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血色残阳第一百一十六章驿站
第一百一十六章驿站 四月的喧嚣已经远去,但北疆并未平静下来,各处兵马被燕王张弃调动了起来,新兵老兵各半,参与调动兵马的有心人算了一下,共计有十余万人马被燕王派去了南部草原,名为整训,真实意图经过这些年张弃的不按规矩出牌的性子,是谁也才不到这些兵马到底要派往哪里。 大军陆续集结到了白鹿原上,由王幕这个朝廷降将统帅,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大练兵,中原诸侯这时已经战成了一团乱麻,但对北疆的动作还是密切关注的,听闻北疆军马调动,第一时间各方派在北疆的探子就已经传出了消息,不过见北疆大军又往北而去,众人心中都是松了口气。 但革兰帝国则相反,听说大宋燕王,草原上的天可汗又在往草原增兵,革兰大汗达利可是坐不住了,这时达利和北部草原各部已经大战连场,这次北部草原各部知道如果此战败了,将会如何,自是倾尽全力,这些时日下来,战局竟是胶着在了一起,以革兰铁骑之实力,也是无法在短期之内获胜。 这时达利听闻北疆异动,哪里有不着急的,立时在千里之外派来了使者,向燕王张弃询问大军动向为何,这时的革兰帝国实是已经沦为北疆附属,使者这时也已经没有了革兰强盛之时那种盛气凌人的气势,对待这位在草原之上威名赫赫的北疆之主更是表现得卑躬屈膝,让北疆诸将都是倍感自豪,与有荣焉。 张弃对使者却也不象以前一样,疾言厉色,只是好言安抚,言北疆大军只是演练新军而已,叫革兰大汗达利放心,专心于对北方各部的战事即可。 这时北疆又有好消息传出,武学第一批学员终于出师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选择了回到北疆军中任职,当然,他们本就是从军中进入的武学,很象是华国当时的进修一般,学成之后,回到军中担任的都是伍长、队正之类的低级军官,这些人本就是军中精挑细选之后进入的武学,经过四年的学习,历练,这时已和从前大不一样,有了他们的加入,北疆大军的战力和以前将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从他们之后,武学将每年向军中开始输送人才,这样,不过几年,北疆大军将焕然一新,有了这些精于韬略,善于管理的底层军官协助,北疆大军指挥起来将如臂使指,无坚不摧。 武学中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进入北疆巡查行列,巡查其实就是现在维持地方秩序的警察,也就是当时的捕快,之所以叫做巡查,是因为它与捕快有着明显的区别,当时的捕快隶属于县衙,其实是将华国的警察,法院,民政等等部门都集中在了县令的身上,这就造成了现时的大宋县级官员最是贪暴的现状,全县之权集于一身,只要县令说什么就是什么,北疆则不同,将县令的职权分成了几份儿,这巡查就已经不在县令的管辖范围之内了,再加上设立的监察部门,虽不能彻底解决官员的贪污**之行为,但已是在短时间内使北疆官场一清,现时北疆官场之清廉就是明证。 各级书院这时也是人丁兴旺,比之武学又是一番景象,北疆作为现时大宋难得的清静之地,一些对时事有所见地的饱学之士都是纷纷北迁,北疆书院的环境又很是宽松,俸禄还很丰厚,自是有些人在心动之下就此进入了书院,各个世家大族对北疆也很是看好,有派人到书院任职的,有派自家子弟到书院中求学的,贫家子弟要想出人头地,也纷纷进入学院读书,北疆书院虽然并不免费入学,但学费却很是低廉,更是吸引了大批的寒门士子进入,这时北疆各级官吏稀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在书院出来后,就能直接进入官场,这样的机会更是不能放过的了。 在大宋这样一个典型的古代大帝国之中,办学教化万民,这是一件在所有人眼里的盛事,但肯象北疆这样拿出大把的银子来开办如此多的书院的行为还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这在张弃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可是在华国听着华国一位伟人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的话长大的,十年义务制教育,这在华国已经是实行了好多年了,北疆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但是办学却是一定要办的了,不但能为北疆培养一大批的人才,还能开化民智,这对于北疆吏治来说可是一件好事。 北疆书院和武学又自不同,也许是自古以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思想作祟吧,虽然现下北疆士卒在百姓中的地位明显要比以往高出许多,但武学的规模以及人员上还是不及书院多多。 书院和武学不同,武学中的人员都是在军中供职之人,学员都是以前军中的精锐,教导起来能事半功倍,但书院却是不能如此,书院被张弃分为了三级,低级书院分布在县府,且大多进学的都是一些孩童,只不过是读书识字罢了,要想升入中级郡府书院,则需要老师的推荐和一定的考核,事实上是代替了大宋官吏选拔中的考举这一环节,大宋士子只要考中了举人,就有官奉可拿了,大宋举人之多,已经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但大多数的举人现下却是拿不到什么俸禄的,都被上级官员从中扣下,这也是官场上一个默认的现象了。 