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幻想三国志之龙皇霸业在线阅读 - (转载)深谋远虑的渭南之战(二)

(转载)深谋远虑的渭南之战(二)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八月,曹cao大军经函谷朔黄河西进,到达潼关。(此时曹军的粮草由洛阳经函谷供应。)潼关虽险,却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狭关,须以大军方可屯守。正因为潼关有此种特点,曹cao用大军紧逼潼关,摆出非要从潼关进入关中不可的架势,马超等关中联军的注意力才能被牢牢地吸引在潼关的防守上。

    这期间,关中各部不断向潼关增兵,曹cao听说,不忧反喜。事后曹cao解释说:“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眼见联军的所有力量都已集中到潼关,曹cao暗中却派徐晃、朱灵率步骑四千人渡过浦阪津,据河西为营,准备接应曹cao大军由河东进入河西。史书记载,曹cao曾问徐晃如何可入关中,徐晃提出了这个计策。徐晃出身西凉军,熟悉关中民情、地理,后面的贾诩也是西凉军出身。

    闰八月,曹cao亲自率军从潼关东面的渡口北渡黄河。遂发生了演义中许褚救曹cao的那惊险而又壮观的一幕。至于演义中马超建议从北岸阻击曹cao北渡,在真实的历史中,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可能是罗贯中因不熟悉地理而出现的失误。

    再说徐晃,刚刚从浦阪津渡过黄河,还没来得及建立寨栅,当夜梁兴即领步骑五千多人前来攻击,被徐晃击败。

    关于此事,曹cao应与徐晃约好,在曹cao从潼关北渡时,徐晃方才能从浦阪津西渡黄河,否则,消息过早泄露,徐晃会遭到敌人大军的攻击。马超看到曹cao北渡,自然知道曹cao是想从浦阪津渡河进入关中,遂派梁兴带五千多人前去抢占浦阪津渡口西岸,通常情况下,这五千人足以阻挡曹cao渡河。但马超没有料到的是,徐晃已经抢先占领了浦阪津渡口西岸。经长途急行军赶到浦阪津渡口的梁兴军,自然不是以逸待劳的曹军对手。待消息经几百里路传回潼关马超大军处时,马超再想派大军去重新夺回渡口,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曹cao事后解释时说:“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有二将之军也。”

    有人认为,徐晃、朱灵军是断敌退路,或说是袭敌后方,截敌粮草。史书上无此记载。笔者认为,徐晃、朱灵军唯一目的就是先行偷渡,唯一的作用就是接应曹cao大军渡河。曹cao在潼关前折腾那么久,最后都是为了掩护徐晃、朱灵军的先行偷渡。

    耗敌

    西渡黄河后,(此时曹军的粮草改由河东经浦阪津渡口供应。)曹cao沿河连车树栅为甬道向南推进。马超退屯渭口。(甬道可能是为了保障由渡口向大营输送补给。)

    笔者推测,曹cao这是向马超表明,准备渡过渭河从背后夺取潼关,用意是将马超等关中联军继续滞留在潼关附近。马超退屯渭口,也是为准备防止曹军渡河。

    曹cao又多设疑兵,吸引马超的注意力,暗中却从黄河把船驶入渭河,连夜用船搭起浮桥,分兵在渭水南岸扎营。在渭水南岸立营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合适的建筑材料,加之屡受马超骑兵的突击,一时难以完成立营的工作。后乘天气突然爆冷,曹cao夜里渡兵在南岸浇筑起冻沙城。(笔者推测,曹军只需在离河岸不远的地方,沿河筑起一道墙即可,而不用像普通营寨那样四面立墙。)天明时,冻沙城建筑完毕。

    九月,曹cao大军全部从容渡过渭水。至此,曹cao已经完成了全面攻击的准备,下面就是怎样在决战中,打败马超等的十几万关中联军。如此规模的大会战,曹cao从前没打过,事实上,三国历史上也仅此一次。如何选择决战时机是打赢会战的关键,敌军将士战斗意志最差的时候无疑就是最佳决战时机,这通常出现在敌军必须退兵的时候。

    这时,马超移屯渭南,并派信使求和,曹cao没有答应。

    马超由渭口移屯渭南,史书没有记载原因,笔者推测,马超这是放弃潼关,准备撤退。

    那马超等为什么不自行退回长安或自己的领地,而是先来求和?两军对峙,先退者会出现人心浮动,士气崩溃的局面。尤其是军本乌合,各有私利的集团,在局面一旦出现标志性不利时,立即就会土崩瓦解。楚汉相争时,两军相持于荥阳,刘邦、项羽均十分困难,却无人肯先退。官渡之战时,曹cao几乎难以为继,却苦苦支撑。这就是荀彧所说的“先退者势屈”。

    马超求和不成又求战,曹cao又不出战。马超只好又转而坚决请和。

    由此可以看出,马超准备撤退,不是担心与曹cao决战,而是急于结束野外对峙。马超为什么此时突然急于撤退?

