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在线阅读 - 第二百六十七章 野心

第二百六十七章 野心

    当陆秀夫和赵与珞为了兵部在朝廷宝行开户一事觐见陛下后,面对他们的询问,帝国陛下却轻描淡写地摆了摆手。

    “老师,赵爱卿,兵部在宝行里立个户,朝廷放些钱进去,让他们自己去采购军服,这其实并没有什么。”

    “朕倒是认为,假如他们能做好这件事,今后还可以让他们采办更多的军需,甚至朝廷将来把军费开支交给他们自行使用,也不是不可以。”

    听了如此“圣谕”,赵与珞脑袋一蒙,忍不住就谏了言。

    “陛下,财货之事,军镇万不可得专。长此以往,臣恐将来藩镇之祸真的在所难免。”

    陆秀夫可就比老赵沉得住气多了,他只是淡淡地问道:

    “陛下可否为臣等解说此举之因?”

    帝国陛下似乎犹豫了一下,可终于还是说道:

    “老师,赵爱卿,朕认为,我大宋要想革除过去的弊病,治理好这个天下,有一点是必须要做到的,那就是朝廷各部职责明确。”

    “就以兵部来说,它之所以设立,就是因为它被赋予的职责与朝廷其它各部并相同。这个不同更明确地讲,就是文官治国、武将保卫家园。”

    “所以,任何时候朕都不会允许武人干政,因为这逾越了他们的职责范围。”

    如果赵与珞还暂时没有反应过来,陆秀夫是绝对知道他满嘴义正词严的好学生言外之意的。

    朝廷职责明确,武将不能“干政”,那么是不是文官也不可以“涉武”呢?可陆秀夫也不吭声。

    “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朕才会考虑将朝廷的军费交给兵部自行使用。”

    赵与珞张开了嘴,但他“英睿的太祖之后”摆了摆手,将他的话堵了回去。

    “这个举措的实施还需要一个条件,”在瞥了一眼他的好老师后,帝国陛下一字一句地说道,“兵部要有年度的军费支出计划,朝廷则要有年度支出预算。”

    得,废才就是废才,高低还是把后世的名词给用了出来。

    听了陛下的话,老赵瞪大了眼,而面容一直十分平静的陆秀夫则心中一动。他是知道他的好学生的,这时候才算是这个狡诈的小子真正露出点他的小心思。

    他立刻慎重地问道:“陛下的意思是?”

    东在此时推出军需采购制度其实并不仅限于刺激民间经济发展这一个方面的考虑,而是还有着更复杂、更深层面上的盘算。如果讲明确点,也就是他要开始对朝廷的体制下手了。

    因为他认为,即使在眼下难以建立后世的现代国家体制,但也应推动大宋进一步向这方面靠拢。

    兄弟们基本上都知道,后世的军需采购,实际上是在军费开支计划的范围内;而军费开支计划,又是整个政府财政预算计划的一部分。至于政府制定财政预算的目的,则是为了贯彻“量入为出”的原则。

    东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大宋的财政预算制度。

    大宋是比以前有钱了,可事情并没有结束。这是由于,光依靠改换币制、推出国债和银行等举措,也只是暂时解决朝廷财政之困,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甚至有可能将来问题更严重。

    因为国债也好,银行也罢,实际上它们玩的都是负债经营。国债就不说了,有几家银行的主要资金来自于它们自己的钱?

    况且钱再多,人也能将它花出去,而且人的弱点之一,就是有时候钱来的太容易,往往就会不当回事。更不要提在有些人的观点中,朝廷的钱,不花白不花。您说是不是?

    南宋刚发行“会子”时,由于仅仅是印了一些字在纸上,并非是过去真正的钱,宋孝宗为此有相当一段时间都睡不好觉,深恐出现天下大乱。可后来又如何?从他开始时的一千万贯,变成了后来的六亿五千万贯,由此形成了“会子危机”。

    大宋以后会不会因钱不够花,也无节制地发行国债?难说啊。

    后世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财政预算制度,以此形成对政府花钱的一定限制和约束。

    当然,这个限制和约束在后世又被所谓的财政赤字加以了抵消,所以,即使以西方国家之富裕,它们仍然还是出现了什么财政危机。

    有时候“寅吃卯粮”其实也没有什么,但总是“吃”,终究是会吃出事情来滴。人类有时候就是太聪明,反而变成了折腾。

    东之所以重视财政预算制度,除了限制和约束之外,它还有着政府资源调配的作用。而这些,不仅是他“打造新的帝国”大计所必须,同时也是他忽悠朝廷众人的说辞。此外,他还明白,到了这个时候,有些事情他也必须摊开来了。

    面对他好老师的询问,这个狡诈之徒反问道:“老师,假如天下平定后,您认为朝廷养兵所需,应占朝廷岁出的多少?”

