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幻想三国志之龙皇霸业在线阅读 - (转载)三国人物散论之董卓(下)

(转载)三国人物散论之董卓(下)

    (三)董卓与凉州军事集团

    董卓所掌握的军事力量,是在凉州形成发展的,前引《后汉书;董卓传》所说的“湟中义从”和“秦胡兵”即包括在内。关于“湟中义从”,《后汉书;西羌传》说:“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别也,旧在张掖、酒泉地。……又数百户在张掖,号日‘义从胡’。中平元年,与北宫伯玉等反,杀护羌校尉泠征、金城太守陈懿,遂寇乱陇右焉。”说明“湟中义从”是湟中地区的“月氏胡”,曾在北宫伯玉领导下发动过反抗东汉政府的起兵。如前引《董卓传》所述,这次起兵曾遭到董卓和皇甫嵩的镇压。董卓军队中的“湟中义从”,其中一大部分应该即是这次战争中的降人或俘虏。至于“秦胡兵”,“秦”是指凉州的汉族士兵,‘胡”则是指非汉族士兵,即所谓“羌胡”。因此,在上引董卓对东汉政府的第一次上书中,曾强调军中的“羌胡”,即说明他所掌握的武装力量,不但有凉州“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的汉族士兵,还有大量非汉族士兵,不论汉族还是非汉族,他们都是富于战斗力的精兵。当时,著名女诗人蔡琰(yan),在其名篇《悲愤诗》中,描绘她所亲身经历过的这个战乱时代,其中有这样四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后汉书;列女传》)对董卓的军队及军中的大量少数民族士兵,即作了十分真实的写照。

    此外,《三国志,魏志;郑浑传》注引张璠(fan)《汉纪》说:“且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董卓)权以为爪牙、壮夫震栗,况小丑乎!”这是在董卓与郑泰的对话中,郑泰对董卓武装力量的称誉。除凉州士兵、湟中义从、八种西羌已见上述外,又增加了并州和匈奴屠各族的士兵,同样是为“百姓素所畏服”的精兵。这是董卓兼并丁原所属并州军队以后的情况。至于董卓所部将领,据《三国志》和《后汉书》,有:

    (一)李傕《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说:"(李)傕,北地人。”北地郡属于凉州,前引《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李)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李傕在军中任校尉,是董卓手下的大将之一。当董卓为吕布所杀以后,他成为凉州军的首领,继续招引“羌胡数千人”,并有“羌胡大帅”在内(《三国志;魏志;贾诩传》注引《献帝纪》),以兖实其军事力量。

    (二)郭汜《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说:"(郭)汜,张掖人,一名多。”张掖郡属于凉州。同《传》又引《献帝起居注》说:“郭多,盗马虏耳。”说明在从军以前,郭汜在凉州是一名以盗马为生的无赖。他在军中任校尉,也是董卓手下的大将之一。当董卓为吕布所杀以后,他成为凉州军事集团仅次于李傕的首领。

    (三)张济据《三国志;魏志;张绣传》,张济是武威祖厉人。武威郡属于凉州。张济也是董卓军中的一名校尉。

    (四)樊稠据《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九州春秋》,在韩遂与樊稠的对话中,韩遂曾说“与足下(樊稠)州里人”。韩遂是凉州金城郡人,樊稠也应该是凉州人。《后汉书;董卓传》注引《献帝纪》说:"(李)傕见(樊)稠果勇而得众心,疾害之,醉酒,潜使外生骑都尉胡封于坐中拉杀稠。”

    (五)李蒙《后汉书;董卓传》说:"(李)傕随道收兵,比至长安,已十余万,与(董)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前此,李蒙又曾与徐荣奉董卓的命令击破孙坚,见同《传》。《后汉纪》卷二八说:"(兴平二年)二月,李傕杀右将军樊稠、抚军中郎将李蒙。”(“蒙”原作“象”,周天游《后汉纪校注》据《后汉书;董卓传》注引《后汉纪》改。)

    (六)王方《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说:"(李傕等)与(董)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与樊稠、李蒙二人相同,王方也是董卓的部曲。

