。武昌城一半的房屋被烧毁。 当天晚上,吴应熊去找胡林翼,将武昌太平军的部署地图交给了他,并详细说了自己的攻城计划。 胡林翼听了吴应熊的战略布局和分析,说:“贤侄真是个军事天才!我马上写信给湖广总督官文,请他协调各处战事。” 吴应熊点点头,说:“胡大人,这次作战部署,请不要说是我的想法。清廷现在对家父多有顾忌,小侄现在还不想出头。罗泽南的湘军,也请胡大人说是交给我六叔、九叔他们接管。” 胡林翼想了想,清廷确实对曾国藩有所顾忌。坐镇南昌的曾国藩虽有钦差大臣关防,却只能管军,不能管民,湘军实际上仍然是江西省的一支“客军”,后勤和地方配合、保障都障碍重重,曾国藩屡屡向朝廷请求兼任督抚,“以一事权”,然而清廷怕曾国藩势力尾大不掉,对曾国藩的建议或不置可否,或以“祖宗成法”搪塞。要是清廷知道曾家又出了一个军事俊才吴应熊,可能对湘军也不利,于是答应了吴应熊的提议。 按照吴应熊的建议,杨载福所统的湘军水师,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首先向太平军在长江附近的水师发起了猛攻! 湘军的水师船比较大,购买了先进的洋炮,而太平天国的战船太小,在湘军的巨舰前就像玩具。 湘军战船中,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船只分三层,船面上可以让士兵骑马来回巡视。从船的前面看不到船尾,士兵们站在自己的战船上可以炮击敌军。 而太平天国的战船以之前缴获的湘军水师船只为主力,还有若干渔船在内,近距离观察,才发现湘军水师是多么可怕的舰队。 杨载福所统的湘军水师利用坚船利炮,集中二十艘巨舰发动集群攻击,沿江而下杀敌,当时湘军水师的巨舰还是顺风,太平天国急忙将舰队后撤,杨载福军顺势发动攻击,集中大量火炮,向进入射程的敌军猛烈轰击! 太平天国在长江和汉阳附近的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四十余条战船被焚毁,湘军水师还烧毁太平军粮食军火船百余艘。 接着,杨载福又统湘军水师顺江而下,攻击驻黄州、樊口、黄石港等地太平军水师,太平军水师船只被毁甚多,辎重粮食及援军均无法西运。 吴应熊自己则带炮兵和洋枪队猛攻武昌的韦俊守军,在曾国荃、曾国华的协助指挥下,湘军迅速占据了城东南的钵盂山、洪山、小龟山、紫荆山,包围了文昌、望山、保安、中和、宾阳、忠孝、武胜等城门,完成对武昌城的包围。 文昌门外地面髙旷,且有红石矶控扼江流,形成天然的通津口岸,吴应熊指挥湘军水陆夹攻,用洋炮轰开了文昌门,杀入武昌城中。这一次,躲在突城里的太平军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吴应熊指挥炮兵轰掉了大部分突城,剩下的一些太平军也被湘军点射,一时间武昌城内血流成河,罗泽南手下的湘军奋勇杀敌,为他报仇,附近的太平军纷纷败走撤离。 之后,为便于调遣部队、输送弹药物资,吴应熊下令,八百湘军连夜施工,以铁索系船,缚木为浮桥,更多系三四千斤重的大铁锚,抛入江中,在长江之上架起了两座坚固的浮桥,一座由汉阳鹦鹉洲至武昌白沙洲,一座由汉阳南岸嘴至武昌大堤口,使汉阳、武昌水陆相联,天堑变通途,湘军的运输变得极其方便,太平军更加被动。 吴应熊还在城北观汉楼下修筑炮台,在城外沿江一带遍设营垒,连续猛攻武昌。一旦武昌守军均出城突击,吴应熊就下令用排炮轰击,经过训练的炮手,纷纷点燃了火绳,只听数声巨响,一片片烟雾腾起,炮弹如狂风般向太平军扫去,太平军一片人仰马翻,中弹的人惨叫滚倒在地! 