    陆秀夫一怔。

    朝廷不可一日无兵,可花的钱到底该多少,即使是他也说不出来。因为历代以来就没有明确的说法。

    他的好学生看了看他,淡淡地说道:“朕认为,朝廷六部,兵部将来的用度,理当为朝廷开支的两成以下。”

    好么,天大的馅饼又砸下来了,陆秀夫和赵与珞顿时一楞。

    大宋过去养兵耗费了朝廷近八成的岁入,这个重负一直困扰了帝国几百年,不要说把它降到两成,就是能将它减为一半,都将成为朝廷众人的奢望。可这与陛下的野心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但某鸟人是不是在吹牛?不完全是。

    当他将整个大宋的货币拥有量增加了十倍以后,从书面上讲,过去百分之八十的花费就已经变成了百分之八。要是这样来看,他说两CD过份谦虚了。

    当然,这仍然是玩笑话,国家经济是不能这样来算的。大宋过去的岁入有很多是实物,而实物是实物,钱归钱,很多时候它们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真正要做到军费开支在朝廷支出的两成以下,他能否推动大宋经济进一步发展是前提之一。至于另一个支撑他如此放言的条件,就是帝国新的兵役制度。

    事实上,东推出新兵役制度也不是没有经济上的考虑,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将来把大宋的军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因为从后世财政的角度讲,一个国家如果军费开支始终占到财政支出的近百分之八十,它不仅是一个畸形的经济,完完鸟早已飞得离它很近了,且还限制了国家在其它方面的发展。

    宋代虽然有耗费帝国近百分之八十财政收入的“冗兵弊政”,可它却仍然坚持了几百年。这里面除了外部的压力,社会上存在有大量的实物经济、以及逃税所涉及到的庞大灰色经济,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而义务兵役制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弹性的制度。

    仍然以美国为例,当它于1917年加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全国的兵力只有十九万六千人。其中真正的陆军是七万七千人,剩下的还是国民警卫队。而陆军中的精锐,又是骑兵(这是美国国防部当时为这个军种大肆狂购的原因之一)。

    可当它对二十一岁至三十一岁(后改为十八岁至四十五岁)、体格健全的国民实行征兵制后,转眼就拉起了一支四百多万人的大军,另有八十余万人在海军服役。

    等战争一结束,很快就让绝大部分的军人退役,整个国家立刻进入平常体制。

    这就是征兵制的妙处所在了。

    听了陛下所言,此时的陆秀夫已经陷入紧张的思索,而赵与珞则真的蒙了,因为他搞不清楚他的陛下到底想的是啥。

    你说他偏向武夫,他要在将来将兵部的花费降到朝廷花费的两成以下,可说打压武人,他却又要将财权交给兵部。

    但是,他“英睿的太祖之后”已经给出了解释。

    “老师,赵爱卿,朕知道,朝中大臣近来心里多有不舒服,认为朕的举措偏向了兵部。可他们应该明白,战事期间,朝廷理当首重军事。而一旦战事结束,自然也就无此必要。不仅禁军的人数要压缩,养兵的费用也同样要减下来。”

    “朝廷新的兵役之制固然要求天下民户均要出兵士,可到了哪个时候,只需像太祖那样,对从军之人要求严一点,他们就是想从军,也从不了了。”

    后世招兵,体质不讲,学历高中以下人家都不乐意。要是按眼下这时代来论,这可是要达到了举人的条件。

    “朕之所以认为兵部要有军费支出计划,朝廷要有年度支出预算,是因为职责所在,各部均有自己的花费。朝廷可以把军费交给兵部,但作为朝廷六部之一,兵部的用度是不是也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

    “只要朝廷降低军费开支,兵部就是自己也要压缩禁军的规模。”

    “有些事情,其实就像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世上之人,往往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他越想得到。如果这样,还不如有条件的给他。

    换句话说,啥叫“疏”?让洪水顺着河道往下走就是“疏”。从另一个角度看,“疏”的本身也是一种限制,它把肆意横行的洪水限制在了河道中。

    军费开支计划既是一种“放”,同样也是一种“限”。这恐怕就是后世制度上潜藏的含义所在了。

    在此时陆秀夫和赵与珞的眼中,帝国陛下淡淡的笑容里面,的确有种说不出来的“狡诈”。但是,帝国的陛下并没有准备结束。

    ----------

    这章有点乱弹了,切莫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