    (七)胡轸(zhen)(胡文才)《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九州春秋》说:“胡文才、杨整修皆凉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及李傕之叛,允乃呼文才、整修使东解释之,不假借以温颜,谓曰:‘关东鼠子欲何为邪?卿往呼之。’于是二人往,实召兵而还。”《三国志;吴志;孙坚传》注引《英雄记》,胡文才名轸(zhen)。胡文才、杨整修两人都是凉州大人,所谓“大人”,据《后汉书》,这个词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岑彭传》注:“大人,谓大家豪右。”《马援传》注:“大人,谓豪杰也。”“大家豪右”或“豪杰”较为切合胡轸(zhen)的身分。说明在凉州胡轸(zhen)应该享有较高威望,为李傕等人所敬重。《后汉书;董卓传》称胡轸(zhen)为“(董)卓故将”,同《传》注引《九州春秋》说:"(董)卓以东郡太守胡轸(zhen)为大督。”因此,胡轮的地位当在李傕、郭汜之上。

    (八)杨整修(杨定?)惠栋《后汉书补注》卷一六说:“整修,即杨定也。兴平元年,为安西将军;二年,迁后将军。”《后汉书;董卓传》说:“安西将军杨定者,故(董)卓部曲将也。”惠栋的推断是可能的。

    (九)段煨(wei)《三国志;魏志;贾诩传》说:“是时,将军段煨(wei)屯华阴,与诩同郡。”贾诩是武威姑臧人,殷煨(wei)与之同为武威郡人,武威郡属于凉州。《后汉书;董卓传》说:"(董卓)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渑(mian)池,中郎将段煨(wei)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同《传》)又说:"(董)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资治通鉴》卷五九胡三省注:“将、校谓中郎将、校尉。”因此,段煨(wei)应该是董卓的亲信。

    (一O)徐荣《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说:“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公孙度为辽东襄平人,徐荣与之同郡,应该也是辽东人。同书《武帝纪》说:"(曹cao)到荥阳汴水,遇(董)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徐荣很可能是董卓军事力量中唯一非凉州人的大将。《后汉书;董卓传》说:"(王允)乃遣(董)卓故将胡轸(zhen)、徐荣击之(李傕)于新丰,(徐)荣战死,(胡)轸(zhen)以众降。”据前引《九州春秋》,董卓死后,尽管胡轸(zhen)奉王允之命,阻止李傕进军长安,“实召兵而还”,支持李傕向东汉政府进攻,而徐荣却是战死的,说明他被胡轸(zhen)、李傕排除在凉州军事集团之外。

    “董卓将、校及在位者多凉州人”(《后汉书;王允传》),从上述重要军事人物的情况来看,是完全符合的。以董卓本人为统帅,以李傕、郭汜等人为将领,下面是凉州的汉族和非汉族,并以“羌胡”为主的精兵,从而组成了富于战斗力的凉州军事集团,这是董卓起家,以及最后控制东汉政权的资本。

    ——————————————————————————————

    (四)董卓之死

    如前所说,董卓抗拒东汉政府的命令,既不交出军队,也不前往并州赴任,而是屯驻河东“以观时变”;窥视京都洛阳政局的变化。

    东汉政府内部这时有三种政治势力存在。首先是宦官,他们盘踞宫廷,挟持小皇帝和皇太后,并控制政府、这是一股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其次是以弘农杨氏、汝南袁氏为代表的世族高门。“四世居三公位,势倾天下”,即是对当时汝南袁氏的描述。最后则是辅政的大将军何进,在他周围为之出谋画策的,据《后汉书·何进传》,主要是“素善养士,能得豪杰用”的汝南袁氏的袁绍,以及其从弟“尚气侠”的袁术。特别是袁绍掌握有一个以他为首的政治集团,包括曹cao在内,他们都是年轻的才智之士,在政治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

    《后汉纪》卷二五说:"(何)进以(袁)绍为司隶校尉,王允为河南尹,乃召武猛都尉丁原、并州刺史董卓,将兵向京师,以胁太后。”这是袁绍为何进所作的策画,即召集手握重兵的董卓和丁原两人,率军前来洛阳,威胁太后同意诛灭宦官。董卓统率的凉州兵屯驻河东,丁原的并州兵则屯驻河内,并、凉两支劲旅,成为何进所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