接着,后面的洋枪队也跟上,在吴应熊的指挥下,曾家军有条不紊轮番射击,一排排疾风暴雨式的弹幕席卷太平军,他们伤亡惨重。开花炮弹和子弹穿透了太平军的铠甲和胸膛,还有的直接穿透了他们的脑袋,一片惨叫传来。 不少太平守军不堪炮击,向曾家军杀过来!不过,他们遭遇了吴应熊身后洋枪队有条不紊的攻击。 “啪啪啪”,一阵枪响,洋枪管中的弹药同时射出,烧红了枪管,太平军血流成河,把倒在地上的战旗都染红了。 自此,曾家军在武昌一战成名,太平军看到曾家的旗帜就闻风丧胆。 就这样,武昌和汉阳的太平军成了瓮中之鳖,国宗韦俊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四处求援。 此时,胡林翼在当地也添募陆勇5000人,水师10个营,派兵9营扼守青山,4营扼守石嘴,两处各配地方团练4000人,处处设防,层层设卡,并在武昌外围要隘青山、石嘴、洪山、鲁家巷等处挖壕筑墙,致使太平军粮道全断,信息不通。 武汉的战事,清军因为吴应熊的到来,很快占据了绝对优势。 这时,吴应熊向胡林翼要求,带五千湘军离开武昌。 曾国荃表示很不理解,私下对吴应熊说:“贤侄,眼看我们就要拿下武昌城,这可是天大的功劳,你却不要?这是何故?” 吴应熊说:“侄儿这么做,正是不愿和胡林翼抢功。他帮助我们收编罗泽南的军队,还资助我们诸多洋枪洋炮和弹药,我们正好借此还他这个人情。” 曾国荃叹了一口气,道:“那也不能就这样把到嘴的肥rou就这样送给别人啊。” “拿下武昌算不了什么功劳,将来侄儿一定帮助九叔拿下金陵!”吴应熊说:“太平长毛的翼王石达开不是那么好对付,我们打乱了他的部署,还不知道他如何调兵遣将,现在我担心父亲在江西的安危。” 曾国荃早有所耳闻,翼王石达开确实是一个强劲的对手,他也担心曾国藩的安危,便和吴应熊一起告别胡林翼,和曾国华等人带兵离开了武昌,向江西杀去。 吴应熊和曾国华、曾国荃率领五千湘军,浩浩荡荡地杀向江西,路上遇到的第一座坚城,就是湖北咸宁。 咸宁与湖南岳阳、江西九江接壤,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距离武昌仅一百余里,一天的急行军就到了,虽然路上也遇到了一些零星的太平军阻挡,但这些溃败的太平军根本上是螳臂当车。 晚间,曾国华率领八百湘军,一鼓作气,奇袭了汀泗桥镇,当地一千余名太平守军苦战,伤亡过半,退守咸宁县城。 当年的汀泗桥镇,以汀泗河为界,河西属蒲坼县,河东属咸宁县。湘军拿下汀泗桥镇,就在镇上扎营,打开了通往咸宁县城的南大门。 当晚,曾国华和曾国荃、吴应熊商讨攻取咸宁县城的方案。曾国荃说:“咸宁县城三面环山,还有向阳湖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强攻势必会造成湘军大量伤亡,我们必须先派人去打探清楚长毛的布防。” 曾国华说:“探路看布防,这种事我最擅长,我明天一早就带人去探个虚实。” 吴应熊说:“那就有劳六叔了,你千万要小心。我们湘军一路从武昌杀到了咸宁,粮草辎重还在后头,你一定要等我们的重炮到了再一起攻城。” 曾国华刚刚拿下了汀泗桥镇,对太平军的战斗力很看不起,笑道:“区区几个毛贼,不碍事的。”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曾国华就带领二十多个心腹去探咸宁城的虚实。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他们就到了咸宁县城附近,躲在半山腰一片浓密的芦苇丛中,偷看县城的布防。