北疆不同,到了中级书院,北疆除了提供住宿之外,却是半点好处也无,但可以为官府进行一些抄抄写写的文案之事来进行补贴,如不想更进一步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心用事,在官府中谋一职位还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职位大多都是底层官吏。 一些在中级书院中表现惹眼,经老师推荐,经过考核,这才能进入北望城书院进学,只要到了这一步其实就已经踏入了北疆官场,北望城书院中任职老师的都是积年老吏,讲的可不是什么空口白话,都是经年历练下来的经验之谈,到得从北望城书院出来后,自然会有不同的司属来找你担任官职,如果双方满意,则立时就可以上任任事。 但现下北疆最抢手的却不是这些儒法两家学子,却是书院中设的杂学一科,这里设置了理学数数、土木建筑、商学等等杂科,在中级书院之时就已经能找到一个好的职位,如从北望城书院出来,则前途将不可限量。 北疆形势虽然大好,但这都是一些长远之计,现时却是看不出什么好处来的,在北疆日新月异之时,北疆之主燕王张弃却是带着妻儿悠悠然开始了北疆观风之旅。 平帝二年四月间的喧嚣已经过去了,张弃在安排好了北疆大军的调动之后,将政务又都交给了吴去,自己则带着除了林玲以外的几位夫人还有自己的女儿一行人,开始了名为观风,实则游玩的旅行。 要说自张弃起兵以来,真还是没有去过北疆的大多数的地方,不是四处征讨,就是埋头于越来越繁重的北疆军政事务,再说张弃对游山玩水实在提不起什么太大的兴趣,也就没有什么闲心去各处转上一转。 这次却是有感自己的女儿已经四岁了,应该出去见识一下,还有就是北疆的事务都已经不用自己再多插手,有自己手下几个重臣看着,应该不会出什么麻烦,这才一时兴起将自己的家眷都带了出来,让张弃现在头痛的是,带着女眷出行实在是麻烦的紧,本是想着轻车简从,一路看些风土人情也就罢了,但经过了上次方正的刺杀之事后,吴去是死活不答应这样的想法。 以吴去的话说,王爷现在身系北疆安危,白龙鱼服混迹于市井之间,一旦出了什么意外,北疆必将大乱,再说还有女眷随行,更是不好防范,于是再三精简之下,还是派出了近五百多人的侍卫随行,张弃坐在马上,看着浩浩荡荡的队伍,这哪里是什么游玩,还不如说是行军。 这些亲卫都是跟随张弃多年,由十个影部之人带队,方正自从跟着张弃从草原回来之后,现下已是张弃的贴身侍卫,这些人自然由这个即出身于军中,又当过刺客的经验丰富的老手来带领,黑牛则当了他的副手。 到了出行的第一站之后,张弃实在是看着不象话,一群人走在一起实在太是惹眼,于是叫众人全都换上了便装,扮作各色人等,跟在队伍的周围数里之内,队伍中只留下了包括方正在内的十四个人,这才看着舒心了一些,这次出来也不是为了什么紧急之事,女眷全都坐在马车之内,一行人慢慢悠悠从北望城出发,往云州方向而来。
这时已经是五月份了,立夏已过,但北疆也就是刚有些绿意,这个时候的北疆可不象华国北方那样,一到春秋两季,就是狂风怒号,黄沙漫天,没有经过人类之手的尽情蹂躏,这时的北疆道路两旁树木成堆,不时还能看见一些动物在树林之间徘徊游荡,寻觅食物。 小天星自出了北望城之后,就一直兴奋不已,看到什么东西都要问上一番,颇让将她抱在怀里,骑在马上的张弃感到心烦,于是,到马车旁,将曲兰叫了出来,将欢呼雀跃的小天星扔给了她。 张弃这才松了口气,耐心的打量起周围的环境来,这时的北疆天高云淡,微风轻浮,大雁北归,近处农田遍布,沟壑纵横,远处山峦迭起,山势雄浑,再加远处村寨炊烟袅袅,让人心怀不由一畅。 这时,北疆盗匪已经绝迹,百姓生活安定,流民更是绝无仅有,到还真现出了几分盛世之象,众人走走停停,这一日,来到了云州辖下广王府附近,这个地方,据说以前是大楚广王的封地,这广王却是不多得的贤王,对封地之内的百姓仁爱有加,后广王在封地之内病故,百姓感其恩德,于是将这个地方改名叫了广王府,还为这位王爷立了个衣冠冢,名叫广王墓,墓碑之上还刻上了广王生平事迹,以供后人瞻仰。 众人来到这里,看罢广王墓之后,天色已经见晚,于是到了临近的北疆驿站之中休息,待第二天天明之时再往前行。 到得驿站,天色已是擦黑,早有驿卒上前将众人的马匹牵过,这驿站也不甚大,七八间瓦房错落其间,其后则是马棚,院中堆放了些草料,本来看着到是十分宽敞,但等众人都进得门来,二十余人往院内一站,到是立时显得拥挤了起来。 驿卒只有四人,看张弃一行人衣衫华丽,车马俱全,还带着些女眷,一个个都是气势非凡,知道不是平常之人,于是,都显得十分的殷勤,忙里忙外的烧水做饭,端茶倒水,张弃也令随行的仆妇帮着忙上一些,一会儿功夫,这才算将众人的晚饭端上。 吃罢晚饭,方正和黑牛则安排防卫,驿卒则帮着安排这些人的住宿,又是折腾了顿饭功夫,这才算消停了下来。 一天下来,众人都是有些筋酸骨软,张弃和李翠儿自然占了正房,王兰和曲兰则睡在了旁边的一间厢房之内,其他人等几个人一间,也都安顿了下来。 正当众人睡意朦胧之时,驿站的大门却是被人敲的山响,执夜的侍卫立时将张弃所在之地围了起来,张弃本来已经躺在了床上,李翠儿这时已经睡下,经这一闹却是醒了过来,张弃不由着恼,批衣就出了房门。 这时却听门外有人大声道:“许老三,快给爷爷开门,难道睡死了不成?” 许老三正是这间驿站的驿正的名字,这时披着衣服一溜烟的跑了出来,看见正房之外的阵仗却是吓了一跳,他早就看出这些人不是什么平常人等,但越是这样,越是不敢问人来历,瞧这模样,怕是军中的那个大人住在了这里,他知道门外来的是谁,一惊之后,却又一喜,今天看样子够这来人喝上一壶的了。