    董卓得到何进命令,立即进军洛阳。当凉州兵尚未抵达之际,东汉政府内部已发生变乱,何进为宦官所杀,宦官也为袁绍所消灭。这时可以左右政局的,除董卓外,仅有手握并州劲旅的丁原,这是唯一可以与董卓分庭抗礼的人物。如何对付丁原这个强敌?这是董卓在京师洛阳首先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后汉书·吕布传》说:“灵帝崩,(丁)原受何进召,将兵诣洛阳,为执金吾。会(何)进败,董卓诱(吕)布杀原,而并其兵。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卓自知凶恣(zi),每怀猜畏,行止常以布自卫。”吕布以“晓武”得到丁原重视,“大见亲待”,成为丁原手下最为亲信的将领。董卓如何诱使吕布杀死丁原,从而兼并了并州军,史籍上没有明确记载。如前所说,董卓曾在并州作战,又担任过并州刺史,吕布是五原九原人,五原郡属于并州,十分可能,两人之间不但认识而且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否则吕布来自敌方营垒,而且属于丁原亲信,董卓为什么“爱信”,“行止常以(吕)布自卫”,将自己的生命安全完全交付给吕布,应该即是最好的说明。

    解决丁原,兼并了并州军队,而且在此之前,“何进及弟(何)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从此,董卓凭借所掌握的武装力量,成为具有条件控制东汉政府的唯一权力人物。

    如何安抚当时的世族高门,《后汉书·董卓传》说:"(董)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铁鑕,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zhuo)用子孙。”黄碗、杨彪是身居高位的世族代表人物,董卓这一行动,当然得到他们的支持。其次则是对当时的才智之士,即所谓“名士”,加以争取,对董卓来说,这是更为重要的问题。董卓久在凉州,长期担任武职,与名士们之间不可能具有联系;而且“习于夷风”的凉州将校,以及董卓本人,要取得名士们的好感,也极为困难。如何争取,所迫切需要的,是一个能为之牵线搭桥的人物,其时最符合条件的,在董卓眼中只有周毖其人。为什么?这里需要作必要考察。

    周毖,《后汉书·董卓传》作“周珌”,注引《英雄记》作“周毖”。《三国志》《魏志》的《董卓传》、《蜀志》的《许靖传》,以及《后汉纪》卷二一,皆与《英雄记》同。据《英雄记》,周毖是武威人,《许靖传》和《后汉书·董卓传》作汉阳人,不论武威还是汉阳郡,都属于凉州,周毖与董卓是同乡。这是第一点。《后汉书·献帝纪》注引(东观汉记》说:“周珌,豫州刺史(周)慎之子也。”周毖是周慎的儿子,而周慎则是董卓在凉州对边章、韩遂作战时的同僚。《后汉书·董卓传》说:“边章、韩遂等大盛,朝廷复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执金吾袁滂为副,拜(董)卓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并统于(张)温,并诸郡兵步骑合十余万,屯美阳。”这时董卓对周毖应该已经熟知。这是第二点。在京都洛阳,周毖属于“名士”,成为董卓和“名士”们之间牵线搭桥的人物,这是完全可能的。

    《后汉书·董卓传》说:"(董)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zhuo)用群士。”所擢(zhuo)用的“群士”中,当然首先是周毖,被任为吏部尚书,并在他的策划下,“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除侍中伍琼、尚书郑泰、长史何颙(yong)等人外,董卓又征处士荀爽为平原相,途中再任为光禄勋,到京都洛阳不过三天,更任为司空。“爽自被征及登台司,九十五日。”(《后汉书·荀爽传》)至于对著名文士蔡邕的“甚见敬重”,所谓“三日之间,周历三台”(《后汉书·蔡琶传》),更是人所共知的故事。对被宦官所压抑的所谓“幽滞”之士,董卓也“多所显拔”,付以重任,韩馥为冀州刺史,刘岱为兖州刺史,孔由为豫州刺史,张咨为南阳太守。如上所引《后汉书·董卓传》,董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所担任的不过是中郎将和校尉。