咸宁古城是一座方形石头城,坚固厚实的青石墙绕寨而筑,寨墙高十米多,拐角处垒起六座高高的炮楼,互为犄角之势,外围还挖了长长的护城河。 在晨雾中,曾国华隐隐约约看到,咸宁县城的各个城门紧闭,每个炮楼上都有五六个裹头巾的长毛放哨望风,他们手里拿明晃晃的刀子,守在土炮旁。 曾国华仔细观察了一下炮楼上的太平军,不禁眉头深皱,这帮长毛多数人持白杆长矛,办团练的他对这种白杆长矛相当熟悉:结实的白木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宜在守城作战。 加上城角的火炮,要是强攻,湘军恐怕不仅占不到什么便宜,还会伤亡惨重。 曾国华回军营后,忧心地向吴应熊、曾国荃详细述说了咸宁城的布防,道:“咸宁的贼军本来就有两千多人,加上从汀泗桥镇撤回的数百人,兵力差不多有三千,如果我们强攻,可能会有较大的伤亡。” “扎硬寨打死仗,这是湘军最擅长的,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曾国荃说,他是个以蛮出名的人,遇事不干则已,干则非达目的不可,拼上血本,甚至贴上老命也不在乎。 吴应熊知道曾国荃在历史上有个外号,叫“曾铁桶”,善于挖壕围城,便道:“如此看来,我们便只好大军围城,挖地道攻下咸宁了。” 吴应熊的想法,正好与曾国荃不谋而合。 曾国荃的手下有一个叫李臣典的,湖南邵阳人,他原来在贵州一带挖煤为生,带了一大批贵州人参加湘军,他们善于挖地道。 于是曾国荃指挥三千多湘军到咸宁城东北西三面各挖了两道长壕,内壕用于围困在城内的太平军,外壕用于抵御太平军的援军,湘军驻扎在两壕之间,战斗营垒修得极为扎实、坚固。 吴应熊则调来洋炮,首先轰掉了咸宁城犄角处的六座炮楼,然后,他下令二十四小时换炮手往城上轰,让太平军在城上都站不踏实。 同时,曾国荃又下令用柴堆往城南下堆,柴越堆越高,渐渐跟城一样高了。太平军很紧张,以为湘军要从这里用火攻了,却不知道,咸宁城下面一个个隧道正在加紧挖掘中。 就在曾国荃和吴应熊率湘军主力全力挖地道攻打咸宁城时,胡林翼从武昌为湘军筹集的粮草快到了,曾国华便亲自带了一百余人出城三十里交接。 那时是正午过后,武昌通往咸宁的官道中间,运粮的七八十辆马车前后缓缓行驶。那条官道大概有五六米宽,两旁小树林里的知了,不时叫唤,让曾国华更加心烦意乱,他的左眼皮从早上一起来就跳个不停。 四位骑马的湘勇在马车前面缓缓开路,有一人手握一根竹竿,上面挂着一幡旗子,绣着斗大的“曾”字,随风在空中上下翻飞,猎猎作响。 夏天的阳光,很是毒辣,能把人晒落一层皮。押送军粮的湘勇因为赶路脸上疲惫不堪,有人渴得嘴唇开裂,正拿着竹筒仰头咕噜喝水。 交接完毕,曾国华带着这支队伍走了十余里,行至一地旷人稀处,一阵阴风掠过,前头四个护卫湘勇骑的马也突然仰头长啸,不再往前走。马车后面的队伍也停了下来。 曾国华正想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护卫湘勇赶紧调转马头,上前向曾国华报告:“大人,不好了,前方有土匪!” 这时只听一阵锣响,路旁小树林里竟然瞬间钻出七八百个土匪,他们手拿明晃晃的大刀和铁叉,不少人还拿着鸟铳,喊着“杀”,拦住了队伍的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