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在线阅读 - 随笔

随笔

    --孔子

    尽管原本的目的是加强王朝对各地统治,但“分封制”中所隐含的“分离”趋势,却成为了周王朝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鉴于这一点,秦统一天下后,取消了分封,改为了郡县制。就此,我们这个东亚之国大一统的格局开始定型。

    周朝有八百年的历史,前后又分为西周和东周,其中东周跨度的年代远比西周要长。也就是在东周,我们这个东亚之国诞生了两个即使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亦是空前绝后的思想家、老子和孔子。

    孔子的政治思想或理想,简单地说,就是构建一个有着稳定架构和秩序的天下。而为了达到这个理想或目的,他又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教化“人”,另一个强调了“仁”字。

    孔子于政治上在后世饱受争议,因为他要“复古”,更鼓吹恢复“周礼”,给人以“倒退”、“维护统治者统治”的印象。并且于事实上,就是他身处的当时,这个提倡也不为很多人所接受。

    但尽管孔子所提倡的社会架构和秩序,在后人看来可能并不恰当,但他构建稳定架构和秩序的天下之思想,却有着绝对合理的成分。

    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世上没有多少人愿意生活在一个无序的世界里。

    什么样的社会架构和秩序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但社会绝对不会没有架构,也绝对不会、更不能没有秩序。

    后世的一些国人一提到“自由”,总有点脑袋发热,似乎“自由”二字与“随心所欲”能划上等号。可恰恰是喊“自由”最响的美国,它维护社会秩序的实践是相当严格的,这种严格甚至超过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其它国家。

    在美国触犯法律后会如何?

    而法律又是什么?既是人类社会某些道德规范的体现,本身也是维护社会架构和秩序的一种工具。

    孔子论述中所包含的这一理性因素,是任何一个朝代或社会所无法拒绝的,这是他的思想始终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至于孔子“教化”人,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后人应当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在春秋、战国主要的思想家或流派当中,除了孔子讲“仁”,道家的老子也强调“德”,法家提出重“法”,墨家则讲“兼爱”。

    而“仁”也好,“德”也罢,包括“法”和“兼爱”,所针对的对象,其实全都是“人”。

    之所以如此,是与东周的历史背景有关的。

    基本上每个人都知道,东周是是我们这个古老帝国历史上空前混乱的时期,也被称为“礼乐崩坏”的年代。

    教科书上还告诉我们,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由奴隶社会走向了封建社会。

    那么,如果接着再问: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标志又是什么?答案其实就是一句话:土地所有或私有的扩大化。

    眼光更大一点、不纠缠在细节上,就更可以看到,从春秋、战国开始,在东亚的这块土地上,发生着人类有史以来空前、也是第一次、以土地为核心的私有化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则是在汉代。

    上述的讲法并非有点夸大,因为事实就是,在同时期、乃至于之前的这个星球上,还没有那个国家或族群,在那么庞大的疆域和人口范围内,进行着这样的过程。

    这种变化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在于它导致了世人在观念和行为上前所未有的改变。用后世的俗话来讲,就是人的想法“多”了,心思也变“活”了。

    过去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个人也就没有什么多少可想,而当现在个人可以拥有土地时,世人的想法自然也就多了。

    所以孔子才会捶胸顿足地说;“人心不古”。

    一句话,在东周乱象的背后,隐现的其实主要就是人的私利因素。

    因此,了解春秋、战国的真正背景,是理解孔子、以及这一时期其他主要思想家论述的关键。

    从孔子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正是鉴于东周的乱象,他才梳理了当时各种人的社会关系,也即他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试图使这些关系形成规范。由规范进而使整个天下由“乱”达“治”,恢复曾经的和谐与稳定。

    如果仅仅是这样,说孔子是在“维护统治者统治”也就罢了,关键在于,在所有的一切之上,孔子还贯之以最核心的一个“仁”字。或者说“仁义”二字。

    因为作为一个大学问家,孔子不可能不了解“夏”、“商”覆亡的原因,更不要讲对他来说就是昨天的“西周”。何况他自身所处的年代,也让他看到了众多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后人也曾对春秋有这样一个评价:“春秋无义战。”

    所以孔子才对所有人强调“仁”。

    而“仁”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真正的普世价值,即使是到了后世。因为人类社会所有一切的纷争、战乱,都可以归结为少了一个“仁”字。

    孔子是公认的大教育家,但后人还应该看到,他办教育,其实是与他的政治思想一脉相承的。

    这又是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才是社会最基本的要素。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社会。

    孔子抓住了社会的核心,这是他的学说历久不衰的又一重要原因。

    后人当然不能说孔子的思想很完美,并且也不应该苛求一个三千年前的人完美到后世。

    但遗憾的是,后世的儒生在很多方面把孔子的思想给扭曲了,或者说没有真正理解乃至贯彻他的本意。

    比如世人常常提到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

    它强调了服从,却淡化了“仁”意。而历代王朝之所以会崩溃,恰恰都是在它们的末期少了些“仁”。这并不仅仅是指有些帝王,还包括“深受”孔子思想熏陶的一些所谓“士大夫”。

    这些极力宣扬“三纲五常”的士大夫自身就贪,所谓的“三纲五常”只怕也早已抛到了脑后。

    再比如孔子所说的“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它明明说的是为政者治理天下应采取的方法,却被后世的儒生当成个人处世的哲学。

    孔子如果要当一个老好人,他就应该见到谁、或者别人说什么,都是“好,好,好,”“行,行,行。”这样哪还有儒家的学说。

    相反,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孔子一点都不含糊。除了“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且他还说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孔子曾提出“克己复礼”,他的这个“克己”,应该是针对东周的乱象,提出克制个人过于膨胀的私欲。而到了后世的宋明理学,变成了什么“存天理、灭人欲。”

    真不知道假如孔子穿越回来,会不会也内牛满面:

    俺老人家办学也是收费滴,毕竟俺是一个人在带七门课,这也是在按劳取酬,你们要灭了人欲,就是在说俺不该收,让俺的颜面扫地哦。

    开开玩笑哈。

    后世地儒生,恐怕就没有正确理解“仁、义”二字的含义。

    不管怎样,有一点孔子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即他是现代文明人的先师。

    后世所谓的贵族礼仪、贵族举止,其真正的推行者,恰恰就是三千年前的孔子。

    ---------

    孔子的思想并不是在下能够完全理解的,这里只是一点个人的小小所见,不妥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