    笔者推测,天气突然大寒,马超等关中诸军御寒装备不足,难以在野外继续对峙下去。

    另外,由于马超等关中联军在春季三月时,就在潼关屯集十万大军,加之用于长途输送粮草的人力,马超等关中联军各部,当年的农业生产几乎全废。此时秋季已过,冬季将临,马超等关中联军各部却征收不上来新粮,全军有断炊之虞,所以联军各部急于散兵就食。

    现在许多读者对粮草如此紧缺不甚理解。古代如何,笔者不能亲历,但对近代中国农村的状况还是知道的。一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包括建国前,中国普通农民家庭都处于家无隔年粮的状况,别跟我提地主,他们是极少数。许多家庭在新粮还没下来时,便“青黄不接”了。这还是正常状况下,如果像当年“大跃进”那样,把壮劳力弄去大炼钢铁,就会饿死人了。马超等关中联军的这次反叛,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缺乏,其状况只会甚于当年的“大跃进”。

    到此,我们已不难理解,曹cao为什么要在九月时全部渡过渭水。因为天气大寒之后,马超等关中联军就再也无法支撑了,曹cao必须把他们紧紧粘住,让他们不敢撒腿跑路。

    那么,曹cao为什么又不出战呢?很简单,曹cao想借此麻痹敌人,使马超等关中联军产生轻敌思想。最重要的是,现在还不具备在大决战中的必胜条件,曹cao不想把双方三十多万人的大会战,还有关中,甚至是国家的生死前途交给战场上的幸运之神。靠神不如靠人,靠人不如靠己,靠己就不能心存侥幸。

    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曹cao要怎样做才能“先胜”呢?

    离间计

    这时贾诩建议使用离间计,情节一如演义。结果,离间计使马超、韩遂等互相猜疑,但是,还没有演变到演义中那样自相残杀。那这样的离间计还有什么用呢?用处可大了!只要联军各部互相猜疑,曹cao就已经具备了在即将发生的大会战中的“先胜”(具体细节后面详述)。

    曹cao为什么早不用离间计,而偏在此时开始用离间计?离间计用早了,曹cao还没有完成攻击的准备,如果联军内讧,自己一哄而散,各回老巢,或投顺曹cao,曹cao不能彻底摧毁他们的武装力量,那曹cao前面不都白忙活了。

    后来,在与韩遂最后一次会晤中,曹cao一反原先一贯示弱于敌的作法,突然列出五千铁甲骑兵,阵列森严,“精光耀日”,关中各军,无不为之震慑惊恐。这是曹cao大战前打击敌人的士气,为“先胜”又添一砝码(其对战斗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后文详述)。

    《孙子兵法》“五事”中的第四件是“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离间计严重破坏了关中诸将的为将之道,使得他们把心思不是用在如何战胜敌人上,全都用在了如何提防自己人。

    “胜兵先胜”已经完成了,现在是“而后求战”的时候了。

    渭南决战

    离间计刚刚施用完毕,曹cao立即与马超约期会战,而马超也急于结束对峙状态,遂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为了精确,我们直接引用史书原文:“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三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会战,陈寿只用了三十多个字就给交差了,实在有点那个,不过,和司马迁比起来,还算好的了。

    如果对渭南决战的描述就此结束,似乎有点太那个头重脚轻了,笔者只好画蛇添足了。

    这里的“公”是指曹cao。

    “轻兵”是什么意思?笔者说不好,笔者只知道“重兵”是什么意思,不过,这你也知道,笔者就不解释了。

    “挑之”,笔者理解,和挑逗的意思差不多。在这里就是,打一下,还不能把对方打得太痛,下手太重,对方会急眼跟你玩命的。但还要给对方以感觉,他随时都可能遭到攻击,使他时刻不得安宁而疲惫不堪。既让对方不胜其扰,还要让他不敢全力还击,怕遭到曹cao五千铁甲骑兵的回敬,而使自己的损失大于其他各部。就好像虽受挑逗,还不敢公开去求爱,怕一旦遭到拒绝而受同伴嘲笑。

    曹cao此次决战能够全胜,战术上有两个关键。

    第一步,“轻兵”疲劳敌军。

    “轻兵挑之”的目的,就是让敌人全军劳的同时,能让自己的“重兵”逸,达到以逸待劳的目的。这事说起来容易,具体如何实现,史书上没有交代,笔者也学浅不知。

    曹cao的“轻兵”凭什么就能和马超等关中联军“战良久”?这就是离间计的功劳了。如果关中联军同仇敌忾,上下一心,曹cao的“轻兵”显然无法“战良久”。正是因为此次大会战前,曹cao先用了离间计,使得关中各部各怀异心,结果是,临战时皆不肯出力,使得曹cao只用部分兵力即能与之长时间相持。

    第二步,“虎骑”重击敌军。

    也许有的读者要问,曹cao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出动虎骑?如果一开始就出动虎骑,面临生死关头,本能会使关中联军各部抛弃嫌疑而死地求生的。如果待敌疲惫后,再施以重击,敌人既使有心拼命,也已无力搏杀。

    关于渭南会战的策略,曹cao后来说到:“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马超等关中联军一败而军马损失殆尽,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坚固的营垒可以退守。不建营垒,是因为曹cao的骄敌之计使马超等认为,曹军弱不能战。

    尾声

    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结束了,“遂、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这场大决战,关中诸将的武装力量基本损失殆尽,从此结束了关中军阀割据的局面,关中各郡进入了朝廷直接掌控的范围。

    曹cao从起意解决关中问题伊始,便精心运筹战争“五事”,在最后决战时刻,使对手关中联军“五事”皆失;在战役进行中,恰当运用兵者诡道、正奇结合的用兵之法,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决战的全胜。由此观之,曹cao在渭南之战中的谋略,堪称“庙算”胜敌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