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幻想三国志之龙皇霸业在线阅读 - 烟火读史之谋士刘晔(一)(其中部分转载)

烟火读史之谋士刘晔(一)(其中部分转载)

    后汉三国时期的谋士刘晔,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物。虽然说同属一流谋士,但又不是诸葛亮、荀彧、郭嘉的那种类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施起来的效果立竿见影,而是说出来的意见、筹划好的谋略,多数要到事后才能证明是对的,而往往到了那个时候,当初不听他意见者都后悔不已;另一方面,刘晔的人物品藻功夫似乎比他的谋略水平还要高出不少,他品评的人物最后都八九不离十,几乎完全和他当初的预料一样;历经三朝,算是元老了,官也做的不小,但最后的结局却是被自己的君主和同僚合份暗算,发狂忧郁而死;在他的人生经历中,还隐藏着两段历史公案等待后人去揣摩、去破解。本文就来介绍一下这个奇特的谋士。

    一

    刘晔(179---234),字子扬,淮南成悳(今安徽寿县)人,出身高贵,是汉光武帝刘秀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裔。父亲叫刘普,母亲名修,刘晔还有一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哥哥刘涣。刘晔七岁时,母亲病危。临终前,她告诫两个儿子:家里有个女侍谄害人的毛病,自己死后必定为祸家族。并希望儿子长大后能除掉这个女侍。果然等到刘晔十三岁那年,他告诉哥哥之后,冲进内室,将那侍者杀了,然后直接前往目前的墓地拜祭。父亲刘普大怒,而刘晔则冷静地告诉父亲这是母亲的遗命。刘普大为惊讶,“心异之,遂不责也”(1)。后来,来到扬州避祸的名士许劭见到刘晔,对刘晔大为赞赏,说他有佐世之才,年纪轻轻的刘晔从此成名。

    后汉末年,扬州一带的局势混乱,战乱不止。加上郑宝、张多、许乾等为首的豪侠之士纵横扬州,使局面更加复杂。这时的刘晔是什么做法呢?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使得后人对这事刘晔的行为大感疑惑,成了一桩历史公案。关于这个问题,在此略做考证。

    《三国志刘晔传》载:

    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干之属,各拥部曲。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于内宴饮。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斩其首以令其军,云:“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众皆惊怖,走还营。营有督将精兵数千,惧其为乱,晔即乘宝马,将家僮数人,诣宝营门,呼其渠帅,喻以祸福,皆叩头开门内晔。晔抚慰安怀,咸悉悦服,推晔为主。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遂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时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原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而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踧,遂奔太祖。

    另外一段史料出自于《三国志鲁肃传》:

    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闲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肃从其言。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这两个同出陈寿笔下,但是意思却是截然相反,显然有一个是错误的。到底孰是孰非,一千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论。

    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三国志刘晔传》这一段记载的真实性如何。笔者认为有几点疑问。从前面所引原文来看,其实说了两件事情,一是杀郑宝,二是助刘勋。刘晔去杀郑宝的起因,是因为曹cao使者的到来,这里就有三个疑问。

    一是曹cao的使者为什么不去直接找拥兵自重的郑宝,而是来问一介书生刘晔难道这时候的郑宝已经打起了反曹的旗号,又或者是郑宝此时南迁打算去投靠已经占领江东大部地区的孙策?既然刘晔杀了郑宝之后对其手下说的是奉了曹cao的命令,那么就说明郑宝的这支队伍至少还是听从曹cao或是以曹cao为首的东汉王朝的话的,那么曹cao的使者在接刘晔前后,就完全有可能去找郑宝谈谈了,而刘晔也没必要直接把郑宝杀掉来解决问题呀?!

    二是刘晔杀了郑宝之后,为什么把其手下交给刘勋而不是给曹cao的使者。要知道此事的刘勋是袁术的手下而非曹cao集团的成员。

    关于第二个疑问,清人何焯认为:

    (刘)晔观“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此时曹氏代汉之势未成,以“支属,不欲拥兵”,乃晔后来饰词(2)。

    方诗铭先生也认为:

    《刘晔传》所述,则是刘晔此后的讳饰,历史真相并非如此(3)。

    第三是刘勋失败后刘晔的去向。如果说刘晔是随刘勋一起投奔曹cao的话,那时间应该是在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但是却把在裴注《傅子》中介绍的曹cao征召刘晔、蒋济等人的时间提前了近十年。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从当时的时局和刘晔的性格和行事作风来看,刘晔并没有在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杀了郑宝,也就不可能把郑宝的上万手下交给刘勋这个曹cao的对手的。

    既然刘晔本传的记载不可靠,那么《三国志鲁肃传》的可信度又如何呢?

    宋人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就没有采用《三国志鲁肃传》的说法,他认为:

    肃本传曰:刘子扬招肃往依郑宝,肃将从之,瑜以权可辅,止肃。按:刘晔杀郑宝,以其众与刘勋。勋为策所灭,宝安得及权时也?(4)

    清人梁章钜也说:

    按:子扬即刘晔之字。据《(刘)晔传》,晔为郑宝驱逼,欲赴江表,晔谋杀之,是晔本非郑宝党与,岂有劝鲁肃从宝之事?宜为温公所不取也(5)。

    此二人的分析的基础,是在于对《三国志刘晔传》记载的可信上。也就是说如果《三国志刘晔传》得记载不可信,那么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田余庆先生认为:

    孙权统事以后陆续出仕的北士,对孙吴统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人,如鲁肃、诸葛瑾、严畯、步骘等。孙策渡江时已经来到江东,但是都与孙策保持距离,不为孙策所用。以鲁肃为例,鲁肃本与周瑜友善,二人同时渡江,但是鲁肃并不亲附孙策,欲从曲阿北归巢湖以就郑宝,因周瑜力劝而止(6)。

    方诗铭先生指出:

    如果将《刘晔传》和《鲁肃传》关于刘晔与郑宝之间的关系综合加以探讨,历史真相应该如此:《鲁肃传》所载刘晔与鲁肃的书信,所表达的是刘晔对郑宝的及其钦佩之情,这应该是真实的;《刘晔传》所述,则是刘晔此后的讳饰,历史真相并非如此。

    综合以上的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历史的真实是这样的:刘晔身处错综复杂的扬州,对于郑宝这支割据势力仰慕不已,写信给早已结识的鲁肃,推荐鲁肃一起加入郑宝的队伍。只是由于周瑜的及时介入才未能如愿。而郑宝的结局虽然不得而知,但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其势力几年后被消灭或被收编,刘晔只能继续待在扬州,以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