    董卓企图拉拢世族、名士,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但是,对来自凉州边鄙“习于夷风”的董卓,一部分世族、名士仍然是反对的。与董卓公开决裂或潜逃出奔的,就有袁绍、袁术、曹cao等人。《后汉书·袁绍传》说:“时侍中周泌、城门校尉伍琼为(董)卓所信待,琼等阴为(袁)绍。”《三国志·魏志·袁绍传》作“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yong)等,皆名士也,(董)卓信之,而阴为绍”。说明尽管董卓对这些名士十分信任,但名士们仍然暗地支持袁绍。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附带加以讨论,即周毖是否也暗地支持袁绍,反对董卓。如果仅据《三国志》,支持袁绍的是三人―周毖、伍琼、何颙(yong),但《后汉书》所述为董卓“所信待”的是周毖、伍琼,周毖名列伍琼之前,而“阴为(袁)绍”的则是“琼等”,将周毖排除在外,即是说,伍琼等人的谋画,周毖未曾与闻。我认为,这个记载是合理的,周毖一直忠于董卓。

    尽管如此,董卓挟天子而令诸侯,仍基本上控制了东汉政权。在袁绍号召下,关东虽然发动讨伐董卓的战争,也没有可能动摇他的统治。董卓失败的原因,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在于军队内部矛盾的激化。

    如前所说,董卓利用吕布,诱使杀死丁原,从而兼并了并州军。尽管董卓对吕布十分信任,“誓为父子”;但是,在并、凉军事力量之间,却矛盾突出,甚至处于敌对状态。为什么?理由应该较为简单,即并州军被董卓兼并,是不会完全甘心的,又必然处于被压抑的地位。而凉州军则是以胜利者自居,没有将并州军放在眼里,甚至对吕布也不例外。《后汉书·董卓传》说:“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董)卓遣将胡轸(zhen)、吕布攻之。布与轸(zhen)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孙)坚追击之,轸(zhen)、布败走。”注引《九州春秋》说:"(董)卓以东郡太守胡轸(zhen)为大督、吕布为骑督。(胡)轸(zhen)性急,豫宣言:‘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吕)布等恶之,宣言相警云‘贼至’,军众大乱奔走。”胡轸(zhen)是“凉州大人”,在凉州军中享有崇高声望。在这次战争中,胡轸(zhen)为“大督”,位置在担任“骑督”的吕布之上,属于全军统帅。由于吕布和胡轸(zhen)的“不相能”,即有并州和凉州军之间的突出矛盾,尤其是胡轸(zhen)对并州军的敌视。所谓“要当斩一青绶”,据《后汉书·吕布传》,这时吕布的职位是中郎将,《续汉书·百官志》说中郎将是比二干石的官,再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凡吏秩比二干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因此,胡轸(zhen)所说的“青绶”即指吕布。这种公开“宣言”,必然激起吕布和并州军的仇恨,从而导致全军不战自溃。这是并、凉两支军事力量矛盾和敌视的典型事例。

    《太平御览》卷五五引《典略》说:“董卓虽亲爱吕布,然时醉则骂,以刀剑击之,不中而后止。”《后汉书·吕布传》说:"(吕布)尝小失(董)卓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顾谢,卓意亦解。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吕布对董卓的暗中不满,以及内心的“益不自安”,对并、凉两支军事力量之间的矛盾来说,更起了直接激化的作用。

    东汉政府中身居高位而又对董卓阴怀不满如司徒王允等人,他们利用了这个矛盾。《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说:“司徒王允以(吕)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王允是太原祁县人,太原郡属于并州,与吕布同“州里”。王允利用了这种同乡关系,对吕布极力拉拢,目的很明显,在于假吕布之手以除掉董卓。并、凉两支军事力量的矛盾终于激化,王允等人实现了他们的政治图谋,乘凉州军大部在关东讨伐袁绍等之际,吕布刺杀了董卓。

    虽然李傕、郭汜等人继续掌握凉州军,并再度控制东汉政府;但这仅是昙花一现,凉州军事集团最后四分五裂以致瓦解,董卓控制东汉政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业也完全失败。至于史籍中,如《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董卓传》,其所描述的大量残暴“凶态”的行径,即使完全事实,对于董卓等人出自当时凉州这样的地区,而又出自“习于夷风”的低文化层,也不能如旧史那样据此对董卓简单地加以否定。

    ——————————————————————————

    呵呵请大家给个票票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